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绿色瘤(Chloroma)即粒细胞性肉瘤(Granulocyt-icsarcoma),是一种发展迅速、目前原因不明、主要侵犯造血组织的恶性肿瘤。而眼眶绿色瘤是儿童较常见的眼眶恶性肿瘤,多发于12岁以下儿童,成人也可发生,但多为40岁以上。眼眶绿色瘤是髓样白血病  相似文献   

2.
绿色瘤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特殊类型的白血病,绝大多数为原细胞性白血病。1823年由King首次报告,1853年定名为绿色瘤。国内于1930年首次报告。到1978年为止,我们统计国内资料有106例。据Kandel报告,绿色瘤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约占75%。我院收治的五例病人,年龄最大的是18岁,最小的是1岁。绿色瘤可侵犯全身的任何器管和组织,如骨骼,神經、肌肉、内脏等,特  相似文献   

3.
绿色瘤是儿童常见的恶性肿瘤,眼眶绿色瘤是粒细胞性白血病在眼眶骨膜下及眼眶组织内而形成的局限性实质性实体性肿瘤,因新鲜肿瘤组织切面呈绿色而得名[1]。始发育儿童和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文献排道眼眶占位性肿瘤手术中绿色瘤占5%左右[2],典型的绿色瘤诊断不太困难,只要临床上有骨膜下的肿瘤,同时有白血病的特点,骨髓证实是粒细  相似文献   

4.
绿色瘤(chloroma)又叫髓样肉瘤(myeloid sar-coma)或粒细胞性肉瘤(granulocytic sarcoma ) ,是一种非常少见的肿瘤 ,也可伴随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DS )、骨髓增殖性疾病(myeloproliferative disease )或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而发生 ,由于髓系肿瘤细胞对局部组织的浸润而形成 ,多侵犯皮肤、软组织、淋巴结和胃肠道 ,因切面呈绿色而得名.绿色瘤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 ,以儿童多见 ,大约30%AM L患儿发生绿色瘤.绿色瘤最常发生的部位是眼眶 ,眼眶绿色瘤是髓样白血病的一种表现 ,因其发病率低 ,报道较少见 ,现报道1例.  相似文献   

5.
绿色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白血病,临床上较少见。1923年King首先发现,直至1853年才定名绿色瘤。国内于1930年首次报告2例,近年来陆续有报告。我院自1960~1981年共收治绿色瘤6例,现综合报告于下(见表),并就其主要眼部病变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6.
李青 Gr.  L 《中华医学杂志》1996,76(2):128-131
观察,研究内皮素-1在人肾上腺及其病变组织中的形态学定位。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研究了ET-1在肾上腺瘤性和非瘤性组织中的组织学情况和电镜定位。结果ET-1免疫阳性物质存在于肾上腺皮质腺瘤、皮质腺癌和瘤旁组织中,而不存在于髓质组织中。ET-1免疫阳性物质以环状和颗粒状存在于肾上腺皮质腺瘤、皮质增生组织的瘤旁组织细胞胞浆内和胞膜上,以粉尘状存在于肾上癌个别细胞胞浆内。  相似文献   

7.
原位杂交方法检测人脑胶质瘤VEGF mRNA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 VEGF)在胶质瘤及瘤周组织的基因表达 ,探讨其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及瘤周组织水肿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 2 3例人脑胶质瘤及瘤周组织和 7例正常脑组织中 VEGF的基因表达。结果 :VEGF在胶质瘤组织主要表达于毛细血管、血管内皮细胞及肿瘤细胞 ,瘤周组织表达于变异的星形胶质细胞 ,而正常脑组织几乎无表达。胶质瘤及瘤周组织的阳性细胞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脑组织 ( P<0 .0 0 1 ) ;胶质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VEGF的阳性表达率高于瘤周组织 ( P<0 .0 1 ) ,而瘤周组织星形胶质细胞的阳性表达率高于肿瘤组织 ( P<0 .0 1 )。结论 :VEGF在脑胶质瘤及瘤周组织中的高表达与肿瘤血管生成及瘤周组织水肿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用可移植性乳腺癌(MA-737)瘤株接种36只小鼠,平均分成三组:对照组、LRH-A组和5Fu组,于13天和20天分两批处死。观察瘤组织的生长、组织化学和测量瘤组织重量。观察到LRH-A对瘤组织增重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照组乳腺癌细胞内AKP、ACP、LDH、SDH和DNA均比其余两组明显增高。说明LRH-A对小鼠乳癌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用,晦床新鲜肿瘤组织移植于免疫缺陷小鼠以建立人源性食管癌移植瘤模型并初步评估其应用性。方法将36例食管癌手术切除组织分别移植于SCID小鼠皮下,待移植瘤长成后对其进行裸鼠间连续传代。当每例模型的移植瘤体积生长至500-1000mm3时,收集肿瘤组织作4种处理,一部分继续用于鼠间传代,一部分组织冻存于液氮中用于将来肿瘤组织复苏模型重建,一部分组织作速冻处理用于DNA/RNA提取,一部分组织固定于福尔马林溶液中作石蜡包埋和HE染色用于病理学研究。选用其中4例模型ESX00l、Esx002、ESX003和ESX004进行体外药敏实验和体内药效实验以评价4例人源性食管癌移植瘤对常用抗肿瘤药物的敏感性。结果36例食管癌手术切除组织接种和传代,成功23例,成功率为63.89%。异种移植瘤生长稳定并能连续传代,各代移植瘤组织形态学特征与患者肿瘤组织一致。23例液氮保存的人源食管癌移植瘤组织复苏后移植于SCID小鼠皮下,21例成功生长肿瘤,复苏成功率为91.30%。体外药敏实验表明4例人食管癌模型对临床上常用的抗肿瘤药物索拉非尼(Sorafenib)、5-氟尿嘧啶(5.Fu)、阿霉素(Doxorubicin)、特罗凯(Tarceva)、和伊立替康(Irinotecan)敏感;对多西紫杉醇(Docetaxel)敏感性存在病例差异,其中ESX003和ESX004对多西紫杉醇无反应。体内药效实验表明Irinotecan在100mg/kg剂量下对4例人食管癌裸鼠移植瘤模型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相对肿瘤增殖率分别为22.02%、39.63%、21.69%和39.70%。结论成功建立了人源性食管癌小鼠移植瘤模型,移植瘤保留了,临床食管癌的病理特征。冻存的肿瘤组织,经复苏后仍可建立小鼠移植瘤模型,提示本研究建立的人源性食管癌移植瘤模型具有可持续应用性。4例人源性食管癌移植瘤模型的体外药敏实验和体内药效实验均表明人源性食管癌移植瘤模型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可用于抗肿瘤药物的筛选及转化医学研究。  相似文献   

10.
<正> 近年来绿色瘤报告例数逐渐增多。目前,人们大致将绿色瘤分为两型,一是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型绿色瘤,二是非白血病型绿色瘤。前者较多,后者极少。本文将我院1983年诊治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型绿色瘤一例报告如下。患者刘××,男性,17岁,学生,住院号24508。因头顶部肿物三个月,头胀痛、左眼球突出一个月,于1983年4月20日住外科治疗。该患入院前三个月,偶然发现头顶部有一1.0×1.0cm园形肿物,中等度硬,活动度不佳,用力压挤轻度疼痛,当时无其它自觉症状而未介意。以后肿物逐渐增大,压痛亦较明显。近一个月来,头顶部又相继出现六个同样大小之肿物,左侧眼球逐渐突出。并伴头顶  相似文献   

11.
SCID鼠人宫颈癌组织模型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人原代宫颈癌组织在SCID鼠体内成瘤性及生物学特性。方法接种人宫颈癌组织于SCID鼠皮下,以建立人宫颈癌SCID鼠模型,观察荷瘤鼠成瘤、一般特性和移植瘤生长,组织学特性,检测肿瘤组织,外周血和肝、脾等脏器HPVDNA表达情况。结果成瘤率为100%,移植瘤生长以局部浸润为主,未见转移瘤。组织学检查所有移植瘤与种植前肿瘤组织病理检查一致,HPVDNA呈阳性,亚型与所种植人宫颈癌组织HPV亚型一致,而外周血与肝、脾等脏器HPVDNA呈阴性。结论初步建立SCID鼠人宫颈癌组织模型,其较好的模拟了人宫颈癌的生物学特性,为进一步探讨宫颈癌的发病机制及鉴定治疗的新方法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靶向纳米泡动态监测裸鼠肾癌移植瘤的形成过程,阐明靶向纳米泡在肿瘤形成过程中的成像特征和规律,探索靶向纳米泡诊断微小肿瘤的能力.方法 建立人肾透明细胞癌皮下移植瘤裸鼠模型,于种植后第1天行二维超声检查,于第7天及第14天分别行二维、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和超声造影检查,定量分析移植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靶向纳米泡、空白纳米泡和微米泡的显像特点.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移植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碳酸酐酶Ⅸ(carbonic anhydrase Ⅸ,CA Ⅸ)的表达情况.结果 种植后第7天,二维超声和超声造影显示,种植部位形成环状移植瘤组织,中间为未吸收的细胞悬液.种植后第14天,种植部位基本形成实性皮下移植瘤组织,细胞悬液完全吸收.二维超声结合超声造影可发现直径<1.5 mm的微小肿瘤,且靶向纳米泡在显像峰值强度、峰值降半时间、峰值降半时曲线下面积均优于空白纳米泡和微米泡(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移植瘤组织内高表达CAⅨ,而癌旁组织未表达CAⅨ.结论 超声造影能有效监测移植瘤形成的过程,靶向纳米泡能使裸鼠肾癌皮下移植瘤组织特异性显像,有利于肾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3.
从新鲜的人肝癌标本上切除肿瘤组织,移植于裸鼠皮下,建立原代移植瘤并连续传代3次,观察移植瘤的成瘤潜伏期、成瘤率、肿瘤体积、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情况。通过 HE染色,与临床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比较,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比较肿瘤干细胞标志物 CD90和乙醛脱氢酶1(ALDH1)在临床和动物模型组织中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动物模型肿瘤组织和临床肿瘤组织结构类似;CD90、ALDH1表达一致。建立人源性肝癌移植动物模型,其组织结构稳定,某些特定蛋白表达一致,可成为肝癌基础研究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4.
抑瘤饮影响小鼠S180移植瘤组织中Bcl-2和Bax表达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动态研究中药复方制剂抑瘤饮体内对小鼠S180移植肿瘤组织中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右腋皮下接种S180肿瘤细胞24 h后开始,抑瘤饮组小鼠每日灌服抑瘤饮,对照组小鼠每日灌服等量凉开水。分别于第10、20、30、40 d杀鼠取瘤制成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肿瘤组织中Bcl-2和Bax表达,以图像分析系统对染色结果进行测定。结果各时间点抑瘤饮组肿瘤组织中Bcl-2表达均低于对照组,Bax表达均高于对照组。结论抑瘤饮体内抑瘤作用可能与下调肿瘤组织中Bcl-2表达,上调肿瘤组织中Bax表达,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人原发性胃非霍奇金淋巴瘤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并探讨其组织病理学特性。方法:取新鲜的人原发性胃非霍奇金淋巴瘤组织移植于NOD/SCID小鼠和BALB/c-nu小鼠左、右肩胛部皮下,观察移植瘤的生长过程;待皮下移植瘤增大,将其取下传代,连续传至6代。同时每代移植瘤组织进行常规病理检测及CD20、CD45RB、Ki67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在免疫缺陷小鼠体内形成了与人原发瘤形态结构一致的移植瘤,组织中见大量异常增生的大B淋巴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D20、CD45RB、Ki67阳性。结论:移植瘤较好地保留了人原发性胃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组织病理学、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鼻咽癌细胞株CNE1、CNE2裸鼠移植瘤中癌细胞增生、凋亡及其与肿瘤生长速度的关系,探讨移植瘤中肿瘤细胞凋亡的机理。方法:将鼻咽癌细胞株CNE1、CNE2分别接种于裸鼠皮下,并连续在体内传9代。对每一代肿瘤组织进行HE染色,TUNEL法(原位细胞死亡末端标记法)检测原位细胞凋亡及免疫组化法检测PCNA、bcl2、bax和p53的表达。结果:CNE2移植瘤生长速度快于CNE1移植瘤;CNE2移植瘤内肿瘤细胞分裂指数和细胞增生指数明显高于CNE1移植瘤,而细胞凋亡却相对较少;移植瘤组织中的凋亡主要表现为“皱缩性坏死”和“凋亡小体”的形成;所有移植瘤组织中都有p53蛋白积聚和bax过表达,但却未见bcl2的表达。结论:CNE1和CNE2细胞株移植于裸鼠皮下后,生长速度的差异是由于肿瘤细胞增生凋亡比例不同所致;裸鼠移植瘤组织中瘤细胞的死亡主要表现为凋亡,凋亡的途径可能是不依赖于野生型p53,而由bax所介导的  相似文献   

17.
绿色瘤是由粒系来源的幼稚前体细胞组成的髓外局灶实质肿瘤,为白血病的一种特殊类型[1].绿色瘤临床资料较多,但细胞形态和细胞化学染色介绍尚少,我们用14种细胞化学染色方法对绿色瘤细胞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人卵巢癌裸鼠原位移植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绿色荧光蛋(GFP)基因标记人卵巢癌细胞株H08910,建立新型裸鼠原位移植瘤模型.方法 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人卵巢癌细胞株H08910/GFP 2×106个细胞注射于裸鼠腋下,收集瘤块后接种于左侧卵巢包膜下,共6只.术后利用荧光体视显微镜连续观察肿瘤生长情况,4周后处死荷瘤鼠,观察肿瘤生长及转移情况.结果 种植的原位移植瘤成瘤率100%,移植后2周可观察到左侧肋脊角处绿色荧光团,并逐渐增大,4周后,可见肿瘤侵及腹膜、网膜、肠管、脾脏、肝脏、子宫、盆腔淋巴结,转移率达66.7%.结论 成功建立新型裸鼠原位人卵巢癌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转染IL-18基因后,对小鼠卵巢癌OVHM细胞体内成瘤的影响,初步探讨IL-18基因转染治疗卵巢癌的应用价值。方法将逆转录病毒携带的小鼠IL-18基因成功转染至OVHM(OVHM/IL-18),以空载体转染的OVHM(OVHM/LXSN)和野生型(OVHM)作为对照,于裸鼠皮下分别接种细胞,观察各组种植瘤生长情况,计算成瘤率;HE染色及电镜分别观察病理组织切片的形态学改变。结果三组裸鼠的成瘤率相同,但OVHM/IL-18组成瘤时间较晚,随瘤龄增长肿瘤生长缓慢;瘤组织较小、界限清楚,血供不丰富,瘤细胞数量少、恶性程度较低,可见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及细胞凋亡、组织坏死现象。OVHM组和OVHM/LXSN组的瘤组织较大、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血管丰富,瘤细胞密集、恶性程度较高。结论IL-18基因成功转染后,可能通过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血管形成及促进免疫浸润等机制,达到抑制肿瘤生长、降低卵巢癌恶性程度的抗瘤作用。  相似文献   

20.
脾脏错构瘤     
脾脏错构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Rokitansky于1861年首次进行描述。但也有将其称之为瘤性病变、增殖性结节、瘤样先天性畸形等。本病是一种边界清楚、大小不等的瘤性结节,呈散在分布。在异常的组织内有正常脾组织分布为本病之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