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彩举  杨帆  付金厚  马磊 《重庆医学》2018,(17):2347-2348,2352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在低血容量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95例合并低血容量的患者,分为对照组47例和试验组48例.对照组选用右侧颈内静脉中位中路进针置管.试验组在超声图像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记录、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总成功率、误穿入颈总动脉率、气胸发生率及总穿刺时间.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96% vs.80%)、总成功率(98% vs.84%)、穿刺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更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气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有效提高了低血容量患者穿刺的一次性成功率,降低了穿刺并发症,为低血容量患者建立静脉通道解决了难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患者分为两组。超声组(60例)在超声引导下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对照组(60例)采用传统解剖定位法进行穿刺置管。记录两组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总成功率、穿刺置管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超声组与对照组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分别为80%和60%,总成功率分别为100%和86.7%,穿刺置管时间分别为(4.7±1.5)min和(6.6±3.4)min,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和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超声引导法穿刺成功率明显优于传统体表解剖标志穿刺法,并可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引导行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将48例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超声引导)28例,对照组(传统技术)20例,体重均大于2 500 g;实验组在术前超声行静脉穿刺定位标记后再行PICC术,比较两组成功率及操作完成时间。结果实验组首次置管成功率为82.1%,二次成功率为60%,而对照组首次置管成功率为65%,二次成功率为42.9%;两次术后实验组成功率为9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实验组操作平均时间为(25.5±6.4)min,少于对照组的(31.6±7.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时超声引导下新生儿PICC术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同时缩短了操作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循证护理方法获取超声引导外周静脉穿刺的相关证据,探讨使用超声技术引导外周静脉穿刺的方法,并评价其效果.方法 根据循证医学PICOS原则,提出临床问题并转换成检索式,在数据库中检索相关证据.经过评价后,筛选岀可供参考的相关证据.选取2018年6月11日-8月31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危重患者23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非随机对照试验,分为试验组(n= 12)和对照组(n=11),试验组采用超声引导外周静脉穿刺,对照组采用传统外周静脉穿刺,对两组在初次置管成功率、穿刺次数、置管成功所需时间、留置针消耗数量、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试验组在穿刺次数、置管成功所需时间、留置针消耗数量方面比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初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在穿刺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 通过超声引导技术的循证及用证,使危重患者的外周静脉置管成功率得到提高,同时使护理人员循证及用证能力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行PICC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盲法穿刺置管,观察组给予超声引导下置管,评估两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及总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置管并发症发生率及穿刺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具有容易操作、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循证护理方法获取超声引导外周静脉穿刺的相关证据,探讨使用超声技术引导外周静脉穿刺的方法,并评价其效果。方法根据循证医学PICOS原则,提出临床问题并转换成检索式,在数据库中检索相关证据。经过评价后,筛选出可供参考的相关证据。选取2018年6月11日-8月31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危重患者23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非随机对照试验,分为试验组(n=12)和对照组(n=11),试验组采用超声引导外周静脉穿刺,对照组采用传统外周静脉穿刺,对两组在初次置管成功率、穿刺次数、置管成功所需时间、留置针消耗数量、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在穿刺次数、置管成功所需时间、留置针消耗数量方面比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初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在穿刺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通过超声引导技术的循证及用证,使危重患者的外周静脉置管成功率得到提高,同时使护理人员循证及用证能力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7.
董楠 《中国民康医学》2020,(1):142-143,146
目的:比较不同进针角度对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效果。方法:选取93例头皮静脉留置针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儿就诊顺序依次纳入对照组、研究组1、研究组2各31例,并依次采取传统20°进针、改进的30°进针和45°进针方式穿刺。比较3组穿刺成功率。结果:研究组1患儿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6.77%,研究组2为93.55%,对照组为74.19%,研究组1、研究组2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1与研究组2穿刺一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1、研究组2的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1和研究组2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1、研究组2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1和研究组2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0°和45°进针的方式优于传统20°进针,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减轻了患儿疼痛,满意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超声引导在麻醉科住院医师中心静脉穿刺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选取2022年9月进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麻醉科接受规范化培训的15名住院医师设为试验组,采用超声引导方式进行中心静脉穿刺的教学培训;选取往届15名新入科住院医师作为对照组,调取其采用解剖盲探法中心静脉穿刺培训的考核成绩进行对照。所有住院医师完成相应理论授课及3次模拟操作训练后,每人选择1例合适的需行中心静脉穿刺的择期手术患者进行临床操作。操作结束后,住院医师对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比较两组住院医师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总穿刺成功率、穿刺并发症发生率及教学效果。结果显示试验组住院医师一次穿刺成功率5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3.3%(P<0.05);试验组总穿刺成功率8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6.7%(P<0.05);试验组住院医师的穿刺并发症发生率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6.7%(P<0.05)。培训后,试验组住院医师自我评价对中心静脉穿刺已掌握或熟悉的比例为7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3.3%(P<0.05)。可见在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应用超声引导开展中心静脉穿刺的临床教学工作具有明显优势,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教学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陈华 《吉林医学》2011,(35):7461-7462
目的:分析超声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临床应用。方法:将已实施锁骨下静脉中心静脉置管术的住院患者50例分为对照组(传统盲穿法),将需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的住院患者46例分为超声组(超声引导法),观察比较两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总成功率、失败例数和并发症例数。结果:B超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和总成功率都大于对照组,失败例数及并发症均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可实时地观察目标血管的走向,穿刺针的行进路线,留置导管的位置,实现了深静脉穿刺的直观化,同时减少了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规范化培训与管理对临床置管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比较我院实施PICC规范化培训与管理前后分别收治的44例(对照组)和62例(试验组),经PICC化疗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效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和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护士PICC操作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置管成功后患者导管留置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置管后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经过系统PICC规范化培训与管理后PICC置管成功情况和效果显著提升,并发症发生风险大大降低,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1.
宋海燕  姜文宇  包新华 《吉林医学》2012,33(19):4182-4183
目的:研究带负压装置头皮针在小儿困难静脉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在门诊静脉穿刺困难的患儿13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带负压装置头皮针行静脉穿刺,对照组采用传统静脉穿刺的方法。结果:试验组的静脉穿刺成功率、回血率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带负压装置的头皮针应用到小儿困难静脉穿刺中,有利于静脉穿刺,可改善回血。  相似文献   

12.
方建华  杨红萍  许亮  江萍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7):66-67,F0003
目的评价超声显像定位引导浅静脉PICC置管的临床实用性和安全性。方法 120例拟实施浅静脉PICC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直视穿刺置管)和超声组(采用超声定位引导术,在超声显像实时引导下进行穿刺置管)。结果超声组一次穿刺成功59例,占98.3%,二次穿刺成功1例,占1.7%,总体成功率达100%。对照组中一次穿刺成功38例,占63.3%,二次穿刺成功17例,占28.4%,失败5例,占8.3%,总体成功率达91.7%。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和二次穿刺成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声组的穿刺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声引导下行浅静脉PICC置管简便、安全、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可缩短穿刺时间,尤其对于穿刺困难的患者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外静脉留置针在高度水肿患者中的应用并进行分析评价。方法:选择120例高度水肿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进行外周静脉穿刺,观察组采用颈外静脉穿刺,比较两种方法的穿刺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置留时间以及静脉炎发生情况,并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对照组的方法的平均时间为(3.2±1.1)min,观察组平均为(1.9±0.8)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1.6%,观察组为9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一般外周置留时间平均为(2.98±0.58)d,而观察组平均为(9.89±3.45)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静脉炎发生率为1.7%,而观察组为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研究提出颈外静脉留置针治疗方法能够减少穿刺患者痛苦,缩小穿刺所用时间,并有效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在医院治疗的效率,是值得临床推广使用的静脉穿刺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超声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中应用价值。方法 310例有PICC置管适应证的患者,分为超声组122例和对照组188例;超声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的穿刺法进行P1CC置管,并定期超声检测血栓并发症;对照组采用盲插的方法进行PICC置管,仅当出现症状时,进行超声检查。结果超声组中,一次穿刺成功118例(96.72%),总体成功率100%。对照组中,一次穿刺成功132例(70.21%),总体成功率94.68%。超声组的穿刺时间为2.7±1.2 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4.8±1.7 min(P<0.05)。血栓导致拔管超声组0例,对照组5例。结论超声检查提高了PICC穿刺置管成功率,缩短穿刺时间,并可早期发现血栓,便于早治疗,延长导管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在基层医院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76例行颈内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9例)和观察组(47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体表解剖标志定位穿刺,观察组于超声引导下行穿刺.比较两组一次成功率、总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一次成功44例(93.62%),对照组一次成功18例(62.0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穿刺成功47例(100.00%),对照组总穿刺成功24例(82.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误插动脉3例、皮下血肿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其效果明显优于传统体表解剖标志定位下穿刺,在基层医院有开展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与传统盲穿法行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的并发症发生率,探讨超声引导下行PICC置管的优势.方法对300例拟实施PICC的患者,根据肘部血管条件分为对照组136例(传统盲穿法)和超声组164例(高频超声实时引导下穿刺),分析比较两组的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超声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一次置管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超声组出现并发症24例,对照组57例(P<0.01),两组局部血肿、局部感染、静脉炎及血栓形成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相对于传统盲穿法简便、安全、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B超引导下使用静脉留置针行儿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拟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置管,观察组在B超引导下应用静脉留置针代替改良塞丁格技术中的穿刺针进行置管操作.比较两种方法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静脉炎发生率、置管时间.结果 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置管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置管时间、术后静脉炎发生率短于或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静脉留置针代替改良塞丁格技术中的穿刺针进行B超引导下PICC置管,可以提高儿童PICC置管一次穿刺及置管成功率,降低置管后静脉炎发生率,缩短置管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上肢浅静脉血管评估表在CT增强检查前静脉穿刺中的应用。方法 纳入CT增强检查前行静脉穿刺患者360例,根据检查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0例。对照组依照常规操作标准结合临床经验进行静脉穿刺,观察组采用上肢浅静脉血管评估表对血管分级后行静脉穿刺。比较2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穿刺>1次后患者的不满率。结果 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2.8%,高于对照组的8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穿刺>1次后观察组患者不满率为38.5%,低于对照组的7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上肢浅静脉血管评估表对CT增强检查的患者进行静脉穿刺,可有效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降低穿刺>1次后患者的不满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护理专案管理在老年心血管病静脉留置针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36例老年心血管病静脉留置针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静脉留置针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护理专案管理,比较两组穿刺1次成功率、留置针堵管率、非计划拔管率、留置针固定规范率、平均每针留置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穿刺1次成功率为98.5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非计划拔管率为5.8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留置针固定规范率为95.5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平均每针留置时间为(71.62±12.59)h,明显长于对照组的(45.23±8.48)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8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留置针堵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静脉留置针护理基础上采用护理专案管理可提高老年心血管病静脉留置针患者穿刺1次成功率和留置针固定规范率,降低非计划拔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延长平均每针留置时间,效果优于单纯常规静脉留置针护理。  相似文献   

20.
超声引导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超声显像定位引导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临床实用性和安全性。方法960例拟实施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体表定位中间入路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和超声组(采用超声诊断定位技术,根据显示的颈内静脉确切位置行纵向体表定位后进行穿刺)。结果超声组一次穿刺成功424例(88.3%),二次(以上)成功54例(11.3%),穿刺失败2例(0.4%),总成功率为99.6%;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298例(62.1%),二次(以上)成功131例(27.3%),穿刺失败51例(10.6%),总成功率为89.4%;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和穿刺失败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0.05、0.01)。超声组的穿刺时间为(3.0±2.5)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9.5±3.5)min(P<0.01)。超声组无一例出现血肿,对照组为13例(2.9%,P<0.01);超声组无一例出现臂丛神经异感,对照组为2例(0.4%,P>0.05)。超声组发现解剖变异8例(1.7%),颈内静脉位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外侧,均在超声显像定位后穿刺成功。结论超声引导下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简便、安全,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可缩短穿刺时间,减少危重患者的体位不适以及疾病和穿刺带来的风险,尤其对于穿刺困难的患者,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