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廖忠剑 《当代医学》2016,(28):29-30
目的:对应用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诊断小肠原发性肿瘤的临床价值进行系统探讨。方法将通过手术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79例小肠原发性肿瘤的临床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在治疗前进行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结果本组患者中,小肠腺癌37例,平扫表现为肠壁呈不规则、局限性增厚,存在明确的肿块,并伴有肠腔狭窄;增强扫描表现为病灶呈中等不均匀强化。小肠间质瘤23例,平扫表现为肠襻往肠腔外生长,且呈近似圆形状肿块;增强扫描表现为肿瘤实质期显著强化,并且为延迟强化。小肠淋巴瘤15例,平扫表现为肠壁为环形增厚;增强扫描表现为动脉期、门脉期呈不均匀强化。脂肪瘤4例,平扫表现是空肠内有近似圆形低密度肿块;增强扫描无强化。结论在小肠原发性肿瘤诊断中应用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可更为准确的掌握病变部位、肿块大小,并可依照肿瘤强化情况判定肿瘤性质,临床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闫建平 《海南医学》2009,20(7):123-124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胃间质瘤13例,所有病例均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经病理免疫组化检查证实。结果13例胃间质瘤主要螺旋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向胃腔内、外及同时向腔内外生长,平扫肿瘤密度呈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肿瘤密度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良性3例,肿块最大径都小于5cm,密度均匀,多呈均匀强化,潜在恶生(交界性)2例,介于两者间,密度呈均匀或不均匀。恶性8例(包括低度恶性3例,高度恶性5例),肿块最大径多大于5cm,密度不均匀,其内可见不同程度坏死,呈不均匀、不规则强化。结论螺旋CT对胃间质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肿瘤定位、良恶性鉴别、术前评估及手术方式选择有重要指导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在胃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到2017年1月收治的胃间质瘤患者31例,收集其临床、影像学资料等,分析31例胃间质瘤患者128层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图像表现,并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标准,比较128层螺旋CT平扫与CT三期增强扫描对胃间质瘤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结果 128层螺旋CT平扫对胃间质瘤的检出率及准确诊断率分别为83.87%、77.41%,三期增强对胃间质瘤的检出率及准确诊断率分别为100.00%、96.77%,三期增强对胃间质瘤的检出率及准确诊断率明显优于CT平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8层螺旋CT平扫中17例胃间质瘤外观形态多表现为圆型或类圆形,边界清楚,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未见明确的粘连和侵犯征象,腹膜后淋巴结未见肿大。14例患者表现为不规则形,向腔内或腔外生长,其中1例患者可见点状钙化灶;128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中,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者6例,内部呈点状不均匀强化者4例;强化方式呈渐进性强化,动脉期及静脉期肿瘤实质部分呈中度至重度明显强化,且静脉期肿瘤实质部分强化程度明显超过动脉期,至延迟期仍然持续明显强化;3例患者胃腔内气体进入病灶出现气体影,未见钙化。结论128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可有效显示胃间质瘤的图像特征,对胃间质瘤检出及诊断准确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胃间质瘤64排螺旋CT图像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的经手术及病理检查结果证实的胃间质瘤患者43例,患者均进行64排螺旋CT检查,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进行收集,分析胃间质瘤的CT图像表现特征及64排螺旋CT在胃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结果43例患者经CT检查结果显示15例良性,25例恶性,3例交界性肿瘤。23例位于胃部,9例位于小肠,8例位于结肠,3例位于肠系膜。CT平扫病灶部位呈类圆形或分叶状表现,肿块密度多数显示均匀,仅8例软组织密度影显示不均匀;CT增强扫描肿瘤于静脉期强化最为明显,且于肿块周围出现簇状小血管影,动脉期强化程度较静脉期弱。结论64排螺旋CT对胃间质瘤病灶情况显示清楚,对肿瘤的定位及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许东海 《基层医学论坛》2013,(29):3891-389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对小肠肿瘤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例疑有小肠病变的患者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合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重建(VR)技术,观察小肠肿瘤性病变的CT征象。结果 12例患者均经病理证实,其中腺癌3例,主要CT表现为肠壁不规则增厚或分叶状肿块,可伴近端肠梗阻;间质瘤4例,1例良性,3例恶性,表现为富血供的大肿块,1例空、回肠2个恶性间质瘤,伴肝转移;淋巴瘤3例,表现为肠壁增厚或肠腔内肿块;平滑肌肉瘤2例,表现为腔内、腔内外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结合重建技术对小肠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螺旋CT及其重建技术在小肠间质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36例小肠间质瘤患者行螺旋CT扫描检查,并在工作站行NPR、MIP图像重建,分析小肠间质瘤螺旋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36例小肠间质瘤中,肿瘤位于十二指肠7例,空肠16例,回肠13例。良性21例,恶性15例。良性间质瘤表现为肠壁处软组织肿块或肠壁不规则增厚,肿块突入肠腔内外,密度均匀,边缘光滑。增强扫描肿块呈轻度一明显强化,密度均匀,肿块强化以静脉期明显。恶性问质瘤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主要向腔外突出,密度不均匀,中央密度低,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边缘强化明显,中央见低密度坏死区不强化。伴肠套叠3例。MIP显示肿块有增粗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26例。结论螺旋CT及其重建技术能显示肿块的强化方式及肿块内部特征,MIP显示能显示肿块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在小肠问质瘤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螺旋CT及其重建技术在小肠间质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36例小肠间质瘤患者行螺旋CT扫描检查,并在工作站行NPR、MIP图像重建,分析小肠间质瘤螺旋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36例小肠间质瘤中,肿瘤位于十二指肠7例,空肠16例,回肠13例。良性21例,恶性15例。良性间质瘤表现为肠壁处软组织肿块或肠壁不规则增厚,肿块突入肠腔内外,密度均匀,边缘光滑。增强扫描肿块呈轻度一明显强化,密度均匀,肿块强化以静脉期明显。恶性问质瘤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主要向腔外突出,密度不均匀,中央密度低,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边缘强化明显,中央见低密度坏死区不强化。伴肠套叠3例。MIP显示肿块有增粗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26例。结论螺旋CT及其重建技术能显示肿块的强化方式及肿块内部特征,MIP显示能显示肿块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在小肠问质瘤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4月至2011年2月经手术与病理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29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信息,均行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发生在胃部14例,小肠6例,结肠3例,直肠3例,食2道,肠系膜1例;良性6例,恶性18例,潜在恶性5例;CT增强扫描良性者多呈轻度均匀强化,恶性者强化多不均匀.结论:螺旋CT平扫加双期增强扫描是一种无创、安全、高效的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技术,对GIST的诊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诊断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本组10例SPTP均行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结果:CT平扫肿瘤呈囊实性,大部分体积较大,增强后肿瘤实性部分强化,静脉期强化高于动脉期,但其强化程度仍低于胰腺正常组织,肿瘤的假包膜完整,强化明显,密度高于或与胰腺组织相似。结论:SPTP在静脉期强化高于动脉期,为该病特征性的CT表现,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SPTP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孟善进 《吉林医学》2013,34(10):1832-1833
目的:分析小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MSCT)表现,评价其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11例肿瘤中发生于空肠6例,回肠4例,十二指肠1例,均未表现明显肠梗阻征像,直径5 cm以下者3例,直径>5 cm者8例,CT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密度欠均匀,多数有坏死、囊变,增强扫描实质部分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持续强化,大部分可见血管样强化。结论:小肠间质瘤的MSCT有一定的特异性,MSCT对准确定位、术前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陆映宏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2):104-105,F000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诊断恶性胃间质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1例恶性胃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肿瘤来源于贲门胃底部12例,胃体部6例,胃窦部3例。腔外型4例,腔内型5例,腔内外型12例。肿瘤直径4.1~21cm。肿瘤呈圆形、椭圆形4例,呈分叶状、不规则状17例。平扫CT表现:肿块密度不均匀,肿块内见有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低密度影;增强CT表现:动脉期肿瘤实性部分呈轻中度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6例胃腔面侧出现溃疡。3例肿瘤邻近胃黏膜不规则、毛糙,增强CT扫描黏膜不连续,不均匀强化。CT显示肿块边缘不清7例,肿块边缘清晰13例。合并肝脏转移1例,侵犯肝1例,侵犯腹膜2例。本组定位准确率为90.5%(19/21),定性准确率为81.0%(17/21)。结论多层螺旋CT对恶性胃间质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宾精文  许传波  布桂林  杨鸿 《四川医学》2010,31(9):1359-136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间质瘤的CT表现和临床特征作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45例中发生在胃19例,十二指肠2例,空回肠14例,结肠6例,肠系膜2例,网膜及腹膜后各1例。肿块多呈圆形或类圆形,良性11例(胃5例、空回肠3例、结肠2例、十二指肠1例),交界性8例(胃4例、空回肠4例),恶性26例(发生在胃10例、空回肠7例、结肠4例),良性者直径多〈5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恶性者直径多〉5cm,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本组23例肿块内有坏死、液化及囊变,实性部分位于肿块周围,囊变、坏死区多位于中央。增强后实性部分动脉期轻度强化,静脉期中度强化,实质期仍保持强化,坏死、囊变区无强化,6例出现转移灶。结论 MSCT检查可明确GISTs的发生部位,肿瘤形态、大小和内部结构。GISTs的MS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初步鉴别肿瘤的良恶性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螺旋 CT 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19例,所有病例均行 CT 平扫及增强双期或三期扫描,2例行 CTA 后处理重建。结果19例小肠间质瘤中,2例位于十二指肠,6例位于空肠,10例位于回肠,1例多发位于空、回肠。良性3例,潜在恶性1例,恶性15例。全部19例 CT 表现为向肠腔外生长的肿块。良性者,平扫密度均匀,边缘清晰,可见轻度均匀强化。恶性者,平扫肿块边缘清晰12例,4例边缘模糊,增强扫描见轻至中度强化14例,明显强化2例,2例肿块内可见粗大的供血血管。多数内见无强化坏死区,坏死区呈偏心性且达边缘6例,坏死囊变明显呈囊肿样及肿块内出现气体、液平面各1例。结论螺旋 CT 对于小肠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的评估都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膜后间质瘤的MSCT表现,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腹膜后间质瘤MSCT表现。结果 8例腹膜后间质瘤,良性1例,低度恶性潜能1例,恶性6例,远处转移2例。8例均表现为腹膜后软组织肿块,肿块直径3.2-28cm,平均12.1cm。肿瘤呈类圆形2例,分叶状4例,不规则形2例。CT平扫密度均匀3例,其中增强扫描2例均匀中度强化,1例不均匀分隔样强化。平扫密度不均匀5例,其中钙化1例,出血1例,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中度以上强化,囊变坏死部分不强化,其中3例呈纵横交错的轨道样强化,3例边缘及肿瘤中心可见肿瘤小血管。结论腹膜后间质瘤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MSCT增强扫描对胃间质瘤术前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40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影像特点,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胃间质瘤的MSCT表现,记录肿瘤平扫和增强后的相关数据。结果 MSCT诊断胃间质瘤良、恶性的诊断正确率为90.00%,其中对恶性胃间质瘤的诊断正确率为92.86%;对良性胃间质瘤的诊断正确率为85.71%;肿瘤直径在1.7~21.55cm之间。其中肿瘤直径大于5cm的患者有19例,直径5~15cm的患者有15例,肿瘤直径小于5 cm的患者有6例。肿瘤较小时CT平扫可见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增强扫描时动脉期显著均匀强化,实质期呈持续强化。肿瘤较大时CT扫描可见分叶状及不规则形肿块,膨胀性或浸润性生长,胃腔轮廓不规则,密度不均,见低密度坏死、囊变及散在斑块状钙化;增强实性部分呈明显、持续强化,坏死灶强化不明显。结论 MS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结合患者临床特征有助于对胃间质瘤进行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孤立性纤维瘤(SF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以提高对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9月~2013年4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男14例,女7例)SFT的CT表现,所有病例均接受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 MSCT上表现为孤立、边界清楚的单发肿块。瘤体较小时,CT平扫常表现为均匀的低密度肿块,增强多均匀显著性强化;瘤体较大时,常因内部囊变、坏死呈不均匀低密度,强化多为显著不均匀强化,呈地图样或分层样强化。结论 MSCT可清晰显示SFT病灶的形态、大小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SFT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7.
乔英  李健丁  王争 《当代医学》2010,16(8):44-46
目的分析腹腔内胃肠道外间质瘤的CT特点.旨在提高对该病的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22个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腔内胃肠道外是质瘤的平扫及增强CT表现。结果(1)肿块位于胃小弯区2个,中腹部肠系膜区4个,右侧肠系膜区1个,盆腔2个,腹腔内巨大占据多部位7个,腹膜后区4个,腹壁2个。(2)分叶状14个,不规则形5个,类圆形3个;病变大部分有塑形生长。(3)19(19/22)个肿块内密度不均匀,内有低密度坏死区,直径均〉10cm。3(3/22)个肿块呈均匀软组织密度,直径≤10cm。20(20/22)个肿块内无液气面。(4)增强21个肿块明显不均匀强化,1个肿块呈中度均匀强化。结论胃肠道外间质瘤大多体积较大,坏死多见,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多不与胃肠道相穿通。CT表现有相对的特征性,结合CT影像特点和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可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
刘长卿 《中外医疗》2012,31(12):174-175
目的 探讨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肿瘤平扫呈等密度者3例,肿块周边呈等密度,中间呈略低密度或低密度者12例.增强扫描,病灶中度或明显强化者3例,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多个小囊状坏死者7例;病灶中央坏死、液化周边强化者5例.15例GISTs中,良性4例,肿块直径多<5cm,边界清楚,多均匀强化;恶性12例,肿块直径>5cm,边界多不清楚,12例肿块内均有坏死,2例出现转移灶.结论 CT检查对于GISTs良恶性的判断很有价值,但CT表现无特异性,确诊仍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 ISTs)的螺旋CT征象与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7例胃肠道间质瘤,回顾性分析其在CT扫描中的特征。术前均行平扫、增强双期扫描。结果肿瘤均为单发,位于胃14例,小肠5例,十二指肠3例,直肠2例,食管、肠系膜、腹膜后各1例。肿块多呈类圆形或浅分叶状,良性5例,直径在3~5 cm,增强强化均匀;交界性5例,直径在4~7 cm,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恶性17例,肿块直径均〉5 cm,增强明显不均匀强化,其内见不规则坏死、囊变区域。螺旋CT对该组病灶的定位准确度为93%,定性为78%。结论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良恶性判定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对临床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睾丸原发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睾丸原发肿瘤的CT表现和临床资料。结果 CT检出全部10例肿瘤,其中精原细胞瘤5例(1例合并胚胎性癌),混合型生殖细胞肿瘤、胚胎性癌、畸胎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横纹肌肉瘤各1例。4例精原细胞瘤与1例淋巴瘤密度较均匀,增强后均匀强化,1例精原细胞瘤囊变;1例畸胎瘤平扫见钙化及脂肪密度,增强后软组织部分明显强化;1例胚胎性癌、1例混合性生殖细胞瘤和1例横纹肌肉瘤平扫密度不均,不均等强化。1例混合型生殖细胞瘤LDH升高,1例胚胎性癌与1例畸胎瘤AFP、β-HCG显著升高,仅1例精原细胞瘤LDH、β-HCG轻度升高。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睾丸肿瘤的检出、诊断和临床分期具有重要的价值,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对各种睾丸肿瘤鉴别诊断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