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6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插管前后血流动力学和血浆应激激素水平的变化,探讨不同剂量瑞芬太尼诱导插管对小儿血流动力学和气管插管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60例择期全麻手术小儿,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瑞芬太尼用量分别为1μg/kg(Ⅰ组)、1.5μg/kg(Ⅱ组)和2μg/kg(Ⅲ组)。麻醉诱导后记录诱导前(T0)、气管插管前即刻(T1)、插管后即刻(T2)、插管后3min(T3)SBP、DBP、HR变化并于T0、T1、插管后5min(T4)、手术结束时(T5)四个时点抽取病人静脉血测量皮质醇和血糖。结果各组病人诱导后与基础值(诱导前,T0)相比SBP、DBP、HR均明显下降,Ⅲ组下降更加明显;插管后Ⅰ、Ⅱ组SBP、DBP上升,HR增快,Ⅲ组无明显变化;诱导后(T1)Ⅲ组患儿低血压的发生率明显高于Ⅰ、Ⅱ组。各组诱导后血浆皮质醇和血糖明显下降,插管后Ⅰ、Ⅱ组皮质醇升高,Ⅲ组没明显变化。三组病人诱导后血糖均明显下降,插管后5minⅠ、Ⅱ组病人血糖升高,Ⅲ组无明显变化。结论 2μg/kg瑞芬太尼能明显抑制小儿麻醉诱导期间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2.
腹腔镜子宫肌瘤挖除术中垂体后叶素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维  彭彬  李艳 《重庆医学》2011,40(21):2146-2147
目的评估垂体后叶素在腹腔镜子宫肌瘤挖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行腹腔镜子宫肌瘤挖除术的56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Ⅰ组20例,腹腔镜术中应用垂体后叶素,Ⅱ组20例,在腹腔镜术中行子宫动脉结扎术,Ⅲ组16例,在腹腔镜术中应用催产素。结果术中出血量:Ⅰ组(50±25)mL,Ⅱ组(50±30)mL,Ⅲ组(100±30)mL,Ⅰ组和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和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时间:Ⅰ组(60±25)min,Ⅱ组(90±30)min,Ⅲ组(80±25)min。Ⅰ组比Ⅱ、Ⅲ组均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腹腔镜子宫肌瘤挖除术中应用垂体后叶素止血作用明显,同时能够明显减少手术时间,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术中不同手术室温度对全麻患者体温及麻醉恢复期的影响.方法 肺叶切除术患者60例,ASA 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Ⅰ组室温设定为21℃,Ⅱ组室温设定为23℃,Ⅲ室温设定为25℃.以鼻腔温度为中心温度,前臂温度为体表温度连续观察麻醉后10,30,60,90,150 min各时点体温变化以及自主呼吸恢复、意识恢复、气管拔管时间;术后2 h寒战、躁动等发生率情况.结果 体表温度麻醉后10 min各组均比麻醉前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麻醉后30 min Ⅰ,Ⅱ组温度逐渐下降,Ⅰ组下降幅度较大,在30,60 min,Ⅰ组与Ⅲ组同时点比较P<0.05.中心体温变化,Ⅰ组在麻醉后30 min,Ⅱ组60 min,Ⅲ组在90 min逐渐下降,Ⅰ组下降幅度最大,在60 min,与Ⅲ组比较P<0.05.Ⅰ组麻醉复苏慢,寒战躁动率高,但该组室温下台上医务人员较满意,评分较高,以上复苏期指标与Ⅱ,Ⅲ组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 25℃室温较21℃的室温能有效预防胸科手术患者的中心体温过低,可降低麻醉复苏期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荔枝可"止渴、益人颜色,通神、益智、健气(补脑建身)、治瘰疬、瘤赘。",可见荔枝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笔者结合中西医理论,从荔枝肉、荔枝核、荔枝壳与根的药用价值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输注不同晶体、胶体液高容血液稀释对门脉高压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32例门脉高压行脾切除(断流或分流)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贺斯组(组Ⅰ,n=12)、血定安组(组Ⅱ,n=10)及乳酸钠林格液组(组Ⅲ,n=10)。麻醉前用药物改善凝血功能,各组于麻醉诱导前10 min分别输入上述三种液体1 h行扩容治疗,扩容速度为15 mL·kg~(-1)·h~(-1)。于麻醉前、诱导后10 min、扩容开始后1 h和4 h分别采集静脉血2 mL,用凝血弹性仪(TEG)测定凝血功能。桡动脉采血,分析电解质、Hb、HCT、乳酸、血糖等生化指标及酸碱度。结果 病人术前血气检查值基本正常。扩容后三组pH值、电解质水平无明显变化。扩容后1 h,组Ⅰ、Ⅱ的Hb及HCT均显著下降(P<0.05),三组乳酸浓度均呈升高趋势(P<0.05),但组Ⅰ、Ⅱ明显低于组Ⅲ,且组Ⅰ显著低于组Ⅱ(P<0.05);三组血糖水平均呈显著升高趋势(P<0.05)。HCO_3~-的变化趋势为:扩容后组Ⅰ、Ⅱ的HCO_3~-浓度呈上升趋势,而同时相的组Ⅲ HCO_3~-浓度呈下降趋势(P<0.05)。麻醉诱导扩容后,R、K值随扩容时间的延长逐渐缩小,alpha角度、MA和G值逐渐增大(P<0.05),但仍低于正常值范围,尚未恢复到正常水平;CL30值逐步得到改善,三组均恢复到大于或等于95%水平(P<0.05),扩容后4 h时,组Ⅰ、Ⅱ的G值显著高于组Ⅲ(P<  相似文献   

6.
停搏液添加尼卡地平对未成熟心肌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建立新生兔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评价停搏液添加尼卡地平对未成熟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新西兰幼兔(兔龄2~3周)30只,建立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随机分3组.对照Ⅰ组:持续37℃的K-H液灌注120min;对照Ⅱ组:改用4℃的St.Thomas液灌注2min后,将心脏置于15℃恒温生理盐水中,停灌60min后复温,再恢复37℃的K-H液灌注60min;实验Ⅲ组:改用4℃含150ng/mL(0.29μmol/L)尼卡地平的St.Thomas液灌注,余同Ⅱ组.观察和检测相关指标.[结果]再灌注15min和60min时,实验Ⅲ组的CF、LVSP、 dp/dtmax和-dp/dtmax的恢复百分比均高于对照Ⅱ组(P<0.01或P<0.05).实验Ⅲ组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对照Ⅱ组(P<0.05).再灌注5min、15min、60min时,实验Ⅲ组灌流液中的CK、CK-MB、LDH、TnI含量均高于对照Ⅰ组(P<0.05或P<0.01),但低于对照Ⅱ组(P<0.01或P<0.05);心肌形态结构的观察,对照Ⅰ组和实验Ⅲ组属1级~2级损伤,对照Ⅱ组属3级损伤.[结论]缺血-再灌注对未成熟心肌有明显的损害作用,尼卡地平可以减少未成熟心肌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异丙酚、硫喷妥钠、依托咪酯静脉诱导、气管捕管期间对循环及内分泌的影响。方法:全麻病人30例,随机分为二组(n=10),分别给予异丙酚(Ⅰ组)、硫喷妥钠(Ⅱ组)、依托咪酯(Ⅲ组)行静脉诱导、插管,观察其平均动脉压、心率、血糖、皮质醇、胰岛素在诱导、插管期间的变化。结果:心率:Ⅱ组、Ⅲ组在插管即刻明显增快,(P<0.05)。平均动脉压:Ⅰ组在插管前下降明显,(P<0.05)。Ⅱ组在插管前下降和插管后4min明显上升,(P<0.05)。Ⅲ组在插管即刻有明显上升,(P<0.05)。皮质醇、胰岛素:Ⅱ组、Ⅲ组在插管后4min有明显上升,(P<0.05)。血糖:3组在诱导插管期间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异丙酚静脉诱导比硫喷妥钠、依托咪酯对循环及内分泌的影响小,应激反应轻,静脉诱导平稳,适用于各种全麻手术的诱导。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腹腔手术病人围术期红细胞应激性高血糖的变化及不同麻醉方法对其影响。方法:40例ASAⅠ~Ⅱ级择期腹腔手术病人,按麻醉方式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例。Ⅰ组采用异氟烷吸入为主的全身麻醉;Ⅱ组采用异氟烷吸入联合连续硬膜外阻滞。分别于麻醉前30min、手术90min、术后60min及术后第1、2天共5个时点测定血糖、红细胞醛糖还原酶(AR)活性及血浆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浓度。结果:与麻醉前值比较,两组病人血糖浓度自术中90min开始,至术后第1天升高显著(P<0.01),Ⅰ组病人术后第1天血糖浓度显著高于Ⅱ组(P<0.05);与麻醉前值比较,Ⅰ组术后第1天AR活性显著升高(P<0.01),而Ⅱ组各时点AR活性的变化趋势与I组相似,但与麻醉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术后第1天的变化幅度低于Ⅰ组(P<0.05)。Ⅰ组病人术后第1天GSH、MDA浓度与麻醉前值比较有差异(P<0.05);与麻醉前值比较,两组病人血浆NO浓度均有所降低;Ⅰ组病人血浆NO浓度术后第1天显著下降(P<0.01),其中Ⅰ组病人术后第2天仍显著低于麻醉前值,Ⅱ组病人各时点NO浓度与麻醉前值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腹腔手术中、手术后存在明显的应激性高血糖反应;采用异氟烷复合硬膜外麻醉可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手术创伤对红细胞应激性高血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不同体位对剖宫产时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发生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不同体位对剖宫产时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拟行剖宫产术的产妇18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60例。手术时分别采用左倾位(Ⅰ组)、仰卧位(Ⅱ组)和右倾位(Ⅲ组)。观察各组术中血压(BP)、心率(HR)、脉搏氧分压(SpO_2)的变化及低血压综合征发生情况。结果与麻醉前比较,Ⅱ组和Ⅲ组于麻醉后5 min、10 min、15 min收缩压均降低(P<0.05或P<0.01);麻醉后Ⅱ、Ⅲ组收缩压均低于Ⅰ组(P<0.05)。Ⅱ、Ⅲ组低血压综合征的症状和体征的发生率均高于Ⅰ组(P<0.01)。结论左倾位可有效地预防剖宫产时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发生,行剖宫产术的患者应常规采用左倾卧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值)指导下探讨异丙酚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最佳镇静剂量。方法 60例ASAⅠ~Ⅱ级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硬膜外阻滞效果确切后给予异丙酚负荷量,接微量输液泵连续输注维持镇静水平,BIS值分别控制在70~80(Ⅰ组),60~70(Ⅱ组),50~60(Ⅲ组)。结果 用药量Ⅱ组、Ⅲ组与Ⅰ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Ⅰ组、Ⅱ组用药后MAP及HR均有所下降(P<0.05),但仍在正常范围内,Ⅲ组下降明显(P<0.01)。Ⅱ组、Ⅲ组的体动率、镇静效果均较Ⅰ组理想。结论 BIS值能较准确地监测异丙酚的镇静深度及患者清醒状态。硬膜外麻醉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时BIS值控制在60~70[异丙酚用药量为(4.52±0.52)mg/(kg·h)]时镇静效果较理想。  相似文献   

11.
两种控制性降压法用于颅内动脉瘤手术降压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两种控制性降压法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中的降压作用。方法 将 3 0例择期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硝酸甘油组 (Ⅰ组 )和硝酸甘油复合艾司洛尔降压组 (Ⅱ组 )。术中待手术需要降压时用微量泵分别输注。对比观察降压期间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以及硝酸甘油的用药量。结果 两组降压效果满意 ,但Ⅰ组降压期间HR、RPP均较Ⅱ组明显增快 (P <0 .0 1或 0 .0 5 )。Ⅱ组在停用降压药后血压缓慢上升 ,10~ 3 0min内恢复到用药前水平 ,而Ⅰ组停药后 5min内恢复到用药前水平 ,10min后血压明显上升 ,夹瘤后 10min两组MAP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Ⅱ组硝酸甘油用量比Ⅰ组明显减少 (P <0 .0 1)。结论 硝酸甘油复合艾司洛尔比单纯应用硝酸甘油降压平稳 ,更明显降低心肌耗氧量 ,停用后血压上升无反跳 ,是颅内动脉瘤患者手术中控制降压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腰-硬联合麻醉时快速输注琥珀酰明胶扩容联合麻黄碱静脉滴注预防剖宫产术中低血压的效果。方法选择60例ASAⅠ~Ⅱ级在展-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孕妇,随机分为Ⅰ、Ⅱ、Ⅲ组,每组20例。三组均于腰麻前10min开始快速输液,30min内备输入液体量10ml/kg,Ⅰ组液体为乳酸林格氏液,Ⅱ组、Ⅲ组为琥珀酰明胶。且Ⅲ组于麻醉成功孕妇平卧后即静脉注射麻黄碱10mg。对比观察三组麻醉手术期间血压、心率的变化,三组低血压的发生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Ⅲ组麻醉前后血压心率交化小;血流动力学比Ⅰ、Ⅱ组稳定(P<0.01或0.05),低血压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也明显少于Ⅰ、Ⅱ组(P<0.05)。Ⅱ组血压下降程度及低血压发生率虽小于Ⅰ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期间快速输注琥珀酰明胶扩容联合麻黄碱静脉滴注能有效预防剖宫产术中低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微量泵输注右美托咪定用于气管插管全麻手术麻醉诱导的可行性及对气管插管时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并确定诱导时右美托咪定的最佳使用剂量。方法:ASA分级Ⅰ~Ⅱ级、择期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成3组,每组20例,Ⅰ、Ⅱ、Ⅲ组分别在诱导开始时采用微量泵输注右美托咪定0.5、1.0、1.5μg/kg,输注时间为10 min。输注5min后开始静脉注射丙泊酚1.5 mg/kg、芬太尼4μg/kg、阿曲库铵0.15 mg/kg,于输注右美托咪定10 min后行插管。观察诱导前(T0)、气管插管前(T1)、插管即刻(T2)及插管后1 min(T3)、5 min(T4)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结果:T0时3组HR和MA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1时Ⅰ、Ⅱ、Ⅲ组HR均较T0有显著降低(P〈0.05),其中Ⅲ组降低更为显著(P〈0.01),与Ⅰ、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组MAP变化不大(P〉0.05),Ⅲ组MAP较T0有显著降低(P〈0.05),与Ⅰ、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时Ⅰ组MAP、HR升高显著,与T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Ⅱ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组MAP、HR与T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3时Ⅰ组HR和MAP较T1有显著上升(P〈0.05),Ⅱ组和Ⅲ组HR和MAP较T1无显著变化(P〉0.05)。T4与T0比较,3组MAP及H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量泵持续输注右美托咪定诱导法可安全地应用于临床,三种方案中以1.0μg/kg输注右美托咪定,在整个诱导、插管期间血流动力学变化较稳定,可作为最佳使用剂量推荐给临床。  相似文献   

14.
采用舌下含服硝苯吡啶治疗Ⅰ期~Ⅱ期高血压病门诊病例40例,服药30min后,血压下降1.3kPa~2.0kpa5例,下降2.1kpa~2.6kPa22例,下降2.8kPa~3.7kPa13例,用药前平均血压24.4/13.5kPa,用药后平均血压21.8/12.8kPa,降压迅速可靠,未发现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小鼠腋下接种瘤株的方法,建立EAC、S180及肝癌荷瘤小鼠动物模型;并研究荔枝核颗粒对此动物模型实体瘤生长的影响作用。方法小鼠EAC、S180细胞与肝癌细胞混悬液用生理盐水按1:1进行稀释制成含瘤腹水混悬液,在给药前24h,每只小鼠腋窝皮下接种0.2ml/只。整个操作应在无菌条件下60min内完成。荔枝核颗粒对小鼠EAC、S180、肝癌的抑瘤实验连续给药10d。结果荔枝核颗粒能够明显抑制EAC、S180肿瘤和肝癌肿瘤的生长(P<0.01);结论荔枝核具有抑制小鼠EAC、S180、肝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不同体位在剖宫产产妇腰硬联合麻醉(CSE)中注入等比重布比卡因的起效时间及麻醉平面。方法 择期剖宫产孕妇180例, 按麻醉时不同体位随机分为3组进行CSE麻醉。Ⅰ组孕妇水平卧位,Ⅱ组孕妇头低足高5°,Ⅲ组孕妇头低足高10°。分组调整床角度后,于L3~4穿刺,蛛网膜下腔注入0.5%布比卡因2 mL后孕妇恢复仰卧位。观察麻醉成功指标:麻醉平面到达T6、运动阻滞(Bromage评分)2分或3分、麻醉效果分级Ⅲ级以上。比较观察各组孕妇入室时、注药后各时间点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感觉阻滞、运动阻滞情况以及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胸闷等不良反应的情况, 3组孕妇10 min内(时)麻醉平面达到T6的例数及成功率。 结果 3组孕妇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Ⅱ组和Ⅲ组10 min温度觉及痛觉阻滞平面高于Ⅰ组( P均<0.05);Ⅱ组和Ⅲ组的麻醉成功率均高于Ⅰ组( P均<0.05),Ⅲ组的成功率与Ⅱ组相当( P>0.05)。3组孕妇各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低血压、心动过缓、胸闷等不良事件的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头低足高5°可更快满足及时手术要求,没有过高麻醉平面现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注射丙泊酚对全麻病人气管拔管反应及麻醉苏醒的影响。方法:20~60岁病人120例行腹部手术,ASA分级Ⅰ~Ⅱ级,无肝肾及内分泌系统疾病,随机分为4组,每组30例。Ⅰ组:对照组,满足拔管指征即拔管;Ⅱ组:满足拔管指征,丙泊酚用药后1min拔管;Ⅲ组:满足拔管指征,丙泊酚用药后5min拔管;Ⅳ组:满足拔管指征,丙泊酚用药后10min拔管;监测麻醉诱导前、术毕丙泊酚注射前、拔管时、拔管后5min时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记录各组拔除气管至清醒对答的时间等情况。结果:气管拔管时Ⅱ组和Ⅲ组心血管反应、躁动明显低于Ⅰ组(P〈0.05),Ⅲ组清醒时间、低血氧饱和度明显高于Ⅰ组(P〈0.05),Ⅳ组心血管反应、清醒时间、躁动、清醒时间、低血氧饱和度较Ⅰ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病人术毕有拔管指征,立即注射丙泊酚1mg/kg,用药后5min行气管拔管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麻醉方法对胆囊切除术病人血糖、胰岛素和皮质醇的影响。方法将40例择期行胆囊切除术的病人随机分为全麻复合硬膜外腔阻滞组(Ⅰ组)和全麻组(Ⅱ组),各20例。分别于麻醉前(t0)、切皮后30min(t1)、切皮后90min(t2)和术毕6小时(t3)测定血中血糖(GLU)浓度和胰岛素(INS)、皮质醇(COR)值。结果两组患者术中GLU、INS值较麻醉前升高,Ⅱ组GLU、INS值各个时相较麻醉前升高显著(P<0.05)术毕6h仍高。Ⅰ组患者GLU、INS值各时相与麻醉前相比变化幅度小,术毕6h基本恢复达麻醉前水平或更低。Ⅰ组GLU浓度和Ins值变化明显小于Ⅱ组(P<0.01)。两组患者于切皮后30min、90min皮质醇(COR)值升高明显(P<0.05),升高幅度Ⅱ组显著(P<0.05)。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腔阻滞麻醉方法用于胆囊切除术,对血中GLU浓度和INS、COR值变化影响最小,控制术中应激反应效果显著,有利于机体较快恢复,明显优于单纯全麻。  相似文献   

19.
目地探讨地塞米松不同的用量及注射方式对降低CT增强扫描时注射非离子型碘对比剂引起的不良反应的作用。方法对1996年6月—2011年7月共1558例进行增强扫描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地塞米松使用方法不同分为3组。药物I组为10mg地塞米松与造影剂混合一起高压注射器团注,共164例。药物II组为注射造影剂前15min静脉推注10mg地塞米松,共622例。药物III组为注射造影剂15min静脉推注5mg地塞米松,共772例。观察注射造影剂时及后30min的不良反应情况并记录。结果药物I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8%,其中,轻度不良反应占不良反应总数的96.12%,中、重度不良反应占不良反应总数的3.88%,药物II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78%,其中,轻度不良反应占不良反应总数的99.44%,中、重度不良反应占不良反应总数的0.56%,药物III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53%,其中,轻度不良反应占不良反应总数的99.56%,中、重度不良反应占不良反应总数的0.44%。药物I组轻度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药物II和药物III组(P〈0.05),药物II组与药物III组轻度和中重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非离子型碘对比剂前15min静脉推注地塞米松能显著降低轻度及中度不良反应发生率,用量以5mg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