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病因病机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以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免疫性、致残性疾病。根据活动期AS的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认为湿热毒邪痹阻经络,流注骨节是AS活动期的主要病机。禀赋不足,肾精亏虚;六淫病邪形成毒邪,热毒郁而不化,脏腑积热,内蕴伏毒;毒邪未除,湿热伤阴,阴液亏虚;热毒炽盛,血为热灼,必致瘀热,湿为热灼,痰瘀痹阻,痰瘀毒互结骨节均引起活动期AS。   相似文献   

2.
温病热瘀证的病机及分期证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温病热瘀证是指在温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既有热毒炽盛又见血行瘀滞的一类急性发热性疾病,是温病学中一个独特证型,即热邪入侵体内,煎熬阴津血液,导致血液粘稠而成瘀血。热邪和瘀血相互交织,热瘀阻于脏腑经络,引起相关脏腑的病变,最终可致热瘀气脱,正气耗竭而死亡,而热毒和血瘀是整个热瘀证病变过程中始终贯穿的基本病理因素。  相似文献   

3.
阴虚血瘀证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述了阴虚血瘀证的形成机制和临床特点。认为阴虚、血瘀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决定了阴虚血瘀证的广泛性,但以阴虚致瘀为主。同时,认为阴虚证多存在微观血瘀的病理变化,故阴虚燥热内盛的病证;热毒炽盛,窜扰脏腑、脉络的病证;郁热蕴阻脉络、关节的病证;阴虚热盛有出血倾向的病证;性喜柔润,以阴为体的脏腑病证等,易出现阴虚血瘀证。阴虚血瘀证患者易发生中风和心肌梗死,属血瘀证中比较危险的一种。  相似文献   

4.
热瘀证是温病临床常见的一种证型,其主要病理生理特点是热毒血瘀。在临床实践中,热瘀证不仅见于外感热病,也见于多种内伤杂病。狼疮性肾炎(LN)属于内伤杂病范畴,是我国继发性肾脏疾病中最主要的病种[1],LN在其病变过程中往往表现有温病热瘀证的证候,存在热毒血  相似文献   

5.
瘀热相搏证的提出及对中医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瘀热相搏证是在急性外感热病或内伤杂病病变发展的一定阶段,火热毒邪或兼夹痰湿壅于血分,搏血为瘀,致血热、血瘀两种病理因素互为搏结、相合为患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证候类别。其病因为火热毒邪;病位深在营血、脉络;病理变化为瘀热搏结,脏腑受损;治疗大法为凉血化瘀。我们以“瘀热相搏”主证为基础,根据病证、病位、病理特点,分别针对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瘀热水结证、重症肝炎的瘀热发黄证、出血性疾病的瘀热血溢证、出血性中风的瘀热阻窍证及高脂血症的络热血瘀证等若干子证,进行了理论、临床、实验及新药开发等较为系统的研究,显示了中医以“证候”为中心的研究特色。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阴虚血瘀证的形成机制和临床特点。认为阴虚、血瘀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决定了阴虚血瘀证的广泛性,但以阴虚致瘀为主。同时,认为阴虚证多存在微观血瘀的病理变化,故阴虚燥热内盛的病证;热毒炽盛,窜扰脏腑、脉络的病证;郁热蕴阻脉络、关节的病证;阴虚热盛有出血倾向的病证;性喜柔润,以阴为体的脏腑病证等,易出现阴虚血瘀证。阴虚血瘀证患者易发生中风和心肌梗死,属血瘀证中比较危险的一种。  相似文献   

7.
从热、虚、瘀辨证论治小儿过敏性紫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热、虚、瘀三个方面论述了小儿过敏性紫癜的病因病机特点,抓住病因病机的核心,确定了热伤血络、阴虚火旺、气不摄血三个本证证型和风热、热毒、湿热、血瘀四个标证证型。采用本证和标证相结合的方法对小儿过敏性紫癜进行辨证论治,并从理论上探讨了该方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非典型肺炎属于中医“温病”的范畴。病因为感受疫毒时邪,病位在肺。基本病机特点为:热毒痰瘀,壅阻肺络,热盛邪实,湿邪内蕴,耗气伤阴,甚则出现气急喘脱的危象。  相似文献   

9.
温热病伤阴耗液已为人所熟知,温病伤阳耗气则易被初学者所忽略。本文根据笔者的学习所得,就温病伤阳耗气的问题作一初步探讨。关于病因病理一、热盛耗气:温病热盛耗气主要有三种因素。一是热邪炽盛,迫津外出,阳气随  相似文献   

10.
五、养阴保津是治疗温病时必守的法则吴氏在温病条辨的条文中或自注中,前前后后化了很大的篇幅论述什么情况下伤阴,什么原因下乏津,什么条件下养阴,什么药物增液等等,其目的无非是阐述温病的养阴保津法则。吴氏认为温病的特征为“温证”“热证”,“热甚”则伤人之阴液而表现“伤阴乏液”证,以此、养阴保津则成为温病的治疗法则。在“养阴  相似文献   

11.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温邪为阳邪,最易耗伤人体阴液。人体的阴液包括津液和精血,生理情况下,精、血互为滋生,精足则血旺;反之,血耗则精亏。温病的阴伤包括津液、营阴、血液、阴精的耗伤。在温病的初期,以津液耗伤为主,随着病情的发展,特别是在温病的后期,则以营阴、血液的耗伤为主,其中也包括津液的耗伤。阴液的存亡对病变的发展和预后具有重要影响。当温邪伤阴后,每可导致阳热亢盛,加重阴伤。由于阴液不足,加上血液受邪热煎熬后,可引起脉道涸涩,血行不畅,从而形成瘀血或加剧出血。阴液大伤还可导致人体抗邪、透邪外出的能…  相似文献   

12.
论瘀热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瘀与热是瘀热形成的病理基础。瘀包括血瘀和瘀血,临床表现为疼痛、发热、皮肤、黏膜的异常、积、肿块、出血;热为六淫病邪之一,临床表现为自觉或他觉的发热。在急性外感热病及某些内伤杂病(尤其是疑难病症)发展的一定阶段。许多患者同时表现血热与血瘀并见;而瘀热相搏证是指在急性外感热病或内伤杂病病变发展的一定阶段,火热毒邪或兼夹痰湿壅于血分,搏血为瘀,致血热、血瘀两种病理因素互为搏结、相合为患而形成的一种证型。   相似文献   

13.
试论“肾虚血瘀证”的病理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中医学基本理论,并结合现代医学的某些观点,论述了肾虚血瘀证的形成及其基本病理改变,认为肾病及血,瘀血为患;血瘀日久,可致肾虚;久病顽疾,肾虚血瘀。提出了肾虚血瘀是诸多顽症宿疾的发病关键所在,益肾活血是治疗本证的大法。  相似文献   

14.
血瘀证客观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血瘀证客观化研究进展山东中医药大学94级研究生(250014)张沁园山东医科大学94级研究生丁向东【关键词】血瘀证客观化综述血瘀证是中医血证的重要证型之一,也是许多临床疾病的基本病机。可分为气虚致瘀、血寒致瘀、血热致瘀和气滞血瘀四型〔1〕,主要脉证表...  相似文献   

15.
中医学认为,糖尿病足(DF)属本虚标实之证.其发生多因消渴日久,耗气伤阴,致脏腑气血阴阳受损,肌表失养,郁而化火,火毒焦灼肌肤或者感受外来湿热等毒邪,出现痰阻、气滞、血瘀、热毒壅盛之证,最终血腐肉败形成本病.以气阴亏虚为本,瘀血热毒为标.中医外治以清热解毒、祛腐生肌、活血通络为原则,采用敷贴疗法(箍围药敷贴、掺药外敷、油膏外敷、酊剂湿敷)、手术疗法(祛腐清筋术、蚕食法)、熏洗足浴法及其他疗法(艾灸、穴位注射)等方法,能显著提高治愈率及有效率,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温病瘀血的病理实质是指在温病血瘀病理进程中,揭示瘀血产生、形成、结构、演变、终结等的理论内容。是以血瘀动态的演变为坐标,以静态的层次观察为基点,所得出的观察结果的综合结论。他用温病学术语描述观察所见,为形成温病瘀血的体系化理论结构奠定基础。 1.血气壅盛、耗伤败坏 血气壅盛是人体正气对温热邪毒侵入的应激性反应,常见于温病卫、气分证阶段。正邪相争、血气壅盛、营卫失调是这一反应的病理结果。值得强调的是:斯时邪毒致瘀的病理过程业已开始。朱平等通过对“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初期皮肤微血管病毒抗原定位和电镜观察”发现:5/14例皮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之胞浆内可检出特异性病毒抗原颗粒,且受染的内皮细胞分布较为广泛。皮肤微血管的改变主要  相似文献   

17.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自身免疫机制介导的,以血清中出现多种自身抗体和多器官、多系统累及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目前现代医学治疗SLE以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S)为主。中医认为,GCS性属纯阳,长期大量使用多致伤阴耗气。在SLE使用GCS的首始阶段,患者多为热毒炽盛证,以清热解毒为主要方法,阴虚内热者以滋阴清热为法,瘀热闭阻证则用祛瘀解毒法;撤减阶段,患者多为气阴两虚,治以益气养阴为主;GCS维持量阶段,患者多为脾肾阳虚,当从温肾补脾论治,同时,视血瘀、热毒之轻重,分别予以兼顾。SLE使用GCS各个治疗阶段,要根据SLE病机发展变化的不同,辨证选用不同中药同病异治,以期取得增效解毒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探讨了温病血分证的病机、分期及治法,提出温病血分证宜分三期辨治,初期血热耗血,瘀热交结,治宜凉血散血;中期为血热妄行,兼有瘀滞,治宜凉血解毒、散血止血;后期为热瘀气脱或气随血脱,治疗重在扶正固脱。   相似文献   

19.
羚羊钩藤汤是治疗肝热生风证的代表方,载于清代医家俞根初所著之《通俗伤寒论》一书。肝经生风证是指由于热邪侵入肝经,以至肝热盛极、引动内风,发生肢体抽搐的一种病证。中医学认为,肝藏血而主筋脉。筋脉包括韧带、肌腱等组织。筋脉得到阴血的濡养方能正常地舒缩。如果肝热炽盛,灼伤阴血,则筋脉失养而拘急,遂发生肢体抽搐、强直的症状。肝热生风的基本病变是因热盛所致,虽然阴液受到灼伤,但证候性质仍然属实,属于实风证。故本证多见于外感热病的极期,可发生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炎、脑型疟疾、各种中毒性脑病、高热痉厥等病中。…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同中医证型急性白血病(AL)患者血浆内皮素(ET)含量变化,并观察不同中医证型AL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06例AL初治患者按中医证侯诊断标准分为:热毒炽盛型(47例)、痰热瘀结型(25例)、气阴两虚型(22例)、气血两虚型(12例)4型,检测并比较各型患者血浆内皮素(ET)含量,并观察化疗后4型完全缓解(CR)率。结果:(1)热毒炽盛型、痰热瘀结型ET含量明显高于气血两虚型、气阴两虚型(P<0.05),其趋势为热毒炽盛型或痰热瘀结型>气血两虚型或气阴两虚型。(2)化疗后CR率气血两虚型、气阴两虚型明显高于热毒炽盛型、痰热瘀结型(P<0.05),气血两虚型明显高于气阴两虚型(P<0.05),其趋势为气血两虚型(91.66%)>气阴两虚型(81.82%)>热毒炽盛型(42.55%)或痰热瘀结型(48.00%)。结论:血浆ET可作为中医证候诊断及中西医结合的疗效判定和估计预后的客观化参考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