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七才汤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七才汤低、中、高剂量组.对照组小鼠灌服蒸馏水,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小鼠分别灌服不同剂量的七才汤14d,观察各组小鼠肠道内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和肠球菌、产气荚膜梭菌、拟杆菌等6种菌群变化.结果 实验前后对照组和七才汤低剂量组小鼠肠道内菌群数...  相似文献   

2.
调节肠道菌群动物模型和预防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建立调节肠道菌群动物模型和预防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方法 ①调节肠道菌群动物模型。小鼠灌服抗生素溶液,小鼠肠道出现菌群失调后.随机选取1组以生理盐水灌胃,作为自然恢复组.其余3组分别灌服微生态调节剂(主要成份为双歧杆菌.蜡样芽胞杆菌).20%低聚果糖及中药(含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等)。给受试物后无菌采取小鼠粪便,观察各组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及肠球菌数量。②预防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小鼠灌服抗生素溶液同时分别加生理盐水.微生态调节剂,20%低聚果糖及中药(同前).给受试物后无菌采取小鼠粪便,观察各组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及肠球菌数量。结果 ①调节肠道菌群动物模型菌群失调后,给予微生态调节剂、果糖及中药后,小鼠肠道内的双歧杆菌.乳杆菌及肠杆菌在小鼠肠道内的数量和自然恢复组相比较明显增加;②预防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给予微生态调节剂、果糖及中药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小鼠肠道内的双歧杆菌,乳杆菌及肠杆菌的数量明显增加。结论 微生态调节剂、果糖及中药可调节小鼠肠道菌群,增殖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参苓白术散对脾虚小鼠肠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参苓白术散对脾虚小鼠肠道菌群的调整及肠保护作用。方法:昆明小白鼠,分成5组:A组(模型组);B组(正常对照组);C组(脾虚自然恢复组);D组(参苓白术散治疗组);E组(丽珠肠乐治疗组)。检测结肠内容物和粪便标本的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类杆菌、乳酸杆菌数量。结肠组织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脾虚小鼠给予参苓白术散治疗后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类杆菌、乳酸杆菌数量逐渐恢复正常,肠壁肌层厚度增加,杯状细胞数量增多,肠粘膜微绒毛排列紊乱、线粒体肿胀显著改善。明显好于脾虚自然恢复组,与丽珠肠乐治疗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参苓白术散对脾虚小鼠具有肠道菌群调整及促进损伤肠组织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合生元益生菌冲剂对小鼠肠道菌群调节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合生无益生菌冲剂对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 将小鼠分为阴性对照组、合生元益生菌冲剂组.阴性对照组灌服蒸馏水14 d,合生元益生菌冲剂组灌服1 g/kg·d剂量的台生元益生菌冲剂14 d,检测实验前后肠道菌群数量.结果 灌服后小鼠肠道菌群与灌服前比较,,双歧杆菌数量有显著性增加(P<0.05),肠杆菌、肠球菌、乳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数量有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 合生元益生菌冲剂对小鼠肠道菌群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调节肠道菌群和预防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建立调节肠道菌群动物模型和预防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方法(1)调节肠道菌群动物模型小鼠灌服抗生素溶液,小鼠肠道菌群失调后,随机选取1组以生理盐水灌胃,作为自然恢复组,其余3组分别灌服微生态调节剂(主要成份为双歧杆菌,蜡样芽胞杆菌),20%低聚果糖及中药(含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等),给受试物后无菌采取粪便,观察各组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及肠球菌数量。(2)预防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小鼠灌服抗生素溶液同时分别加生理盐水,微生态调节剂,20%低聚果糖及中药(同前),给受试物后无菌采取粪便,观察各组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及肠球菌数量。结果(1)调节肠道菌群动物模型菌群失调后,给予微生态调节剂,果糖及中药后,小鼠肠道内的双歧杆菌,乳杆菌及肠杆菌在小鼠肠道内的数量与自然恢复组相比较明显增加;(2)预防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给予微生态调节剂,果糖及中药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小鼠肠道内的双歧杆菌,乳杆菌及肠杆菌的数量明显增加。结论微生态调节剂,果糖及中药可产生调节小鼠肠道菌群,增殖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甲壳低聚糖对小鼠肠道正常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观察甲壳低聚糖对小鼠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取昆明种小鼠20只,随机分为观察和对照组,分别用甲壳低聚糖600mg(kg.d)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连续7d,而后检测两组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双歧杆菌数量比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乳杆菌数量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观察组大肠杆菌、肠球菌数量较对照组有减少趋势。结论:甲壳低聚糖具有调节小鼠肠道菌群及促进双歧杆菌增殖功能。  相似文献   

7.
抗生素诱发的小鼠肠道菌群失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大剂量青霉素连续给药,观察小鼠肠道4种菌群数量的变化。结果显示连续7d大剂量青霉素注射后,肠道内大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显著上升,而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则受到抑制,造成了肠道菌群失调。补充外源性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对纠正这种菌群失调有作用,提示在长期应用抗菌素时及时补充外源性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对保持肠道菌群平衡可有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观察王氏保赤丸对小鼠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和大肠埃希菌数量的影响,从肠道菌群变化方面研究长期用王氏保赤丸是否引起小鼠肠道菌群失调,为合理使用该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实验小鼠分为王氏保赤丸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以王氏保赤丸147、49、17mg/(kg.d)灌胃14天;设正常对照组和抗生素致菌群失调对照组,分别予生理盐水灌胃、盐酸林可霉素灌胃14天。取盲肠内容物培养后分离双歧杆菌、肠球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鉴定并计数。结果:各组大肠杆菌数量无差异。抗生素组肠球菌数量增加、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减少;王氏保赤丸高、中、低剂组3种菌群计数无明显变化,与抗生素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长期服用王氏保赤丸不会引起抗生素样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调节小鼠肠道菌群动物模型和预防肠道菌群失调的模型,探讨微生态调节剂不同的使用方法对肠道菌群失调的作用.方法 ①预防菌群失调:建立小鼠肠道菌群失调预防组和对照组模型;②调节菌群失调:建立小鼠肠道菌群失调模型后,再分为自然恢复组和调节组.以上各组分别在给受试物后无菌采取粪便,观察各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杆菌及肠球菌数量.结果 ①预防菌群失调:在菌群失调下同时给予微生态调节剂,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小鼠肠道内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数量明显增加;②调节菌群失调:菌群失调后,给予微生态调节剂,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在小鼠肠道内的数量与自然恢复组相比较明显增加.结论 微生态调节剂产生调节小鼠肠道菌群,增殖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作用.停用抗生素后肠道菌群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10.
四神丸对脾虚小鼠肠道菌群调整及肠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四神丸对脾虚小鼠肠道菌群的调整及肠保护作用。方法:昆明小白鼠,分成5组,A组(模型组),B组(正常对照组),C组(脾虚自然恢复组),D组(四神丸治疗组),E组(丽珠肠乐治疗组)。检测结肠内容物和粪便标本的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类杆菌、乳酸杆菌数量。结肠组织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脾虚小鼠给予四神丸治疗后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类杆菌、乳酸杆菌数量逐渐恢复正常,肠壁肌层厚度增加,杯状细胞数量增多,肠粘膜微绒毛排列紊乱、线粒体肿胀显著改善。明显好于脾虚自然恢复组,与丽珠肠乐治疗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四神丸对脾虚小鼠具有肠道菌群调整及促进损伤肠组织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多黏菌素和阿米卡星治疗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AHNE)对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就诊的80例AHNE患者,随机分为多黏菌素组和阿米卡星组。多黏菌素组给予多黏菌素治疗,阿米卡星组给予阿米卡星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变化。结果治疗后1、3、5和7天,两组患者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厌氧菌/需氧菌、双歧杆菌/肠杆菌比值较治疗前均升高,而肠球菌和肠杆菌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并且多黏菌素组患者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厌氧菌/需氧菌、双歧杆菌/肠杆菌比值高于阿米卡星组,而肠球菌水平和肠杆菌水平低于阿米卡星组(P<0.05)。结论多黏菌素和阿米卡星治疗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可调节患者肠道菌群平衡,并且多黏菌素优于阿米卡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调脂积冲剂对痰瘀互结证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患者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6年4月1日-2017年3月30日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收治的痰瘀互结证MS患者57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调脂积组27例和西药组30例,调脂积组采用调脂积冲剂治疗,西药组采用西药二甲双胍片治疗,同时选择健康志愿者30例为空白对照组。荧光定量PCR法定量分析3组人群肠道主要菌群结构的变化。 结果 MS组患者乳酸杆菌、双歧杆菌、丁酸盐产生菌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肠杆菌、硫酸盐还原菌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肠道总菌含量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含量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肠杆菌、硫酸盐还原菌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丁酸盐产生菌、肠道总菌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调脂积组患者乳酸杆菌含量明显高于西药组(P<0.05),肠杆菌含量明显低于西药组(P<0.05),双歧杆菌、丁酸盐产生菌、硫酸盐还原菌、肠道总菌含量较西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MS患者的肠道菌群的结构发生了改变,调脂积冲剂能通过促进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的生长,抑制硫酸盐还原菌和肠杆菌的生长,改善肠道菌群结构,发挥其治疗MS的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长期食用黄豆对小鼠肠道微生物的影响,为日常膳食营养提供依据。方法先将小鼠按照年龄分为1月龄(幼年)、6月龄(中年)、9月龄(老年)组,每组再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1∶1组、1∶2组和1∶4组,对照组给予标准饲料喂养,1∶1组、1∶2组和1∶4组分别将基础饲料与黄豆按1∶1、1∶2和1∶4关系配比进行饲养。喂养4个月后,采集小鼠盲肠段内容物进行微生物分析。结果1月龄小鼠食用不同比例的黄豆后,与对照组比较,肠道细菌总数、乳酸菌数、双歧杆菌数和大肠杆菌数均下降明显(P<0.01);6月龄小鼠1∶2组的肠道细菌总数、乳酸菌数、双岐杆菌数和大肠杆菌数远远高于其余各组(P<0.01);9月龄小鼠食用不同比例的黄豆后,肠道细菌总数下降,且食用较高比例的黄豆,肠道乳酸菌数、双岐杆菌数和大肠杆菌数与对照组比较,下降明显(P<0.01或P<0.05)。结论不同年龄段食用不同比例黄豆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不同,6月龄食用1∶2黄豆最佳。  相似文献   

14.
双歧杆菌对脾虚小鼠肠道菌群的调整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双歧杆菌对大黄致脾虚小鼠肠道菌群的调整作用。方法:大黄致脾虚造模型法和粪菌群定量检测法,结果:在大黄造模组小鼠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类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下降,大肠杆菌的数量上升(P<0.05),经灌服双歧杆菌制剂(108/ml,1ml/天)一周后,以上各菌群数量恢复正常。结论:服用双歧杆菌制剂有改善机体牌虚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牛初乳(BC)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改善作用,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SS)构建肠炎模型,监测小鼠体重、肠炎评分;应用HE染色、组织病理学评分观察牛初乳对小鼠肠炎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监测肠道菌群中常见微生物的含量。结果显示DSS组小鼠体重降低,肠炎评分升高,结肠组织炎性损伤明显,肠道内大肠杆菌含量增加,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含量减少;与DSS组比较,BC+DSS组小鼠体重上升(P<0.01),肠炎评分降低(P<0.01),结肠组织炎性损伤显著缓解,三种微生物含量均恢复到正常对照组水平。这表明牛初乳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  相似文献   

16.
陈运旺  陈石娇  林翀 《海南医学》2016,(24):4045-4047
目的:比较反复肺部感染儿童和健康儿童的肠道状况。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4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300例反复肺部感染儿童作为观察组,同期入院检查的300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取两组儿童1 g粪便进行肠道菌群检验,比较两组儿童双歧杆菌、肠杆菌、乳酸杆菌、拟杆菌、肠球菌以及酵母菌的数量对数值;计算并比较双歧杆菌与肠杆菌比值(B/E);检验并比较两组儿童血浆内毒素、二胺氧化酶、血浆D-乳酸、黏液蛋白以及免疫球蛋白A (SIgA)的含量;比较两组儿童肠道病毒阳性情况、肠黏膜通透性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儿童肠道菌群数量对数值中,双歧杆菌(7.10±0.59)、肠杆菌(7.86±0.47)、乳酸杆菌(5.17±1.01)、拟杆菌(4.19±1.01)、肠球菌(6.12±0.87)、酵母菌(4.12±1.08),对照组儿童双歧杆菌(9.56±0.82)、肠杆菌(4.17±0.54)、乳酸杆菌(8.01±1.05)、拟杆菌(8.14±0.93)、肠球菌(9.41±0.71)、酵母菌(7.71±0.84),观察组B/E值为0.90,对照组B/E值为2.29,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儿童血浆内毒素为(0.06±0.02) EU/mL、二胺氧化酶(1.84±0.45) U/mL、血浆D-乳酸(3.70±0.72)μg/mL、黏液蛋白(247.41±80.10)μg/g、SIgA含量(395.85±108.42)μg/g,对照组儿童血浆内毒素为(0.003±0.001) EU/mL、二胺氧化酶(0.83±0.21) U/mL、血浆D-乳酸(1.92±0.68)μg/mL、黏液蛋白(310.62±76.54)μg/g、SIgA含量(516.91±110.27)μg/g,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儿童病毒阳性104例(34.7%)、肠黏膜通透性增强187例(62.3%),对照组病毒阳性7例(2.3%)、肠黏膜通透性增强4例(1.3%),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反复肺部感染儿童肠道菌群更易失调,肠道免疫屏障和肠黏膜易受到损伤,肠道状况较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Syndecan-1蛋白在新生大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模型肠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明确双歧杆菌对Syndecan-1蛋白的修复作用.方法 建立新生大鼠NEC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新生大鼠分为3组(n=10):健康对照组、NEC组和双歧杆菌组.HE染色观察回盲部肠组织病理学变化.qRT-PCR技术检测各组TNF-α、IL-1 β、MMP-7和Syndecan-1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分析各组Syndecan-1蛋白的表达水平.免疫组化分析各组Syndecan-1蛋白的定位表达.结果 NEC组TNF-α、IL-1β和MMP-7 mRNA表达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而双歧杆菌可以抑制TNF-α、IL-1β和MMP-7的表达.NEC组Syndecan-1 mRNA的表达水平略高于健康对照组,双歧杆菌组略低于NEC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健康对照组Syndecan-1蛋白呈高水平表达,NEC组几乎未检测到Syndecan-1蛋白的表达,而双歧杆菌组可见Syndecan-1蛋白的表达.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对照组绒毛上皮细胞膜呈深棕色,而NEC组绒毛上皮细胞膜棕色染色明显减弱,双歧杆菌组上皮细胞膜着浅棕色.结论 NEC炎症时,Syndecan-1蛋白被切割,双歧杆菌可保护Syndecan-1蛋白的表达.双歧杆菌对肠黏膜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MMP-7等因子的表达,从而保护了Syndecan-1蛋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维生素D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患者肠道菌群及内分泌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2月于台州市立医院就诊的152例PCOS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维生素D组和联合组,每组各7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饮食干预,联合组患者采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维生素D治疗,维生素D组患者给予维生素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肠道菌群、催乳素(prolactin,PRL)、促卵泡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肠道生态评分和胃肠道症状评定量表(gastrointestinal symptom rating scale,GSRS)评分。结果 干预后,两组患者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FSH水平均显著高于本组干预前,大肠杆菌、肠球菌、PRL、LH、FINS、FBG水平及肠道生态评分、GSRS评分均显著低于本组干预前(P<0.05),且联合组患者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FSH水平均显著高于维生素D组,大肠杆菌、肠球菌、PRL、LH、FINS、FBG水平及肠道生态评分、GSRS评分均显著低于维生素D组(P<0.05)。结论 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维生素D治疗可显著改善PCOS患者的肠道菌群及内分泌状况,促进患者的身体恢复,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