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广东省"九五"期间血吸虫病监测效果评价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了解广东省消灭血吸虫病后的疫情动态。方法 建立血吸虫病监测系统,在原疫区对钉螺和传染源进行同步监测。结果 1996~2000年共查螺51018842.36m^2,均未发现活的钉螺。复查历史病人9395人次。检查外来人口2353人,阳性者57人(2.42%)。调查低年龄组的中小学生9073人,皮试阳性者348人(3.84%)。阳性者经粪检复查均没有发现血吸虫病人。解剖野鼠1080只,检查耕牛9257头次,没有发现血吸虫虫卵阳性的老鼠和牛只。但通过被动监测,于1996和2000年分别发现1例和4例输入性急性感染病人。结论 广东省血吸虫病防治成果巩固,但必须加强监测,特别是输入性传染源及钉螺的监测。  相似文献   

2.
英德市1995~2004年血吸虫病监测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英德市消灭血吸虫病后的疫情动态.方法 建立血吸虫病监测系统,在原疫区对钉螺和传染源进行同步监测.结果 1995~2004年共查钉螺地面积894 248m2,均未发现活钉螺.复查历史病人756人次;检查外来人口883人,阳性者9人(1.02%),调查7~14岁人群25 518人,皮试阳性者34人(0.13%);阳性者均粪检复查未发现血吸虫病人.检查耕牛3 408头次,未发现血吸虫虫卵阳性的牛只.结论 英德市血吸虫病防治成果巩固,但仍须加强监测,特别是输入性传染源及钉螺的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分析清新县2006-2010年血吸虫病疫情,为制定防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广东省血吸虫病巩固监测方案》,在原疫区对钉螺和传染源进行同步监测,对清新县2006-2010年的监测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2010年共查螺13hm2,未查获活钉螺。复查历史病人12人,未发现慢性或晚期病例。低年龄组(中、小学生)监测1122人,血清抗体阳性者10人,未查到血吸虫病人。检查流动人口2456人,抗体阳性者80人,查获血吸虫病慢性病人13例,其中虫卵阳性者2例。检查耕牛1900头,未发现血吸虫感染牛只。结论目前清新县血吸虫病防治成果巩固,今后要重点加强输入性传染源和钉螺的监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广州市(辖区内花都、增城)阻断传播血吸虫病后的疫情监测动态.方法 建立阻断血吸虫病后的监测系统,包括对钉螺、传染源、低年龄组人群及外来人员同时进行监测.结果 1991~2000年共查螺3 052亩,只查到杂螺,均未发现活钉螺.皮试低年龄组人群和外来人员4 412人,阳性154人,平均阳性率为3.49%,阳性者均采用粪检尼龙袋集卵孵化法复查均未发现血吸虫卵阳性病人.解剖野鼠1 278只作直肠压片检查,均未发现血吸虫卵阳性鼠.结论 广州市血吸虫病阻断传播后防治成果是巩固的,但随着近几年湖区几省血吸虫病呈上升趋势,且局部出现暴发流行,因此必须加强监测力度严防外来传染原及钉螺的传入.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韶关市血吸虫病区在阻断流行后的疫情动态。方法设假螺点进行查螺;水下诱螺;对7-14岁的低年组人群及外来流动人员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监测;捕杀野鼠解剖,制作压片镜检。结果螺情监测未能查到钉螺,低年龄组人群检测2569人,结果为阴性,检查外来人员453人,阳性者19人(占4.2%)、阳性者经粪便检查没有发现血吸虫病人。结论韶关市血吸虫病防治成果是巩固的,但邻近几省血防形势仍较严重,阻断后的监测不但不能放松,要继续加大监测力度,特别输入性外来人员的监测。  相似文献   

6.
徐红梅 《中国热带医学》2006,6(11):1971-1972,1997
目的了解上海南汇地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的监测情况和疫情动态,为做好今后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建立血吸虫病监测系统,进行螺情和病情的同步监测。结果1996—2005年10年中共查螺5921027万m^2,发现钉螺面积270m^2,捕捉活螺270只,经解剖没有发现阳性钉螺;检查外来流动人员129877人,阳性205人,阳性率为0.16%;检查外来定居外出(返沪)人员3257人,阳性率为0.18%.7—14岁学生调查14547人,皮试阳性92人,阳性率为0,63%,经环试追踪,没有发现阳性病人;调查耕乳牛38683头,没有发现血吸虫病牛;但通过被动监测,在2005年发现1例输入血吸虫病例。结论南汇区的血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血防成果得到了巩固,但需要加强输入钉螺和输入传染源的监测。才能防止血吸虫病的再流行。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血吸虫病巩固监测情况分析及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广东省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的疫情动态,探讨新形势下的防治措施。方法建立血吸虫病监测系统,在原疫区对钉螺和传染源进行同步监测。结果1996-2006年共查螺7120.29万平方米,未发现活的钉螺。复查历史病人14893人,复治2747人,复治率为18.44%(2747/14893);外来人口调查:皮试检查2353人,阳性率为2.42%(57/2353),血清学检查7749人,阳性率为0.70%(54/7749);低年龄组人群调查:皮试检查9073人,阳性率为3.84%(348/9073),血清学检查11498人,阳性率为5.00%(575/11498),阳性者经粪检复查未发现血吸虫感染者。解剖野鼠1753只,检查耕牛18266头,均未发现血吸虫虫卵阳性。通过被动监测,2004年,2005和2006年分别报告输入性病例46例、8例和36例,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报告病例数最多,占94.44%(82/90);年龄以15~55岁人群为主,占78.89%(71/90);职业以工人为主,占30.00%(27/90);其中急性感染病例2004年和2005年分别有1例和3例。结论目前广东省血吸虫病防治成果巩固,但必须加强监测,重点是输入性传染源及钉螺的监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1996-2005年浙江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情况,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5米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方法查螺,压碎法检查钉螺感染情况,以土埋为主结合药物的方法灭螺;血清学方法结合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对居民、流动人群及家畜进行查病,血清学阳性人(畜)用吡喹酮治疗。建立血吸虫病防治年报表,并进行数据汇总分析。结果10年全省累计查出有螺乡891个,有螺村2903个,螺点13273个,有螺面积711.18hm^2,灭螺面积662.24hm^2;累计解剖钉螺62.34万只,未查获阳性钉螺;累计血清学查病179.16万人,查出阳性者4.99万人,阳性率为2.78%。粪检3.52万人,未查出内源性血吸虫病人,但发现输入性血吸虫病人85例。耕牛查病6.70万头,均为阴性。结论浙江省血吸虫病疫情稳定,但流行条件仍然存在。今后要坚持查灭钉螺和防控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9.
宋海红  李旭  叶平 《中国热带医学》2006,6(8):1388-1389,1378
目的了解与评价南汇区血吸虫病防治和监测的效果,为今后的血吸虫病监测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建立血吸虫病监测系统,对钉螺和传染源进行同步监测。结果结果显示,经过30多年的查灭螺和查治病,南汇区在1985年宣布消灭血吸虫病,随后进入巩固监测阶段;在传播阻断的20年间,监测过程中数次有小面积残存钉螺的发现及发现1例血吸虫病输入病例,但没有发现阳性钉螺及内源性病人。结论南汇区的血防成果得到了巩固,得益于政府的重视和防治队伍的努力;但血吸虫病流行的危险因素依然存在,仍需做好监测工作,特别是输入传染源及输入钉螺的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上海南汇区2001~2008年血吸虫病流行因素的动态变化及监测情况,为评价防治效果和制订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建立血吸虫病监测系统,进行螺情和病情的同步监测。结果2001~2008年共查螺4559388m^2,发现钉螺面积270m^2,没有发现阳性钉螺;外来流动人员检查抗体阳性率为0.47%;抗体阳性者经病原追踪,在2005年查获1例血吸虫病输入病例;耕乳牛调查没有发现血吸虫病牛;没有发现内源性血吸虫病人,小面积的残存钉螺及时得到有效消灭,输入钉螺监测也未见输入性钉螺;学生、征兵招生等新感染监测均未发现病人。结论8年螺情监测中在2001年查到钉螺,说明螺情仍有反复,重点监测人群是外来流动人员,仍需加强血吸虫病防治,防止其死灰复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掌握三峡库区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因素的动态变化,为本市血吸虫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要求设立国家级监测点,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间接血凝试验(IHA)调查万州区当地居民和流动人口的血吸虫感染状况.采用环境抽样方法进行螺情调查和监测血吸虫病其他相关因素.结果 2005和2010年,2次调查当地人群血清阳性率均在0.61%左右;调查流动人口1 530人,阳性率为1.63%,其中疫区返乡和疫区来渝人员的血清阳性率分别为1.95%与1.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监测点查螺总面积为604 051 m2,尚未发现钉螺;监测点未发现从血吸虫病流行区引进的家畜,检测当地868头牲畜,血清阳性率为零.结论 重庆市血吸虫病存在传播的危险因素,应加强本市血吸虫病传染源的监测和管理,防止钉螺输入.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云南省鹤庆县血吸虫病流行区人畜感染率和钉螺的分布情况。方法收集鹤庆县血吸虫病流行的基本情况和2001~2011年查灭螺、查治病的相关资料,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2011年全县尚有钉螺面积96.3273万m2,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为0.003%。2001~2011年鹤庆县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与钉螺面积、有螺面积百分比、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平均密度、阳性钉螺面积、感染螺平均密度等6项指标无相关性,但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与钉螺自然感染率存在相关关系。2001~2011年的血吸虫病家畜感染率与钉螺面积、有螺面积百分比、有螺框出现率、钉螺自然感染率等4项指标无相关性,而血吸虫病家畜感染率与活螺平均密度、阳性钉螺面积、感染螺平均密度等3项指标有相关性。2001~2011年的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与家畜感染率无相关关系。结论对血吸虫人畜感染率与螺情指标的相互关系有必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以便于指导防治工作,提高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重庆市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因素,为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提供预警信息,防止钉螺的扩散与血吸虫病疫情的传播。方法在三峡库区中段万州和支流上游开县设立固定监测点和流动监测点,调查当地居民、流动人口及家畜的血吸虫感染情况;在固定危险地带和流动可疑环境开展输入性钉螺调查。采用ELISA方法检测人群血清血吸虫抗体情况。结果 2个监测点共调查当地居民2006人,血清阳性率为1.50%(30/2006),开县血清阳性率高于万州(2.29%vs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6,P<0.01)。调查流动人员1970人,血清阳性率为2.39%,返乡人员血清阳性率高于疫区来渝人员(2.92%vs0.26%)(χ2=9.54,P<0.01),万州区的流动人员阳性率高于开县(3.61%vs1.32%)(χ2=11.03,P<0.01)。监测点未发现从血吸虫病流行区引进的家畜,检测当地的牛和羊血清均为阴性。固定监测和流动监测分别调查133875、545530m2,未发现钉螺。结论重庆市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存在血吸虫病传播的危险因素,应加强潜在流行区的传染源监测和管理,防止钉螺输入潜在流行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广州市辖区内的增城、花都原血吸虫病流行区内的人群,特别是低年龄组的人群,在阻断血吸虫病传播10年后是否会再出现本地感染者,及本地疫区是否仍存在中间宿主钉螺。方法 设假螺点进行查螺;水下诱螺;对7-14岁的低年龄组人群进行抗原皮试;外来流动人员监测;捕杀野鼠解剖,制作压片镜检。结果 螺情监测未能查到钉螺,低年龄组人群皮试1856人,阳性61人,阳性率3.29%,阳性者全部采用粪便卵化,结果全部为阴性。结论 虽经多年监测仍未发现阳性感染者,但因监测方法比较原始,而随着经济市场的发展,人口、货物流动大,而邻近几省血防形势仍较严重,而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好转,外出旅游人员增多,接触疫区疫水机会亦不断增大,随时会威胁我市。因而提示,阻断后的监测不但不能放松,而且要继续加大监测力度,不断摸索新的监测方法,以防止血吸虫病死灰复燃。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不同海拔对云南省鹤庆县血吸虫病流行和控制的影响。方法收集鹤庆县全县及血吸虫病流行区基本情况、血吸虫病疫情、不同海拔地区自然植被分布情况并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根据鹤庆县境内不同海拔地区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全县各行政村按海拔可分为2900~3953m、1800~2899m、1500~1799m、1500m以下4个地区,海拔>2900m地区没有血吸虫病流行,其余3个地区均有血吸虫病流行。血吸虫病疫情原来以海拔为1800~2900m的地区最为严重,流行村数、人口数、历史累计病人数、历史累计晚期血吸虫病(以下简称晚血)人数、历史累计钉螺面积占全县流行区比例分别为96.36%、97.57%、99.62%、100.00%、99.46%,1970年该地区血吸虫人群感染率为30.46%。2011年全县查出血吸虫病人数、晚血病例、血吸虫人群感染率、钉螺面积较历史累计病人数、历史累计晚血病人数、1970年血吸虫人群感染率、历史累计钉螺面积分别下降了99.99%、80.89%、99.99%、96.41%,没有发现感染性钉螺。2011年海拔1800~2900m的地区血吸虫人群感染率为0.003%,2011年现存晚血病例、查出病人全部分布在该地区,钉螺面积占全县钉螺面积的95.78%。2011年钉螺面积百分比以海拔<1500m的地区为高,有螺环境出现率、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平均密度、活螺最高密度均以海拔为1800~2900m的地区为高。结论研究不同海拔地区的自然植被分布对钉螺分布和控制、血吸虫病流行和控制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三峡成库后生态环境变化对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为制定防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三峡库区中段和尾端江岸海拔160m和180m高度,模拟成库后灌溉区和淤积区类似条件,投放湖北肋壳钉螺和四川光壳钉螺,观察其生长繁殖1年的情况;用IHA抽样筛查来往于疫区流动人群中潜在的传染源,粪便检查血吸虫虫卵;了解耕牛等生畜引进情况;调查重庆市历史疫情报告和三峡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的血吸虫病病例;调查影响钉螺输入的因素。结果肋壳钉螺和光壳钉螺成活率仅少数月份在50%以下,多数月份在80%左右,各试验区发现钉螺交配数量较少,相对以3~6月为多,同时发现活幼螺;来往疫区流动人员血清抗体检查1075人,血吸虫抗体阳性率为1.77%,疫区返乡人员1030人,血清阳性率为1.07%;1989-2006年,发现有记载的输入性血吸虫病病例14例;血吸虫病区有大量造纸原料和花草树木进入库区。结论三峡成库后,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存在血吸虫病流行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全面掌握武汉市血吸虫病流行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进一步的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并分析2017年武汉市常规监测、监测点监测、风险监测系统疫情资料。结果 2017年武汉市血吸虫病网络病例全年零例报告;全市28个监测点共调查居民14 856人,牛312头次,钉螺调查环境101处78 630框2 055.82 hm2,野粪调查环境22个采样138份;人群感染率逐年下降至2016年的0,已连续两年为0;血阳率平稳下降,2017年为1.48%;家畜感染率为0;有螺框数1 157框,有螺框出现率1.47%,活螺2 673只,活螺平均密度0.034只/0.1 m2,垸内、垸外均未发现感染性钉螺与阳性野粪。风险监测投放哨鼠240只解剖均为阴性;未发现阳性野粪;市级共调查钉螺41 206框,活螺3 863只,全年活螺平均密度0.094 只/0.1 m2,区级调查150 264框,捡获活螺3 718只,密度0.025 只/0.1 m2,均未发现阳性螺;风险评估III级(低)风险。结论 2017年武汉市血吸虫疫情平稳降至历史最低水平,钉螺、野粪、哨鼠预警指标提示均无感染,传播风险评估为最低风险。仍需继续强化防治及监测力度,关注血吸虫传播风险指标的动态趋势,防止疫情反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