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7 毫秒
1.
目的总结胃镜检查发现早期食管癌镜下表现的特点。方法采用电子胃镜、内镜下染色、内镜窄带成像技术,超声内镜发现早期食管癌患者的镜下图像特征。15例患者均进行内镜黏膜切除术、内镜黏膜剥离术或外科手术,并经病理学证实。结果发现、证实15例早期食管癌,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最大者80岁,最小者45岁,平均年龄60.02岁。结论提高国内内镜下食管癌早期辨认能力,是目前食管癌早诊早治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食管癌是一种死亡率高的疾病,早期发现食管异常(癌前病变和早期癌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随着内镜诊疗技术的迅速发展,早癌的检出率明显提高,内镜治疗的领域也在不断增加。与传统手术相比,内镜治疗早期食管癌更安全、微创,但内镜治疗的适应证、手术方式、并发症等情况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本文就消化内镜治疗早期食管癌的术前评估、治疗方法、治疗效果、术中术后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食管癌是世界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中国是食管癌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国家。内镜技术不但是早期食管癌诊断的重要手段,随着其迅速发展,已逐步取代传统外科手术,成为早期食管癌治疗的主流手段。现综述内镜治疗方法,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多环黏膜切除术、隧道法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射频治疗及光动力治疗等治疗早期食管癌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十堰地区是食管癌的高发区,常规内镜检查发现时一般已是中晚期,食管癌如何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食管癌二级预防的主要目的。我院消化内科在2003年3月至2004年9月开展内镜下复合染色诊断早期食管癌,以探讨其对早期食管癌、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早期食管癌的内镜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早期食管癌是指癌组织局限于食管黏膜层以内且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者。随着内镜的普及和早诊技术的发展,食管癌的早期诊断率不断提高。同时,应用内镜下微创技术治疗早期食管病变,不仅能获得与传统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而且操作简单、安全、风险小,能够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代表了早期食管癌的诊治方向。本文就早期食管癌内镜下诊断及治疗进展做了回顾性综述。  相似文献   

6.
苏少慧 《中国全科医学》2006,9(23):1930-1933
我国是食管癌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亦是食管癌诊疗技术最普及的国家。近年来,随着纤维内镜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食管癌内镜下诊断技术和治疗手段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应用。本文就近年来早期食管癌内镜诊断和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提高内镜下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并予以早期治疗,降低食管癌死亡率。方法:通过对我院筛查的1600例患者进行胃镜下1.2%碘液染色,检查发现的36例早期食管癌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内镜下通过应用碘液染色,明显提高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结论:确定了癌灶部位和范围及判断是否为多点起源,明确了诊断,从而减少食管癌的漏诊、误诊率。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世界上食管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其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仅次于胃癌,居第二位。它是我国华北地区特别是农村的常见病。食管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降低病人死亡率和提高长期生存率的关键。早期食管癌外科切除治疗五年生存率90%以上,而中晚期食管癌仅为25%左右。对于肿瘤外科医生,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20多年来,在河南林县和河北磁县等高发区,开展早期食管癌内镜诊断研究,内镜下发现和观察早期  相似文献   

9.
食管癌高发现场早诊早治30年临床研究经验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笔者在食管癌高发地区开展食管癌早诊早治的临床研究逾30年,通过对22285人的内镜检查,发现742例早期食管癌,早期食管癌内镜下食管粘膜改变可归纳为3种类型。(1)粘膜颜色改变,分红区和白区;(2)粘膜增厚和血管结构改变。(3)粘膜形态改变:糜烂,斑块,粗糙和结节,采用内镜下食管粘膜碘染色技术,可早期发现食管癌和癌前病变,对307例早期食管癌采用食管切除手术治疗《包括原位癌65例,粘膜内癌95例和粘膜下浸润癌147例,原位癌未发现淋巴结转移,而粘膜内癌中2例(2.11%),粘膜下浸润癌中27例(18.37%)已有淋巴结转移。术后随诊24年,随诊率95%,结果发现5年生存率为84.1%,10年生存率为72.9%,对141例采用的内镜粘膜切除术,其中22例随诊满5年,其5年生存率为100%,现场临床研究发现,重度和部分中度不典型增生者是癌前病变,如能重点治疗这一群体,则能有效切断目标入群癌变风险的的主要来源,可使食管癌的发病率下降2/3。  相似文献   

10.
随着内镜诊疗技术的进步和临床经验及证据的积累,内镜治疗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被证实有确切的疗效,已成为临床一线治疗方案。内镜治疗早期食管癌的方法主要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和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等。针对不同具体病变选择适当的内镜治疗方式,对于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术前评估、适应证选择及并发症防治上仍有尚待解决的问题,这制约了内镜治疗早期食管癌的发展和临床进一步推广。本文通过对内镜治疗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方法和疗效进行述评,阐明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现有临床资料提出对策与建议,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镜下碘染色技术在诊断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接受内镜检查时发现食管黏膜有可疑病变者进行2%碘染色检查;记录碘染病灶的染色程度、部位、大小、形态等;并行多点活检;然后将着色结果与其对应的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5例病人碘染色淡染和不染诊断食管癌与癌前病变的准确性为67.74%。碘染色不染诊断食管癌准确性为66.67%;诊断食管重度不典型增生准确性为22.22%。结论:内镜下碘染色技术可提高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检诊率。  相似文献   

12.
2%Lugol液染色诊断早期食管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2%Lugol液染色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在内镜检查中发现的58例可疑食管粘膜病灶进行经内镜2%Lugol液染色。结果58例可疑食管粘膜病灶经染色后活检证实为早期食管癌37例,其中鳞癌31例,腺癌6例;内镜下诊断为粘膜癌13例,粘膜下层癌24例;手术后病理证实为粘膜癌20例,粘膜下层癌17例,内镜与手术后病理检查符合率为75.68%。同时对5例早期食管癌行内镜下治疗。结论经内镜Lugol液染色对早期食管癌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预后与早期诊断、治疗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内镜诊治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一些新型内镜诊治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明显提高,越来越多的早期食管癌患者可通过内镜下微创治疗。目前,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已经成为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首选治疗方式,其较外科手术创伤小,可保留食管的生理结构,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且可整块切除病变,并提供精确的术后病理。内镜下微创治疗在不断进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新问题,包括如何处理多灶食管黏膜病变、如何在术前准确判断食管病变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风险、如何看待活检与术后病理不一致、如何处理术后的切缘阳性、如何管理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特殊人群的治疗、内镜非根治性切除的患者是否追加外科手术及何时追加手术等。本专题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寻找食管癌前病变及早期癌内镜下治疗的标准化治疗方案和术后并发症的管理策略,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内镜下早期食管癌表现与临床病理对比,加深对内镜下早期食管癌的认识,提高早期食管癌早期发现率。方法回顾我院内镜下治疗或手术后百色地区30例患者经病理诊断为早期食管癌的临床资料、镜下特点及病理特征。结果男性19例,女性11例,男女比例为1.73:1,发病高峰年龄为50-69岁22例(占73.3%),上段2例(6.7%),中段22例(73.3%),下段6例(20%)。内镜Paris分型:0-Ⅰ型(隆起型)、0-Ⅱa型(浅表隆起型)、0-Ⅱb(浅表平坦型)、0-Ⅱc型(表浅凹陷性)、0-Ⅲ型(凹陷型)分别为:3.3%、13.3%、56.7%、20%、6.7%,日本食道学会将早期食管癌上皮内乳头状毛细血管襻(intrapapillary capillaryloop,IPCL)放大内镜分类分为(A、B分型):其中B1型:17例、B2型11例,B3型:2例。病理分型:鳞癌(15例)、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14例46.7%),腺癌(1例),其中粘膜下层浸润占5例,余均为原位癌或粘膜内癌。结论早期食管癌好发50-69岁男性,食管中段为主,内镜下以浅表型多见、病理鳞癌常见,常规内镜检查联合NBI+放大内镜是发现早期食管癌重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食管癌的外科治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运宁  韦世锋 《广西医学》2003,25(10):1948-1950
食管癌在我国甚为常见 ,一些高发区如河南林县 ,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占各种恶性肿瘤的首位。目前 ,外科手术切除仍是治疗食管癌的主要手段 ,我国食管癌外科治疗半个世纪来发展迅猛 ,随着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 ( CT) ,内镜超声 ( Eus)等的应用 ,目前已有可能进行细致的食管癌术前临床分期 ,因而能按分期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现将食管癌的外科手术现状综述如下。1 内镜下行早期食管癌切除2 0世纪 80年代后期 ,随着内镜设备的发展和碘染色广泛应用于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发现了大量不同阶段的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 ,随后不久内镜下微创外科 (即粘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旨在早期发现、早期诊断食管癌。方法 :经内镜、手术及病理诊断早期食管癌 2 3例。结果 :早期食管癌占同期检出食管癌的 3.5 % ,其平均发病年龄为 5 5 .2± 10 .5岁 ;间歇性咽下梗噎感及胸骨后疼痛为其临床主要表现 ;部位以中下段多见 ;内镜下形态以 型多见 , 型次之 ;病理以鳞状上皮癌为主 ,占 87.0 %。结论 :诊断早期食管癌 ,关键在于掌握早期食管癌临床特点以及内镜下形态特点 ,并结合卢戈氏染色。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食管癌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点,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断水平。方法对289例受检者进行内镜检查及组织病理活检,对食管黏膜颜色、形态和黏膜下血管纹理轻微改变的患者,内镜下先给予卢戈氏液染色,再观察其颜色变化,并进行组织活检。结果食管癌多发于50岁以上,60~69岁为发病高峰期,临床表现为咽部不适,吞咽不适,胸骨后灼热不适,进食哽噎感,进行性吞咽困难。食管癌以食管中段最多(38.1%)。发现原位癌12例。碘染色前后发现早期食管癌分别为2例和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内镜检查及组织活检是诊断食管癌的重要方法,内镜检查中卢戈氏液可显著提高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8.
食管癌是全球癌症发病率的第七大常见原因, 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六大常见原因。对于大量早期食管癌患者, 内镜下治疗的5年生存率可达95%以上, 与手术生存率相当。因此, 早期内镜下治疗是改善食管癌预后的关键。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是目前浅表食管癌切除术的首选方法。然而, 对于病变范围>3/4周长的食管病变, ESD术后狭窄率超过80%。食管全周病变患者ESD术后狭窄率为100%。食管射频消融(RFA)是最早应用于Barrett食管消融的技术之一, 具有简便、安全、食管狭窄率低等优点。因此, 研究者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了105例经内镜治疗的早期大范围扁平型食管鳞状细胞癌(ESCNs)(延伸超过食管周3/4)的患者, 对比ESD与RFA的不良事件和肿瘤病变的局部控制情况, 进而评估哪种方法治疗全周或者近全周早期食管鳞癌更有效。其中60例患者接受ESD治疗, 45例患者接受RFA治疗。两组患者在平均年龄、体质指数(BMI)、性别分布、吸烟饮酒习惯、肿瘤侵袭深度预处理评价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尽管接受RFA治疗的患者肿瘤较大(14.27比5.70 cm, P<0.05), 但ESD组...  相似文献   

19.
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上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生在食管上皮组织,在我国肿瘤死亡率中排名第4位。早期食管癌的症状多不明显,吞咽粗硬食物时可能偶有不适,晚期可出现吞咽困难,影响进食和营养,并可有出血、器官转移、神经压迫症状等,虽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逐步成熟,早期食管癌的发现率有所提高,ESD及EMR对早期食管癌的治疗大大提高了食管癌的预后,但目前人们的就医意识仍欠缺,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多为晚期,手术治疗已经不能有效缓解症状,而非手术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食管癌的非手术治疗主要有放射疗法、化学治疗、放化疗联合及分子靶向治疗,近年来中医治疗也被临床科研人员所关注。本文主要对食管癌非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内镜下碘染色技术在诊断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接受内镜检 查时发现食管黏膜有可疑病变者进行2 %碘染色检查; 记录碘染病灶的染色程度、 部位、 大小、 形态等; 并行多点 活检; 然后将着色结果与其对应的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 5例病人碘染色淡染和不染诊断食管癌 与癌前病变的准确性为6 7 . 7 4 %。碘染色不染诊断食管癌准确性为 6 6 . 6 7%; 诊断食管重度不典型增生准确性 为2 2 . 2 2 %。结论内镜下碘染色技术可提高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检诊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