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观察BMI—1(B-cell-specific moloney leukemia virus insert site 1)基因在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与白血病的关系。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分别检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K562),26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6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34例急性白血病(AL)患者和10例对照的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中BMI-1 mRNA的表达情况,分析其在白血病中的表达规律及临床意义。结果:BMI-1基因在10例对照组标本中无表达;K562细胞株中BMI-1纂因呈阳性表达;CML组中BMI-1基因的阳性率为15.4%,其中包括CML慢性期(CML—CP)及CML急变期(CML-AP),其阳性率分别为5%和50%;CLL组中BMI-1基因无表达;AL组中BMI-1基因表达率为47.1%,其中包括急忡髓系白血病(AML)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其阳性率分别为57.7%和12.9%;CML-CP组与CML-AP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学意义(P〈0.05),初诊AL中,AML组和ALL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ML—AP组与初诊AL组阳性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2例初诊BMI-1基因阳性表达患者随诊发现,初诊时BMI-1基因表达阳性,完全缓解后无表达,复发后再次表达,经再次治疗后仅达部分缓解,其BMI—1基因表达持续阳性。结论:BMI-1基因红出缸病中存在较高的表达,在正常人及完全缓解病例中无表达,且与疾病的转归相关,提示BMI-1基因高表达可能参与白血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有可能作为一种分子标志,为白血病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位点。  相似文献   

2.
唐家宏  徐兵  李琳  李冰 《广东医学》2006,27(7):981-983
目的 为进一步研究各种类型血液肿瘤患者FLT3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103例初治AML、76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53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慢性期、31例CML急变期、11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36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9例多发性骨髓瘤(MM)及13例伴有骨髓侵犯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FLT3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FLT3基因在各种血液肿瘤表达为AML患者90.3%(93/103)、ALL患者60.5%(46/76)、CML慢性期患者5.7%(3/53)、CML急变期患者61.3%(19/31)、CLL患者9.1%(1/11)、MDS患者25.0%(9/36)。9例MM和7例伴有骨髓浸润NHL患者均未发现FLT3基因表达。AML患者FLT3基因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白血病患者,CML急变期患者FLT3基因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慢性期患者,ALL患者FLT3基因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CLL患者。结论 各种类型白血病均可出现FLT3基因的表达,但表达率不同,以AML最高,而CLL和CML慢性期最低,FLT3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恶性克隆的增殖和维持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WT1基因在白血病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筑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Nest RT-PCR)检测K562白血病细胞系、39例急性白血病(AL)患者、5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和22例正常对照骨髓或外周血细胞的WT1基因表达。结果30例初治或复发AL中有22例患者高表达WT1基因,阳性率73.3%。在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阳性率分别为70.8%和83.3%,两组无显著差异。随着WT1基因表达水平的升高,完全缓解(CR)率有明显下降的趋势,CR后WT1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复发后又显著升高。结论 用Nest RT-PCR测定WT1基因的表达可作为检测白血病微小残留病(MRD)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4.
BP1基因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BP1基因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HEL白血病细胞系(BP1阳性细胞株)、92例急性白血病(AL)患者及10名正常对照者BP1基因的表达水平;分析其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规律及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10名正常人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骨髓细胞中无BP1基因表达(阴性);HEL细胞系BP1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BP1基因总阳性率42.59%,在各亚型AML中均表达,AML各亚型间的阳性率无差异(P〉0.05)。AML初治、复发、完全缓解的BP1基因阳性率分别为50.00%、46.15%、11.11%,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AML初治患者中BP1阳性表达者首次完全缓解(CR1)后缓解持续时间短于BP1阴性表达者(P〈0.01),早期病死率(确诊后3个月内死亡)明显升高(P〈0.01)。结论BP1基因在AML中有异常高表达,具有髓系特异性,可作为区别淋系和髓系的标志性基因。BP1基因在AML的发病中可能起一定作用,可作为判断AML预后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β连环蛋白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分别检测20名健康对照者及107例AML患者β连环蛋白基因的表达。结果20名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MNC)中β连环蛋白基因表达阳性率为25%(5/20)。在107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中,初治AML患者β连环蛋白基因表达阳性率为57.3%(47/82);复发/难治AML患者阳性率为80%(20/25);β连环蛋白基因表达阳性者完全缓解(CR)率(44.7%)明显低于β连环蛋白基因表达阴性者(80%)。结论β连环蛋白基因的表达在初治和复发/难治AML患者有差异;β连环蛋白基因表达阳性者CR率低,β连环蛋白基因的表达与AML预后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DcR3 mRNA在急性白血病(AL)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AL患者46例,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2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8例,27例非恶性血液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RT-PCR方法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BMNC)中DcR3 mRNA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参数的关联性。结果:AL组DcR3 mRNA表达阳性率(67.4%)及表达水平(0.56±0.09)高于对照组(40.7%,0.39±0.19)(P<0.05);AML组DcR3 mRNA表达阳性率(71.4%)及表达水平(0.56±0.09)与ALL组(61.1%,0.53±0.08)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L患者DcR3 mRNA的阳性表达率在白细胞计数≥30×109•L-1时升高。结论:DcR3基因可能通过抑制白血病细胞凋亡途径参与白血病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p15基因的表达水平及其启动子区甲基化情况,探讨p15基因异常甲基化在MD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 PCR)、逆转录PCR(RT PCR)检测32例MDS患者骨髓p15基因mRNA表达水平及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结果32例MDS患者骨髓有14例检测到p15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阳性率为43.8%),且多为高危患者。32例MDS患者中22例骨髓p15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MDS患者p15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p15mRNA表达缺失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MDS患者骨髓p15基因启动子异常甲基化与基因表达失活密切相关,p15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可能与MDS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白血病患者WT1基因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58例初治急性白血病(AL)、2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和10例非血液病患者WT1基因的表达。结果:10例非血液病患者WT1基因的表达均呈阴性。58例AL患者44例检测有WT1基因的表达,阳性率为75.9%,其中急性髓性白血病(AML)阳性率为86.4%,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为42.9%,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AML治疗前WT1的表达水平与完全缓解(CR)率无相关(P>0.05),但倾向于WT1基因低表达者有更高的CT率(低表达组CR率为75.0%,高表达组率为34.8%)。CML慢性期WT1的表达水平极低,随临床分期进展水平增高,高表达者预示急变。结论:AL和CML急变期患者WT1基因过度表达,初治AML治疗前WT1的表达水平与疗效无相关,但低表达组CR为75%,高表达组CR为34.8%。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170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与该疾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191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其中初发患者127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ML)组9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组33例],复发患者64例(AML组45例,ALL组19例)。流式细胞仪测定上述病人骨髓细胞表面P-170的表达,并计算各组病人P-170的表达率。此外,对所有初发患者进行正规化疗,比较P-170阴性患者与阳性患者治疗的完全缓解率。[结果]初发AML组P-170表达率为(18.34±12.19)%,P-170阳性患者率为12.7%(12/94);初发ALL组P-170表达率为(16.25±11.47)%,P-170阳性患者率为15.1%(5/33)。与初发组病人相比较,复发AML和ALL组P-170表达率和P-170阳性患者率均明显高于相应的初发组[复发AML组(35.29±16.82)%,68.8%(31/45),P〈0.01;复发ALL组(38.24±12.17)%,68.4%(13/19),P〈0.01]。无论初发AML或ALL,正规化疗后,P-170阴性患者完全缓解率[AML:86%(74/86);ALL:85%(24/28)]明显高于P-170阳性患者[AML:16%(2/12);ALL:0%(0/5)]。[结论]P-170可作为临床判断急性白血病疗效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急性白血病尾型同源盒-2(CDX2)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其mRNA表达的关系,探讨CDX2基因表达上调机制。方法分别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55例初诊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18例初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7例对照CDX2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和CDX2 mRNA表达。结果 AML、ALL及对照组甲基化率均为100.0%,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L、ALL组CDX2 m RNA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437、-3.862,P均=0.000),AML、ALL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94,P=0.427)。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CDX2 mRNA表达上调与其启动子甲基化状态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D117/CD34共表达在急性白血病(AL)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了47例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28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和20例正常骨髓细胞CD34和CD117的表达,并比较CD117、CD34和CD117/CD34在AML、ALL和正常人间的表达差异。结果 CD34和CD117在正常人表达为阴性。CD34在AML和ALL中均有表达,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85,P=0.8659>0.017)。而CD117在AML患者中有更高表达(40/47),但很少在ALL中表达(1/28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698,P=0.0000<0.017)。此外,CD117/CD34在AML中有较高表达(30/47),而在ALL中表达极低,只有1/28,二者比较亦有显著差异(χ2=26.2747,P<0.017)。结论 CD117/CD34的共同表达可用于排除ALL,有助于AML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共刺激分子CD40、CD40L在人急、慢性髓性白血病治疗前后骨髓单个核细胞表面的表达特点,探讨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荧光标记及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了37例急性髓性白血病及20例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骨髓单个核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CD40、CD40L的表达.另取8例健康人骨髓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①治疗前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患者中,除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外,CD40表达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②治疗后完全缓解(CR)和部分缓解(PR)患者CD40较其治疗前显著增高(P<0.05),CR患者接近对照者,两未缓解(NR)患者CD40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CD40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单个核细胞上的表达与正常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所有急、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及正常对照骨髓单个核细胞上的CD40L均存在表达缺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40是参与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发病和抗白血病免疫反应的重要共刺激分子,其表达与白血病分化程度及分型有关,CD40表达异常可能是AML发病机制之一,且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调节单个核细胞上CD40的表达,纠正AML白血病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缺陷,可能是免疫基因治疗人类急性髓性白血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死亡相关蛋白激酶(DAPK)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和基因表达在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MSP方法和RT-PCR方法分别检测6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5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和17例正常人DAPK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及其mRNA的表达,统计学分析各组之间的表达差异.结果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组的DAPK甲基化阳性率(29.1%)高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组(5%)和正常组(0%)(P<0.0l25),但甲基化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组患者临床特征无关(P>0.05).DAPK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以正常组最高,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组次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组最低(P=0.000).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组患者DAPK mRNA表达与其启动子甲基化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 DAPK基因启动子在初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甲基化率高于初治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和正常人,但与患者临床特征无关.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DAPK基因表达水平低或不表达可能与其甲基化有关.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SRY7蛋白(sex determining region Y-box 7, SOX7)基因甲基化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tic syndrome,MDS)中的预后价值。方法通过5-氮杂-2-脱氧胞苷(5-aza-2’-dC)处理及甲基化特异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MSP)发现细胞株(TPH-1和SKM-1)存在SOX7基因甲基化,再以161例MDS患者骨髓样本检测SOX7基因甲基化状态,评价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SOX7基因甲基化存在于THP-1和SKM-1细胞株中,并在5-aza-2’-dC处理后表达上调。59.6%(96/161)MDS患者存在8OX7基因甲基化,而6例正常人无SOX7甲基化。SOX7甲基化阳性率在MDS不同的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亚型中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同时随着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scoring system, IPSS)积分的增加,该甲基化阳性率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生存分析提示,SOX7甲基化阳性患者与甲基化阴性患者相比,整体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明显缩短:甲基化阳性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8.54-月,而甲基化阴性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1.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但对白血病生存(leukemia free survival,LFS)时间无明显影响(P=0.056)。结论SOX7基因甲基化与MDS患者的OS相关,在MDS患者的发病和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白血病患者WT1基因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琳  徐兵  许文娟  唐家宏 《广东医学》2007,28(4):544-546
目的 研究白血病患者WT1基因的表达水平及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WT1基因表达技术,并分析65例白血病患者WT1基因的表达水平及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标准曲线相关系数>0.99.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WT1基因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01).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急变期患者WT1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慢性期.WT1表达量与急性白血病发病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无明显相关关系.AML和ALL患者中WT1基因高表达患者与低表达病例CR率差异无显著性.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缓解后WT1的表达量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32).随访显示WT1持续高表达或下降后又上升的患者呈现难治及复发.结论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急性白血病患者WT1基因表达量可预测难治复发及用于MRD的检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病人CDH13基因甲基化状态,探讨其与病人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法分别检测34例AML病人(AML组)和22例非恶性肿瘤的缺铁性贫血病人(对照组)骨髓标本中CDH1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用半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2组标本中CDH13 mRNA相对含量.AML组病人随访2年,统计总体生存时间.结果:AML组标本CDH13基因甲基化阳性率为61.76%,高于对照组的27.27%(P<0.05);AML组CDH13mRNA相对含量为0.355 ± 0.10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745 ± 0.271(P<0.01).不同性别、年龄以及临床分型AML病人的CDH13基因甲基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CDH13基因甲基化阳性的AML病人总体生存时间为(12.4 ± 3.3)个月,明显短于甲基化阴性病人的(18.6 ± 4.1)个月(P<0.01).结论:AML病人中存在CDH13基因甲基化现象,检测CDH13基因表达水平有助于判断AML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18.
刘凌  庞缨  周旭红  冯莹  叶絮 《中外医疗》2010,29(3):19-21,23
目的用等位基因聚合酶链反应(AS-PCR)方法检测Bcr-abl阴性的骨髓增殖性肿瘤(MPN)、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肿瘤(MDS/MPN)、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Bcr-abl阳性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和正常健康人对照的外周血白细胞JAK2-V617F基因点突变情况,了解该突变在不同疾病中的表达,并建立敏感特异高效的JAK2-V617F突变的临床检测方法。方法采用AS-PCR方法检测基因组中JAK2-V617F突变,并经基因测序确定。所有MPN患者均行骨髓活检了解其纤维增生度。结果MPN各型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阳性率为93.8%;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阳性率为60.0%;原发性骨髓纤维化(IMF)阳性率为0;MDS阳性率为4.5%;MDS/MPN阳性率为12.5%;AML、ALL、CML及正常对照均为阴性。MPN各型之间、MPN与其它疾病之间,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JAK2-V617F突变阳性的PV及ET患者白细胞数较阴性患者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阳性患者骨髓纤维组织增生较阴性者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AS-PCR法检测阳性率高于直接测序法,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JAK2-V617F是检测MPN尤其是PV的分子遗传学标志,同时与白细胞数、骨髓纤维化程度成正相关,有助于临床诊断及疾病预后判断。AS-PCR法是检测JAK2-V617F突变的敏感、特异的方法,可以成功应用于临床检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学定型出现ABO血型抗原减弱的血液病患者的基因分型,为临床输血提供血型依据。方法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对320例血液病患者,采用血型血清学方法进行ABO血型鉴定,并对ABO血型抗原减弱的标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法(PCR-SSP)进行基因分型。结果53例试管法正反定型相符,可确定ABO血型;210例反定型抗体减弱或异常;57例抗原减弱。57例抗原减弱患者中,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3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1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3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各2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淋巴瘤、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各1例。经基因分型,57例患者中A抗原减弱23例,确定A型血,B抗原减弱26例,确定B型血,A、B抗原均减弱8例,确定AB型血。结论 ABO血型抗原减弱最多见于AML和MDS患者,进行血型基因检测可明确ABO血型。ABO抗原减弱时经基因分型确定血型后,输血时可同型输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