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设计三维CT支气管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 bronchography and angiography,3D?CTBA)导航联合亚段切除术处理肺段间结节,和传统方法扩大肺段切除术相比较,评价其可行性。方法:回顾性研究本中心27例联合亚段切除术(combined subsegmentectomy,CSS)和21例扩大肺段切除术(extended segmentectomy,ES)治疗肺段间结节,肺段间结节的认定方法:在术前3D重建图像上确定结节与相关段间静脉的最小距离≤结节直径。CSS以肺结节和段间静脉为中心,解剖性切除分别属于不同肺段的2个相邻亚段。ES跨越段间交界,扩大切除一个肺段。两组手术均使用3D术前规划和术中导航,对比分析早期临床结果。结果:CSS组和ES组结节特征:直径、深度、所属肺叶、病理诊断、TNM分期无差异。CSS组平均切缘宽度大于ES组[(2.20 ± 0.35)cm vs. (1.45 ± 0.53)cm,P<0.001]。CSS组所有病例切缘宽度均符合要求:≥2 cm。ES组5例切缘不足,另有2例亚段支气管撕裂并发症,这7例结节的深度明显大于ES组其他14例结节[(2.20 ± 0.39)cm vs. (1.35 ± 0.51)cm,P=0.001]。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胸管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无差异,无术后严重并发症和术后30 d死亡。结论:3D?CTBA导航胸腔镜联合肺亚段切除术治疗肺段间结节安全可行,较传统的扩大肺段切除术有更安全的切缘宽度,扩大肺段切除术不适合对深部肺段间结节的处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肺段切除术,分析肺亚段切除术治疗肺小结节病变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行肺段切除术或者肺亚段切除术的肺小结节患者367例。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肺亚段切除术组(107例)和肺段切除术组(260例),对比两组围术期临床资料和早期疗效。结果:肺亚段切除术组病灶切缘为(2.58±0.94)cm,拔管时间(2.56±0.85)d,术后住院天数(3.50±1.07)d。与肺段组相比,病灶切缘(P=0.446)、拔管时间(P=0.639)、术后住院天数(P=0.267)、病理诊断(P=0.337)及肺部漏气、声音嘶哑、发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肺亚段切除术组的手术时间[(147.21±37.97)min]长于肺段切除术组[134.66±40.70)min,P=0.007],术中出血量[(50.42±38.59)mL]多于肺段组[(41.95±28.16)mL,P=0.027],而淋巴结采样数[(3.46±2.40)]个少于肺段组[(4.18±2.49)个,P=0.011]。随访终点两组均无转移和复发。结论:肺亚段切除术安全可靠,可用于早期小结节肺癌的治疗,但其远期肿瘤学疗效仍需进一步的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建立肺段切除术离体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使用离体猪肺建立肺段切除术的动物模型。通过使用电刀分离6种不同的肺段,并分离完整的段间交界面。对不同肺段模型的漏气程度及建模时间进行综合评估与分析。结果:本研究明确了正常猪肺的肺段解剖结构。离体猪肺6种不同的肺段切除术模型均能顺利建立,对段间交界面的分辨、裁剪有较好的模拟效果。6种肺段离体模型漏气程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离体模型的建模时间比较,右肺顶叶a段的离体模型建模用时[(880±83)s]比其他5个肺段更短[右肺顶叶b段(1 531±79)s,左肺顶叶a段(1 384±75)s,左肺顶叶b段(1 207±56)s,左肺尾叶左a段(1 273±94)s,左肺尾叶右a段(1 179±108)s],建模时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右肺顶叶a段的样本剔除率(11.11%)低于平均值(26.24%)。结论:离体猪肺的右肺顶叶a段切除可作为较为理想的肺段切除术模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肺亚段切除术治疗肺小结节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对2016年5月—2017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行肺段相关手术治疗的单发肺小结节患者22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应用亚段切除技术的亚段组93例,只接受单纯肺段切除的肺段组134例。对比两组围术期和早期疗效,评价肺亚段切除的效果。结果:肺亚段切除手术时间(171.9±46.2)min,中位术中出血量20 mL,拔管时间(2.42±0.83)d,术后住院时间(4.69±1.74)d。与肺段组相比,手术时间(P=0.051)、出血量(P=0.453)、拔管时间(P=0.067)、术后住院时间(P=0.601)、术后并发症(P=0.225)、Ⅰ期切除淋巴结站数(P=0.133)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在切除亚段数(P < 0.001)、胸腔引流量(P=0.001)上,亚段组均少于肺段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终点两组均无转移和复发。结论:胸腔镜肺亚段切除术安全可行,可用于精准切除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但肿瘤学疗效仍需随访数据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5.
通过与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比较,探讨胸腔镜下肺亚段切除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方法 收集行胸腔镜解剖性亚肺叶切除术的单发肺小结节病人90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胸腔镜下肺亚段切除术组(亚段组)34例和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组(肺段组)56例,比较2组病人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和早期疗效。 结果 亚段组病人切除亚段数、术中出血量、标本切缘距离均明显少于肺段组(P < 0.01),2组手术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术后置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术后并发症、病理诊断、TNM分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段组Ⅰ期切除淋巴结站数明显少于肺段组(P < 0.01)。2组术后随访期间均无肿瘤复发及转移。 结论 以亚段为单位行胸腔镜下肺亚段切除能在保证切缘前提下切除更少的肺组织,可用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1例肺原发恶性淋巴瘤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72岁,体检发现右侧胸腔肿块。CT示:右肺下叶背段近胸膜处不规则团块状密度增高影,大小约3.5cm×3.5cm×4.0cm.其内缘略呈分叶状,密度尚均匀。考虑右肺下叶背段周围型肺癌(图1、2);2005年6月行右肺下叶切除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102例实施肺段切除术患者的临床回顾性分析,探讨全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的分析了1997年10月-2012年7月,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共实施全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手术102例。其中全胸腔镜左肺上叶舌段20例(19.61%)、左肺上叶后段4例(3.92%)、左肺上叶尖后段5例(4.90%)、左肺上叶尖前后段5例(4.90%)、左肺上叶尖段1例(0.98%)、左肺上叶尖前段1例(0.8%)、左肺上叶前段3例(2.94%)、左肺上叶前后段1例(0.8%)、左肺上叶舌段+左肺下叶10例(98.0%)、左肺上叶后段+右肺下叶1例(0.98%)、左肺下叶前内基底段2例(1.96%)、左肺下叶背段6例(5.88%)、左肺下叶前基底段1例(0.98%)、右肺上叶后段14例(13.73%)、右肺上叶尖段3例(2.94%)、右肺上叶尖后段5例(4.90%)、右肺上叶尖前段1例(098%)、右肺上前段3例(2.4%)、右肺上叶后段+右肺下叶2例(1.96%)、右肺下叶背段10例(9.80%)、右肺下叶背段+中叶2例(1.96%)、右肺下叶背段+前基底段1例(0.98%)、右上后段+右下背段+左下背段+左肺下叶基底段1例(0.98%)。结果本组患者肺功能MVV为510~146.1L/min,平均(93.8±20g)L/min,中位数93.4L/min;占640%~125.4%,平均(9.43±15.4)%,中位数96.0%。FEV,为127~3.97L,平均(268±0.7)L,中位数2.64L;占52o%~117.9%,平均(8.82±16.4)%,中位数85.6%。本组无手术死亡,无术后早期死亡(30d内)。本组手术时间90~330min,平均(1.68±5.51)min,中位数150min;术中出血50~1800mL,平均(275±402.8)mL,中位数150mL;术中使用闭合钉数2~12枚,平均(5.5±2.0)枚,中位数5枚;占位大小0.3~7.5cm,平均(2.6±1.6)cm,中位数2.5cm。本组术后引流量100~900mL,平均(300.87±91.95)mL,中位数275mL;术后引流管置管时间2~12d,平均(4.83±1.42)d,中位数4d;术后住院天数3~15d,平均(6.60±1.76)d,中位数6d。1例中转小切口开胸.开胸原因均为胸内广泛粘连。本组1例患者术后并发乳糜胸,经治疗好转出院。本组术后病理诊断AHH1例、肺泡上皮不典型腺瘤样增生3例、错构瘤4例、结缔组织增生1例、大细胞癌2例、结核肉芽肿8例、肺结核8例、肺囊肿3例、肺泡细胞癌9例、机化性肺炎3例、转移性腺癌3例、乳腺癌肺转移1例、鳞癌10例、腺癌22例、腺鳞癌1例、炎性实变4例、硬化性血管瘤3例、神经内分泌癌1例、肺脓肿1例、真菌性肉芽肿3例、支气管扩张10。结论全胸腔镜下实施肺段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但术者必须具备丰富的全胸腔镜下操作经验和娴熟的技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化疗后行肺(叶)切除术治疗3a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方案化疗后进行肺(叶)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丝裂霉素、长春地辛联合顺铂方案化疗后进行肺(叶)切除术治疗。结果观察组近期治疗有效率为47.5%,高于对照组的25.0%(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术前行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化疗后行肺(叶)切除术治疗3a期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较好,并能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肺叶切除术和肺段切除术治疗直径≤2 cm的浸润性肺腺癌的临床治疗结果,探索影响浸润性肺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2月行手术治疗且直径≤2 cm的浸润性肺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手术策略分为肺叶切除术组(肺叶组)和肺段切除术组(肺段组)。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总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浸润性肺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肺叶组3年、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9.3%与96.2%,肺段组3年、5年总生存率均为98.8%(P=0.159);肺叶组3年、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2.9%、89.0%,肺段组3年、5年无进展生存率均为94.1%(P=0.071)。Cox回归分析提示年龄、淋巴结阳性是术后总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直径≤2 cm的浸润性肺腺癌行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具有相同的安全性与预后。  相似文献   

10.
《陕西医学杂志》2019,(12):1638-1641
目的:研究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治疗老年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近期疗效及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老年NSCLC患者69例,根据患者手术方式将其分为段切组(胸腔镜肺段切除术,n=33)与叶切组(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n=36),观察两组手术效果。结果:段切组中,13例患者肿瘤位于左肺,10例患者肿瘤位于右肺;叶切组中,16例患者肿瘤位于左肺,20例患者肿瘤位于右肺。病理检查提示,两组病理类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全切组患者以微浸润性腺癌为主,叶切组以浸润性腺癌为主,两组病理分期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淋巴结清扫个数、纵膈淋巴结清扫站数及纵膈淋巴结清扫个数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段切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总引流量、胸腔引流量、术后应用抗生素时间、ICU停留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短于叶切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Log Rank检验提示,两组3年生存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胸腔镜肺段切除术能保留更多的肺组织,术后残腔小,能减少术后引流量,降低术后并发症率,利于老年NSCLC患者术后早期恢复,且远期疗效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相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叶切除术与肺段切除术对直径≤2cm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通气功能指标及中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7年6月在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直径≤2cm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47例的数据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实施肺叶切除术,n=83)和观察组(实施肺段切除术,n=64)。对比2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术前以及术后半年的肺功能指标、术前以及术后1周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术后5年的生存情况。结果:2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手术淋巴结清扫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医疗费用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半年,2组的FVC、FEV1、PEF、MVV均降低,但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2组的CD3+、CD4+、CD4+/CD8+均降低,但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无进展生存时间中位数为42...  相似文献   

12.
高频电刀在肺段切除术及肺楔形切除术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文庆  刘刚  王作斌  卢卫平  王强 《吉林医学》2008,29(23):2225-2226
目的:观察高频电刀对肺良性肿瘤患者及不适合行肺叶切除术的肺癌患者行肺段切除术或肺楔形切除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4例肺良性肿瘤患者及8例肺癌患者应用高频电刀行肺段切除术或肺楔形切除术,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生存期及生活质量。结果:22例患者(良性肿瘤14例,肺癌8例)术后均顺利恢复,均未发生明显肺部及心脏并发症,8例肺癌患者(最早07年2月手术)术后至今病情稳定,无进展,KPS评分均为90分以上。结论:高频电刀在肺段切除术及肺楔形切除术中的应用可以最大限度保留正常肺组织,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费用,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治疗各类肺部良恶性病变的疗效。方法 23例肺部良恶性病变患者施行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观察其疗效。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施行了全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手术时间为120~240 min,出血量30~400 ml,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为3~9 d,住院时间5~14 d。本组患者术后病理诊断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12例(Ia期9例,Ib期3例),肺转移瘤3例,肺炎性假瘤4例,支气管扩张4例。12肺癌患者随访时间为1~40个月,未发现肿瘤复发、转移病例。结论全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安全可行,可以治疗早期周围型肺癌及部分肺转移瘤及肺良性病变患者。  相似文献   

14.
徐子唯  肖博  王冲  刘洋  王丰  韩毅 《中国医刊》2023,(10):1087-1090
目的 初步探讨以肺亚段为基础的肺癌根治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1年1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微创诊疗中心接受胸腔镜下肺结节切除术的18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肺段切除组(153例)和肺亚段切除组(34例)。术前明确肺结节的肺段或肺亚段归属并设计手术路径,切除的肺结节标本均行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同时记录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病灶切缘距离、淋巴结切除数)、术后并发症(漏气、心律失常、低钾血症、低蛋白血症等)发生情况及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病灶切缘距离、淋巴结切除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肺亚段切除术与传统肺段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并无显著差异,其技术逐步趋于成熟,有助于部分患者肺功能的保留。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和肺段切除术对肺癌患者的效果及其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0月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胸外科收治的早期肺癌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术前均行全身PETCT检查,排除远端转移。按照胸腔镜下手术切除范围分为肺段切除组29例和肺叶切除组29例,均采用两孔法,分别采用肺段切除术和肺叶切除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胸腔引流量、手术时间、淋巴清扫数量、术后住院时间、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肺功能(FEV_1、FVC)变化、疼痛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肺段切除组在术中出血量、胸腔引流量、手术时间及术后第1、3、7d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肺叶切除组(t=8.047、1.744、1.759、4.393、4.560、3.741,P<0.05、P<0.01),2组患者在术后淋巴清扫数量、术后住院时间及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53、0.230、0.363,P>0.05);2组患者术后FEV_1、FVC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肺段切除组:t=6.072、5.338,P<0.05;肺叶切除组:t=10.146、10.499,P<0.01),其中肺段切除组较肺叶切除组肺功能损伤更小(t=4.972、5.475,P<0.01);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和肺段切除术均安全可行,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且肺段切除术更有利于保护患者肺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胸腔镜肺亚叶切除术治疗I期高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行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为I期非小细胞肺癌的126例年龄>70岁的患者分为胸腔镜肺亚叶切除术组(59例)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组(67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分布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引流时间、住院天数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75岁患者多选择胸腔镜肺亚叶切除术。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总体并发症发生率(40.7%)显著高于胸腔镜肺亚叶切除术患者(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胸腔镜肺亚叶切除术患者的平均术后引流时间、住院天数[(3.3±1.0)d、(8.5±1.5)d]短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4.4±2.0)d、(12.8±2.0)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患者2、3年生存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胸腔镜肺亚叶切除术治疗老年I期非小细胞肺癌安全性良好,预后与肺叶切除术相似,可以作为老年I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尤其是不能耐受肺叶切除者一个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支气管血管成像(3D-CTBA)联合3D打印技术应用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前规划及术中导航辅助的临床价值.方法 纳入早期NSCLC行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的81例患者,随机分为3D-CTBA联合3D打印组(简称3D打印组,30例)、3D-CTBA组(29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灌注成像在孤立性肺结节良性、炎症、恶性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应用Ph ilips B rilliance 64层螺旋CT最新"摇篮灌注"成像技术通过对40例孤立性肺结节进行灌注扫描,调整灌注成像检查中技术参数,评价孤立性肺结节的时间-密度曲线(T-DC)模式,记录其增强前密度值、增强峰值(PH)、孤立性肺结节与主动脉PH值的比值(S/A)以及孤立性肺结节的强化模式,计算孤立性肺结节的灌注值,结合孤立性肺结节的形态特征及血流模式联合诊断病变性质,所有病例与病理对照。结果:恶性和炎性结节的PH(P〈0.0001;P〈0.0001)和S/A比值(χ2=32.62,P〈0.0001;χ2=15.46,P〈0.0001)显著高于良性结节;而恶性和炎性结节之间的PH(P=0.96)和S/A(χ2=0.35,P=0.55)差异则无显著性意义。炎性结节增强前密度低于恶性结节(P〈0.05)。恶性和炎性结节的灌注值均高于良性结节(P〈0.001,P〈0.01),而恶性结节与炎性结节灌注值之间的差异则无显著性意义(P=0.63)。结论:Ph ilips B rilliance 64层螺旋CT最新"摇篮灌注"成像技术有助于良、恶性肺结节诊断及鉴别诊断,优化"摇篮灌注"成像技术参数有利于孤立结节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胸腔镜下肺段切除及肺楔形切除治疗早期肺癌的疗效.方法:将2013年5月~2014年7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120例早期肺癌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接受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对照组患者接受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含量、细胞免疫功能、甲基化和去乙酰化水平.结果:(1)肿瘤标志物:观察组患者血清中肿瘤相关抗原细胞角蛋白1 9片段抗原21-1(Cyfra21-1)、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组织蛋白酶X(CatX)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细胞免疫功能:观察组患者外周血中Th1细胞含量高于对照组,而Th2细胞、Th17细胞、CD4+CD25+Treg细胞的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3)甲基化和去乙酰化:观察组患者的DNA甲基转移酶DNMT1、DNMT3a、DNMT3b以及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HDAC1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有助于减少肿瘤标志物释放、保护细胞免疫功能免受损伤、抑制甲基化和去乙酰化程度,是治疗早期肺癌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单孔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治疗肺部良恶性小病变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7年5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单一手术组采用单孔胸腔镜进行肺段切除的39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39例、女性256例;平均年龄为(56.25±10.53)岁;左肺193例,右肺202例。采用患者全身麻醉双腔气管插管,于腋前线第4或5肋间取4 cm单孔切口置入胸腔镜及手术器械行解剖性肺段切除术。统计分析左、右两侧肺段切除患者的围手术期资料、术后病理结果、术中中转情况、术后并发症及远期随访结果。结果 本组395例患者中除7例中转为肺叶切除、3例中转开胸、1例由后基底段中转为基底段切除外,其余均顺利完成目标肺段切除。左肺、右肺两侧手术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病变直径、淋巴结采样个数、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术后插胸腔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病理结果显示恶性病变310例,良性病变85例。术后发生并发症共11例(左肺6例、右肺5例),其中血胸2例、延迟性漏气6例、心律失常3例。无手术死亡病例。随访9~5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40.06±2.86)个月,所有病例均无术后远期并发症,心肺功能均无异常,本组恶性病变患者均无复发或转移。结论 单孔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安全、可行,可以达到精准、微创的病变部位切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