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216例根据房颤血栓栓塞危险分层CHADS2评估系统评分,分别按0~6分逐一分组,是否≥2分分为两组,应用经颅多普勒检查微栓子及免疫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结果显示,随CHADS2评分分值增加,监测到的微拴子数量及D-二聚体水平有增加趋势,0分、1分组微栓子数量及D-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其他高分值组(P〈0.05),5分、6分组微栓子数量显著高于其他分值组(P〈0.05);CHADS2评分≥2分组微栓子检出数量及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2分组(P〈0.01)。提示,微栓子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反映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动态观察血乳酸及D-二聚体水平对75岁以上高龄重症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分析126例75岁以上老年重症患者,分为病情改善的存活组与预后不良的死亡组,动态监测并比较患者入室1周内血乳酸及D-二聚体水平?结果:存活组55例,入室时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平均(18.8 ± 4.5)分,血乳酸平均(1.7 ± 1.3)mmol/L,D-二聚体(2.03 ± 1.55)mg/L;死亡组71例,入室时APACHEⅡ评分平均(25.3 ± 6.8)分,血乳酸水平(2.4 ± 1.6)mmol/L,D-二聚体(2.36 ± 1.07)mg/L,入室时仅APACHEⅡ评分组间有显著差异;但入室1周时存活组血乳酸平均值(1.2 ± 0.6)mmol/L,D-二聚体(2.05 ± 0.81)mg/L;死亡组血乳酸平均值(5.6 ± 4.4)mmol/L,D-二聚体(3.19 ± 1.68)mg/L,均较存活组明显升高?结论:对老年重症患者动态监测血乳酸与D-二聚体水平对其预后有重要评估价值,1周内乳酸与D-二聚体水平持续下降者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分析房颤(AF)患者微栓子和血浆D二聚体(D-D)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就诊并收治住院的AF的患者68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非房颤的健康者68例作为对照组进行研究分析,研究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所有研究者的微栓子和血浆D-D水平,并分析两种指标在临床上的意义。结果对照组均为正常研究者所以其PT、a PTT、TT、Fbg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观察组患者PT、a PTT、TT、指标下调而倾向高凝(P0.05);观察组中微栓子有38例,其血浆D-D均为阳性,CHADS2评分1(P0.05);显微栓子、血浆D-D水平、CHADS2评分三项的一致性。结论通过监测微栓子和血浆D-D水平均可以有效快速预测AF患者发生栓塞的危险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脊柱退行性变围手术期D-二聚体的变化情况及其对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择浙江萧山医院骨科2013年1月-2015年12月住院手术治疗的脊柱退变性疾病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深静脉血栓栓塞症分为观察组(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组)和对照组(无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组),测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深静脉血栓形成。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1 d、术后3 d、术后7 d血浆D-二聚体水平(1.76±0.23)μg/ml、(2.32±0.41)μg/ml、(1.67±0.35)μg/ml;(1.28±0.31)μg/ml、(1.26±0.27)μg/ml、(1.31±0.23)μg/ml均高于术前(0.68±0.14)μg/ml;(0.74±0.15)μg/ml(P>0.05);2组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 d、术后3 d和术后7 d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水平诊断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的ROC曲线结果显示:诊断截断值为1.17 μg/ml,ROC曲线下面积为0.928,95%可信区间下限为0.890,上限为0.966。以D-二聚体 ≥ 1.17 μg/ml为深静脉血栓栓塞症阳性,D-二聚体<1.17 μg/ml为深静脉血栓栓塞症阴性诊断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灵敏度为92.9%,特异度为79.1%,误诊率为20.9%,漏诊率为7.1%,总符合率为13.0%+68.0%=81.0%,Youden指数为72.0%,阳性预测值为41.9%,阴性预测值为98.6%。 结论 脊柱退行性变患者术后D-二聚体水平升高,D-二聚体水平对深静脉血栓栓塞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房颤持续时间与复律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关系。方法将42例心脏房颤病人分成A、B两组,A组房颤持续时间为72h或以上(142.7±103.8h),B组房颤持续时间少于72h(25±16h)。以酶免疫法测定对复律前和复律后36h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与19例对照组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B两组病例复律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并与房颤持续时间有显著相关。结论房颤持续时间越长,复律后血栓前状态越明显;房颤持续时间和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房颤复律血栓前状态的新的预测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前D-二聚体浓度与脑梗死发病至就诊时间、脑梗死症状严重程度、症状改善情况之间的关系。方法:研究纳入了117例患者,依据入院时D-二聚体浓度,将患者分为D-二聚体<0.55 mg/L组(正常组)与D-二聚体≥0.55 mg/L组(异常组),比较两组在发病至就诊时间、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溶栓后NIHSS评分改善程度之间的差异。结果:两组在发病至就诊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2.4±57.5)min vs.(116.6±59.4)min,P>0.05],正常组溶栓前NIHSS评分明显低于异常组[(9.6±6.8)分vs.(17.4±9.2)分,P<0.05],两组在溶栓后NIHSS评分改善程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5.4)分 vs.(5.0±7.6)分,P>0.05]。结论:不同D-二聚体浓度与发病至就诊时间无明显关系,D-二聚体异常组入院时NIHSS评分显著高于正常组,两组在溶栓后NIHSS评分的改善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对D-二聚体阴性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的认识水平,防止漏诊、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154例D-二聚体阳性(D-二聚体>1 000μg/L)和9例D-二聚体阴性(D-二聚体<1 000μg/L)PTE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就诊时间、高龄患者比例、临床症状、PO2、Wells评分、心电图异常、超声心动图异常、下肢超声异常、CPTA多支病变等指标。结果:D-二聚体阴性组发病时间(10.83±3.63天),较阳性组(4.60±2.60天)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阴性组高龄患者比例77.78%,高于阳性组的24.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PO2、Wells评分、心电图异常、超声心动图异常、下肢超声异常、CPTA多支病变,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二聚体阴性不能完全排除PTE,需结合患者是否高龄、就诊延迟、临床症状、Wells评分、心电图、超声等检查结果,以及患者是否存在血栓形成高危因素等综合考虑,必要时进一步进行螺旋CT肺动脉造影予以确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脑损伤患者的双侧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与格拉斯哥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的相关性及其评估预后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40例急诊ICU急性脑损伤致昏迷的患者?根据预后将患者分为存活组(24例)和死亡组(16例)?所有患者入ICU后48 h内行持续24 h双侧BIS监测,取双侧BIS平均值,记录患者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GCS评分,并检测当日NSE值?比较两组BIS值?APACHEⅡ评分?GCS评分?NSE值,并分析BIS值与GCS评分?NSE值的相关性?结果:死亡组患者的BIS平均值及GCS评分明显低于存活组[BIS平均值:29.7 ± 16.5 vs. 49.8 ± 8.3,P < 0.05;GCS评分(分):4.1 ± 1.1 vs. 6.4 ± 1.4,P < 0.05]?死亡组患者的NSE值(ng/mL)高于存活组(74.5 ± 18.4 vs. 23.5 ± 12.4,P < 0.05)?双侧BIS平均值与GCS评分呈正相关(r=0.626,P < 0.05),与NSE值呈负相关(r=-0.870,P < 0.05)?结论:双侧BIS监测是评估急性脑损伤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中晚期肺癌患者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手指的Ⅲ~Ⅳ期经病理确诊的60例中晚期肺癌患者,其中Ⅲ期38例,Ⅳ期22例;鳞癌22例,腺癌23例,小细胞癌15例,检测分析D-二聚体水平,D-二聚体浓度≥0.5 mg/L为阳性.结果 肺癌患者Ⅲ期D-二聚体均值为(0.54±0.09)mg/L,Ⅳ期D-二聚体均值为(1.38±0.36)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期与患者D-二聚体水平呈正相关,分期越晚,D-二聚体水平越高.不同肿瘤病理类型之间D-二聚体有一定差异,腺癌D-二聚体均值为(0.73±0.41)mg/L,鳞癌D-二聚体均值为(2.11±0.71)mg/L,小细胞癌D二聚体均值为(1.45±0.23)mg/L,两两比较发现腺癌与小细胞肺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鳞癌与腺癌、小细胞肺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组D-二聚体均值为(2.37±0.74)mg/L,不吸烟组D二聚体均值为(1.15±0.23)mg/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二聚体对中晚期肺癌的分期及病理类型的有一定临床意义,晚期肺癌患者中是否吸烟对D-二聚体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抗凝强度的华法林对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抗栓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150例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3组:组Ⅰ为标准强度华法林治疗组[2.0<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5)]50例,组Ⅱ为低强度华法林治疗组(1.6<INR≤2.0)50例,组Ⅲ为阿斯匹林对照组50例.应用华法林抗凝并行INR监测,分析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发生与INR的关系以及D-二聚体浓度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组Ⅰ血栓栓塞发生率低于组Ⅱ和组Ⅲ.3组患者出血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3组治疗后D-二聚体浓度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01),其中组ⅠD-二聚体浓度治疗前后变化最显著,且治疗后组Ⅰ的D-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其它两组(P<0.001),组Ⅱ的D-二聚体水平低于组Ⅲ(P<0.001).结论 组Ⅰ对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抗栓治疗的疗效优于组Ⅱ和组Ⅲ,且INR维持在标准强度(2.0~2.5)范围内,出血的发生率低,使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提高肺动脉栓塞早期预测诊断能力,探讨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比较D-二聚体、Wells评分和改良Geneva评分对肺栓塞的预测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疑似肺动脉栓塞患者,先后进行D-二聚体、Wells评分和改良Geneva评分及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应用ROC曲线比较D-二聚体、Wells评分和改良Geneva评分对肺栓塞的预测诊断价值。结果:D-二聚体诊断肺动脉栓塞的准确率为80%,明显高于Wells评分(40%)和改良Geneva评分(72%),D-二聚体检测阳性和改良Geneva评分相结合的诊断准确率为94.7%(36/38),显著高于单纯使用临床预测评分的诊断准确率;Wells评分和改良Geneva评分越高,肺栓塞的可能性越大,改良Geneva评分中各分层的预测准确度明显高于Wells评分。D-二聚体、Wells评分和改良Geneva评分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1±0.047)、(0.766±0.073)和(0.815±0.07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30例D-二聚体阴性的疑似肺动脉栓塞患者,在日后随访(3个月)的检查中均未发现肺动脉栓塞。结论:D-二聚体和改良Geneva评分相结合,是早期预测诊断肺动脉栓塞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浆D-二聚体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行冠脉造影诊断冠心病的患者200例,其中稳定性心绞痛患者70例(SAP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73例(UAP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7例(AMI组),比较三组组间PDW及D-二聚体水平差异;同时依据Gensini评分按三分位数分为3组,低分组41分(94例);中分组41-87分(68例);高分组87分(38例),分析血浆PDW和D-二聚体水平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Gensini评分高分组与中分组、低分组比较,PDW和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升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AMI组与SAP组、UAP组比较,Gensini评分、PDW以及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升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PDW、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是0.497、0.278(P0.01)。结论 PDW和D-二聚体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正相关,且PDW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的患者冠脉病变较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D-二聚体及降钙素原在脓毒血症患儿临床检验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87例脓毒血症患儿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儿保科健康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及观察组中不同严重程度患儿D-二聚体及降钙素原水平情况.结果 观察组D-二聚体为(1.43±1.32)mg/L、降钙素原为(14.33±2.42)ng/mL,对照组D-二聚体为(0.25±0.21)mg/L、降钙素原为(0.41±0.25)ng/mL,观察组D-二聚体及降钙素原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轻度脓毒血症、重度脓毒血症、脓毒血症休克3组患儿D-二聚体及降钙素原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显著,D-二聚体及降钙素原水平随着脓毒血症患儿严重程度的升高而升高(P<0.05).结论 患儿血清中D-二聚体与降钙素原的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出脓毒血症症状的严重程度,D-二聚体与降钙素原含量在脓毒血症患儿临床检验及诊断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D-二聚体、脑钠肽(BNP)变化及相关性.方法 选取收治的CHF患者100例(CHF组),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将患者分为Ⅰ~Ⅱ级组(46例)与Ⅲ~Ⅳ级组(54例),选取同期门诊行健康体检的正常中老年人100例为对照组,检测血浆D-二聚体及BNP水平.结果 CHF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BNP分别为(1.29±0.70)μg/mL、(534.29±143.58)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0.14±0.05)μg/mL、(42.88±16.90)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F组心功能Ⅲ~Ⅳ级患者血浆D-二聚体、BNP分别为(1.89±0.17)μg/mL、(749.63±268.96)pg/mL,明显高于Ⅰ~Ⅱ级(0.78±0.08)μg/mL、(318.57±145.61)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F患者随着心功能分级增加血浆D-二聚体、BNP水平随之增高,之间有正相关性(P<0.05),血浆D-二聚体与BNP之间存在正相关性(P<0.05).结论 血浆D-二聚体、BNP与CHF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随着患者病情加重D-二聚体及BNP水平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房颤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RP)、左房内径(LAD)及D-二聚体水平,探讨其与房颤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门诊及住院房颤患者共38例,其中慢性房颤20例、阵发性房颤18例,非房颤对照组40例,各组分别检测血清CRP与D-二聚体水平,同时心脏超声波检查LAD。结果:房颤组CR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房颤组CRP水平高于阵发性房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组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房颤组LAD与阵发性房颤组左LAD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组CRP与LAD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炎症可能参与了房颤患者的心房重构,在房颤的发生及维持中起重要作用。同时提示各类型房颤患者均存在血栓前状态,借助D-二聚体水平可判断发生血栓栓塞的危险程度,以期为临床抗凝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微栓子(MES)阳性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及病因分型。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MES监测阳性的脑梗死患者和同期88例MES监测阴性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脑梗死危险因素及病因的差异。结果微栓子阳性与心房颤动、高血脂、高同型半胱胺酸血症、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显著相关(P0.05);改良TOAST分型显示,微栓子阳性脑梗死患者心源性栓塞及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型比例明显高于微栓子阴性脑梗死患者。结论房颤、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异常的血流及血液成分是微栓子形成的主要因素,易发生或易再发脑梗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血浆B型脑钠肽前体和D-二聚体水平对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3年7月~2015年7月期间进行体检的12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将同时期内确诊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测定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浆B型脑钠肽前体和D-二聚体水平,比较观察组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前体和D-二聚体水平与脑梗死面积、合并并发症、死亡等预后情况之间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NT-proBNP(2274.16±74.83)ng/L、D-二聚体水平(363.84±34.86)mg/mL高于对照组的(126.27±23.74)ng/L、(134.71±26.93)m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NT-proBNP(3876.42±137.69)ng/L、与D-二聚体水平(571.28±113.64)mg/mL高于小面积脑梗死患者(286.49±48.88)ng/L、(179.57±45.63)mg/mL,合并意识障碍患者NT-proBNP(5034.61±332.27)ng/L、D-二聚体水平为(524.77±197.67)mg/mL高于无意识障碍患者(4031.17±302.73)ng/L、(226.54±153.84)mg/mL,合并高血压患者NT-proBNP(4284.05±385.33)ng/L、D-二聚体(558.61±193.47)mg/mL高于无高血压患者(4203.63±287.66)ng/L、(231.73±142.88)mg/mL,死亡患者NT-proBNP与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9386.77±375.61)ng/L、(924.65±265.42)mg/mL高于存活患者(2385.86±113.83)ng/L、(431.84±94.71)mg/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B型脑钠肽前体和D-二聚体水平能够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与预后情况,血浆B型脑钠肽前体和D-二聚体水平越高患者表明患者的预后情况越差,有利于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意见,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用ELISA法测定76例不同病期的高血压病患者及45名正常对照者的血浆D-二聚体浓度.结果高血压病Ⅰ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0.28±0.10)mg/L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高血压病Ⅱ、Ⅲ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0.47±0.08)mg/L、(0.63±0.13)mg/L较高血压病Ⅰ期患者显著升高(P<0.01);而且高血压病Ⅲ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较高血压病Ⅱ期患者明显升高(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与靶器官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持续性心房纤颤(房颤)患者血中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持续性房颤患者39例,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分为血栓阳性(22例)和血栓阴性(17例)组,另选窦性心律患者(窦律组)和正常对照组各20例。所有对象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测定血中D-二聚体水平。结果血栓阳性和阴性组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窦律组和正常对照组(P均〈0.05),血栓阳性组D-二聚体水平高于血栓阴性组[(0.70±0.10)mg/L vs(0.41±0.18)mg/L,P〈0.05]。结论D-二聚体水平增高是持续性房颤患者左房血栓形成的重要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将急诊患者的短暂单纯性失语表现结合CHADS2评分,以评价其是否可以作为快速鉴别心源性短暂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手段。  方法  前瞻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4年4月期间538例在我院确诊且在急诊室仍有神经损害表现的TIA患者。潜在心源性栓子定义为有房颤史,心电图、长程心电监测或超声心动图证实,以及在心超中发现栓子。入组患者分为短暂单纯失语组(A组)和其他神经损害组(B组),结合CHADS2评分,使用PASW软件分析数据。  结果  538例TIA患者中,25例表现为短暂单纯失语(A组)。这些患者年龄更大[(72.9±9.0)岁 vs.(65.2±10.5)岁,P=0.004],有心力衰竭病史的比例更高(8.6% vs. 2.0%,P=0.025),具有心源性栓子的可能性是B组的2倍(22.9% vs.9.0%,P=0.027)。CHADS2分值与心源性栓子存在呈正相关。  结论  TIA发作后,短暂单纯性失语且CHADS2评分较高的患者需要接受快速全面的心源性因素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