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扩张性心肌病心功能与心律失常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扩张性心肌病的左心室功能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采用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对 5 9例扩张性心肌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进行检查。根据心功能程度分为LVEF <3 0 %与LVEF >3 0 %两组 ,比较两组病人心脏大小和心律失常的类型及发生率。结果 :LVEF <3 0 %的病人与LVEF >3 0 %的病人相比 ,左心房、左心室内径明显扩大 ,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升高。结论 :扩张性心肌病病人心律失常的类型与心功能有关 ,其发生率与左心室功能损害程度呈正相关。左心功能严重损害者 ,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高 ,可能是扩张性心肌病病人猝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唐渝平  张颖  赵懋铭 《重庆医学》2000,29(5):415-416
扩张型心肌病(DCM)病人,室性心律失常(VA)、心脏构型改变及心力衰竭是其常见的临床表现,国外文献认为严重的VA和顽固性心力衰竭是扩张型心肌病的主要死亡原因,至于左室构型改变和心房纤颤(AF)、完全性左束枝传导阻滞(LBBB)等其它心律失常是否影响其预后,意见不一。本文旨在通过随访我院144例扩张型心肌病病人,探讨影响扩张型心肌病的预后因素。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1985年1月~1997年12月在我科住院且符合1980年WHO/ISFC诊断标准的DCM病人144例。其中,男92例,女52例…  相似文献   

3.
围产期心肌病预后因素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评价影响围产期心肌病预后的临床因素。方法回顾分析该科37例围产期心肌病病例,总结其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特征,评价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11例病人预后不良,7例死于心衰恶化,2例死于器官栓塞,1例死于严重肺部感染,1例死于心律失常。26例随访1年,5例发生心功能不全,无心源性猝死、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结论围产期心肌病预后主要与心功能状况及并发症(器官栓塞、心律失常、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和长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2月-2011年8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229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中获得随访的191例患者的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29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男性150例,女性79例,女性发病年龄大于男性(P<0.05)。全部患者中,心功能NYHAⅠ级和Ⅱ级者占90.8%(n=208),NYHAⅢ级和Ⅳ级者占9.2%(n=21),有HCM家族史者13例(5.7%),有猝死家族史者3例(1.3%)。90.4%的患者有临床症状,心悸(44.5%)、前兆晕厥或晕厥(37.6%)、呼吸困难(31.0%)、胸痛(29.7%)为常见症状。最常见的并存疾病有高血压(n=67,29.3%)、冠心病(n=23,10.0%)和心律失常(n=40,17.5%);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为房颤(8.7%),女性房颤发生率高于男性(P<0.05)。87.8%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ECG表现异常,最常见的异常表现为左心室肥厚或ST-T改变(37.1%)。超声心动图显示34.5%(n=79)的患者为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左室后壁、室间隔、左房内径与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发病年龄、肥厚型心肌病家族史和并存疾病无明显差异。接受β-受体阻滞剂和(或)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治疗者占90.4%(n=207),接受ICD置入治疗者4例,接受DDD起搏器置入治疗者9例,接受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者22例。院内死亡1例,为感染性心内膜炎引起的多器官功能衰竭。获得随访的24例(88.9%)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均存活,心功能NYHA分级较前无明显变化。全部随访患者中,57例心功能NYHA分级有改善,86例心功能NYHA分级较前无明显变化,48例心功能NYHA分级较前恶化;随访期间12例死亡,7例为心源性死亡,包括心源性猝死3例、急性心肌梗死死亡1例、心力衰竭死亡1例、脑梗塞死亡2例,另有死于肿瘤相关的原因4例,不明死因1例。结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药物治疗为主要治疗方式,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住院转归及长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背景: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通常是家族性的,表观健康的亲属可能有潜在、早期或不能确诊的疾病。目的:抽样选取非选择性、正在治疗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亲属,确定其无症状心脏异常的患病率和自然史。设计:前瞻性队列研究。病例选择:189例连续的非选择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767例无症状亲属。方法:进行临床评估,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根据已公布的超声心动图标准对参与者进行分类;最初评估时无扩张型心肌病证据者接受中位期57个月的随访(极差1~133个月)。结果:767例受试者中,592例(77.2%)评估为健康者,35例(4.6%,95%CI3.…  相似文献   

6.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QTd与室性心律失常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生春 《吉林医学》2000,21(1):9-10
为了寻求扩张型心肌病 (DCM)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的预测指标 ,采用体表心电图 ,对 42例 DCM病人入院时无心律失常者不同导联 QT间期、JT间期进行测定 ,同时设立对照组 ,分别计算 QT间期离散度 (QTd、JT间期离散度 (JTd)。离散度。经 30日观察 ,结果得到 QTd、JTd大者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 ,而 QTd、JTd小者和对照组无室性心律失常发生 P<0 .0 0 1。结论 :QTd和 JTd可作为 DCM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问答     
问:何谓围产期心肌病?怎样治疗?答:围产期心肌病(以前称为产后心肌病)也叫分娩前后的心肌病,是孕产妇所特有的于妊娠最后3个月或分娩后5个月内发生的原因不明并以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心肌病。凡符合下列  相似文献   

8.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已成为临床上治疗恶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1998年5月~2001年7月本院共埋置9例,在对病人的护理与随访中,发现存在各种心理障碍现象。现将埋置ICD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及相应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9例中,男性7例,女性2例;年龄27~73岁,平均年龄49.7岁。基础心脏病诊断: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并室壁瘤1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2例,原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3例,扩张型心肌病2例,Brugada综合征1例。9例病人中有1例埋置ICD1个月后因病情加重死亡。2心…  相似文献   

9.
一、冠心病 (一)有心绞痛发作或心肌梗塞而无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关闭不全,主动脉炎亦无冠状动脉栓塞等的证据。 (二)休息和运动后心电图有明显心肌缺血情况(标准另订),无其他原因可查,亦无有关临床症状者。 (三)中年左右或以上病人心电图有典型的心肌缺血表现,心脏增大、心力衰竭或严重心律失常而无明显高血压或其他病因者(注意与心肌病鉴别)。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确定植入型复律除颤器(ICD)治疗对家族性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的作用。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是猝死的一个原因,而后者可通过ICD得到预防。本文研究了11个家庭,这些患者的染色体3p25DNA上ARVD5基因座为单倍体型,并比较接受ICD治疗的患者和与其年龄、性别、ARVC状态和家庭匹配的对照受试者的死亡率。根据临床事件、DNA单倍体情况和(或)系谱状态,将遗传ARVC的前设风险在50%的受试者分为高危(H R)(n=197)、低危(n=92)或不清楚(n=78)。ICD术(27%因室性心动过速而植入)后随访48例H R个体(30例男性,平均年龄32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无导线起搏器(L-PM)与传统起搏器(C-PM)植入术对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的生活质量(QoL)改善情况。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至 2021年7月在北京安贞医院首次植入起搏器的112例患者, 其中植入L-PM者50例, 植入C-PM者62例, 手术成功率100%。收集临床基线资料, 记录与起搏器相关的并发症及入院36条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评分, 并于术后1、3、12个月进行随访, 填写SF-36问卷和附加问卷, 比较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 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QoL从基线开始到术后1、3、12个月变化的相关因素。结果 112例患者的年龄为(70.3±10.5)岁, 其中男69例(61.6%)。L-PM组和C-PM组患者年龄分别为(75.8±8.5)和(67.5±10.4)岁(P=0.004)。L-PM组50例患者均完成了术后1、3、12个月随访, C-PM组62例患者完成术后1、3个月随访, 60例完成12个月随访。附加问卷中C-PM组患者手术区域感到不适, 因手术区域不适而影响日常活动、对自己心脏或整体状况感到担忧的发生率均较L-PM组患者高(均P<...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44例SSS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和分析.本组病人年龄多在40岁以上,病程平均5年左右,病因以冠心病和心肌炎及心肌病最为常见,有32例.心律失常类型以心动过缓型和快慢综合征最多见,有36例.治疗结果:单纯药物治疗26例,近期有效率为65.4%.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治疗16例,经6个月~4年随访观察,绝大多数(15/16)临床症状消失,昏厥及阿斯综合征未再发作.  相似文献   

13.
一、冠心病 (一)有心绞痛发作或心肌梗塞而无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关闭不全,主动脉炎亦无冠状动脉栓塞等的证据。 (二)休息和运动后心电图有明显心肌缺血情况(标准另订),无其他原因可查,亦无有关临床症状者。 (三)中年左右或以上病人心电图有典型的心肌缺血表现,心脏增大、心力衰竭或严重心律失常而无明显高血压或共他病因者(注意与心肌病鉴别)。二、可疑冠心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强化随访结合心电图优化VV间期对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无应答病人的影响。方法:以2006年1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在我院植入CRT病人为研究对象,至2012年1月1日CRT应答者为A组,无应答者为B组,存活无应答者为C组,强化随访联合心电图VV间期优化半年后为D组。观察指标为死亡、NYHA心功能分级、6 min步行试验及左室射血分数(EF)。结果:共91例病人入选,经过中位34(6~62)个月随访,41例(占45.1%)对CRT无应答,A组与B组相比,缺血型心肌病及QRS宽度≤120 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经过强化随访半年后25例(占27.5%)对CRT无应答。C组与D组相比,NYHA心功能分级、6 min步行试验、EF、QRS宽度≤120 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常规随访后无应答率(占45.1%)与强化随访后无应答率(占27.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缺血型心肌病及QRS宽度≤120 ms可能是无应答主要因素;强化随访结合心电图VV间期优化能改善临床症状以及提高EF。  相似文献   

15.
扩张型心肌病致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扩张型心肌病 (DCM)是一种常见的心肌病 ,病因未明。主要特征为心腔扩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 ,病死率较高。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 ,治疗和护理的重点是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各种心律失常。 2 0 0 1年 1~ 12月我科收治了 2 5例DCM病人。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2 5例病人中 ,男 2 1例 ,女 4例 ;年龄 15~ 70岁。心功能Ⅲ级者 9例 ,Ⅳ级者 12例 ;心律失常者 2 0例 ,包括心房纤颤、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速 ,完全性左右束支传导阻滞。2 护理体会2 .1 一般护理( 1)…  相似文献   

16.
作者对1982年1月至1987年2月安置了美国Medtronic等厂生产的永久埋藏式起搏器的42例病人进行随访。其中男性27例,女性15例,平均55岁。冠心病33例(78.6%)扩张型心肌病7例(16.6%),慢性病毒性心肌炎2例(4.8%)。心律失常类型:病窦综合征9例,快慢综合征11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19例,莫氏二型房室传导阻滞3例,  相似文献   

17.
双腔起搏扩张型心肌病严重心力衰竭的远期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扩张型心肌病严重心力衰竭双腔起搏的远期效果。方法:(1)病例选择与分组:选择年龄18岁~60岁,PR间期>220ms,UCG功能性二尖瓣反流时间>450ms,心功能Ⅲ级-Ⅳ级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2)试验方法:试验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右心房右心室双腔起搏;对照组只给予常规药物治疗。随访2年。(3)观察指标:临床症状、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结果:入选病人40例,随机进入实验组20例,对照组20例。治疗前年龄、心功能、PR间期、EF、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充盈时间组间无统计学意义。经过一年治疗,心功能出现统计学差异,持续至观察终点。经过六个月治疗,EF出现统计学差异,持续至观察终点;左室舒张末内径出现统计学差异,持续至观察终点。共死亡16例,实验组死亡6例(6/20),其中4例心律失常猝死,2例死于心功能恶化;对照组死亡10例(10/20),其中心功能恶化死亡6例,心律失常猝死4例。死亡病例心功能(4.00±0.000级)、EF(21.56%±1.886%)与存活病例心功能(3.50±0.512级)、EF(32.55%±2.064%)相比有统计学差异,死亡组心功能差,EF低。结论:双腔起搏可改善扩张型心肌病严重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缩小扩张型心肌病增大的心脏。双腔起搏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有益作用在治疗半年后显现并且可持续。双腔起搏治疗可降低因心衰恶化死亡。  相似文献   

18.
风湿性三尖瓣病变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风湿性三尖瓣病变外科治疗的手术时机、方法和疗效。方法1990年1月~2005年6月,我院行手术治疗风湿性三尖瓣病变病人139例,其中三尖瓣器质性病变21例,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TI)118例,手术采用三尖瓣成形术(TVP)125例,三尖瓣置换术(TVR)14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0例,手术死亡率为7.19%。术后随访116例,平均随访时间(31.5±11.1)月。远期死亡3例,余113例远期存活者心功能Ⅰ级者23例,Ⅱ级者72例,Ⅲ级者16例,Ⅳ级者5例。X线胸片示心胸比率0.41~0.87,平均0.62±0.27,较术前明显减小(t′=3.16,P<0.05)。结论风湿性心脏病并发三尖瓣病变时应同时进行三尖瓣手术。三尖瓣无论是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多数可以行TVP,对无法行成形术的病例应行TVR。三尖瓣手术早期和晚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为右心衰竭与心律失常,围手术期应加强右心功能的维护和心律失常的防治。  相似文献   

19.
《陕西医学杂志》2015,(8):1091-1092
<正>围产期心肌病(Peripartum cardiomyopatfy,PPCM)是指既往无心血管病史,于妊娠最后3个月或产后6个月内发生的心肌病。目前,PPCM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慢性炎症、感染和自身免疫反应可能与其发生相关[1]。严重的围产期心肌病表现为以心肌损害为主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常常并发各种心律失常及动脉栓塞,致死、致残率高,严重危害母婴健康[2,3]。本研究通过检测三磷酸腺苷二钠氯化镁治疗前后患者左心功能和  相似文献   

20.
乙胺碘呋酮治疗小儿快速型心律失常30例。年龄最小1(7/30)月,最大13岁。疗效显著,特别是近期有效率93.3%,其中3例静脉用药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例显效迅速。经随访部分早搏病例有复发,但再用或加至原剂量仍有效,维持用药最长16月。口服副作用小,有心动过缓,心电图P-R或Q-T间期延长、皮疹、恶心、眼角膜微粒沉着及光晕感,未发现甲状腺功能明显变化。1例静脉注射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血压下降等严重反应,故强调静脉用药应严格控制剂量及速度、心肌病、心脏肥大者相对禁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