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徐欣  吴明霞 《西部医学》2018,49(4):80-81
目的从人体生物力学角度,探讨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继发坐骨神经痛步态改善情况。方法收集我院针灸科2017年1月—2018年1月轻、中度腰椎间盘突出症继发坐骨神经痛门诊及住院患者32例,利用Kenima Tracer3D系统观察治疗前后患者患侧单支撑相、双支撑相、摆动相、步速、步频、步长、步幅等7个时空参数变化,进行步态分析。结果治疗后步速、步频、步长、步幅以及患侧单支撑相较治疗前明显增加,而双支撑相、摆动相明显减少(P均<0.05)。结论针刀可以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继发坐骨神经痛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病房康复延伸护理对脑卒中迟缓性偏瘫患者三维步态时空参数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迟缓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A组,n=30)、病房康复延伸护理组(B组,n=30)两组,予以相应的方法治疗8周,评估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三维步态时空参数。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步长、步幅、步速、步频、支撑相、双支撑相等参数及B组摆动相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 A组摆动相和步宽及B组步宽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后A组比较,治疗后B组的步长、步幅、步速、步频、支撑相、双支撑相等参数改善较为明显(P<0.05),步宽和摆动相的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房康复延伸护理能改善脑卒中迟缓性偏瘫患者三维步态时空参数,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步态训练矫正仪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的步态改善情况。方法收集符合本研究标准的脑卒中足下垂患者共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及功能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步态训练矫正仪治疗,1天2次,每次10~15 min。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对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 评分)、异常步态模式评定量表及步态时空参数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 FMA 评分、异常步态模式评分及步行参数均较治疗前改善(P ﹤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步态训练矫正仪可改善脑卒中患者足下垂步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三维步态分析仪系统采集社区老人步态时空参数,探讨其中影响老人平衡能力的相关指标。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择在广州市区内居住的社区老人94例,有跌倒史39例,无跌倒史55例,进行Berg(Berg balance scale,BBS)量表评分,通过三维步态分析仪系统采集社区老人步态时空参数,采用t检验、Person相关性分析及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研究步态时空参数中影响平衡能力的相关指标。结果有跌倒史老人与无跌倒史老人Berg评分、步态周期、步速、步幅、步频、左步长、右步长、左支撑相、左摆动相、右支撑相、右摆动相、双支撑相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提示:步态周期、左支撑相、右支撑相、双支撑相与Berg量表评分负相关(P<0.05),步速、步幅、步频、左步长、右步长、左摆动相、右摆动相与Berg量表评分呈正相关(P<0.05)。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提示步速、双支撑相是影响老人平衡能力的主要因素(P<0.05),步态周期、步幅、步频、左步长、右步长、左支撑相、左摆动相、右支撑相、右摆动相不是老人平衡能力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步态时空参数中步速、双支撑相是影响老人平衡能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胡淑珍  吴华  顾旭东  傅建明  曾明  李亮  沈芳 《浙江医学》2017,39(16):1359-1362
目的探讨运用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进行康复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传统的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步行功能训练,治疗组给予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频率为6次/周,20min/次,共8周。两组分别于康复训练前及训练8周后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定下肢运动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采用BiodexGaitTrainer-2步态分析系统评定患者的步长、步宽、步频和步速,比较两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下肢FMA评分、BBS评分、健侧步长、患侧步长、步宽、步频和步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下肢FMA评分、BBS评分、健侧步长、患侧步长、步宽、步频和步速比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且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步行功能和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智能助行仪不同介入时机对中风后足下垂患者步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期间中风后单侧足下垂住院患者共40例,其中A组为Brunnstrom2期患者20例,B组为Brunnstrom3期患者2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和FES智能助行仪治疗,两组患者均使用Senno Gait步态分析系统对其治疗前后进行步态分析。结果经过4个周的治疗,两组患者的患侧支撑相治疗后比治疗前的比例都较前变长;患侧摆动相的比例都较前变短;患侧着地仰角治疗后比治疗前增大;患侧着地内翻角治疗后角度变小;患侧离地仰角治疗后比治疗前增加。A、B两组相比较A组患者的患侧的摆动相、支撑相、着地仰角、着地内翻角、离地仰角治疗前、后的差值较B组患者大(P 0. 05)。结论中风后足下垂Brunnstrom2期患者治疗后的患侧的摆动相、支撑相、着地仰角、着地内翻角、离地仰角的差值较Brunnstrom3期的患者大,因此Brunnstrom2期的患者的恢复速度比Brunnstrom3期患者快,FES智能助行仪在Brunnstrom分期2期介入,可以更好、更快地纠正足下垂导致的异常步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评价穴位埋线对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2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的内科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穴位埋线疗法,常规康复训练每日2次,每次30分钟,穴位埋线每周1次,两组疗程均为8周。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应用Gait Watch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对患者进行步态分析测试,采集时空参数和下肢关节运动学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下肢时空参数及运动学参数方面都有改善。治疗8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各组参数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步频、步幅、步速显著升高,步长偏差和患侧支撑相均缩短,患侧摆动相延长。患侧髋膝关节的最大伸展度及最大屈曲度受限改善(P0.001),髋膝关节屈伸运动的平均角速度提高(P0.001),患者步行能力明显提高,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穴位埋线疗法可改善中风后患者的痉挛性偏瘫步态,而且基于步态分析系统纠正偏瘫异常步态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4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被随机分为减重平板步行组和一般康复组,各24例.一般康复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减重平板步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在此间分三阶段强化患者负重、膝踝控制、屈髋和踝背伸能力.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分别给予Motricity index中下肢肌力积分(MI-L)、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arthel指数(MBI)来分别评定患者的下肢肌力,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及ADL能力.同时12周后还测定患者的功能性步行分级(FAC)、通过10米最大步行速度测定出患者的步速、步长和步频参数,Tinetti步态评测表评测步态.结果 治疗后MI-L、BBS、FMA、MBI减重平板步行组较治疗前比较(P<0.01)两组间比较P <0.01.减重平板步行组FAC步行功能分级4级及以上者22例(92%),一般康复组共12例,(50%),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10米最大步行速度、步长、步频以及步态评分方面观察组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功动能的恢复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李晓 《中国民康医学》2024,(3):107-109+113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在卒中后偏瘫足下垂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4月该院收治的94例卒中后偏瘫足下垂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步行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步态参数(步频、步速、步幅、步宽)水平和康复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6.60%(36/47),高于对照组的51.06%(24/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FMA、FAC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步频、步速、步幅、步宽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康复满意度为87.23%(41/47),高于对照组的68.09%(32/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应用于卒中后偏瘫足下垂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步行功能评分、步态参数水平和康复满意度,效果优于单纯康...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视反馈步态分析训练系统在矫正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及提高步行能力方面的作用。方法选取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0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和步行训练,研究组结合视反馈步态分析训练系统测评得出的结果,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并在视反馈下进行步行功能训练。对比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和康复训练6周后的步速、步频、重心垂直位移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FMA)下肢部分,步态评分、患侧下肢负重能力情况以及治疗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步速、步频和重心垂直位移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经过不同康复训练方案6周后,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步速、步频和重心垂直位移评分差值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治疗前FMA下肢评分、步态评分和患侧下肢负重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经过不同康复训练治疗6周后,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FMA下肢评分、步态评分和患侧下肢负重能力差值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患者的总治疗满意度为92. 00%,对照组为64. 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视反馈步态分析训练系统指导下的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1.
<正>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骨密度T值降低(1~2.5)个标准差定义为骨量减少,骨量减少者一旦发生脆性骨折即称为骨质疏松。研究表明,将近一半的脆性骨折发生在骨量减少人群[1-2]。随着骨量减少患者的增加,进行早期干预防治骨质疏松及骨折是临床关心的问题。WHO推荐FRAX作为骨折风险预测工具,在跌倒风险评估上临床中多使用Berg平衡量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电针和温针灸两种不同针刺方法对脑卒中迟缓性瘫痪患者三维步态时空和表面肌电的影响。【方法】将61例脑卒中迟缓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电针治疗组(简称电针组)30例和温针灸治疗组(简称温针灸组)31例。2组均给予相应的基础治疗,电针组同时给予电针治疗,温针灸组同时给予温针灸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分别检测2组治疗前后三维步态时空参数(步速、支撑相、摆动相、双支撑相、步长)及患肢腓肠肌和胫前肌在踝关节屈伸最大等长收缩(maximal isometric voluntary contraction,MIVC)状态下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肌电积分值(i EMG)、协同收缩率(CR)等指标。【结果】(1)治疗后,2组患者的三维步态参数步速、支撑相、摆动相、双支撑相和步长等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或P0.01),且温针灸组在改善三维步态时空参数方面均优于电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MIVC状态下的腓肠肌和胫前肌的i EMG、RMS和足背伸CR等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或P0.01),且温针灸组在改善MIVC状态下的腓肠肌和胫前肌的i EMG、RMS和足背伸CR方面均优于电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与电针相比,温针灸能更好地改善脑卒中迟缓性瘫痪患者三维步态时空和表面肌电的各项参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利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定量分析成人型脊柱畸形患者(adult spinal deformity,ASD)的步态特征,进一步熟悉ASD患者下肢功能的病理生理变化,为ASD患者的临床诊疗和术后康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纳入ASD患者51例作为病例组,并根据病例组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及基础疾病)选出51例健康中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生活质量评分(Healthy Related Questionnaire of Life, HRQOL),包括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及简版生活质量量表-36(Short Form-36,SF-36)评分。使用步态分析系统记录运动学参数。受试者骨盆及下肢特定的位置放置标记后在设定路线内以个体舒适步速行走,至少记录10个步态周期。采用SPSS 23.0软件分析参数。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SD患者下肢步长、跨步长、步频明显减小,且行走过程中呈逐渐减慢趋势;ASD患者髋、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明显减小,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SD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中的VAS、ODI与步长、跨步长、步频、膝关节屈伸及髋关节屈伸度呈负相关关系(P<0.05);SF-36中的生理部分(Physical Component Summary, PCS)与上述指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ASD患者跨步长、步长、步频、膝关节屈伸活动度、及髋关节屈伸活动度均减小,且活动中逐渐减小;ASD患者生活质量与运动学参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国产A型肉毒素(BTX-A)肌肉注射治疗卒中后痉挛性足下垂的疗效和安全性,特别是功能性改善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35例脑卒中后难治性、痉挛性足下垂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BTX-A+康复治疗组(A组)18例和单纯康复治疗组(B组)17例。采用电刺激(ES)引导的BTX-A注射方法,将BTX-A分别注射到腓肠肌内外侧头,比目鱼肌和胫骨后肌,注射剂量为300或400U。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时评定踝背伸时改良的Ashworth计分(MAS)、下肢的Fulg-Meyer(FMA-下肢)计分和步速。结果 A组患者中有效率为83.3%。治疗后2周、4周时的MAS显著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分别在治疗后2周、4周时有明显降低(P〈0.05)。A组患者的运动功能状态评定:FMA-下肢和步速治疗后虽呈明显提高趋势,但均未达统计学意义(P〉0.05)。BTX-A治疗无严重的副作用。结论 BTX-A结合康复治疗能有效缓解跖屈肌痉挛,但对于功能性改善不理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实验性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研究其实时步态行为。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方法建立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术后50 d进行实时步态行为训练与测试,记录步行速度、步行周期、步幅、步基、支撑时长、摆动时长等指标共计96项。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实验性血管性痴呆模型组大鼠有19项步态指标出现了显著地统计学差异,模型动物步态行为异常主要体现在前肢步宽增加(P <0.05),各足步行周期延长(P <0.05),各足支撑时长增加(P <0.05,P <0.01),摆动时长缩短(P <0.05),同源协调性降低(P <0.05),各足足迹平均面积和平均强度增加(P <0.05,P <0.01)。结论实验性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实时步态行为异常与临床患者所见症状相似,可为该模型的建立和判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神经节苷脂联合 Bobath技术对脑卒中弛缓性瘫痪患者三维步态时空和表面肌电参数的影响。方法将63例脑卒中弛缓性瘫痪患者分为A组31例、B组32例,A组采用Bobath技术、电针和中频治疗,B组在A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神经节苷脂治疗。治疗前后检测两组的三维步态时空参数(步速、支撑相、摆动相、双支撑相、步长)和患侧腓肠肌和胫前肌在踝关节屈伸最大等长收缩状态下表面肌电参数[均方根值(RMS)、肌电积分值(iEMG)、协同拮抗率(CR)]。结果治疗前,两组所有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步速、支撑相、摆动相、双支撑相、RMS、iEMG、CR和B组的步长均较前改善(P<0.05);与A组比较,治疗后B组上述指标的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神经节苷脂联合Bobath技术能更好地改善脑卒中弛缓性瘫痪患者三维步态时空和表面肌电各项指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正脑血管疾病是导致老年人慢性动作功能受损的主因之一,影响日常生活功能~([1])。机器人辅助疗法是近年来出现的脑卒中康复疗法,具有重复性、专一性、可定量评价等优点~([2-3])。既往评价偏瘫患者下肢机器人训练效果多采用量表评定,结果较主观,三维步态分析具有数据客观、定量、可信度高等优点~([4])。本研究利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对比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经下肢机器人结合本体感觉训练或仅采用本体感觉训练后其三维步态参数的变化情况,评价下肢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