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McAb对陕西疫区分离的31株HFRS病毒进行抗原性鉴定。结果表明该疫区患者中主要为野鼠型病毒株流行,但个别患者来源的毒株McAb反应谱类似家鼠型,并有野鼠家鼠混合型毒株出现。提示同一疫区有可能存在不同型別的HFRS病毒,这对本疫区HFRS流行病学分析和血清学诊断均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采用汉坦病毒和日本B-1株病毒的多株McAb,对从中国流行性出血热疫区,比利时、瑞典流行性肾病流行区,以及美国、英国等地分离的20株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的抗原性进行比较分析,可清楚地将上述毒株分为Ⅰ,Ⅱ和Ⅲ型,大致对应于按宿主动物来源分型的姬鼠型,大鼠型和(?)型.  相似文献   

3.
应用免疫粘连血凝试验(IAHA)检测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抗原。其敏感性比双抗体夹心法ELISA低2~4倍。但方法简单、快速,非特异性弱。实验发现HFRS病毒单克隆抗体不能用于免疫粘连血凝。结果证实了大鼠属和姬鼠属来源的病毒,在IAHA交互滴定中表现出程度不等的单向交叉反应;它们与从北美草原田鼠分离的病毒PHV株几乎没有交叉反应。IAHA为国内深入进行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抗原分析提供了一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自1978年Lee HW 等用间接免疫荧光法从朝鲜黑线姬鼠肺组织中检出KHF 相关抗原后,国内外学者在EHF 宿主动物方面做了大量研究。据文献报道,国内已证明,在黑线姬鼠、大林姬鼠、褐系鼠、黄胸鼠、罗赛鼠、大足鼠、大仓鼠、棕背(鼠平)、巢鼠、普通田鼠、东方田鼠和黑线仓鼠等13种鼠类体内携带EHF 病毒抗原,而社鼠携带EHF 病毒抗原尚未见报道。1984年5~9月份于陕西省长安县喂子坪地区捕获99只各种鼠类,其中有17只社鼠。我  相似文献   

5.
江西省是流行性出血热的重疫区,自1961年首次发现流行性出血热的病例以来,年发病率逐渐升高,迄今已达17.98/10万人,在全省范围有57个县、市已证实有本病流行。近年来国内外先后从黑线姬鼠、褐家鼠、欧洲棕背(鼠平)、田鼠、巢鼠、大林姬鼠、小林姬鼠、黄胸鼠、罗赛鼠及实验室大白鼠等十多种啮齿类动物中检出流行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延边地区(1954~1984年)发生的7,802例流行性出血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本病在本地区的流行具有散发及变动的灶状分布特点;有明显的季节性,系单峰型;出血热的爆发流行则并非受按月分布的普通性流行规律所制约;青壮年(农民)男性多发;朝鲜族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汉族。本病在啮齿动物中,属多宿主性。其中,黑线姬鼠、褐家鼠、东方田鼠与出血热的关系最为密切;爆发流行则与林姬鼠、棕背(鼠平)、红背(鼠平)等有关。不能排除出血热有多种传播途经的可能性,但虫媒传播能比较完满地解释本病的许多流行表现。还讨论了出血热的预防,并强调了采取以防鼠灭鼠为中心的综合性预防措施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由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单克隆抗体(McAb)的研制成功,目前已将McAb应用于EHF病毒抗原检测及分析研究。最近我们在中国预防医学中心病毒学研究所虫媒病毒室的协助下,对从湖北疫区不同宿主动物分离到的5株EHF病毒的抗原性进行了初步检定,证明属野鼠型,但病毒抗原对21个单克隆抗体IF反应具有一定的特点,结果如下: 1.各个McAb对湖北5株EHFV的IF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各疫区相继从黑线姬鼠、褐家鼠、大林姬鼠、大白鼠、家猫及病人血(或血清)中分离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病毒。这些不同地区,不同来源的病毒株的理化性质和形态大小基本一致。但我国各地发生的HFRS临床症状却轻重不一、流行病学特点也不尽相同。提示该病毒抗原性可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摸清山东战略要地HFRS传染源及宿主动物自然带毒与地方毒株的抗原型,探讨病毒抗原型发病的关系。方法:从调查点收集动物组织标本,采用免疫荧光法(IFA)和细胞或乳鼠脑培养来分别检测组织HFRSV抗原和病毒分离与鉴定。结果:从8种动物肺中检出HFRSV抗原,其中大仓鼠、褐家鼠和黑线姬鼠带毒率较高,分别为8.15%、6.40%和6.19%。同时从鼠肺、早期病人血和尿等标本分离出6株病毒,抗原成份分析表明,有3株不含Ⅰ型病毒抗原成份,毒力较弱;3株为含Ⅰ型抗原成份的Ⅱ型毒株。结论:从病原学证实当地HFRS疫区呈多宿主性,鼠肺病毒抗原型与宿主种类相一致:分离毒株抗原成份及毒力有差异,检出含有Ⅰ型抗原成份的Ⅱ型病毒。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已从多种宿主动物和不同疫区患者血液中分离出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HFRS-V),并已证实这些毒株的毒力及抗原性并不完全一致。1984年,汤一苇、TF Tsai等曾报道朝鲜出血热(KHF)病毒(76/118)株具有血凝活性,但迄今尚未见对我国分离的HFRS-V血凝活性研究的报道。为了探讨我国不同宿主来源的HFRS-V有无血凝活性、血凝活性与毒力的关系、不同毒株血凝素的特异性及其相互关系,我们在将国内各主要代表毒株(曾经McAb检查具有抗原性差异)和KHF76/118株适应于乳鼠的基础上,参照汤一苇等报道的方法加以简化,从感染乳鼠脑制备血凝素,对这些毒株的血凝活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我国自黑线姬鼠、家描和病人血液中分离的HFRS-V均具有不同程度的血凝活性,血凝滴度的高低似与病毒对乳鼠的致病力有关。在野鼠型毒株,血凝活性均达到一定滴度,如自安徽分离的陈株、C_4株,血凝滴度达1:128,略高于76/118侏(1:64),黑龙江的H8205株血凝滴度为1:32~1:64,四川的A_(216)株也达1:32。而家鼠型毒株,如自河南轻型出  相似文献   

11.
肾综合征出血热在中国的特点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咏兰 《医学综述》1995,1(7):305-309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又称流行性出血热(EHF),下称出血热,是一种烈性的病毒性传染病,中国为重疫区,分布广泛,流行于27个省,自三十年代出血热发生在中国以来,学者们一直在努力不懈的研究,近年有较大的突破,获得多方面的进展,现分述如下:1 病原学近年来已取得了重大突破,南朝鲜李镐汪于1978年用非疫区黑线姬鼠首次分离到可传代的朝鲜出血热病毒,代表株为76株~118株。美国Fram-ch等最先将HFRS病毒76株~118株适应到人体肺癌传代细胞系(As49)增殖,随后Mccormick等又将该毒株适应到狨猴肾(Vero-E6)细胞中[1],我国于1981年也成功的分离…  相似文献   

12.
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研究概况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是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临床以急性起病发热、出血、低血压和肾脏损害等为特征。 1 976年南朝鲜李镐汪等首次从疫区黑线姬鼠的肺组织中发现朝鲜出血热病毒抗原 ,1 978年分离到病毒 ;因携带 HFRS病毒的野鼠捕自汉城以北的汉坦河畔 ,故命名为汉坦病毒(Hantaan virus)。 1 981年我国也分离出 HFRS病毒。病原的成功分离使得对 HFRS病毒感染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1病原学HFRS病原归类于布尼亚病毒科 ,汉坦病毒(HV)属。汉坦病毒 (Hantavirus)是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中独立的一个属 ,包括 1 0…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黑龙江林区野鼠中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感染情况。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对黑龙江地区采集的啮齿动物标本扩增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外膜蛋白A(OmpA)基因。阳性标本送测序并应用Mega5.0软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共检测鼠标本514份,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阳性率为9.3%(95%CI:7.1%~12.2%),牡丹江、绥芬河、同江和东宁四个地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阳性率分别为12.4%(39/314),5.3%(3/57),2.0%(1/51),5.4%(5/92),地区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感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有仓鼠、大仓鼠、大林姬鼠、褐家鼠、黑线姬鼠、红背鼠平、鼩鼱、棕背鼠平、东方田鼠、明纹花松鼠10种,鼠种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棕背鼠平的阳性率最高,为22.1%(21/95)。测序结果显示鼠感染的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基因型是黑龙江立克次体基因型和一种新的未定种基因型。结论:黑龙江地区存在鼠感染黑龙江立克次体,同时可能存在未定种的新的斑点热群立克次体。  相似文献   

14.
应用分型McAb对陕西疫区分离的31株HFRSV进行抗原性比较,结果表明该疫区病人中主要为野鼠型病毒流行,但从个别病人来源的毒株McAb反应谱类似家鼠型,并有野鼠家鼠混合型毒株出现。提示同一流行疫区有可能存在不同型别的HFRSV。这对确定HFRSV的血清型及疫苗研制均有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三、流行性出血热(EHF) 主要流行于欧、亚洲。我国为流行区之一,且疫区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值得注意。病原学自1978年南朝鲜李镐汪从黑线姬鼠分离到EHF病毒以后,不少国家均分离成功。1981年以来,我国学者也从疫区黑线姬鼠肺组织分离到几株能稳定传代的EHF病毒,并在A_(549)人肺癌传代细胞和Vero、E_6非洲绿猴肾传代细胞中适应成功。以后又有人用A_(549)、Vero、E_6细胞从病人血清分离到EHF病毒。国内并有人用免疫电镜技术首次观察到病毒形态,并提出此病毒可能属布尼亚病毒科的一个新属。本病毒为RNA病毒,约100~200nm,不耐酸和乙醚,不耐热,甲醛、戊二醛及紫外线均可将其灭活。流行病学本病的宿主动物属于总鼠科的鼠科和仓鼠科中的一些种类。鼠科中主要是姬线属、家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了解甘肃省迭部腊子口林区莱姆病自然疫源地的鼠类情况。方法 :夹夜法。结果 :社鼠R niviventer数量居首位 ,占组成的 47 65% ;小林姬鼠A sylvaticus、大林姬鼠A speciosus和长尾仓鼠C longicoudatus三者次之 ,分别占组成的 15 2 5%、13 94%和 11 3 0 % ;黑线姬鼠A agrarius和中S caeutiens二者居第三位 ,分别占组成的 6 78%和 3 3 9% ;褐家鼠R norvcgicus、甘肃鼠兔O dauricaannectens、棕背鼠平C rufocanus和中华鼢鼠M fontanieri三者数量最低 ,分别占组成的 0 75%、0 56%、0 19%和 0 19%。记录了甘肃省田鼠属Microtus—新记录种—狭颅田鼠M (S ) gregalisPallas 1779。 结论 :社鼠R niviventer为该林区莱姆病自然疫源地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17.
用环状沉淀试验、ELISA及其阻断试验从2例典型脑型肾病综合征出血热(HFRS)病人脑脊液(CSF)中查到HFRS病毒相关抗原(HFRSV—AA),并用Vero—E6细胞从1例中分离到一株可稳定传代的病毒,用各种HFRS病毒免疫血清和单克隆抗体(McAb)对感染传代细胞中的HFRSV—AA进行IFA、ELISA、SPA协同凝集试验(Co—SPA)和反向间接胶乳  相似文献   

18.
我国目前主要有二种不同流行病特点,临床表现,动物宿主和抗原性的流行性出血热病毒。一种是由黑线姬鼠分离到的病毒,以A9株为代表,称野鼠型EHF病毒;一种是由褐家鼠分离到,以R_(22)株为代表,称家鼠型EHF病毒。用动物免疫血清和人恢复期血清、间接免疫荧光法无法将其区别,用中和实验法鉴别达二种病毒,相当费力费时。我们用杂交瘤技  相似文献   

19.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出血热工作组会议统一命名为“有肾综合征出血热”.一、传染源本病病原直到1978年朝鲜李镐汪才从疫区捕获的黑线姬鼠朝鲜亚种的肾和肺组织分离出朝鲜出血热(KHF)抗原.近年李氏又从许多患者血中分离出该病毒。我国也从黑线姬鼠、褐家鼠检出 EHF 病毒抗原,并用 A—549和 Vero 细胞分离传代成功。根据国内外资料报道,共同认为鼠类是EHF 的传染源,主要有黑线姬鼠、欧洲棕背(?)和褐家鼠等.我国主要传染源为黑线姬鼠,1981年河南洛阳、开封两地区和山西运城地区流行的一次新型伴有轻度肾损伤的轻  相似文献   

20.
作者概要地报道我室近年来对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单克隆抗体(McAb)的研究与应用,包括:①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及其血凝素抗原McAb杂交瘤细胞系的建之与鉴定,②选择其中高效优质的McAb进行病毒的抗原性分析;③以McAb亲和层析纯化病毒结构蛋白及其分析鉴定,④纯化HFRS-McAb及其应用;⑤以Mcab-IFAT检验HFRS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的病毒抗原;⑥建立了McAb-ELISA间接夹心法检测HFRS病毒抗原、检测不同疫区人和动物血清中特异性抗体(IgM和IgG)、患者血清中血凝抑制抗体等。并已应用于研究HFRS病毒结构及其特征、纯化病毒抗原组份及保护性抗原,对本病的早期快速检验诊断、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疫苗及免疫治疗等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