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尹冬华  周辰  潘晓东  赵慧娟 《重庆医学》2012,41(33):3492-3493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参数与老年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收集老年高血压患者60例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及简易智能状态检查表(MMSE)行认知功能测定,根据MMSE得分分为对照组(n=35)和减退组(n=25),比较两组患者动态血压参数有无差异。结果对照组与减退组患者中24h平均收缩压[(127.38±19.14)mm Hg vs(132.00±15.09)mmHg]、白昼平均收缩压[(131.64±17.55)mm Hg vs(137.09±13.77)mm Hg]、夜间平均收缩压[(118.78±18.75)mm Hg vs(126.00±11.37mm Hg)]、昼夜节律比[(15.89±7.45)%vs(10.74±4.8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平均舒张压、白昼及夜间平均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收缩压、血压节律异常与老年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慢性肾脏病合并高血压(HCKD)患者24 h动态血压的变化,探讨HCKD患者的血压特点。[方法]选择HCKD的非透析患者92例,肾功能正常的原发性高血压(EHC)患者34例,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对两组患者的24 h、日间、夜间血压平均值、血压负荷值、血压变异性和血压昼夜节律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HCKD组患者夜间SBP和DBP的血压平均值,24 h SBP和DBP、夜间SBP和DBP、日间SBP的血压负荷值,24 h、日间、夜间SBP和DBP的变异性均明显高于EH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SBP、DBP夜间下降率EHC组大于HCKD组[(11±12)%vs(2±12)%,(10±7)%vs(3±1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夜间血压平均值、血压负荷值增高,血压变异性增大及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是HCKD病患者的血压特点。  相似文献   

3.
张桂芳 《吉林医学》2011,32(13):2519-2521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监测在评价老年高血压脑损害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92例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是否有脑损害分为单纯高血压组50例(A组),脑损害组42例(B组),对两组动态血压值、血压昼夜节律、血压变异性及血压负荷值进行分析。结果:脑损害组的动态血压值、血压负荷值较单纯高血压组明显增高(P<0.05或P<0.01);脑损害组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明显增多(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变化对预测高血压并发脑损害发生和指导合理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包艳春 《医学综述》2014,(14):2614-2615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异性与心室重构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武汉市第八医院治疗的高血压患者140例为高血压组,体检正常者140例为血压正常组。分别于7:0022:00(日间)每15分钟自动测量一次血压,22:0022:00(日间)每15分钟自动测量一次血压,22:007:00(夜间)每30分钟自动测量一次血压,比较两组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24 h血压变异性、舒张期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高血压组的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收缩压标准差、舒张压标准差、LVPWT、IVST、LVIDd和LVMI均显著高于血压正常组[(131.8±14.8)mm Hg vs(124.2±15.8)mm Hg、(80.6±9.2)mm Hg vs(75.3±9.6)mm Hg、(12.3±3.1)mm Hg vs(10.2±3.2)mm Hg、(8.9±2.5)mm Hg vs(7.8±2.5)mm Hg、(10.7±3.2)mm vs(9.6±2.9)mm、(11.9±1.9)mm vs(9.2±1.9)mm、(53.1±7.4)mm vs(49.5±8.2)mm、(45.2±5.2)g/m2vs(42.1±6.4)g/m2(P<0.05)]。结论相比于正常人,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变异性更为显著,其心室重构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依那普利叶酸片对中青年H型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同型半胱氨酸(Hcy)代谢及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68例中青年H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依那普利片(10 mg,口服,每日1次,连用24周)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依那普利叶酸片(10 mg/0.4 mg,口服,每日1次,连用24周)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24周后血压变异性、Hcy代谢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血清微炎症指标差异。结果经24周规律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平均血压指标: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低于对照组[(131.27±14.85)mm Hg(1 mm Hg=0.133 k Pa)比(140.26±15.47)mm Hg、(78.35±8.11)mm Hg比(82.29±8.31)mm Hg],24 h血压变异性指标:24 h舒张压标准差、白昼收缩压标准差、白昼舒张压标准差、夜间收缩压标准差低于对照组[(7.37±0.84)mm Hg比(8.23±0.74)mm Hg、(11.39±1.74)mm Hg比(14.72±1.76)mm Hg、(8.04±0.83)mm Hg比(8.57±0.91)mm Hg、(15.47±1.74)mm Hg比(14.83±1.76)mm Hg](P<0.05)。经24周规律治疗后,观察组血清Hcy、IMT小于对照组[(9.38±1.29)μmol/L比(15.72±1.94)μmol/L,(0.89±0.12)mm比(1.18±0.19)mm](P<0.05)。经24周规律治疗后,观察组血清炎症指标单核趋化蛋白1、白细胞介素、高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对照组[(13.27±1.73)μg/L比(18.45±2.05)μg/L、(73.18±8.23)μg/L比(90.39±10.04)μg/L、(1.54±0.21)mg/L比(2.31±0.38)mg/L、(2.21±0.38)ng/L比(3.18±0.37)ng/L](P<0.05)。结论依那普利叶酸片可以有效降低并稳定中青年H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在优化循环相关指标方面也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对肾功能损伤的影响。方法对171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根据夜间平均血压较日间平均血压下降的幅度,分为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异的杓型和非杓型两个组。应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和24 h尿微量白蛋白及肾功能生化测定,观察比较昼夜节律对肾功能损伤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24 h SBP和DBP、日间SBP和DBP的血压平均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夜间SBP和DBP的血压平均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夜间下降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杓型组与非杓型组分别为收缩压下降率(13.29±4.21)%、(4.05±3.64)%,舒张压下降率(14.50±3.56)%、(2.63±3.61)%;24 h尿微量白蛋白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杓型组与非杓型组分别为(87.97±12.96)mg/24 h和(110.10±27.21)mg/24 h;血压夜间下降率与尿蛋白的分泌呈负相关;血肌酐、血尿素氮杓型组与非杓型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节律与高血压性肾脏损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高血压血瘀证患者血压变异水平。方法:收集高血压非血瘀证患者30例、高血压血瘀证患者62例的24小时动态血压数据,包括白天收缩负荷(dSBPL)、白天收缩压标准差(dSBPSD)、白天舒张压负荷(dDBPL)、白天舒张压标准差(dDBPSD);夜间收缩负荷(nSBPL)、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BPSD)、夜间收缩压下降率(nSBPRR)、夜间舒张压负荷(nDBPL)、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BPSD)、夜间舒张压下降率(nDBPRR);24小时收缩压负荷(24hSBPL)、24小时收缩压标准差(24hSBPSD)、24小时舒张压负荷(24hDBPL)、24小时舒张压标准差(24hDBPSD)和昼夜节律。结果:1.高血压血瘀证组收缩压负荷(白天、夜间、24小时)较非血瘀证组有显著的差异(P<0.05),舒张压负荷则无此差异(P>0.05); 2.高血压血瘀证组dSBPSD, nSBPSD, nDBPSD、24hSBPSD, 24hDBPSD较非血瘀证组亦存在差异(P<0.05),dDBPSD差异不显著;3.高血压血瘀证患者组昼夜节律呈杓型的较高血压非血瘀证组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与高血压非血瘀证患者相比高血压血瘀证患者血压变异水平增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态血压与窦性心率震荡(HRT)的关系。方法对100例EH患者进行24h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别计算平均收缩压(24hSBP)、平均舒张压(24hDBP)、昼夜节律、震荡初始(TO)及震荡斜率(TS),根据动态血压结果将患者分为24hSBP、24hDBP1、2、3级组;昼夜节律正常组、昼夜节律消失组,并比较各组患者TO及TS均值。结果TO值:24hSBP各组间TO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0±2.15)vs(-1.55±1.29)vs(-1.07±1.02)%],24hDBP各组间TO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8±2.03)vs(-1.65±1.18)vs(-1.14±0.93)%],血压越高TO负值越低;昼夜节律正常组较昼夜节律消失组TO负值增高[(-1.89±1.05)vs(-0.45±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S值:24hSBP各组间TS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6±2.07)vs(2.43±1.68)vs(1.88±1.37)ms/RR],24hDBP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6±2.12)vs(2.63±1.45)vs(1.78±1.39)ms/RR],血压越高TS越低;昼夜节律正常组较昼夜节律消失组TS明显增大[(3.21±2.10)vs(2.33±1.88)ms/R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HRT现象减弱或消失与其血压高低及昼夜节律有密切关系,提示血压越高者及昼夜节律消失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明显受损。  相似文献   

9.
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的动态血压变化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梁群  朱小红 《安徽医学》2009,30(4):382-383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24h血压变化状况。方法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50例原发性高血压(EH)组和50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DM)组患者的24h血压,比较24h收缩压(24hSBP)、24h舒张压(24hDBP)、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血压负荷值、血压昼夜节律。结果24hDBP、dSBP、dDBP、白天血压负荷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hSBP、nSBP、收缩血压负荷及血压昼夜节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24h收缩压、夜间收缩压升高、血压负荷值升高,血压昼夜节律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0.
高艳玲  黄家贵  何艳  余报  金沿欣 《四川医学》2020,41(11):1188-1191
目的探讨24 h平均血压、血压昼夜节律对高血压患者肾脏损害的影响。方法分析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我院就诊的300例长期使用降压药物的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分为24 h平均血压正常昼夜节律正常组(组1)、24 h平均血压正常昼夜节律异常组(组2)、24 h平均血压控制欠佳昼夜节律正常组(组3),24 h平均血压控制欠佳昼夜节律异常组(组4)四组,分析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斑块情况、脑血管疾病发作情况、心血管疾病发作情况的关系,分析各组患者肌酐、尿素氮、尿蛋白及肌酐清除率变化情况。结果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压昼夜节律与脑梗死、脑出血、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慢性肾衰竭独立相关(P<0. 05);肌酐、尿素氮组4与组1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尿蛋白在组2、3与组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组2与组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组4与组1、2、3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e GFR组2、3与组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长期降压治疗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24 h平均血压共同参与肾脏损害的发生;与24 h平均血压比较,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影响尿蛋白漏出更大,高血压患者不仅要重视血压的达标,更要关注血压昼夜节律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血压前期体检人群血压水平与体质指数的关系。方法选取2008年3月至2013年12月于成都军区总医院附属口腔医院体检中心体检者264例,依体质指数分不同分为正常组(53例)、超重组(137例)和肥胖组(74例)。采用生化仪检测血糖、肌酐、总胆固醇、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SECA检测仪测量身高和体质量;汞柱血压计测量白天静息15 min后的坐位血压;血压监测仪监测24 h动态血压,记录24 h平均血压、白天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白天和夜间血压负荷、白天和夜间血压变化标准差。结果超重组、肥胖组血糖高于正常组[(5.9±1.1)mmol/L、(6.3±1.8)mmol/L比(5.4±0.8)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重组、肥胖组TG高于正常组[(2.2±1.6)mmol/L、(3.0±2.9)mmol/L比(1.4±0.7)mmol/L],肥胖组高于超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重组和肥胖组HDL-C低于正常组[(1.21±0.25)mmol/L、(1.15±0.28)mmol/L比(1.45±0.38)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重组和肥胖组的24 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高于正常组[(79±9)mmHg、(78±8)mmHg比(74±8)mmHg;(79±8)mmHg、(79±8)mmHg比(74±8)mmHg;(74±9)mmHg(1 mmHg=0.133 k Pa)、(71±8)mmHg比(67±9)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重组和肥胖组夜间舒张压负荷低于正常组[(30±4)%、(26±5)%比(16±5)%],肥胖组低于超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体质指数与24 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舒张压、白天舒张压变化标准差、夜间舒张压变化标准差相关(P<0.05)。结论超重和肥胖能引起高血压前期的患者血压水平、血压负荷和血压变异性大大增加,导致高血压前期向高血压的转化率增加。  相似文献   

12.
刘国正 《医学综述》2012,18(23):4104-4105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在急性脑梗死过程中血压的变化规律。方法将4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对照组)和42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观察组)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计算24 h、日间、夜间血压平均值和血压负荷值,分析其血压变异性和血压昼夜节律性。结果观察组24 h、日间、夜间血压平均值和血压负荷值及血压变异性明显高于对照组,SBP和DBP夜间下降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脑梗死的发生与血压变异性有关,故在抢救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常规的抗凝、扩血管疗法时,应注意稳定患者24 h的血压波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EH)负荷值及血压昼夜节律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150例老年E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其中45例无靶器官损害为A组,105例并发心、脑、肾及多器官损害分别为B、C、D、E组,分析其24h、白昼、夜间血压负荷值,血压昼夜节律。结果:B、C、D、E组的24h、白昼、夜间血压负荷值较A组明显升高(P<0.01),夜间血压下降率明显降低(P<0.01或P<0.001)。E组与B、C、D组比较:24h、白昼、夜间血压负荷值明显升高(P<0.05),夜间血压下降率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老年原发性EH伴靶器官损害者的血压负荷值明显增高,血压昼夜节律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动态血压评价替米沙坦治疗轻中度肾性高血压的效果.[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对89例轻中度肾性高血压患者,口服替米沙坦80 mg,1次/d,疗程4周,于治疗前后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对治疗前后的24 h、日间、夜间血压平均值、血压负荷值、血压变异性和血压昼夜节律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用药后患者24 h、日间、夜间SBP和DBP的血压平均值、血压负荷值、血压变异性与用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SBP、DBP夜间下降率用药后大于用药前[(10±9)%比(2±8)%,(8±10)%比(3±1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0.05).[结论] 替米沙坦治疗轻中度肾性高血压有效、平稳并能恢复血压昼夜节律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动态血压特点与其再入院率的关系。方法 :70例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按24h平均动脉压(24h MBP)、24h平均收缩压(24h SBP)、24h平均舒张压(24h DB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收缩期血压负荷比值、舒张期血压负荷比值、收缩期血压昼夜节律、舒张期血压昼夜节律是否达标分为达标组与未达标组,比较各两组间再入院率。结果:与未达标组相比,血压均值24h MBP、24h SBP、24h DBP、DSBP、DDBP、NSBP、NDBP达标组再入院率降低,其中24h SBP、24h DBP、DSBP、NSBP再入院率明显低于未达标组;收缩期血压负荷比值、舒张期血压负荷比值达标组较未达标组再入院率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收缩期、舒张期血压昼夜节律失常组较未失常组具有更高的再入院率。结论 :血压均值达标组及血压昼夜节律未失常组再入院率较未达标组相比明显降低,对老年高血压合并心衰患者行动态血压监测,可帮助了解其预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解应用无创性便携式动态血压监测仪对患有脑卒中的高血压患者进45-24h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68例患有脑卒中的高血压患者,应用BH250动态血压监测仪,记录24h监测次数、平均血压、白天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24h血压波动的昼夜节律及24h血压总负荷。结果:与无并发脑卒中的高血压患者64例相比,脑卒中组24h平均血压、白天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卒中组的24h血压波动昼夜节律大多数消失,而高血压组昼夜节律基本存在。结论:脑卒中患者血压波动昼夜节律大多消失。了解其24h血压波动的昼夜节律,对辨别具有潜在危险的高血压患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克举  张晓杰  王灵灵  王兴 《海南医学》2023,(21):3064-3068
目的 分析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心率变异性与老年高血压合并脑梗死后遗症发生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武警陕西省总队医院收治的90例老年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出现后遗症分为后遗症组37例和无后遗症组53例,比较两组患者24 h动态血压变化、昼夜节律变化分型及心率变异性,并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导致高血压合并脑梗死后遗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后遗症组患者入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12.41±1.58)分,明显高于无后遗症组的(10.33±1.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遗症组患者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及舒张压(24 h DBP)、日间平均收缩压(dSBP)及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及舒张压(nDBP)分别为(140.10±14.26) mmHg、(82.56±9.33) mm Hg、(144.17±13.42) mmHg、(84.75±8.17) mmHg、(131.97±12.11) mm Hg、(78.17±4.19) mmHg,明显高于无后遗症组的(132.57±...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 (EH)患者动态血压负荷、昼夜节律改变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采用2 4h动态血压监测 (2 4hABPM)仪 ,对 92例高血压患者进行监测 ,并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确定分为左心室肥厚(LVH)组和无LVH组。对比 2 4h、白天及夜间血压负荷值和血压昼夜节律的参数指标。结果 两组血压负荷值、血压昼夜节律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高血压LVH组男女患者间血压负荷值、昼夜节律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动态血压负荷值及血压昼夜节律高血压LVH密切相关 ,对左心室肥厚的发生和预后有重要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24 h动态血压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对2008~2011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230例,原发性132例,继发性98例。给予24 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入院4周、8周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白天收缩压负荷值(dSL)、夜间收缩压负荷值(nSL)、白天舒张压负荷值(dDL)、夜间舒张压负荷值(nDL)。结果:8周原发性132例均血压控制达标,24 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白天收缩压负荷值、夜间收缩压负荷值;白天舒张压负荷值、夜间舒张压负荷值均优于4周前(P<0.05)。继发性90例达标,24 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白天、夜间舒张压负荷值均优于4周前(P<0.05)。8例无明显改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4 h动态血压对老年高血压治疗达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赵喜梅  刘俊  陶春明  周利民  沈童童 《中华全科医学》2012,10(9):1372-1373,147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运用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对入选的84例高血压患者进行监测,同时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将其分为硬化组(38例)和非硬化组(46例),对比分析两组动态血压参数。结果①硬化组24 h、白昼、夜间的收缩压(SBP)、脉压(PP)、血压变异性(SSD、DSD)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均明显高于非硬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②硬化组的非杓型血压检出率高于非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