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选用30侧经动脉红色乳胶灌注过的下肢标本,解剖观测了膝降血管的起始、走行位置、分支分布.膝降动脉于股骨内侧髁内下缘上方115、2±15.6mm处,起于股动脉,外径2.3±0.4mm.膝降动脉关节支或发自股动脉的关节支是股骨内侧髁前内侧面60mm×30mm区域的主要供血动脉.根据解剖结果,设计了带膝降血管蒂股骨内侧髁骨(膜)瓣移位修复股骨中下段骨不连或骨缺损.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隐血管蒂逆行组织瓣移位修复小腿中上段损伤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32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察隐血管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和吻合。结果 隐动脉和膝降动脉关节支在 84 .33%的情况下共干于膝降动脉 ,膝降动脉在距股骨内侧髁上平均 8.4 2cm处发出 ,起始处外径 (1.79± 0 .32 )mm ,走行 (4.0 2± 2 .2 0 )cm后发出关节支后主干延续为隐动脉。隐动脉起始部外径 (1.14± 0 .2 3)mm ,营养缝匠肌的下 1/3段和膝内侧上部的皮肤。隐动脉终末支分布于小腿内侧上段皮肤 ,并在鹅足区附近皮下与膝下内侧动脉皮支和胫后动脉肌间隙皮支有恒定的吻合。膝降动脉关节支主干长 (6 .0 7± 0 .98)cm ,起始部外径 (1.19± 0 .2 3)mm ,营养大收肌腱和股骨内侧髁。结论 隐血管蒂逆行组织瓣移位可以修复小腿中上段骨和 (或 )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股骨内侧髁骨(膜)瓣逆行转位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在5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膝下内侧动脉、肌间隙血管和隐支、关节支的走行、口径、分支分布及吻合关系。结果膝降动脉隐支与膝下内侧血管在胫骨粗隆下约4.0±1.5cm处吻合(70%),吻合口外径0.7±0.2mm;与肌间隙血管皮支吻合(30%),吻合处在胫骨粗隆下6.6±2.0cm,外径0.7±0.3mm。结论小腿内侧血管吻合构成骨瓣逆行转移的解剖学基础,以该血管吻合网为蒂,通过隐支、关节支逆行供血的股骨内侧髁骨(膜)瓣,可转位修复胫骨中段骨折、骨缺损。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膝降血管髌下支蒂胫骨骨膜瓣移位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下肢标本上对膝降动脉髌下支的起始、走行、分支和分布进行了解剖学观测。结果:膝降动脉髌下支发自膝降动脉关节支,沿股内侧肌和大收肌腱板之间下行,跨过收肌结节,在内侧半月板水平转向外,向下发出2-3个分支分布于胫骨内侧面上段骨膜,与膝下内侧动脉等动脉的终末支吻合。结论:以膝降血管髌下支为蒂的胫骨骨膜瓣移位可用于修复膝关节骨关节炎受损伤的关节面。  相似文献   

5.
肩部血管蒂骨膜(骨)瓣的解剖学基础与术式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为肩部带血管蒂骨膜 (骨 )瓣移位治疗肩关节周围骨不连、骨缺损、肱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术式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4 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上 ,观察并测量肩关节周围动脉网有关血管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情况。结果 :肩关节周围动脉网有关血管来自 :①胸肩峰动脉 ,主要分支中锁骨支长度 (2 .0± 0 .1)cm、外径 (1.2± 0 .2 )mm ;肩峰支长度 (5 .1± 0 .4 )cm、外径 (1.5± 0 .2 )mm ;三角肌支外径 (1.9± 0 .2 )mm ,发出点至三角肌和胸大肌入肌点长度分别为 (4 .8± 0 .5 )cm和 (3.2± 0 .4 )cm。②旋肱前动脉 ,主要分支中外侧降支长度 (6 .0± 0 .7)cm、外径 (1.2± 0 .2 )mm ,起点距肱骨大结节最高点为 (4 .1± 0 .7)cm ;内侧降支外径 (1.0± 0 .7)mm ,起点距肱骨头最高点距离为 (4 .0± 0 .6 )cm。③旋肱后动脉 ,其大结节骨膜支起点外径 (1.2± 0 .2 )mm ,供骨面积为 3.0cm× 5 .0cm。④肱动脉肌间隙支发升支直接骨膜支 ,上行连接旋肱前动脉内侧降支 ,其外径 (1.1± 0 .3)mm。上述动脉存在丰富的吻合。结论 :以肩部血管为蒂的骨膜 (骨 )瓣 ,是治疗肩关节周围骨不连、骨缺损及骨坏死的重要供区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腕部背侧带血管蒂骨 (膜 )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3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 ,解剖观测了骨间前动脉、桡动脉和尺动脉的腕背支以及第 2 ,3掌背动脉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情况。结果 :①骨间前动脉腕背支始于桡骨茎突上 (6 .6± 0 .7)cm处 ,外径 (1.4± 0 .2 )mm ;②桡动脉腕背支起点距桡骨茎突 (1.2± 0 .3)cm ,外径为 (1.3± 0 .3)mm ;③第 2 ,3掌背动脉分别始于桡动脉腕背支和掌深弓的穿支 ,外径均为 (0 .8± 0 .2 )mm ;④尺动脉腕背支于豌豆骨上 (4 .1± 0 .6 )cm始于尺动脉 ,外径 (1.2± 0 .3)mm。上述动脉间相互吻合丰富 ,在手背形成动脉网 ,并发骨膜支分布尺、桡远端和掌骨。结论 :以上述动脉腕背支及第 2 ,3掌背动脉为蒂 ,可以设计不同的带血管蒂的骨 (膜 )瓣 ,用于邻近移位修复舟、月骨骨不连或骨坏死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4):35-37,42
目的通过对股骨内侧髁的解剖测量,寻找最佳的骨膜瓣,为临床治疗距骨巨大缺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尸体标本上解剖膝降动脉及其分支,测量距骨各个关节面的面积及股骨内侧髁的解剖数据,设计带有膝降动脉终末支的骨膜瓣,适当修整骨膜瓣,将其置于距骨巨大缺损处,同时将膝降动脉端侧吻合于胫后动脉。观察以膝降动脉为蒂的股骨内侧髁骨膜瓣的解剖形态,寻找骨膜瓣与距骨缺损的最佳匹配方式。结果膝降动脉及其分支相对比较恒定,距骨滑车面积(11.36±1.72)cm2,距骨内踝关节面面积(2.04±1.72)cm2,外踝关节面面积(3.19±0.52)cm2,股骨内侧髁骨质丰富,所取带血管蒂的骨膜瓣足够修复距骨巨大缺损,且股骨内侧髁骨膜瓣与距骨的外形匹配度良好。结论通过基础解剖及模拟手术操作,带血管蒂的股骨内侧髁骨瓣可以用于治疗距骨巨大缺损,为临床距骨巨大缺损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带血管蒂髌骨移位修复膝关节面缺损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用带血管蒂髌骨移位的方法修复股骨髁和胫髁关节面缺损。方法:用37例经动脉红色乳胶灌注的下肢标本,经解剖、厚切片和铸型研究髌骨的血供。观察30块髌骨和胫骨内外侧髁关节面的形态和面积。结果:供应髌骨的各支动脉在先在髌骨周围吻合成髌周动脉环,再由该环发支进入髌骨;参与形成髌周动脉环的主要动脉有膝上外动脉、膝下外动脉、膝降动上支,膝降动脉髌下支和膝下内动脉;髌骨关节面与股骨内外侧髁下关节面、胫骨内外侧形态大小相似。结论:带血管蒂骨可以移位至股骨内外侧髁、或胫骨内外侧髁,利用髌骨的关节面修复股骨髁或胫骨髁关节面缺损,以期最大限度地保留膝关节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解剖观察71只成人上肢标本发现,骨间背侧动脉不仅沿途发出7.35±2.60个皮支,供应前臂背侧皮肤,还在距尺骨茎突近端3.57±0.51cm,于骨间背侧动脉与骨间掌侧动脉背支的吻合弓附近,发出2.31±0.77个骨膜支,支配尺骨远端的血供。它的终末支在尺骨小头桡侧向远端行走.参与尺、桡动脉背支形成的腕背动脉网,以其远端终末支为血管蒂,成为带骨间背侧动脉蒂尺骨远端移植修复腕掌部骨缺损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临床运用关节周围带血供骨膜瓣转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防腐标本上,解剖观测40侧肩胛冈血管网、40侧肩关节血管网、37侧肘关节血管网、30侧膝关节血管网以及32侧髂嵴前部血管的组成、起始、走行、外径、分布及其吻合情况。结果:可设计肩胛上动脉冈下支为蒂的肩胛骨骨膜瓣;旋肱前动脉外侧降支和(或)内侧降支为蒂的肱骨上段骨膜瓣;桡侧返动脉为蒂带桡侧副动脉吻合支、尺侧返动脉为蒂带尺侧下副动脉吻合支、骨间返动脉为蒂带桡侧副动脉吻合支的肱骨远端骨膜瓣;膝降动脉关节支为蒂的股骨内髁骨膜瓣、其隐支为蒂的胫骨上段骨膜瓣;以旋股外侧动脉升支髂嵴支为蒂髂骨骨膜瓣,转位修复附近关节的软骨缺损。结论:可利用关节周围细小动脉为蒂切取骨膜瓣转位修复相应关节软骨缺损。  相似文献   

11.
在3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观察了跟骨内侧和上腿内侧下1/3筋膜血管来源与分布情况,其中分布到跟骨内侧的滋养动脉主要来自足底外侧动脉与胫后动脉的分支,分别发出3~9支和2~5支外径0.6±0.4mm的骨支。小腿内侧下1/3筋膜的血供来自胫后动脉的肌间隙筋膜皮动脉,有1~3支,外径0.8±0.5mm。踝管区的骨皮支与肌间隙动脉的下行支相吻合。根据供区解剖学规律,充分利用筋膜血管明显纵向分布的特点,设计带筋膜蒂跟骨瓣,转位修复内踝骨折、骨不连。  相似文献   

12.
青壮年股骨转子下区骨不连是骨科难治症之一,治疗方式中植骨是绝对必要的,其中以股深动脉第一穿动脉升、降支为血管蒂的骨、骨膜瓣为青壮年股骨转子下区骨不连提供简便、有效的移位植骨。对于这两种带血管蒂的骨、骨膜瓣,本文将从解剖结构、手术操作及临床应用要点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3.
在40例成人尸体标本上,对颈横动脉及其浅支的走行、分支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表明:血管走行恒定,颈横动脉长10.5±1.3cm,浅支与肩胛冈支长4.8±0.8cm、外径2.1±0.3mm。颈横动脉浅支及其肩胛冈支为蒂的肩胛冈骨瓣转位脊柱前方植骨融合术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带血管蒂枕骨骨模瓣行枕颈融合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40侧经动脉罐注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和8例头颈铸型标本(5例保留骨胳)上,解剖并观测枕骨骨膜的血供情况,并在标本上模拟术式设计。结果枕骨骨膜血供丰富,枕动脉的枕支和降支及椎动脉第三段各发出到枕骨的骨膜支为11.0±1.5、2.5±1.0、3.8±0.9支,骨膜支的外径为0.3~0.8 mm,骨膜支相互吻合成网;枕动脉枕支可游离长度为3.7±0.3 cm,外径2.1±0.2 mm;枕动脉降支可游离长度为2.1±0.2 cm,外径1.5±0.2 mm;椎动脉可游离长度为3.6±0.2 cm,外径2.6±0.4 mm。结论设计带血管蒂枕骨骨膜瓣转位行枕颈融合术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 因管蒂的骨膜瓣移位修复及预防胫骨折骨不连的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对膝下内侧血管、胫后动脉肌间隙支、胫前动脉骨膜支、腓浅血管、腓血管的应用解剖学研究,创用了5种以上述血管为蒂的骨膜瓣移位术,并总结临床应用情况。结果 临床施术43例,效果满意。结论 根据骨折愈合的机制,肯定了带血蒂的骨膜瓣移位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其适应证为(1)新鲜胫骨折,骨折线上、下的软组织及骨膜严重损伤超过2cm,估计已失活;(2)新鲜胫骨粉碎性骨折,粉碎部位超过周径1/3;(3)陈旧性胫骨折骨不连;(4)陈旧性胫骨折畸形愈合矫形术。5种骨膜瓣移位术各有其适用范围,也可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16.
在3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腓动脉至胫腓骨远段的分支、腓血管行至小腿中部时,位于腓骨内面、胫骨后外侧.腓动脉至胫骨下段的分支可以发自吻合支或直接发自腓动脉.腓动脉至腓骨下段的分支为弓形动脉.根据解剖结果,设计了以腓血管为蒂的胫腓骨远段联合骨(膜)瓣,移位修复胫骨骨不连、骨缺损或逆行行踝关节融合等.  相似文献   

17.
自 1998年 2月~ 2 0 0 0年 4月我们采用胫后动脉蒂筋膜瓣加中厚皮片移植修复胫骨外露 4例 ,交腿胫后动脉筋膜瓣加植皮治疗骨外露 1例 ,胫后动脉筋膜瓣填塞治疗慢性骨髓炎 2例 ,均获成功。筋膜瓣切除面积最大 15cm×10cm ,最小 5cm× 6cm。平均随访一年 ,骨外露治愈 ,骨折愈合 ,骨髓炎治愈 ,供区愈合 ,功能恢复良好。作者认为 ,胫后动脉筋膜瓣切取方便 ,血供丰富可靠 ,不切取供区皮肤 ,使供区直接拉拢缝合 ,不影响供区功能 ,为小腿远端软组织缺损骨外露的修复及骨感染的治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带血管蒂锁骨内侧端骨膜、骨瓣移位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带血管蒂锁骨内侧端骨膜、骨瓣转位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30侧成人尸体标本上 ,观察了甲状腺上动脉胸锁乳突肌支的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 ,并在标本上模拟术式设计。结果 :恒定起源的甲状腺上动脉胸锁乳突肌支游离长度达 8cm以上 ,外径 1.4± 0 .3mm。 90 .0 %终支直接达锁骨 ,10 .0 %与颈横动脉 (肩胛上动脉 )锁骨支吻合间接达锁骨。结论 :以甲状腺上动脉胸锁乳突肌支为蒂锁骨内侧端骨膜、骨瓣转位修复下颌骨缺损或行颈椎前方植骨融合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带蒂腹横肌瓣转位修复膈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40侧新生儿尸体标本上,解剖观测腹横肌的形态、血供及神经支配.结果1)腹横肌肌性部厚度平均为(0.98±0.22)mm,与腱膜部移行处的长度平均为(10.35±1.78)cm,平脐高度的宽度平均为(4.88±1.05)cm,腱膜部平均宽度(2.62±0.51)cm.2)腹横肌血供为多源性,由肋间后动脉、肋下动脉、腰动脉、旋髂深动脉升支供血,位置恒定.结论设计带蒂腹横肌瓣转位修复膈缺损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为带血供的阔筋膜瓣转位重建膝交叉韧带术提供解剖学基础 ,并观察初步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 ,解剖及观测大腿前外侧面阔筋膜的形态、血供来源、分支及分布特点 ,2例新鲜标本模拟手术。结果 :膝上外侧动脉起始外径 (1.7± 0 .3)mm ,干长 (2 .8± 0 .2 )cm ,起始后沿股骨后外侧向前外侧上行分为升支和降支 ,供血分布于大腿阔筋膜。临床应用该术式重建膝后交叉韧带断裂伤 1例 ,效果满意。结论 :以膝上外侧血管为蒂阔筋膜瓣转位重建交叉韧带术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