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5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8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8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53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29篇
中国医学   31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霖  熊亮 《放射学实践》2019,34(7):788-791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表观扩散系数(ADC)与乳腺癌淋巴管侵犯(LVI)的相关性。方法:对本院87例乳腺癌患者的磁共振及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常规磁共振成像以及扩散加权成像(DWI);分别测量并获取乳腺癌病灶最小ADC值(Tumor-ADCmin)、瘤周腺体最大ADC值(Peritumor-ADCmax),并计算两者比值ADCratio。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别比较LVI阳性组以及LVI阴性组Tumor-ADCmin、Peritumor-ADCmax及ADCratio的差异。结果:87例乳腺癌患者,其中LVI阳性51例,阴性36例。LVI阳性组Tumor-ADCmin值低于LVI阴性组(t=3.311,P=0.001),分别为(0.91±0.26)×10-3mm2/s、(1.13±0.37)×10-3mm2/s;LVI阳性组Peritumor-ADCmax值高于LVI阴性组(t=-2.054,P=0.043),分别为(1.57±0.31)×10-3mm2/s、(1.44±0.29)×10-3mm2/s;LVI阳性组ADCratio值亦高于LVI阴性组(t=-4.532,P<0.001),分别为1.81±0.43、1.38±0.42。结论:不同ADC值对乳腺癌LVI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可为评估乳腺癌LVI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系统阐明复方中药制剂妇可靖胶囊中的化学成分组成,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Orbitrap HRMS),对妇可靖胶囊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分析。方法:通过UPLC-Q-Orbitrap MS扫描提供的化合物精确相对分子质量、多级碎片离子信息,同时与对照品的的相对保留时间和质谱数据比对,并结合相关参考文献或Mass Bank、Chemical Book等数据库信息从而实现对化合物的准确定性。结果:共鉴定出67种化学成分,其中主要包括酚酸类、醌类、苯酞内酯类、黄酮类、萜类及其苷类、脂肪酸类等化学成分。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可系统、准确、快速地鉴定妇可靖胶囊中的多种化学成分,并为其药效物质基础及质量控制等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前交叉韧带是维持膝关节稳定性的重要结构之一。目前,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是其治疗的首要手段,术后腱骨界面的良好生长是患者早期康复及预后功能恢复的关键。该文综述近年来国内外促进腱骨愈合因素的相关研究,发现如骨膜覆盖、生长因子、富血小板血浆和中药等治疗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很多技术仍然处于动物实验阶段,且其具体作用机制、作用时机及用法用量等都没有明确的标准。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丹灯通脑软胶囊中9种活性成分(丹参素、咖啡酸、迷迭香酸、丹酚酸B、丹酚酸A、丹参酮I、隐丹参酮、丹参酮IIA、熊果酸)量的UPLC-MS/MS分析方法,并采用模式识别技术综合评价其药物质量。方法采用UPLC-MS/MS分析检测,色谱柱为Acquity UPLC?BEH C18(50 mm×2.1 mm,1.8μm),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0.2 m L/min,ESI正、负离子同时采集,除熊果酸为选择离子监测(SIR)外,其余8种成分均为多反应监测(MRM);多批次丹灯通脑软胶囊定量测定结果采用多元数据处理软件SIMCA 14.0进行模式识别分析,并评价其质量。结果在优化的色谱质谱条件下,丹参素、咖啡酸、迷迭香酸、丹酚酸B、丹酚酸A、丹参酮I、隐丹参酮、丹参酮IIA、熊果酸分别在100.0~1 000.0、1.0~10.0、8.0~80.0、120.0~1 200.0、15.0~150.0、40.0~400.0、10.0~100.0、10.0~100.0、1.2~12.0μg/m L线性关系良好(r≥0.999 6);加样回收率在98%~101%,RSD小于3%;10批丹灯通脑软胶囊中各成分的平均量分别为(4.854±0.314)、(0.063±0.005)、(0.764±0.070)、(12.937±0.648)、(1.954±0.178)、(3.623±0.221)、(0.720±0.062)、(1.437±0.116)、(0.073±0.007)mg/g;定量测定数据经SIMCA 14.0软件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0批丹灯通脑软胶囊质量偏差均在2 SD(标准偏差,standard deviation,SD)范围内。结论建立的UPLC-MS/MS定量分析方法简便、灵敏度高且准确性好,可用于丹灯通脑软胶囊中多种主要活性成分的快速测定;定量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批次丹灯通脑软胶囊总体质量较为稳定,结果分析使用的多元数据模式识别方法可从整体上综合评价药物质量,为丹灯通脑软胶囊的质量控制研究提供新的科学依据和数据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5.
6.
7.
采用UPLC建立丹灯通脑软胶囊的指纹图谱,并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技术对其进行系统、全面和科学的质量评价。采用Waters UPLC超高效液相色谱仪,ACQUITY UPLCHSS T3色谱柱,以乙腈-0.1%甲酸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56 nm,建立10批次丹灯通脑软胶囊的指纹图谱;同时通过相似度分析并结合聚类分析(CA)、主成分分析(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等模式识别技术对丹灯通脑软胶囊的总体质量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该研究建立的指纹图谱共标定77个共有峰,经对照品进行化学指认并鉴定了其中的15个色谱峰。10批供试品的相似度均大于0.960,表明该药物总体质量较为稳定;但通过CA及PCA均发现不同批次药物质量之间仍然存在有微小差异,且主要分为两大类,最后进一步采用OPLS-DA筛选出了导致批次药物质量差异的6个共有峰。该分析方法科学、准确、可靠且简便易行,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技术可更加系统、全面地评价丹灯通脑软胶囊的药物质量,同时为中药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背景:前期研究表明羟丁基几丁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极低的细胞毒性,同时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目的:探讨羟丁基几丁糖凝胶防止术后脑脊液漏的可行性。方法:首先利用流变仪和动态力学实验仪检测1.5%,2.0%,3.0%温敏性羟丁基几丁糖凝胶的力学强度及耐疲劳性质,同时测定各浓度温敏性羟丁基几丁糖的凝胶时间。将10只猕猴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均制作脑脊液渗漏模型,实验组采用1.5%温敏性羟丁基几丁糖凝胶封堵,对照组未采用任何材料封堵。结果与结论:1.5%温敏性羟丁基几丁糖的凝胶时间为(70±4)s,承受的最大压力为50.3-60.1kPa,并且在疲劳实验和频率扫描实验中呈现出良好的稳定性;2.0%温敏性羟丁基几丁糖凝胶的凝胶时间为(45±3)s,承受的最大压力为70.6-122.5kPa,在频率扫描中呈现了较好的稳定性;3.0%温敏性羟丁基几丁糖凝胶的凝胶时间为(26±2)s,承受的最大压力为77.8-104.7kPa,频率扫描呈现了较好的稳定性。但后两者的疲劳实验未达实验要求。脑脊液渗漏封堵实验中,实验组封堵率为100%,对照组无封堵效果,表明1.5%温敏性羟丁基几丁糖凝胶可防止猕猴脑脊液漏。  相似文献   
9.
目的系统阐明复方中药制剂天丹通络胶囊中的化学成分组成,同时建立一种可以实现对中药复杂成分进行精准、快速鉴定的高效分析方法。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Orbitrap HRMS),对天丹通络胶囊中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分析,通过UPLC-Q-Orbitrap MS扫描提供的化合物精确相对分子质量、多级碎片离子信息,同时与对照品的相对保留时间和质谱数据进行比对,并结合相关参考文献及数据库从而实现对化合物的准确定性。结果共鉴定出40种化学成分,其中主要包括酚酸类、醌类、黄酮类、苯酞内酯类、脂肪酸类及其他类。结论本研究可系统、准确、快速地鉴定天丹通络胶囊中的多种化学成分,并为其药效物质基础及质量控制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酶联免疫斑点技术(ELISPOT )在老年脊柱结核感染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本院脊柱外科收治的疑似脊柱结核的老年患者56例,比较 ELISPOT试验、结核菌素(PPD)皮肤试验、血清抗结核抗体检测方法在老年脊柱结核感染辅助诊断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ELISPOT 试验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7.14%,85.71%,90.00%,69.23%;PPD 皮肤试验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37.14%,71.43%,68.42%,40.54%;血清抗结核抗体试验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8.57%,61.90%,68.00%,61.90%。在老年脊柱结核患者中,ELISPOT 试验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均显著高于 PPD 皮肤试验和血清抗结核抗体试验。【结论】ELISPOT 法应用于老年脊柱结核诊断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脊柱结核感染辅助诊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