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临床资料 例1.患者,男,75岁,因左侧肢体无力20 d入院.查体:神志清晰,左上、下肢肌力Ⅳ级,病理征阴性.彩色多谱勒超声(CDUS)检查显示右颈内动脉起始段低回声斑块,面积狭窄率达76.8%.DSA检查发现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充盈缺损,直径狭窄率达70%.MRI示脑内多发性腔隙性梗死.全麻下行右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术中试阻断右颈总动脉(CCA)和颈外动脉(ECA),经颅多谱勒(TCD)经颞窗监测右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MCAFV)示阻断前60 cm/s,阻断后降至0 cm/s.术中在颈总和颈内动脉(ICA)间建立临时转流(shunt),MCAFV恢复至55 cm/s,顺利完成内膜切除和动脉切口缝合.患者麻醉苏醒后对答正确,口齿清晰,肢体肌力同术前.术后1 w颈动脉CDUS复查显示颈动脉内膜光滑,管腔无狭窄,血流通畅.术后1、3、6、12个月复查无脑缺血发作,CDUS检查未见颈动脉再狭窄.  相似文献   

2.
<正>患者,男,40岁,主因右侧肢体无力4 h于2011年2月17日就诊于我院门诊。既往吸炯史15年,平均20支/d,间断饮酒。查体:右侧肢体肌力Ⅲ级,余神经系统未见阳性定位体征。头颅CT示:右基底节、右额叶深部腔隙性脑梗死;头颅磁共振成像(MR)示:右基底节、右额叶深部陈旧腔隙性脑梗死;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图1 A、B)示:两侧颈内动脉、基底动脉显示较细,颈内动脉虹吸段显示不清,右侧大脑前动脉及右侧大脑后动脉似可见显影,其余血管均无清晰显示,代之以较多细小侧支循环血管,形态走形均不清晰,呈烟雾状。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imb-shaking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LS-TIA)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 2009年7月至2010年12月两家三甲医院前瞻性卒中登记库中连续性LS-TIA的患者,研究其TIA特点、头颅影像学表现,并予以药物和/或支架置入治疗,随访1年时用改良的Rankin评分(mRS).结果 共纳入10例LS-TIA患者,多于活动时诱发(7例),以下肢抖动(8例)伴无力(7例)为主要表现,持续时间<5 min,颈内动脉重度狭窄(7例)和大脑中动脉狭窄(3例),MRI仅2例显示分水岭脑梗死,8例示腔隙性脑梗死,4例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经过药物联合支架治疗,5例颅内血管狭窄经过强化药物治疗随访1年mRS为0分,1例颈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单纯药物治疗,1个月后发生同侧脑梗死,1年后mRS为4分.结论 对于MRI仅显示腔隙性脑梗死的肢体抖动患者需警惕为LS-TIA,对颅外颈动脉狭窄的LS-TIA支架置入治疗和颅内动脉狭窄的LS-TIA采取积极的药物具有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置人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的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的疗效.方法 对3例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出现严重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的颈部血管行球囊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并进行随访.结果3例患者均为男性,其中1例为双侧颈动脉闭塞,进行了一侧颈动脉闭塞病变再通术;1例为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进行了左侧颈动脉支架成形术;1例右颈内动脉起始段严重狭窄,左侧颈动脉闭塞,对右侧颈动脉严重狭窄处进行了血管内支架治疗;经过随访并未发现有支架内再狭窄.结论 血管内支架置人术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颈部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病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20岁,学生.因发作性右侧肢体麻木、无力半年,右侧肢体无力,失语1d入院.入院前半年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右侧肢体麻木、无力,每次持续数分钟自行缓解,共发作3次,未引起重视.入院前1d.在上课过程中突然出现右侧肢体无力,失语.询问病史发现病前患者在踢足球时曾被足球击中左侧颈部.入院时查体:神志清楚、失语,右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偏右,右侧上下肌力0级,肌张力弱,右侧腱反射减弱,病理征(-).心肺未见异常,左侧颈动脉处闻及收缩期杂音.头颅CT及MRI示左侧颞顶叶大面积脑梗死.入院第3d行DSA检查示左侧颈动脉夹层,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临床诊断:左侧颈动脉夹层并大面积脑梗死.  相似文献   

6.
孔卫国  胡仁平 《安徽医学》2017,38(1):122-123
1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51岁,因“发作性右肢无力20余天”入院。有高血压病史,未服药治疗。入院神经系统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术前双侧股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搏动正常对称。相关辅助检查:外院头颅MRI+MRA示左侧半卵圆中心亚急性腔梗,脑内少许缺血腔梗灶,双侧颈内动脉及右侧大脑后动脉狭窄;头颈部CTA示左侧颈内动脉及大脑后动脉狭窄,双侧颈内动脉局部钙化。诊断为脑梗死,左侧颈内动脉狭窄,高血压病。考虑患者急性期脑梗死与左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相关,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大于50%有手术指征,入院后第4天拟行“脑血管造影+左侧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  相似文献   

7.
<正>1病例介绍例1.男,53岁,因右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清2个月余,加重3 d于2013年6月26日入院。查体:完全性运动性失语伴不全感觉性失语,右侧肢体肌力1级,肌张力明显增高,右侧肢体腱反射亢进。既往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及长期吸烟史。颅脑磁共振示:右丘脑、左放射冠、右额、双顶多发斑片状弥散加权成像(DWI)呈高信号。颅脑MRA示:左侧椎动脉纤细,余未见明显异常血管影。颈部血管超声示:左侧颈动脉斑块形成,左侧椎动脉内径窄,考虑发育不良所致可能,右侧锁骨下动脉起始处斑块形成。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示:卵圆孔闭合,左心未检测到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imb-shaking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LS-TIA)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 2009年7月至2010年12月两家三甲医院前瞻性卒中登记库中连续性LS-TIA的患者,研究其TIA特点、头颅影像学表现,并予以药物和/或支架置入治疗,随访1年时用改良的Rankin评分(mRS)。结果共纳入10例LS-TIA患者,多于活动时诱发(7例),以下肢抖动(8例)伴无力(7例)为主要表现,持续时间<5min,颈内动脉重度狭窄(7例)和大脑中动脉狭窄(3例),MRI仅2例显示分水岭脑梗死,8例示腔隙性脑梗死,4例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经过药物联合支架治疗,5例颅内血管狭窄经过强化药物治疗随访1年mRS为0分,1例颈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单纯药物治疗,1个月后发生同侧脑梗死,1年后mRS为4分。结论对于MRI仅显示腔隙性脑梗死的肢体抖动患者需警惕为LS-TIA,对颅外颈动脉狭窄的LS-TIA支架置入治疗和颅内动脉狭窄的LS-TIA采取积极的药物具有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急性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PCI)在我国病例数目不断增加,但颈动脉狭窄伴冠状动脉狭窄患者 PCI 术脑梗死风险无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我院收治 1 例急性心肌梗死伴左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犯罪血管前降支植入支架1 周后择期开通右冠状动脉闭塞病变.术后患者表情淡漠,48h后出现失语、右侧肢体活动障碍、吞咽困难,遗留脑梗死后...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72岁。因突发言语不清2 d,加重1 d 于2014年8月7日入院,体格检查:左侧肢体肌力3级,肌张力增高。右侧侧肢体肌力2级,肌张力增高。颈部血管超声提示:右侧颈动脉分叉部及右侧颈内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头颅、颈部 CT +CTA 示:左侧额叶、放射冠脑梗死,左侧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左侧大脑中动脉 M1段近端狭窄,右侧颈内动脉起始部血栓形成并颈内动脉闭塞。入院诊断:左侧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右侧颈内动脉起始部血栓形成并动脉闭塞。诊疗经过:入院给予吸氧,扩管、疏微、抗凝等治疗。治疗15 d 过程中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作次数增多,反复出现言语不清,右侧肢体完全性瘫痪。考虑:(1)患者经治疗后反复出现 TIA 症状,且症状逐渐加重,内科治疗无改善;(2)检查发现右侧颈内动脉闭塞;(3)无手术禁忌证,有颅内外血管搭桥手术指征,由于血管重建中发现颞浅动脉头皮段太小,拟行右侧角回动脉-隐静脉-颞浅动脉端侧吻合术。气管内麻醉,取侧卧位头架固定。先取大隐静脉12 cm,根据颞浅动脉行程显露颞浅动脉耳屏段,根据原设定切口切开并沿颞浅筋膜间隙分离皮肌瓣,然后游离肌瓣并打开骨窗直径约4 cm,剪开硬膜并悬吊固定后,先行隐静脉与颞浅动脉端侧吻合术。再将游离一端的颞浅动脉通过皮下隧道引入颅内,取显微剪刀锐性剪开蛛网膜暴露侧裂周围角回动脉直径约1 mm的皮层支,将隐静脉其与角回动脉行端侧吻合,吻合使用10-0的缝线缝合8针,松开临时阻断夹观察吻合口吻合处血流通。。患者术后返回 ICU 病房,给予持续心电监护、吸氧、止血、护胃、消炎、营养神经、补液及对症等治疗。术后12 h 后神志清醒,缺失的神经症状慢慢恢复,没再发生 TIA。术后曾行脑 CT 扫描3次,未发现缺血灶及术区异常现象,颞部头皮水肿消退后,可见到及摸及移植的血管搏动,经颅多普勒检查有血流通过。未再次行 CTA 检查。住院28 d,出院情况:生命体征平稳,未诉头晕头痛、颈软,四肢肌力 V级,肌张力正常。随访6个月,神经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没再出现 TIA,生活起居正常,有工作能力,能骑单车。  相似文献   

11.
1 病历报告 患者,男,72岁.饮酒史30年,因头晕、左侧肢体短暂性无力就诊.于2011年3月31日在我科行颈动脉超声示:双侧颈动脉内膜增厚伴多发斑块形成.右侧颈动脉球部延续至ICA近段前壁可探及21.2mm×2.3mm、26.2mm×5.8mm低回声的扁平斑,斑块致ICA近段管腔狭窄,原始管径10.8mm,残余管径0.8mm,狭窄率70%~99%,见图1;狭窄段血流速度显著增快,约620.2/259.8cm/s,见图2;频窗充填伴涡流,血流声频粗糙可闻及乐性杂音,狭窄远段有相对低流速低搏动性改变,血流速度为83.5/38.9cm/s.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特点,探讨颈动脉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342例怀疑脑部缺血或颈动脉病变患者进行颈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测和颅脑扫描。调查样本分为脑梗死组(98例)和非脑梗死组(244例),分析比较两样本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病部位、性质及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狭窄以颈内动脉虹吸段、颈内动脉颈段最多见,且颈内动脉虹吸段和颈内动脉颈段斑块的出现与脑梗死发生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以颈内动脉虹吸段、颈动脉膨大最多见;颈动脉狭窄发生在颈内动脉虹吸段、颈内动脉颈部与脑梗死有联系。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49岁,右利手,因脑出血术后左侧肢体无力2个月于2004年9月17日转我院治疗。患者2个月前打麻将时突发左侧肢体无力,送当地医院治疗。头颅CT显示:右侧基底节区脑出血,出血量约60ml(图1)。行右侧顶叶入路脑内血肿清除、脑组织减压术。术后患者意识清楚,左侧肢体无力无明显好转,遂转我院治疗。体格检查:神志清,言语明,情感智能正常,GCS评分15分,左侧中枢性面舌瘫,左侧肢体肌力Ⅰ级,浅、深及复合感觉减退,右侧正常,  相似文献   

14.
1病例资料 例1:男,70岁,于2006年3月12日不慎摔伤头部,感头疼、头晕。32d后出现嗜睡、反应迟钝,右侧肢体无力。行头颅CT示左侧慢性硬膜下血肿。遂行钻孔血肿引流术,术后症状消失。1个月后再次出现反应迟钝、麻木、记忆力减退,右侧肢体无力。再次CT示血肿复发。先行钻孔引流,仅引流出少许褐色液,遂在全麻下行开颅术。开颅后见血肿包膜明显增厚,约7mm。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急性脑分水岭梗死(CWSI)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0例脑分水岭梗死患者进行经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皮质前型28例,皮质后型6例,皮质上型6例,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脑分水岭梗死涉及责任病变血管在颈总动脉12例,在颈动脉窦部(C1)段16例,在颈内动脉(C2)段8例,颈内动脉(C5、C6)段4例,左侧病变24例,右侧病变16例。本组40例患者全部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共涉及责任病变48处,手术成功率为96.6%。术后324个月随访无TIA发作及新发脑梗死。结论:动脉粥样硬化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狭窄所致的脑分水岭梗死在CT或MRI上有其特殊表现。如能早期掌握手术适应证行血管内介入术,对动脉狭窄所致急性脑分水岭梗死的预防和治疗为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颅骨钻孔,冲洗引流术偶可发生颅内血肿。但发生在对侧硬脑膜下者更属少见。我院曾遇到2例,现报告如下:1 病历摘要  例1:男患,68岁。1个月前不慎跌倒,4d前出现头痛、呕吐,右侧肢体无力于1997年11月6日住院。查体:神志清楚,右侧肢体肌力级,右侧巴彬斯基氏征阳性。头颅CT扫描示左侧额、颞、顶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行颅骨钻孔冲洗引流术,术中见陈旧性血200ml,术后1d症状缓解拔管,引流量约100ml。术后7d出院,2个月后患者再次出现左侧肢体无力,头颅CT扫描示右侧额、颞、顶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行颅骨钻孔冲洗引流术,术后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进一步研究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治疗脑血管狭窄。方法对23例头颅MR I或CT检查表现为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的相关问题及其疗效进行研究。结果脑分水岭梗死涉及责任病变血管在颈总动脉的3例、颈动脉窦部(C1段)14例、颈内动脉C2段2例、颈内动脉(C5、C6)段4例;左侧病变8例、右侧病变15例。本组23例患者全部接受了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治疗,共涉及责任病变28处,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6~12个月随访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新发脑梗死。结论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狭窄所致的脑分水岭梗死在神经影像学(CT或MR I)上有其特殊表现,如果能早期识别诊断,严格地掌握手术适应证,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对治疗脑动脉狭窄所致脑分水岭梗死和预防缺血性脑卒中不失为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42例临床上确诊的脑梗死患者和38例正常对照组行颈动脉检测.结果 脑梗死组颈动脉硬化及斑块发生率(78.6%)明显高于对照组(18.4%),左侧多于右侧,颈总动脉分叉处(BIF)>颈总动脉(CCA)主干>颈内动脉(ICA)起始段>颈外动脉(ECA)起始段,且随着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结论 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预测和治疗脑梗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1 病例简介 患者1,女,65岁,2007年7月因大面积脑梗死(右侧额、颞、顶叶)收住我院,出院后遗留左侧肢体严重功能障碍.患者分别于2008年3、4、5月各出现四肢发作性抽搐1次.每次发作时偏瘫肢体均出现粗大的强直一阵挛性发作,伴双眼上翻,呼之不应,大小便失禁,持续3~4 min后自行停止.体格检查:意识清楚,言语欠流畅、欠清晰,右侧肢体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左侧上下肢肌力1级,肌张力增高,左侧Babinski征阳性.颅脑MRI示:右侧额、颞、顶叶大面积脑软化灶形成.脑电图示:中度异常脑电图,中度异常脑地形图(见图1).诊断为脑卒中癫痫.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 CAS)治疗头颈部肿瘤放疗后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头颈部肿瘤放疗后颈动脉狭窄患者经支架血管成形术的临床资料。患者颈动脉狭窄均经DSA确诊,狭窄部位均位于颈总动脉或者颈内动脉起始段,其中合并椎动脉重度狭窄5例,合并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1例,合并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1例。结果13例患者中成功植入自膨式支架14枚。颈动脉狭窄率由术前的(82±8)%降至术后的(12±6)%。全部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发生。术后79 h发生脑出血后死亡1例,术后随访3~120个月,平均(50±1.5)个月,彩超检查均未见明显再狭窄,无支架断裂和移位。结论 CAS治疗放疗后颈动脉狭窄相对安全可行,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