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采用步态分析,探讨PNF技术结合低频刺激仪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3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n=16)和对照组(n=16).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增加PNF技术与足下垂刺激仪,并根据患者踝关节跖屈、外翻程度来调整电极贴片的位置及具体刺激量.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三维步态时空参数,FMA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各临床评价指标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8周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步长、步幅、步频、单腿支撑时间、FMA下肢运动功能较治疗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步态周期、双支撑相、患侧摆动相、健侧支撑相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治疗后2组间比较,观察组指标步长、步幅、步频、单腿支撑时间、步态周期、双支撑相、患侧摆动相、健侧支撑相、FMA下肢运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PNF技术结合足下垂刺激仪能有效改善脑卒中足下垂患者的步速、步频、步行周期等时空参数,提高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步行能力及对称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脑卒中患者早期行Brunnstroml~2期康复训练对肩关节半脱位、患手肿胀、足下垂、足内翻的影响.方法 选择100例脑卒中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给予早期Brunnstrom1~2期康复训练,50例作为对照组不予早期Brunnstrom1~2期康复训练.比较两组肩关节半脱位、患手肿胀、足下垂、足内翻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肩关节半脱位、患手肿胀、足下垂、足内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脑卒中早期行Brunnstrom1~2期康复训练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且能降低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手肿胀、足下垂、足内翻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四海之腧取穴法结合康复训练应用于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本院60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取穴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组采用四海之腧取穴法结合康复训练,观察两组3个月后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足内翻积分和Brunnstrom下肢功能分期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足内翻积分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Brunnstrom下肢功能分期均较治疗前显著恢复(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在治疗中风后足内翻方面都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四海之腧取穴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的临床疗效更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步态训练矫正仪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的步态改善情况。方法收集符合本研究标准的脑卒中足下垂患者共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及功能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步态训练矫正仪治疗,1天2次,每次10~15 min。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对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 评分)、异常步态模式评定量表及步态时空参数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 FMA 评分、异常步态模式评分及步行参数均较治疗前改善(P ﹤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步态训练矫正仪可改善脑卒中患者足下垂步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 运用神经网络重建仪治疗脑梗死后足下垂,研究神经网络重建仪的作用机制,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 脑梗死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只给予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神经网络重建仪治疗.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均评定患侧踝关节主动背屈角度、患侧小腿三头肌痉挛程度、患侧胫前肌肌力、患侧踝关节背伸...  相似文献   

6.
夏清  袁海  曹娟娟 《安徽医学》2015,36(11):1358-1360
目的:探讨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足底压力改变及疼痛对足底压力的影响。方法运用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28例单侧膝骨性关节炎疼痛患者自然行走时的步态进行测试,观察受试者单足支撑分期时段参数、足角及膝关节疼痛指数,对健、患侧足底压力各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分析膝关节疼痛指数与各指标相关性。结果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患侧前足着地阶段时间百分比为(57.90±32.93)、全足支撑阶段时间百分比为(57.93±2.93)低于健侧对应百分比(60.26±2.66,P =0.007;51.53±3.84,P <0.001);患侧足角(16.24±4.50)明显高于健侧足角(14.67±4.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4);膝关节疼痛指数与患侧前足着地阶段时间百分比(r =-0.53,P =0.004)、全足支撑阶段时间百分比(r =-0.56,P =0.002)呈负相关;与患侧足角无明显相关性(r =0.245,P =0.193)。结论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足底压力具有特征性,前足着地时段、全足支撑时段明显缩短、足角变大,疼痛严重影响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步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阴阳经穴透刺联合中药内服外洗与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9月诊治的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全部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并在此基础上给予对照组中药内服外洗联合康复训练,给予治疗组阴阳经穴透刺+中药内服外洗+康复训练,连续治疗30 d后,评价并比较两组疗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结束后,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步态变化情况、足内翻角度变化情况及下肢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29/30)优于对照组73.33%(22/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治疗结束后,两组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足内翻角度均较治疗前呈缩小趋势(P<0.05),且治疗组足内翻角度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的步速、患侧步长、步频较治疗前均呈上升趋势(P<0.05),且治疗组上升速度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ugl-Meyer(TMA)较治疗前均呈上升趋势,且治疗组上升速度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阳经穴透刺联合中药内服外洗与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利于缩小患者足内翻角度,增强治疗效果,纠正患者不良的步态,大大提高其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史静卉  蔡忠云  龚利 《中医学报》2016,(11):1819-1822
目的:观察临床-家庭-患者三位一体的治疗方案对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肢体痉挛状态,运动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3例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和治疗组32例。对照组给予康复治疗,治疗组给予临床-家庭-患者三位一体的治疗方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痉挛状态,运动和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三位一体疗法对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单纯康复锻炼治疗(P0.05),而两组患者的下肢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步态周期、步速、患侧步长、健侧步长、双支撑相、健肢摆动相、患侧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以及健侧踝关节等多项参数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健侧步长、患侧步长及健肢摆动相3项参数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三位一体综合疗法能显著降低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肢体肌张力、改善肌肉痉挛状态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评价穴位埋线对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2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的内科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穴位埋线疗法,常规康复训练每日2次,每次30分钟,穴位埋线每周1次,两组疗程均为8周。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应用Gait Watch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对患者进行步态分析测试,采集时空参数和下肢关节运动学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下肢时空参数及运动学参数方面都有改善。治疗8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各组参数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步频、步幅、步速显著升高,步长偏差和患侧支撑相均缩短,患侧摆动相延长。患侧髋膝关节的最大伸展度及最大屈曲度受限改善(P0.001),髋膝关节屈伸运动的平均角速度提高(P0.001),患者步行能力明显提高,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穴位埋线疗法可改善中风后患者的痉挛性偏瘫步态,而且基于步态分析系统纠正偏瘫异常步态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0.
林凯 《基层医学论坛》2016,(19):2682-2683
目的:分析针灸配合康复治疗对中风偏瘫后足下垂表面肌电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中风偏瘫足下垂患者60例,按照抽签的方法将其随机分成2组,研究组患者予以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参照组患者予以康复训练治疗,观察2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对中风偏瘫后足下垂患者予以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方法进行治疗,能够提高患侧的协同收缩情况,并且保证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良好,达到预期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踝关节牵张训练配合"平衡阴阳"电针法治疗脑卒中痉挛期足内翻的疗效.方法 84 例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2 例,两组均给予脑卒中常规药物治疗及踝关节背屈被动牵张训练,研究组增加"平衡阴阳"电针法进行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2 d.采用静息状态足内翻角度的测量、简化的Fugl-Meyer 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和Brunnstrom 下肢功能分期评定,对患者足内翻程度和下肢运动功能进行治疗前后评定.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静息状态足内翻角度、FMA 评分及Brunnstrom 下肢功能分期均有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后研究组静息状态足内翻角度、FMA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Brunnstrom 下肢功能分期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踝关节牵张训练配合"平衡阴阳"电针法治疗脑卒中痉挛期足内翻可明显改善足内翻角度,提高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且疗效优于单纯踝关节牵张训练.  相似文献   

12.
李天伟  张红霞 《宁夏医学杂志》2014,36(11):1072-1073
目的 观察站立位重心控制训练治疗对中风后足内翻患者步行的影响.方法 将72例中风病伴有足内翻(患侧)的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6例.治疗组采用康复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单纯用针刺治疗,对治疗前后的肌张力评分和步行速度、健侧跨步长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在改善肌张力、步行速度和跨步长方面均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91、2.82、4.28,P<0.05).结论 站立位重心控制练习能提高中风病足内翻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早期康复中良肢位的护理效果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脑卒中早期康复中良肢位摆放对肩关节半脱位、患手肿胀、足下垂、足内翻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脑卒中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给予良肢位护理.50例作为对照组不予良肢位护理.比较两组肩关节半脱位、患手肿胀、足下垂、足内翻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肩关节半脱位、患手肿胀、足下垂、足内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脑卒中早期康复中良肢位的摆放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且能降低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手肿胀、足下垂、足内翻韵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脑损伤致足下垂及足内翻偏瘫患者对利用矫形踝关节托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脑损伤致足下垂及足内翻偏瘫患者70例参与研究,随机平均分成2组,对照组利用常规康复,观察组利用矫形踝关节托辅助康复,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穿戴矫形踝关节托后身体左右稳定系数、患肢前后稳定系数明显优于穿戴前;观察组康复后下肢运动功能得分、最大步行速度、步长以及步频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矫形踝关节托能够提高脑损伤致足下垂及足内翻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联合康复治疗对改善脑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11月本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穴位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患侧胫前肌步行摆动期表面肌电均方根(RMS)值及足外翻关节活动度,足内翻积分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6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表面肌电RMS值及足内翻积分均下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足外翻关节活动度、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注射联合康复治疗对改善脑卒中后足内翻的疗效较佳,有利于增加关节活动度,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6.
足内翻是中风痉挛期的常会出现的症状.针刺治疗已经成为常用的治疗手段,笔者为进一步提高治疗水平,随机将90例中风痉挛期足内翻患者分为电针组(治疗组)和常规针刺组(对照组)各45例,分别采用刺针下肢胆经穴位结合电针治疗和常规针刺下肢穴位后,对比分析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发现两组皆有矫正足内翻的作用,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因此针刺下肢胆经穴位配合电针对治疗中风后遗症足内翻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8"字绷带对偏瘫患者步态的影响。方法:将5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运动再学习、Bobath技术为主的康复训练,观察组每日采用与对照组相同的训练方法,并在步行训练时使用弹力绷带20分钟。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Holden步行功能分级、10m最大步行速度分别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步行功能、最大步行速度,同时采取足印法、摄像分析法对受试者进步态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使用"8"字绷带后,静止时踝关节背屈角度明显改善,由之前的平均-8.91±6.11°增至5.23±4.11°,足外翻角度平均由-15.22±5.12°增至2.52±2.34°。步行周期中摆动相踝关节背屈角度明显提高,触地初期踝关节背屈足跟着地。跨步长、步速明显提高,其中跨步长由0.47±0.18m增加至0.59±0.12m,步速由0.61±0.1,3m/s增加至0.78±0.08m/s。治疗后,2组患者Barthel指数、Holden步行功能分级、10m最大步行速度较组内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8"字绷带可以明显改善偏瘫患者踝足关节下垂、内翻的程度从而改善步态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8.
徐欣  吴明霞 《西部医学》2018,49(4):80-81
目的从人体生物力学角度,探讨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继发坐骨神经痛步态改善情况。方法收集我院针灸科2017年1月—2018年1月轻、中度腰椎间盘突出症继发坐骨神经痛门诊及住院患者32例,利用Kenima Tracer3D系统观察治疗前后患者患侧单支撑相、双支撑相、摆动相、步速、步频、步长、步幅等7个时空参数变化,进行步态分析。结果治疗后步速、步频、步长、步幅以及患侧单支撑相较治疗前明显增加,而双支撑相、摆动相明显减少(P均<0.05)。结论针刀可以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继发坐骨神经痛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X线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X线平衡针法,同时在患侧下肢及健侧上肢取穴针刺;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分别对两组有效率、下肢运动功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Fugl-Meyer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X线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电针胆经俞穴结合康复训练矫正脑卒中后足内翻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共6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电针胆经俞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足内翻角度、下肢功能、步行能力及步态,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30例患者在接受电针胆经俞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足内翻角度明显降低,下肢功能及步行能力有明显改善,步态明显改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在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时,采用电针胆经俞穴结合康复训练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足内翻角度,改善患者下肢功能、步行能力及步态,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