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李修元  李茂  敖素华  唐倩 《中医学报》2021,36(2):236-23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可归属于中医"湿沴疫",病因病机特点为"湿沴上受,首先犯肺"。"湿沴"之气复杂多变,传变急速,易生坏病,可随地域不同而发生寒化或热化,以寒化为主生寒湿,亦可热化生湿热,还可表现出"毒、瘀、闭"等多种特点。病位主要在肺,可累及肠、心、肝、脾胃、肾等脏腑,以及脑等奇恒之腑。针对确诊病例,推荐使用清肺排毒汤为基本方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2.
婴幼儿腹泻病变脏腑在脾胃,病理因素为湿浊,故当从“湿”论治。临床当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配伍健康脾除湿(燥湿、化湿、利湿、胜湿)之品治疗,方能切中病情,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3.
吕翠田  刘金涛 《中医学报》2016,(9):1312-1314
痤疮是临床常见的病症,病机以肺经血热证和湿热蕴脾证为主。李发枝教授重视体质辨证,临证常用清热达郁法、燥湿清热法,分别选用枇杷清肺饮、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疗。在临床应用中,其病变脏腑有所不同,清热达郁法偏于肺经之郁热,燥湿解毒法偏于中焦之湿毒。李老辨证论治,并结合饮食禁忌、预后调理,同时配合针灸疗法,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中医将具有强烈传染性、流行性的疾病称之为疫病,病因为感受疫疠邪气所致,归属于温病范畴。根据疫病的临床症候及病因属性,目前主要分为湿热类和温热类疫病。文中归纳整理湿疫的相关文献,认为湿疫为感受湿邪为主的疫疠毒邪,由口鼻而入。因湿疫病因固定,具有明显的传变规律的阶段性,可以分为初期、进展期、极期、恢复期阶段。凝练了湿疫的诊断要点,提出不同阶段的治疗原则和常用方证。在治疗的不同阶段始终要围绕湿疫毒邪的祛除,同时湿疫初期,湿疫毒邪伏于膜原,虽有类似表证,但不能给予辛温发汗,必须芳香涤秽化浊、疏利气机,着眼于邪气的透达,促使湿热分消走泄,即吴又可所谓的促邪溃败之意。湿疫临床特点依然不能脱离湿热范畴,临床存在正局、变局之分,湿遏热伏,热得湿则郁遏而不宣,故愈炽,存在极易入营、逆传心包、横逆肝肾等变局,导致病情急剧加重,需要引起临床重视。因此提出治疗上,初期注重芳香涤秽化浊、疏利气机、透邪外达,湿疫化热后,要警惕变局,重视解毒凉血活血法的应用。同时湿疫治肺、着眼于祛邪的治疗思想要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5.
邵铭教授认为,慢性肝炎病因可从内外因两方面考虑,外因主要为湿热疫毒浸淫,饮食不节,内因主要责之先天禀赋不足,情志内伤等,病理因素以湿热邪毒侵袭为主.并根据肝脾之间的病理生理之联系,秉承古人“肝病及脾”的观点,在治疗慢性肝炎时,始终注重顾护脾胃,扶正以祛邪.并自拟以清热解毒利湿药物为主、辅以健脾药物的“八味降酶汤”,治疗临床以转氨酶升高为主,又有肝胆湿热内蕴者.  相似文献   

6.
谢晶日教授认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因是"伏气"伏于太阴、厥阴二处,久稽致病。病机主要是湿热疫毒留滞肝脾,以致湿热瘀相连,肝脾肾虚损。临床上以六经分证为主导结合脏腑辨证分型论治,治疗时以经方为主,博采群方融汇之予以相应处方。治疗上疏肝健脾、利湿解毒诸法同用;以四逆散调和肝脾,开达少阳,透邪外出,贯穿始终;以茵陈配山栀子为退黄特效药。  相似文献   

7.
肾脏病湿热证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医理论认为急,慢性肾炎的形成与外邪侵犯人体,肺,脾,肾三脏的水液代谢功能紊乱有关。内外合邪,一方面导致湿浊郁久化热,形成湿热之邪;另一方面正气虚弱,不能运化水湿,这种湿热之邪在体内逗留不去和免疫复合物在肾脏的不断沉积,正气虚弱不能运化水湿与免疫功能失常使肾小球损伤逐渐中重的病变过程,其意义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胃湿”病因为外感、内生和脏腑传变,病机在于湿热邪气盘踞脾胃,热重湿轻,以胃为重。“胃湿”治疗以清热化湿为主,以顾护胃阴为辅,代表方剂为白虎加苍术汤、加减三石汤、清中汤及加减小陷胸汤。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2019年首发于湖北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特点,根据中医学寒湿疫的相关理论,结合临床观察,提出从寒湿疫辨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思路。认为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可归属中医学"寒湿疫"范畴,病机为寒湿疫毒内盛,肺脾阳气虚弱,寒饮阻肺,寒湿困脾。治疗的总体指导思想为辨证论治,灵活处置,急危重症需中西医结合治疗;治则为全程护阳、提前温阳,扶正解毒,截断扭转;具体治法可采用温阳扶正化饮,散寒去湿解毒。  相似文献   

10.
刘苓霜主任医师认为肾癌发病多由肾气不足,水湿不化,湿毒内生,结于腰府;或感受外邪,湿热毒蕴结水道,导致气滞血瘀,日久形成有形之块,其病位主要在肾,可涉及脾胃、肺、肝、心等脏器,其病机以正虚、脏腑功能失调为本,湿热毒瘀互结为标,为虚实夹杂之证,本虚主要表现在肝肾阴虚,脾肾两虚;标实主要表现在湿、热、毒、瘀互结,治疗当先遵循扶正为主、祛邪为辅、扶正与祛邪有机结合的原则,扶正以健脾益肾为主,而祛邪则以清热、祛湿、解毒、化瘀为主,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扶正抗癌"的学术思想贯穿治疗始终。  相似文献   

11.
刘苓霜主任医师认为肾癌发病多由肾气不足,水湿不化,湿毒内生,结于腰府;或感受外邪,湿热毒蕴结水道,导致气滞血瘀,日久形成有形之块,其病位主要在肾,可涉及脾胃、肺、肝、心等脏器,其病机以正虚、脏腑功能失调为本,湿热毒瘀互结为标,为虚实夹杂之证,本虚主要表现在肝肾阴虚,脾肾两虚;标实主要表现在湿、热、毒、瘀互结,治疗当先遵循扶正为主、祛邪为辅、扶正与祛邪有机结合的原则,扶正以健脾益肾为主,而祛邪则以清热、祛湿、解毒、化瘀为主,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扶正抗癌"的学术思想贯穿治疗始终。  相似文献   

12.
韩冰  丁瑞丛  李鲜  王培  李志恒 《中医学报》2020,35(6):1141-114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湿温"疫症范畴,乃疫毒挟湿侵袭人体,太阴内伤,内外相引,运化失常,酿湿生热所致。疫病初期,邪在膜原,不可盲用汗下,以防助邪入里。当以疏利畅达气机为先,药力直达,引邪离原;再依据病邪所在部位之不同汗之、下之,使疫毒之邪乘湿而去;待病邪渐去,酌情增强补虚之力,祛除余邪,调养脏腑则病愈人安。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中医文献中分析艾滋病的中医病因、病机、病性及病位,以期能更好地指导临床。方法:采用频数统计方法,检索 1981年至2012年中国期刊网(CNKI)数字图书馆中有关中医艾滋病病因、病机、病性及病位的相关理论和临床研究文献资 料,并进行分析。结果:疫毒、湿、热、瘀血、痰饮是艾滋病的常见病因;正气虚弱,元气损伤,肺脾肾三脏亏虚为艾滋病的常见病 机;气虚、火热、湿、疫毒为常见的病理性质;艾滋病发病常侵袭五脏六腑,其中以肾、脾、肺最为多见。结论:艾滋病病因病机病 性病位尚未达成共识,有待统一和规范。  相似文献   

14.
<正> 一、前言:湿为阴浊之邪,有内湿外湿之别。外湿是六淫之一,为长夏之主气。外湿伤人,除与季节有关外,还与工作及生活环境的潮湿有关。内湿则为病理产物,多为脾的病理变化引起。但脾虚而为内湿盛者,每易招引外来之湿,外湿久困亦易困土而造成内湿。水流湿火就燥,事物恒相因故也。湿邪的特点是重浊粘滞,伤阳阻碍气机。一经侵犯脏腑,往往如胶似漆,缠绵难愈。湿邪犯人,又能化热,湿热互结如油入面,不能速解。治疗失当,常有湿未化尽,阴津已伤者。治疗湿证,需用燥药。告燥过分,又有伤阴之弊,只能适可而止。因此,治疗湿证,只可相机施治,芳香宣化,因势利导,各随其宜,方为得之。  相似文献   

1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学“疫病”“湿疫”范畴,根据其临床表现及发病特点,结合中医传统理论,目前认为其病因是感受疫戾湿毒,病位主要在肺脾,病性以湿为主,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主要病机为疫戾湿毒犯肺,气机闭阻,肺脾气虚;病机特点突出表现为肺脾相关。中医治疗分为初期、中期、重症期及恢复期4期,应以解毒宣肺健脾化湿贯穿始终,初期以宣肺止咳、芳香化湿为主,中期侧重宣肺平喘、通腑解毒,重症期温阳开闭固脱,恢复期补肺健脾化湿。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有关黄疸病古代文献及近年来中医黄疸理论的分析,探讨黄疸病的病因病机,指出黄疸病因以湿热疫毒为主,病机以湿为关键,湿热、寒湿、疫毒入脾胃肝胆,并深入血分,致气血阻滞,后期致气血阴阳耗伤。并说明湿、毒、瘀三者各自的致病特点及三者在黄疸病机演变中的相互影响及演变。提出黄疸病机演变是湿、毒、瘀三者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17.
郑小伟教授在长期的教学与临床中认识到,中医所论之气,不仅有它物质性的一面,同时还具有功能性的一面。而在气理论中,脾尤为关键,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是诸气之本,元气之充。脾脏功能诸多,但以脾气的作用为核心,即脏腑功能的发挥依赖脏腑之气的激发;脾脏病证复杂,而以脾气虚弱为诸病之始,即脏腑的各种病证起于脏腑之气的异常;脾病之治应辨证论治而以健脾益气为关键,即脏腑病证之治以调气、益气为本。  相似文献   

1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疫病范畴。通过对两则临床医案的辨析,认为其主要病机为湿毒为患,有寒湿和湿热之分,早期以寒湿为主,日久向湿热发展;亦有平素湿热体质者,疾病初期即表现为湿热证。病位主要在肺与脾,以化湿解毒为主要治疗大法,除了散寒除湿、清热化湿之外,还需要注意条畅气机、活血化瘀、健脾益气等法,忌过用辛温、柔腻、寒凉之品。初期恶寒者还需与伤寒表证相鉴别。   相似文献   

19.
郑小伟教授在长期的教学与临床中认识到,中医所论之气,不仅有它物质性的一面,同时还具有功能性的一面。而在气理论中,脾尤为关键,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是诸气之本,元气之充。脾脏功能诸多,但以脾气的作用为核心,即脏腑功能的发挥依赖脏腑之气的激发;脾脏病证复杂,而以脾气虚弱为诸病之始,即脏腑的各种病证起于脏腑之气的异常;脾病之治应辨证论治而以健脾益气为关键,即脏腑病证之治以调气、益气为本。  相似文献   

20.
慢性乙肝中医证型与病毒复制关系的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中医证型与病毒复制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回顾性研究的方法。[结果]39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胆湿热>肝郁脾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临床中以肝胆湿热、肝郁脾虚和脾肾阳虚型为主,分别占40.91%、31.31%和13.89%。肝胆湿热型和肝郁脾虚型病毒处于高复制状态,而脾肾阳虚患者病毒处于低复制状态。[结论]肝胆湿热型和肝郁脾虚型与乙肝病毒高复制状态有显著相关性,湿浊之邪与乙肝病毒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