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缪旭  徐晓英 《吉林医学》2014,(22):4862-4864
目的:探讨血尿酸水平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方法:180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根据血尿酸水平分为高尿酸血症组(98例)和正常尿酸组(82例),检测两组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肌酐、尿素氮及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水平;并将98例高尿酸血症组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给予控制血糖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别嘌醇降尿酸治疗,比较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血尿酸及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高尿酸血症组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肌酐、尿素氮及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水平均高于正常尿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血尿酸、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肌酐、尿素氮及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高尿酸血症与胰岛素抵抗、肾脏损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不同造模剂诱导大鼠高尿酸血症模型的可行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三种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实验大鼠随机分为三个造模组和对照组。造模组分别予5%氧嗪酸钾(5%OA)饲料、10%酵母粉(10%YE)饲料、10%酵母粉+2%氧嗪酸钾(10%YE+2%OA)饲料饲养3周后予普通饲料饲养1周,对照组予普通饲料。各周留取大鼠血、尿标本,检测尿酸、肌酐、尿素氮、白蛋白、甘油三酯、胆固醇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5%OA组血尿酸在各周均升高(P<0.05);10%YE组血尿酸仅在第2周升高(P<0.05);10%YE+2%OA组血尿酸在第1、2周升高(P<0.05),第3周下降至正常。造模组与对照组的体重、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血清白蛋白水平无差异。结论 5%OA模型可形成较稳定的高尿酸血症状态,10%YE模型难以达到高尿酸血症状态,10%YE+2%OA模型血尿酸水平欠稳定。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3):44-47
目的探讨不同RRF状态持续性非卧床式腹膜透析患者的临床指标、生活质量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6年7月我院接收的88例长期腹膜透析患者,根据患者r GFR情况分成RRF组47例和无RRF组41例,记录所有患者各项临床资料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等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原发病类型、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以及低密度脂蛋白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冠心病例数、腹膜透析时间、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肌酐、血钾、血钙、血磷以及C反应蛋白含量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RRF组患者SF-36总分平均(59.50±16.82)分,显著高于无RRF组患者的(50.84±18.73)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膜透析时间、血肌酐、血钙、血钾、血鳞及C反应蛋白水平与腹膜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呈负相关(P0.05);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水平与腹膜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呈正相关。结论保留RRF的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生活质量更高,腹膜透析时间、营养状况、微炎症状态等因素与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与IgA肾病临床病理的关系,及影响高尿酸血症的因素。方法将经肾活检明确诊断为原发性IgA肾病患者92例,对其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IgA肾病肾功能不全患者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40.54%)明显高于肾功能正常患者(20%),P〈0.05;②与高尿酸血症患者与血尿酸正常患者在肾功能不全与肾功能正常组中分别进行比较,平均动脉压,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尿素氮、血清白蛋白、甘油三脂、总胆固醇、血清IgA及体重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根据肾脏Katafuch i半定量评分显示在肾功能正常组和肾功能不全组中,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肾脏总积分、肾小球积分、肾小管间质积分均高于血尿酸正常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肾小管间质积分、体重指数、甘油三酯、平均动脉压是血尿酸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尿酸血症与IgA肾病肾脏病理损害密切相关,严格控制高尿酸血症及影响因素,可减低高尿酸血症对肾脏的损害,延缓IgA肾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常规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两种不同的透析方式对尿毒症患者营养状态及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6例(血液透析组),连续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40例(腹膜透析组),透析时间均≥12个月。记录2组患者年龄、性别、原发病、透析龄;在透析治疗12个月后随访记录2组患者血色素及血生化指标:血尿酸、血浆白蛋白、总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钙、血磷、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25-(OH)D、尿素氮、肌酐,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基础疾病的构成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腹膜透析组血浆白蛋白、总蛋白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低值,与血液透析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2组患者血25-(OH)D水平均低于正常值,且血液透析组高于腹膜透析组〔(19.23±1.62)vs(12.37±1.29)ng/ml,P〈0.05〕;患者血25-(OH)D水平与血浆总蛋白及白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1=0.347,P1〈0.05;r2=0.413,P2〈0.05)。结论腹膜透析患者营养不良及维生素D缺乏的程度重于血液透析患者,而维生素D缺乏与营养不良相关,提示腹膜透析患者长期预后可能较血液透析患者为差。  相似文献   

6.
潘玲  黎伟  廖蕴华 《广西医学》2014,(2):204-206
目的:探讨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低钾血症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37例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低钾血症37例(27.0%)。低钾组与非低钾组比较,年龄、血钾、血磷、血尿素氮、血清肌酐、血清白蛋白、血浆前白蛋白、血红蛋白及尿素清除率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而血糖、TC、TG、C反应蛋白、血钙、血钠、甲状旁腺素、尿量、超滤量、性别、营养不良发生率及腹膜平衡试验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老年组低钾发生率为41.4%,明显高于非老年组的28.1%(P<0.05)。营养不良组血钾水平低于营养良好组(P<0.05),而低钾患病率高于营养良好组(P<0.05)。血钾与血尿素氮、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主观综合营养评估法评分、肌酐及血磷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年龄、超滤量及尿素清除率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腹膜透析患者低钾发生率较高。血钾与年龄、营养状态及贫血密切相关,及时纠正低钾血症可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腹膜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5年1月在本院收治的腹膜透析髙血磷患者(血磷≥1.6 mmol/L)33例,按照性别一致、年龄相差不超过2岁的原则选择同时期在本院行腹膜透析正常血磷患者(血磷1.6 mmol/L)33例。(1)在营养科医师和腹透护士的指导下记录3 d食谱,使用食谱计算器评估患者的饮食磷摄入量,蛋白质摄入量(DPI)及热量摄入量(DEI)。(2)腹膜及残肾磷清除率的估算:采集患者24 h尿液和腹透液,检测患者血磷浓度、24 h透出液和尿液中磷浓度,计算腹膜及残肾的磷清除率。(3)收集24 h腹透液和尿液评估患者的透析充分性、尿素清除指数(Kt/V)、肌酐清除率(Ccr),检测血钙、i PTH、血胆固醇、血钾等指标。结果:高血磷组患者饮食蛋白质摄入量和磷摄入量分别为(0.91±0.28)mg/(kg IBW·d)、(12.94±3.18)k J/(kg IBW·d),明显高于正常血磷组的(0.78±0.23)mg/(kg IBW·d)、(9.82±2.92)k J/(kg IBW·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饮食中热量摄入量和总热量摄入量无明显差异(P0.05)。高血磷组患者残肾磷清除率、腹膜磷清除率、总磷清除率和总Ccr分别为(1.38±0.12)、(21.53±9.16)、(30.76±12.59)、(58.60±17.80)L/(周·1.73 m2),均低于正常血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透患者血磷水平与i PTH、血钾呈正相关;与总Ccr、血红蛋白、腹膜磷清除率、总磷清除率、残肾磷清除率、RRF等呈负相关。结论:腹透患者的血磷水平与饮食磷摄入量、腹膜磷清除率、残肾功能和i PTH浓度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对尿毒症患者微炎症状态、钙磷代谢的影响。 方法 纳入 2016 年 1 月至 2018 年 1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 110 例尿毒症患者为受试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血液透析组、腹膜透析组各 55 例。 比较两组患者透析前、透析6 个月后微炎症状态指标[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 C 反应蛋白(hs-CPR)],营养状态相关指标(血肌苷、血白蛋白、尿量)以及钙磷循环(血钙、血磷、甲状旁腺激素)。结果 透析治疗 6 个月后,两组患者 hs-CPR、IL-6、TNF-α 水平均较透析前显著降低(P 均<0.05),且腹膜透析组上述指标变化更为显著(P 均<0.05);两组患者血肌酐水平、尿量均较透析前降低(P 均<0.05),血白蛋白水平均较透析前升高(P 均<0.05),腹膜透析组上述指标变化更为显著(P 均<0.05);腹膜透析组患者血钙、血磷水平均较透析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透析组患者血钙水平较透析前明显下降,血磷水平明显上升(P 均<0.05);两组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均明显下降(P 均<0.05),且血液透析组与腹膜透析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均可有效改善尿毒症患者微炎症状态与营养状态,相比之下腹膜透析改善效果更佳,且腹膜透析对尿毒症患者钙磷代谢调节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与血脂代谢及钙、磷代谢的相关性分析,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尿毒症腹膜透析患者31例 (腹膜透析组:PD组) , 持续血液透析患者31例 (血液透析组:HD组) , 同期健康体检者18例 (对照组) , 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 ,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肌酐、尿素氮, 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血钙、血磷、甲状旁腺激素等, 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HD组患者及PD组患者的血hs-CRP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总胆固醇、血磷、血甲状旁腺激素及钙磷乘积较正常对照组升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甘油三脂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正常对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HD组患者与PD组患者血脂代谢、钙磷代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PD组患者甘油三脂与hs-CRP具有正相关性 (r=0.36, P<0.05) , 其余血脂及钙磷代谢指标与hs-CRP均无明显相关性 (P>0.05) ;HD组患者血脂代谢及钙磷代谢指标与hs-CRP均无明显相关性 (P>0.05) .结论 长期透析患者存在微炎症状态, 同时伴有血脂代谢紊乱及钙磷代谢异常, 但炎症因子hs-CRP与血脂及钙磷代谢没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腹膜透析患者退出危险因素的Logistic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影响腹膜透析患者退出的危险因素。方法对90例规律腹膜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退出组(41例)患者中,28例死亡9例改用血透透析,4例失随访。与腹膜透析组(49例)相比,退出组患者透析时间明显偏短(P<0.01),Hb、Hct、Alb明显降低(P<0.01),血肌酐(Scr)偏低(P<0.05),血磷、血钾水平、钙磷乘积、甲状旁腺激素明显偏低(P<0.01),血脂指标(TC、TG、HDL、LDL)偏低(P<0.01,P<0.05),血压(SBP、DBP、MAP)明显偏高(P<0.01)。2组性别、BUN、UA、血钙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提示,患者血白蛋白水平、胆固醇水平、甲状旁腺素水平、平均动脉压是可能影响腹膜透析患者退出的危险因素。结论血白蛋白水平、胆固醇水平、甲状旁腺素水平、平均动脉压是可能影响腹膜透析患者退出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