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通过分析和比较《脾胃论》与《伤寒论》的学术思想,指出《脾胃论》的学术根基源于经典,《脾胃论》除大量引用《内经》、《难经》原文外,还引述了仲景学说;在对脾胃病、五脏相关理论及升降理论的阐述上,《脾胃论》是对《伤寒论》以上方面的深化和发展;同时,《脾胃论》在组方原则、处方用药、用药宜禁、调护脾胃等方面,亦是对《伤寒论》以上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故认为《脾胃论》是对仲景学说的继承和发展,李东垣为仲景之后人。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临床医学巨著,创立了辨证论治,理、法、方、药融于一体的理论体系,为后世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伤寒论》载方共113方,应用药物82种。笔者仅就张仲景《伤寒论》所载方药进行分析总结,探讨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用药规律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用药特色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伤寒论》方独特的用药和组方,至今被临床广泛应用,不仅用于治疗外感疾病,而且广泛地用于内伤杂病。本文从组方遣药、配伍、用量、煎服法、药后调护等方面探讨了《伤寒论》方用药组方特点,旨在加深对经方的配伍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临床遣方用药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之"水气",既为病因,又为病机。疏理《伤寒论》原文398条中水气为患占26条,约占7%;原文对水气为患的论治,不仅适用"伤寒"变证,更可治各科水气为患诸疾,所述证冶方药,均已成为指导临床的有效经方;研究《伤寒论》原文水气为患的证治特点和治法方药,是研究《伤寒论》不可或缺的重要课题,对指导临床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黄帝内经》首将《易》理纳于医学领域,确立了以阴阳五行为核心的中医基础理论;《伤寒论》又进一步把《易》理用于疾病的分类和辨治,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理论基础。《易》以六爻叠卦,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曲成万物而不遗;《伤寒论》以六经论病,辨表辨里,审度虚实,囊括百病而不漏。明观幽索,窃思《伤寒论》与《周易》之间有着必然的内部联系。今就二者之间的关系作粗浅探索,若能获千虑之一得,不唯有助于仲景学说之研究,亦有助于医易之研究也。  相似文献   

6.
对《伤寒论》利水法的适应证及辨治原则、用药特点进行探讨和临床运用总结。(1)以辨证论治、利水不伤正为原则。(2)用药特点,病重势急,单纯用功效相近的利水药,水邪速去,病重势缓,数味峻逐水药同用,并应非常谨慎,恐伤正气;正虚水停据阴阳虚损程度选择适当补益药,治表邪兼水饮,处处注意到解表不碍利水,利水而不遏邪。(3)据病情轻重缓急,体质强弱,药物性能,决定药物用量及剂型。斟酌病情,灵活变通,有常有变,总之以提高利水疗效为宗旨。  相似文献   

7.
对《伤寒论》利水法的适应证及辨治原则、用药特点进行探讨和临床运用总结。①以辨证论治、利水不伤正为原则。②用药特点 :病重势急者 ,单纯用功效相近的利水药 ,水邪速去 ;病重势缓者 ,数味峻逐水药同用 ,并应非常谨慎 ,恐伤正气 ;正虚水停者据阴阳虚损程度选择适当补益药 ,治表邪兼水饮者 ,处处注意到解表不碍利水 ,利水而不遏邪。③据病情轻重缓急 ,体质强弱 ,药物性能 ,决定药物用量及剂型。斟酌病情 ,灵活变通 ,有常有变 ,总之以提高利水疗效为宗旨  相似文献   

8.
汉代名医张仲景所著之《伤寒论》,不仅理、法、方、药丝丝人扣,且遣药组方,力戒偏颇。常将其性质与作用迥然相反的药物恰当组合,熔为一体,达到相成的治疗作用。据初步统计,《伤寒论》所列112方(除重复和决方外),以此配伍者,竟达50余方。兹就此用药规律,作如下浅探。l$温并用"治寒以热","治热以寒"。寒温并用,清温兼施。主用于寒热错杂之症。亦可用于阴阳格拒药不得进者,在大剂温热药或寒凉药中,加人少许药性相反的寒凉药或温热药,以起引导作用。即所谓"因病气之甚而为从治之用"。例如半夏泻心沥,主治小柴胡汤证误下之后,…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是东汉末年伟大医家张仲景所著,该书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辨证施治思想。从《伤寒论》下利证治的辨析来说明《伤寒论》中同病异治的辨证施治思想。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伤寒论》的相关条文,认为脾胃分治思想的提出虽以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贡献为大,但对脾胃分治思想析理之详及陈述理法方药之完备,当推《伤寒论》。《伤寒论》脾胃分治思想突出表现为:在六经辨证中通过将脾胃分属阳明、太阴两经,从生理上强调脏腑阴阳有别,病理上突出寒热虚实主证的不同;通过对阳明虚寒证的辨治,以与脾气虚寒证治相区别;脾胃同居中焦,脾寒胃热常常兼见同病,故分而兼顾,论病机强调寒热之分,遣方用药则又兼顾脾胃。  相似文献   

11.
分析阳明病与温病的关系 ,认为阳明病与温病紧密关联 ,温病中的气分证包括阳明病在内 ,清、下两法是治疗阳明病和温病的主要方法。《伤寒论》相对《素问·热论》是个进步 ,但《伤寒论》并未究尽外感热病的证治 ,把阳明病与温病等同起来 ,不承认后世温病学说的发展也是不对的。吴鞠通运用承气汤遵古法而不拘古方 ,《温病条辨》对阳明下法的运用不但有继承 ,更有发展。  相似文献   

12.
吴鞠通作为温病学派的大家之一,在其代表作《温病条辨》中,不仅擅长应用经方,化裁经方,而且也擅长应用温热药物治疗疾病。同时《温病条辨》在理论上弥补和完善了《伤寒论》中的许多不足之处,可以说吴鞠通不仅继承,而且发展了仲景学说。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比<伤寒论>12方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记载<汤液经法>方剂的组成、药物剂量、主治、煎服法等,初步探讨<伤寒论>药物剂量与<汤液经法>的关系:<伤寒论>继承了<汤液经法>的药物剂量,二书成书年代虽不同,但两个年代的医用度量衡制度基本一致,均为秦汉之制.  相似文献   

14.
整理研究中医药古籍,是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的重要措施之一,它既是对中医药学术的继承,又是对中医药学术的发展.《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的专著,在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就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对《伤寒论》的传承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来阐述整理研究中医药古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中医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对宋代著名医家许叔微《普济本事方》中有关杂病证治的学术思想与经验进行归纳整理。研究表明,许氏调治杂病,重视脏腑辨证,脏腑之中,尤重脾肾,治脾善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黄芪、山药等甘温益气健脾之品;治肾不喜刚燥、喜用地黄、肉苁蓉、菟丝子、枸杞子、山萸肉、鹿角胶等温润之品填精补髓,对后世温肾治虚用药有一定的启迪。治疗积聚、痹证、疼痛等疑难杂病等神志疾患,喜用水蛭、全虫类药物搜剔通络。用方既重视对前人经验的继承,又擅长师法古方,化裁创制了二神丸、四神丸等新方。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源于临床而又指导临床,学习《伤寒论》不能脱离临床实践。以临床实践为主线,将《伤寒论》教学回归临床,是《伤寒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教师教好《伤寒论》、学生学好《伤寒论》的主要途径。以课堂案例式教学与临床实践带教相结合的《伤寒论》实践教学方法,把《伤寒论》教学引向临床实践,让临床实践这一重要环节贯彻《伤寒论》教学的始终,不仅使学生亲身体会和验证《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的巨大魅力和经方的卓越疗效,强化《伤寒论》教学效果,而且对于提高学生六经辨治水平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治利大法述要姜守军导师尚炽昌(河南中医学院94级研究生,450003)主题词《伤寒论》,泄泻/中医药疗法,痢疾/中医药疗法下利在《伤寒论》中为泄泻与痢疾的统称。该书对下利的发生、发展及辨证论治提出了切合实际的辨证纲领和具体的治疗措施。使祖国...  相似文献   

18.
主要从三方面:①首辨虚实,指导治疗;②善辨表里,新旧表里同治;③重调气机,疏利肺气。对《伤寒论》辨治肺病咳喘进行归纳,并根据后世临床应用发展,结合现代药理研究,个人体会探析了其辨治用药特点,主治病证范围等。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用茯苓之方有十五个,包括四个加减法,用量亦由六铢到半斤不等,主要用于水饮湿邪内停之小便不利、悸、眩、烦证。一治小便不利《伤寒论》用茯苓治小便不利的有五个,即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真武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五苓散、猪苓汤,另有小柴胡汤、小青龙汤、四逆散三个加减法,明确指出小便不利加茯苓。导致小便不利的病因各异,有汗下水气内停、太阳经气不利之证,有肾不化气,阳虚水泛证,有伤寒误下,邪陷少阳证,有表邪入里、膀胱蓄水证,有下后津伤、水热互结证,但究其病机,皆属气化不利、开阖失司、水气阻滞为患。茯苓甘淡,擅化气…  相似文献   

20.
对《伤寒论》中有关恶寒证的辨治进行了归纳分析,指出《伤寒论》中对恶寒证的辨治既有方有证。又可用于鉴别诊断,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