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分析高同型半胱氨酸(Hcy)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总结Hcy特点及高Hcy发生原因,探讨高Hcy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并分析其作用机制。年龄与性别、基因缺陷、营养缺乏等为高Hcy发生原因,且高Hcy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独立相关,其作用机制与脂质代谢紊乱、血管内皮损伤、凝血-纤溶系统紊乱、平滑肌细胞增生等途径有关。高Hcy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独立相关,降低Hcy水平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临床应用时应综合考虑患者实际情况,兼顾多种影响因素,以最大化提高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2.
戴永锋 《内科》2013,8(4):380-381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伴偏侧舞蹈症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19例确诊为急性脑血管病伴偏侧舞蹈症的病因、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性脑血管病伴偏侧舞蹈症发病年龄在55岁以上,多伴有脑卒中史、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病变部位主要在尾状核、壳核、苍白球,仅2例在丘脑,其中脑梗死17例,脑出血2例,于相应脑血管病的常规治疗后,合并使用氟哌啶醇,疗效较为显著。结论脑血管病伴偏侧舞蹈症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主,表现为对侧基底节区损伤,运用氟哌啶醇治疗效果良好,多在1周内恢复,整体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的病因,总结TOB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以期加深对TOB的认识,能更好的服务于TOB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2012年期间收治的32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结果:中老年是TOB的高发人群;原发性高血压是最常见危险因素(53.1%),其次为心脏病,常见有心房纤颤、心肌梗死等和糖尿病,有少部分患者有动脉炎和高脂血症史,也有部分患者有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史;突然眩晕伴视物旋转、呕吐是常见的首发临床表现,继发临床表现主要有意识模糊、昏睡、浅昏迷等;眼球运动障碍;双瞳孔散大或呈椭圆形;记忆障碍;偏瘫;少数患者出现偏盲和小脑共济失调。CT和MRI影像数据表明TOB患者的中脑或丘脑合并小脑、颞叶、枕叶等部位梗死。结论-TOB诊断的主要依据是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原发性高血压是TOB最常见危险因素(P〈0.05);CT和Mm影像学表现可为TOB诊断提供可靠依据;脑疝是TOB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早期对症综合治疗可有效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和分析纳洛酮在脑血管疾病意识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4例脑血管疾病合并意识障碍患者,根据门诊就诊顺序,按照1∶1比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两组患者均根据具体脑血管疾病给予有针对性的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纳洛酮,对照组患者加用醒脑静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88.10%,高于对照组,且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洛酮在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戴永锋  梁红斌  陈捷  李炯泰 《吉林医学》2013,34(18):3662-3663
<正>慢性脑缺血致脑损伤现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生存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一旦患有此病便会带给患者很大的不便,慢性脑缺血对患者脑部的危害可能短时间内不会太明显,使患者放松对紧急发病的警惕,导致较高的致死率、致残率[1]。随着较长时间的脑损害累积,在治疗恢复方面的优势都渐渐减少,其危害变较强烈的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脑干出血作为一种神经系统的急重症,发病率较低,临床上约有10%脑出血患者属于脑干出血,但该病发病较急,病情恶化迅速,预后不良,是目前脑卒中类疾病中预后最差、病死率最高的疾病[1].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检查技术的快速发展,诊断水平的显著提高,临床诊治经验的不断积累,对脑干出血患者进行治疗以及预后康复的效果有较大提升.笔者收集了30例脑干出血患者临床资料,综合分析了诊断方法、治疗措施、预后及预防,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条件的人群脑梗死后焦虑、抑郁的情况,和系统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平复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0—2011年收治的12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统计分析不同条件的人群脑梗死后焦虑、抑郁的情况。将所有患者中接受过系统康复护理的86例设为实验组;只接受常规护理的39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焦虑自评表评分、抑郁自评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等情况。结果脑梗死患者中男性比女性更易焦虑、抑郁。<50岁的人群更易更易焦虑、抑郁。学历较高的人群更易更易焦虑、抑郁。卧床时间越长患者越易焦虑、抑郁。经过系统的健康护理后实验组患者抑郁、焦虑情况,日常生活能力显著好于对照组。结论对脑梗死患者采取系统性康复护理,能够显著提高脑梗死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白质疏松(LA)与急性脑梗死(ACI)静脉溶栓患者脑出血转化和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ACI患者128例,均为首次发病,符合静脉溶栓指征,采用静脉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予以足量溶栓; 对脑部磁共振表现根据ARWMC评分将患者分为LA组和无LA组,比较2组的一般资料; 随访患者至溶栓90d后,评估溶栓后脑出血、运动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应用多因素回归分析LA对溶栓后脑出血转化及短期预后的影响。结果 LA组45例(35%),无LA组83例(65%)。LA组rt-PA溶栓后脑出血转化发生率为40.0%(18/45),无LA组为18.0%(15/83),2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LA组发生症状性脑出血(sICH)10例(22.2%),高于无LA组5例(6.0%)(P<0.05); 经过90 d随访,LA组脑卒中复发比例高于无LA组(P<0.05); 无LA组在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和预后评分方面明显优于LA组(P<0.05); 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LA是影响ACI患者溶栓后短期发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3.86,95%CI=1.20~31.63,P=0.002)。结论 脑梗死合并LA患者rt-PA溶栓后脑出血转化风险和sICH发生率高,短期随访运动和神经功能恢复差。LA是影响ACI患者静脉溶栓后短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不典型蛛网膜下腔出血首诊误诊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不典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防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住院治疗且被误诊的SA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35例,其中男14例,女21例,平均年龄(58.52±3.43)岁,以昏迷(10例,28.57%),突发精神异常(5例,14.29%),眩晕、呕吐(5例,14.29%),上腹部胀痛不适(4例,11.43%),饮酒后神志欠清(4例,11.43%),颈项僵硬伴疼痛(3例,8.57%),轻偏瘫、失语(2例,5.71%),腰腿疼痛、脚跟“抽搐”(2例,5.71%)等非特异症状首发,而且急查头颅CT缺乏明显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征象,首诊被误诊疾病分别为脑梗死10例(28.57%),偏头痛及颈椎病各5例(14.29%),短暂性脑供血不足4例(11.43%),病毒性脑炎及内耳眩晕症各3例(8.57%),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及急性酒精中毒各2例(5.71%),高血压脑病1例(2.85%)。结论:部分SAH患者因起病形式及首发症状特殊、临床症状体征不典型、或被同患其他病症状掩盖,同时头颅CT缺乏明确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征象等会导致误诊,确诊本病依赖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检查。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