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CACNA1A基因编码P/Q型钙离子通道的亚单位,它的突变至少造成3种等位基因病:发作性共济失调2型(EA-2)、家 族性偏瘫性偏头痛1型(FHM1)和小脑脊髓共济失调6型(SCA 6)。本研究对一例19岁男性的发作性全身震颤患者的临床表现、 基因分析结果和治疗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对病人及家系中有类似症状的成员进行专科查体;对先证者的DNA进行下一代测序 分析以寻找致病基因,并用Sanger 测序方法对家系成员进行基因变异的验证。结果神经专科查体显示患者共济失调体征,醉酒 步态,头和躯干震颤。家系中另4个成员的症状和体征较轻。基因检测发现先证者携带有CACNA1A基因的杂合错义突变(NM_ 001127221.1 c.4034G->A, p.R1345Q, exon 25),为致病突变。家系中4个患病成员中也携带同样杂合突变。病人经醋甲唑胺治 疗后效果不佳,但钙离子通道阻断剂西比灵治疗效果良好。结论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基因突变类型和治疗效果,我们认为患者 CACNA1A基因突变R1345Q所引起的疾病不属于EA2,FHM1,或SCA 6任何一种,而是一种新的伴有发作性震颤共济失调。  相似文献   

2.
低钾性周期性麻痹(HypoP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离子通道疾病,以反复发作、骨骼肌松弛性瘫痪、低钾血症为主要特征。研究表明,约60%的HypoPP由CACNA1S基因R528H和RI239H突变导致,中国人群及东亚人群以CACNA1S基因突变多见,而SCN4A基因突变较为少见。本文报道了1例SCN4A基因Arg672His突变所致HypoPP伴维生素D严重缺乏患者,并进行了文献复习,提示维生素D缺乏可能导致腹泻并诱发HypoPP,临床发现低钾血症患者并明确排除其他病因后,需考虑到HypoPP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低钾型周期性麻痹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 对32例低钾型周期性麻痹患者进行基因筛查,发现6例存在基因突变,回顾性分析这6例患者的临床及基因特征,并进行家系研究。基因检测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后直接测序。结果 6例患者均青少年发病,5例发作有明确诱因,检测血钾低且补钾治疗有效。5例患者有明确低钾型周期性麻痹家族史。患者基因突变分别为CACNA1S基因c.1583G>A(p.Arg528His)、c.2627T>A(p.Val876Glu)、c.2690G>A(p.Arg897Met)及c.2700G>C(p.Arg900Ser)突变以及SCN4A基因c.2015G>A(p.Arg672His)和c.2024G>A(p.Arg675Gln)突变,其中CACNA1S基因p.Arg528His和SCN4A基因p.Arg672His为热点突变,Arg897Met为新的突变位点。结论 6例低钾型周期性麻痹患者临床表现典型,存在CACNA1S或SCN4A基因的胚系突变,CACNA1S Arg897Met为新的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4.
家族性低钾性周期性麻痹存在SCN4A基因R672H突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Ke Q  Xu QG  Huang DH  Yuan HJ  Zhao YL  Wu WP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1):724-727
目的筛查低钾性周期性麻痹相关基因突变位点,总结该病基因型和临床表型的相关性。方法应用PCR和DNA测序技术,对2个低钾性周期性麻痹家系进行候选基因CACNA1S和SCN4A的筛查,并总结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DNA测序发现2个家系5例患者在SCN4A基因12外显子上存在2015G→A突变引起R672H改变。家系A另外4人也携带此突变但未发病,其中3例女性,1例男性。家系B先证者母亲存在相同突变。R672H突变特征:钾剂治疗有效,乙酰唑胺治疗无效;外显率不全,女性突变基因携带者均未发病。结论中国家族性低钾性周期性麻痹存在SCN4A基因R672H突变。  相似文献   

5.
对SCN1A 基因突变阴性的热性惊厥(FS)患者进行3 基因突变筛查,并分析其突变特点。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和Sanger 测序方法对38 例入组患者筛查SCN3A 基因突变,采用生物软件分析突变特点。结果2 例错义突变(c.956T>C/p.I319T,c.5179G>A/p.D1727N);同源性比对分析提示2 例突变均高度保守,在千人基因组计划数据库和100 例正常人中未发现相应的位点改变。结论在SCN1A 基因突变阴性的FS 患者中,发现2 例SCN3A基因突变错义突变,该突变可能具有致病性。  相似文献   

6.
吴光声  朱亚非  李珊  朱银燕  梁振明 《浙江医学》2018,40(21):2376-2379
目的探讨全面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GEFS+)家系的临床表型及致病基因。方法收集某GEFS+家系每位成员的临床资料及外周血DNA,对先证者及其父母外周血进行150多个癫痫相关基因的二代高通量测序筛查,若发现可疑突变基因,再对其他成员进行该突变基因位点验证。结果该GEFS+家系中有3例受累者,先证者的临床表型为热性惊厥伴失神,母亲的临床表型为热性惊厥附加症,外公的临床表型为热性惊厥。先证者、母亲和外公均有CACNA1H基因突变,为第9号外显子错义突变(c.A1828G),p.T610A;父亲、外婆均无该位点基因突变。结论GEFS+是多基因遗传病,CACNA1H基因是GEFS+的重要致病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收集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内分泌科诊断的2例原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primary hypertrophic osteoarthropathy, PHO)患者的临床资料,提取全部患者及其家族成员外周血进行基因组DNA抽提,应用PCR扩增15-羟基前列腺素脱氢 酶(hydroxyprostaglandin dehydrogenase,HPGD)及SLCO2A1致病基因全部外显子、外显子和内含子交界区。PCR产物进 行直接测序,并利用在线数据库PolyPhen-2及SIFT对发现的突变致病性进行预测。通过基因测序,发现该2例患者的 SLCO2A1基因分别存在c.1106G>A(p.G369D)纯合子突变和c.611C>T(p.S204L)纯合子突变,均未检出HPGD基因突变。 经SIFT和PolyPhen2生物信息学工具预测得出SLCO2A1基因这两个突变为致病性错义突变,证实SLCO2A1基因突变在 PHO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对PHO患者进行SLCO2A1基因检测不仅有助于明确病因,也有利于产前诊断及遗传咨询。  相似文献   

8.
Tian YS  Chen XW  Cao KL  Chen DY  Zuo J  Fang FD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6):1093-1096
目的研究连接蛋白26(Connexin26)基因(GJB2)突变和线粒体12S rRNA基因突变在人工耳蜗植入的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中发生的几率及特性。方法选取100例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患者,语前聋为96例,语后聋为4例。自外周静脉血中提取总DNA,进行GJB2基因和线粒体12S rRNA基因核苷酸PCR,对扩增的基因片段进行测序,检测GJB2基因突变和线粒体12S rRNA基因突变。结果接受人工耳蜗植入的非综合征性耳聋病例中发现GJB2基因突变率最高,为34%(34/100)。其突变类型主要为235delC,占27%;同时有氨基糖甙类药物使用史的16例病例中发现2例有线粒体12S rRNA基因A1555G突变,1例有线粒体12S rRNA基因突变delT961Cn。结论GJB2基因突变在人工耳蜗植入的患者中发生率最高,235delC是主要突变类型,有氨基糖甙类药物应用史的语后聋患者中线粒体12S rRNA基因突变A1555G为常见突变形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儿童交替性偏瘫(AHC)的家系进行基因检测,查找AHC发病的基因突变点。方法 对1个患儿交替性偏瘫家族的5名成员提取DNA,根据突变区域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将所得到的DNA产物进行基因测序。结果 用正常ATP1A2基因片段序列和基因测序序列进行比对,基因测序图中在1237c碱基处未见明显双峰,其他位置波形亦无异常双峰,在5个样本中均未发现基因突变点。结论 ATP1A2基因突变与儿童交替性偏瘫发病的联系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症)的遗传学研究,除了已证实家族性Ⅰ型醛固酮增多症的发病与11β羟化酶(CYP11B1)/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嵌合基因有关外。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原醛症的发病机制可能涉及7号染色体短臂(7p22)及CYP11B1、CYP11B2基因多态性改变,离子通道相关KCNJ5、ATP1A1、CACNA1D等基因突变等。本文就各型原醛症的遗传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头痛的相关基因及《名医类案》中几个病例的基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OMIM检索出的头痛相关基因与《名医类案》等相关资料进行遗传性对比分析的结果显示:①采用调整障碍型基因表达法治疗头痛的首选靶基因:一般头痛和偏头痛为家族性成簇性头痛基因(119915)。偏瘫性偏头痛为家族性-偏瘫性偏头痛1型(MHP1);其次选靶基因:一般头痛为谷氨酸钠敏感性(231630)。亮氨酸转运RNA1(MTTL1)。苯丙氨酸tRNA(MTTF)。转甲状腺素蛋白(TTR)。成纤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FGFR2):偏头痛为MTTL复合体1ND4亚单位(MTND4)。ATP合成酶6(MTATP6)。②有很多罕见性疾病亦诱发头痛。③从偏头痛基因诱发的脑性疾病数估计偏头痛的个体间差异数。约有5万种之多。  相似文献   

12.
目的低钾周期性麻痹(hypokalemic periodic paralysis,HoKPP)是一种由于离子通道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文中筛查HoKPP家系患者的基因突变位点,为产前基因诊断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报告1个具有4代18例患者的HoKPP中国家系。提取HoKPP患者、家系中健康人以及100例无血缘正常对照血样中白细胞基因组DNA,应用PCR和DNA测序进行候选基因突变分析,包括骨骼肌二氢嘧啶敏感性钙通道α1亚单位(CACNA1S)基因和骨骼肌钠通道α亚单位基因(SCN4A)。结果分子遗传学研究显示该HoKPP家系所有患者CACNA1S基因外显子30上均存在杂合突变(G3716A),推测导致氨基酸序列改变(R1239H),家系中健康人以及无血缘正常对照组中均未见患者所携带的杂合突变位点(G3716A)。结论 CACNA1S基因的R1239H突变是该HoKPP家系发病的分子遗传学基础,可行产前基因诊断预防患儿出生。  相似文献   

13.
Feng YG  Xiao SX  Li L  Wang JM  Tan SS  Shi YZ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21):1860-1862
目的探讨一迟发型先天性厚甲家系角蛋白17基因突变和临床表现的关系,为先天性厚甲的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奠定基础。方法用巢式PCR扩增了迟发型先天性厚甲家系中9例患者、1名正常人及与该家系无关的50名正常人外周血基因组:DNA角蛋白17基因第1外显子热点突变区,对PCR产物进行DNA序列分析。结果迟发型先天性厚甲家患者的角蛋白17基因第109位密码子由AAC突变为GAC,结果导致天冬酰胺由天冬氨酸替代(即N109D)。而该家系中的正常人及与该家系无关的50名正常人的DNA测序结果均未发现此突变。结论该家系存在角蛋白17N109D突变,为一新的错义突变。角蛋白17 1A区后半部的突变可表现为迟发型先天性厚甲Ⅱ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四氢生物蝶呤缺乏症(BH4D)患者6-丙酮酰四氢蝶呤合成酶(PTPS)的基因突变特点,为开展BH4D基因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应用PCR-序列分析法对5例疑似BH4D的高苯丙氨酸血症患儿及其父母进行PTPS基因突变检测;应用序列比对和突变蛋白结构分析推测检测到的新突变的性质,同时用人工引入酶切位点的酶切方法对正常人群进行新突变的筛查。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相关资料。结果PTPS基因分析共检测出4种突变:N52S、P87S、D96N和L127F;4例患儿的突变基因型为N52S/L127F、P87S/D96N、N52S/D96N和D96N/-。其中L127F突变(c·379C>T)是首次报道的新突变,筛查50例正常儿童未检测到该突变,同时,经序列比对和突变蛋白结构分析,该突变位点在物种进化上是高度保守的。经基因分析和临床资料核实,1例疑似病例排除了6-丙酮酰四氢蝶呤合成酶缺乏症的诊断。结论BH4D患者的PTPS基因突变构成特点与以往国内研究一致。L127F突变可能为致病性突变,与严重的临床表型相关联。  相似文献   

15.
韩喜梅  姚刚  满玉红  于挺敏 《重庆医学》2016,(27):3760-3762
目的:研究都梁软胶囊对偏头痛模型大鼠中脑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缩胆囊肽(CCK)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探讨其预防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4组,A为对照组,B为偏头痛组,C为都梁软胶囊对照组,D为都梁软胶囊治疗组。C、D组给予都梁软胶囊0.5g·kg -1·d-1灌胃,A、B组大鼠灌胃给予等量容积的 Tween‐80。灌胃7 d后,将B、D两组大鼠造硝酸甘油型偏头痛模型,造模2 h ,保存中脑标本。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GRP和CCK的转录水平。结果 D组大鼠中脑CGRP转录水平明显低于B组(0.64±0.35和1.61±0.51,P<0.05)。C组大鼠中脑CCK 转录水平明显低于A组(0.32±0.31和1.21±0.38,P<0.05)。结论都梁软胶囊可以干预中脑CGRP和CCK的表达,从而影响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国湖南人群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患者磷酸酶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PTEN)和Nijmegen断裂综合征1(Nijmegen breakage syndrome 1,NBS1)基因的突变特点及潜在意义。方法:纳入131例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患者,采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denatur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对PTEN基因所有外显子以及NBS1基因外显子5和外显子6的突变位点进行筛查,然后采用DNA直接测序证实。结果:在131例患者中,有2例发生PTEN基因插入突变IVS4+109insTCTTA,其突变频率为1.15%;首次发现PTEN基因的2个突变225 A>C(Thr 160 Pro)与IVS5+13T>C,另一个已报道的错义突变为rs121909229 G>A(Arg 130 Gln)。在NBS1基因上发现3个突变,其中IVS6+43A>G与IVS6+127A>G为首次发现,另一个已报道的同义突变为rs1805794 G>C(Glu 185 Gln)。结论:新发现的PTEN和NBS1突变可能是中国湖南人群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的特有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p53基因在中国南方部分地区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中的突变位点及特征。方法:以中国南 方地区150例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提取静脉血基因组DNA,对p53基因的全部编码序列及外显子 与内含子拼接区进行扩增。 采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进行预筛后,应用DNA测序分析和证实基因突变的结果。结果: 150例患者中,9例的p53编码区域共发现6种不同的p53变异,其中869_888ins20(插入突变)为新发现的致病性突变, 643_660del18(缺失突变)为已报道的致病性突变,91G>A,215C>G,537T>G和743G>A为已报道有致病意义的错义突 变位点。此外,还发现了第4外显子区域的同义突变141G>A及第3内含子区域的缺失突变IVS3+54_70del16和9个基因多 态性位点。家族性及早发性乳腺癌的p53总突变率为6.00%,其中家族性乳腺癌的p53突变率约为6.81%。早发性乳腺癌 突变率约为6.25%。结论:中国南部人群家族性乳腺癌患者的p53基因胚系总突变率高于国内外文献报道,首次发现 的插入突变869_888ins20的致病意义有待今后的功能学验证。缺失突变643_660del18丰富了国人p53基因突变数据库, 有可能是中国乳腺癌人群的特有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