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1 毫秒
1.
黄子荣 《重庆医学》2012,41(1):77-79
目的总结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表现,探讨螺旋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临床手术、经皮穿刺病理检查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螺旋CT影像资料,结合病理检查结果探讨各类肿瘤影像学特点。其中5例平扫,22例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 27例中来源于间叶组织14例,12例为恶性;神经组织3例,1例为恶性;生殖细胞源性肿瘤8例,1例为恶性;淋巴组织2例均为恶性。CT定位正确24例(88.9%),定性正确17例(62.96%)。结论 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有较好的定位判断,并能在定性上显示和解释部分肿瘤特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64排CT三维重建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的CT表现。结果 CT诊断原发性腹膜后肿瘤1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神经源性肿瘤6例,脂肪瘤1例,脂肪肉瘤2例,平滑肌肉瘤3例,横纹肌肉瘤1例,嗜铬细胞瘤1例,畸胎瘤4例。结论 CT三维重建能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诊断及三维重建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表现。结果CT及三维重建可获得肿瘤部位优质的冠状、矢状位图像,能清晰地显示病灶的部位、大小、内部结构及邻近组织的关系。结论CT及三维重建能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表现.结果CT对肿瘤定位诊断的准确率为83.3%,对良恶性判断的准确率为77.8%,术前病理组织类型判断准确率为27.8%.结论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定位诊断可靠,对良恶性预测具有帮助,对病理类型估计能提供线索,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6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8例行平扫,38例行平扫加增强扫描,对CT定位定性准确度进行计算,对本组患者的MS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①46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良性肿瘤18例,恶性肿瘤28例。其中间叶组织来源31例,12例良性,19例恶性;神经组织来源13例,5例良性,8例恶性;生殖细胞来源1例,良性;不明来源1例,恶性。②MSCT准确定位38例,定位准确率82.6%;定性正确29例,正确率63.0%。结论:将MSCT应用于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鉴别诊断,能够准确地定位及定性。  相似文献   

6.
尹健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22(10):1242-1243
除胰腺、肾脏、肾上腺等脏器以外起源于后腹膜组织的肿瘤称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主要来源于其中的脂肪疏松结缔组织、筋膜、肌肉、血管神经、淋巴组织及胚胎残留组织。CT检查尤其是通过三维重建后处理,对腹膜后肿瘤的定位,确定其大小、形态有明显的优势,且对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显示更清楚,对一些有特征性的肿瘤还能做出定性诊断。笔者报告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重点分析CT表现及对临床手术前评估。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CT对原发性腹膜后良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表现。全部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25例均经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10例行三维重建(3D)。结果神经组织源性肿瘤13例,间叶组织源性肿瘤6例,胚胎残余组织源性肿瘤3例,其它类型肿瘤3例。CT定位诊断正确率为80%(20/25),良恶性诊断正确率为76%(19/25)。结论 CT检查对原发性腹膜后良性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特别是区分良恶性病变方面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8.
报告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后腹膜肿瘤16例,其中神经源性肿瘤7例,脂肪肉瘤4例,良性畸胎瘤3例,平滑肌肉瘤和嗜铬细胞瘤各1例,后腹膜肿瘤的CT基本表现为软组织肿表块与邻近脏器的受压移位和受累,16例中CT定位正确14例,定性正确10例,并结合临床表现及其它影像学检查,讨论了术前CT对定位,定性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腹膜后肿瘤和肿瘤样病变CT表现,探讨CT对其定位、定性诊断的价值和限度.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肿瘤患者的CT资料,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良性25例、恶性20例.良性病变CT显示密度均匀,轮廓光滑,边界清晰;恶性病变CT显示混杂密度,瘤体大而不规则.CT定位诊断正确率87%,良、恶性诊断准确率78%,组织类型诊断率49%.结论 CT对腹膜后肿瘤诊断有重要价值,对肿瘤定位诊断准确,对良恶性鉴别有帮助,但对病理组织类型诊断有限度.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组织来源多样,定性诊断困难,有时肿瘤体积很大,定位及分析其来源亦会发生困难。近年我们遇见5例少见的腹膜后原发性肿瘤均经CT诊断和手术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31例腹膜后肿瘤的CT表现,探讨CT对腹膜后肿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价值,结果CT的定位准确率为94%,良性与恶性肿瘤的大小无显著差异(P>0.05)。囊性肿瘤绝大多数为良性,仅一例巨大分化良好型平滑肌肉瘤为多房囊性肿瘤,囊实性及实性肿瘤在良恶性肿瘤中均可见。瘤体的钙化可见于畸胎瘤、血管内皮瘤、神经母细胞瘤和部分神经节细胞瘤,脂肪密度见于脂肪瘤或脂肪肉瘤。结论:CT具有较高的定位诊断价值,且可较好地显示肿瘤的内部情况,对定性诊断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和评价CT对恶性胃肿瘤的诊断作用和价值。方法:分析233例经手术病理、内窥镜活检以及B超、CT等多种检查方法证明实的恶性胃肿瘤的CT表现。结果:233例中,贲门胃底癌82例,胃癌142例,胃平滑肌肉瘤6例,淋巴肉瘤3例。肿瘤的主要CT表现为局限或广泛胃壁增厚、胃腔内形态不规则、大小不等的肿块,其它征象是邻近器官浸润、局部淋巴结转移及器官广泛转移等。结论:CT扫描增加了恶性胃肿瘤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弥补了常规X线钡餐和内窥镜检查的不足,可作为进展期胃恶性肿瘤术前可切除性估计的首选检查方法;CT、内窥镜、X线钡餐造影都可作为胃恶性肿瘤术后随访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3.
腹膜后化学感受器瘤 6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提高对腹膜后化学感受器瘤的诊治水平。方法 报道6例经病理证实的腹膜后化学感受器瘤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有关献。结果 术前行CT或动脉造影检查,6例(男4例、女2例)均手术治疗,完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1例,探查术1例。未切除2例分别于术后半年、2年死亡,4例切除健在。结论 CT、动脉造影可提高诊断率,手术切除是可根治性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膜后肿瘤的CT/MRI影像学特点与病理表现的关系,提高腹膜后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3月~2011年10月经手术病理确诊的31例腹膜后肿瘤的CT/MRI表现,并与临床资料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1例术前CT/MRI检查均显示腹膜后占位性病变,病理示良性13例,恶性18例。按组织起源分类,其中间叶组织肿瘤13例(脂肪肉瘤6例、脂肪瘤3例、平滑肌肉瘤1例、平滑肌瘤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神经源性肿瘤9例(神经鞘瘤5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副神经节瘤3例);胚胎残余组织肿瘤(精原细胞瘤)1例;淋巴瘤8例。CT/MRI定位诊断正确率93.5%(29/31),组织学类型诊断正确率58.1%(18/31)。CT/MRI可比较直观地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及周围组织情况,并可进行肿瘤部分成分的分析。结论:CT/MRI影像学表现及部分成分分析,对腹膜后肿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3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都  王泰岳  王绍闯 《四川医学》2011,32(8):1240-1241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2009年间收治的34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B超和CT的诊断率分别为76.5%和94.1%;肿瘤完全切除20例(58.8%),其中联合脏器切除5例(14.7%)。结论 B型超声和CT是主要的诊断手段,完全切除肿瘤是治疗的关键和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对复发者应争取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术前介入治疗在减少手术出血量、提高完整切除率和降低手术死亡率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10-2013-12行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手术患者48例,以术前介入治疗+手术12例作为试验组,直接手术36例作为对照组。观察指标包括手术出血量、完整切除率和手术死亡率。结果试验组1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完整切除肿瘤10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术中出血量为(1976.67±273.34)ml。对照组33例顺利完成手术(完整切除肿瘤18例),1例术中死亡,2例术后死亡,术中出血量为(2597.22±801.24)ml。试验组的术中出血量比对照组少(P〈0.05),肿瘤完整切除率比对照组的高(P〈0.05)。两组手术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术前介入治疗可减少手术出血量,提高完整切除率,对手术死亡率则不具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蒋光仲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0):92-93,161
目的探讨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的CT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活检和病理证实为儿童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的CT征象。结果肿瘤位于右侧11例,左侧14例,其中原发于。肾上腺19例,椎旁交感神经链6例;肿瘤跨中线生长18例;肿瘤多呈巨大不规则形肿块,少数呈类/椭圆形。平扫:22例肿瘤密度不均,内常见坏死、囊变区,其中肿瘤内钙化18例:3例肿瘤密度均匀。增强:肿瘤多呈不均匀性轻一中度强化。肿瘤包埋腹膜后大血管20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17例,肝转移1例。结论CT不仅能显示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及周围侵犯、转移情况.而且可显示早期淋巴结转移,对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制订治疗方案及预后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附244例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不同病理类型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PT)的最佳诊断和治疗手段。方法 对经病理学证实的244例PRPT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影像学检查和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①PRPT中的主要症状为腹部包块(61.3%)和腹痛(25.8%);无症状早期病例21例(8.6%);②恶性腹膜后肿瘤以平滑肌肉瘤、脂肪肉瘤和纤维肉瘤最多见,良性中以畸胎瘤最多见;③影像学检查腹部平片阳性发现率仅为28.2%,消化道钡餐或钡剂灌肠检出率68.7%,B超检出率为86.9%,CT检查阳性发现率为92.1%;④良性肿瘤手术完全切除率为91.5%,恶性肿瘤为51.2%,无症状的恶性PRPT为85.7%。结论 PRPT早期诊断困难,B超和CT是诊断PRPT的最好方法,手术切除是治疗PRPT的主要手段,对复发性PRPT应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CT表现的多样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资料。【结果】因组织病理亚型的不同,脂肪肉瘤的CT表现差异颇大,6例以脂肪性密度为主,3例以囊液性密度为主,6例以实质性密度为主,6例为混合性密度。【结论】肿瘤内不同组织学成分的比例、分布及混合方式的差异,是造成其CT表现多样性的主要因素,缺乏成熟脂肪成分的肉瘤难以与其他组织肉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