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血小板制品细菌污染预防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减少血小板细菌污染的方法,以提高临床输注血小板的安全性.方法 首先采用血液采集前采血器材的检查、采血环境的严格消毒及献血者严格筛选,同时改进献血者进针区皮肤消毒方法和对手工血小板去除白细胞;其次去除最初采集的部分血液,再进行血小板输血前细菌培养检查三种预防措施来减少血小板污染.另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BacT/Alert 120细菌监测系统进行需氧瓶及厌氧培养瓶细菌培养,培养阳性者转种培养,转种培养阳性者进行细菌鉴定.结果 采取预防措施后,手工混合血小板细菌污染率由0.72%降低至0.45%(P<0.01),单采血小板细菌污染率由0.47%降至0.23%(P<0.01),总的细菌污染率由0.62%降至0.29%(P<0.01).结论 采取预防措施,可减少血小板细菌污染,对提高临床血小板输注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献血者穿刺采血部位皮肤消毒质量控制的效果。方法:选择来本站献血的献血者共850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质量控制组,对照组研究对象采血过程按照常规无菌操作规程执行,质量控制组调查对象采血过程按照皮肤消毒质量控制方法执行。在无菌室中将血液样本接种于一次性血液增菌培养基中,放置在37℃生化培养箱中培养,每日观察1次,连续培养7d,观察到细菌生长则为阳性。结果:对照组血液样本细菌培养阳性率显著高于质量控制组血液样本,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1.272,P〈0.05)。结论:穿刺采血部位皮肤的消毒质量控制可以有效降低血液样本细菌培养阳性率,适合于献血者采血前的皮肤清洁与消毒,建议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李祖新 《中外医疗》2013,32(6):185-186
目的探究临床血液检验中的两种不同细菌鉴定法应用。方法采集2010年3月—2012年3月期间该院门诊及住院发烧并全身感染患者700份阳性血液标本,并分别采用直接药敏试验和常规药敏试验检测,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细菌鉴定及药敏符合率。结果 700份血液标本中,共检测出427份阳性血液样本,直接细菌鉴定法与常规细菌鉴定方法的总一致率为84.1%。两种检测方法药物耐药、中度敏感及敏感度的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Bactec9240系统自动培养检测代替传统常规的检测方法,检测时间短,有效节约等待药检出结果的时间,能快速将结果报告给医生,对合理指导临床用药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菌(败)血症患者血液培养阳性菌种的构成.方法:采用BacT/Alert 3D血培养仪及Vitek自动化细菌鉴定系统对血液进行细菌培养及菌种鉴定.结果:肠杆菌科、葡萄球菌属为菌(败)血症患者血液中的主要菌群,大肠埃希菌、沙门氏菌、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为革兰阴性杆菌的前4位优势菌种,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革兰阳性球菌的优势菌.结论:血液培养阳性菌种复杂多样,为菌(败)血症的确诊提供了重要依据,但要注意区别污染菌所致的假阳性结果.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由于广泛使用安全密闭的一次性采血器材进行血液采集、成分分离等,细菌污染的机会大大减少,但有些血液制品的制备是开放式的,街头采血车细菌污染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笔者就本站如何控制血液污染,特别是加强对街头采血环境的管理的几点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为保证临床医疗用血需要和安全,保障献血者和用血者身体健康,<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对采集血量有严格的规定,而影响采集血液量的因素较多是采供血机构主要工作之一,使得全血血液采集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非足量血液,我们对本站2009年所产生的非足量血液进行整理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采血护士具有采血资质,且经过严格培训与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严格按照<采血操作规程>进行无菌操作,采血过程中采血人员与献血者进行适当的情感交流,以避免或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血细胞计数仪广泛应用于血站系统的血液成分的分类计数、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采集前检查。但单采血小板红细胞混入量检测结果与Negeotte计数盘手工法检测往往差异较大,笔者就两种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1样品来源与方法1.1样本来源:52份单采血小板样本来自本站机采科。采集后的单采血小板解聚后充分混匀,留样5ml左右于附袋中待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赣州市2017-2019年无偿献血者血液不合格原因,为制定有效预防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赣州市2017-2019年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检测、分析,采集样本严格依照实验室操作程序进行,资料来源为赣州市中心血站献血者采集全血后的检测结果。统计2017-2019年各类血液产品报废情况,分析并统计各类血液产品报废原因。结果:2017-2019年血液产品总报废率为2.14%,以血浆报废为主(1.32%),其次为红细胞类(0.82%),其他成分报废率较低。2017-2019年血液报废率呈减少趋势。乳糜血是非检测不合格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乳糜血>保养液过多>采血不足量>色泽异常>渗漏。结论:赣州市无偿献血者血液不合格率与乳糜血、HBsAg等多种因素有关,掌握导致血液不合格的根本原因,加强献血的宣传教育和血站管理工作,全程实施质量管理,采取积极针对性预防措施,可有效避免血液的浪费。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临床血液检验中细菌鉴定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305份血液样本进行细菌阳性鉴定,针对血液阳性样本分别进行常规药敏试验、直接药敏试验,对比两种细菌鉴定方法对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的检测符合率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在本组305份血液样本中,血液阳性样本286份,占93.77%;其中常规药敏试验、直接药敏试验对革兰阴性杆菌的检测符合率分别为100.0%、87.86%,对革兰阳性球菌的检测符合率分别为100.0%、86.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药敏试验、直接药敏试验对革兰阴性杆菌的检验敏感度分别为100.0%、97.57%,对革兰阳性球菌的检验敏感度分别为100.0%、9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接药敏试验在临床血液检验中对细菌鉴定的符合率较高,与常规药敏试验相当,但前者的操作简便,可更快获取检测结果,较后者更有利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陈汉妹 《广东医学》2016,(Z1):264-264
全血采集的过程中,常出现血液流出速度慢的现象,血液流速慢会导致献血时间延长,诱发献血反应和影响血液制备的效果;血液纤维蛋白析出堵塞针头,无法完成血量的采集;血液出现凝块不能用于临床而报废,造成血液的严重浪费,挫败献血者的献血热情,不利于无偿献血的宣传和发展。采血过程中及时发现流速慢的情况,正确有效地解决引起流速慢的原因,才能保证血液的质量和献血者的安全。根据多年的采血经验,对引起流速慢的各种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探讨相应的预防护理措施,以利于提高采血效率。  相似文献   

11.
献血者,女,18岁,在校大学生,血型为O型Rh阳性,经严格体检(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8467—2001《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合格后2008年9月21日采集全血300mL,血液经初复检合格后发往医院。医院发现交叉配血不合,疑为亚型,送回鉴定,经鉴定正反定型相符为0型,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1个月后抽血再复查。  相似文献   

12.
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是一种即刻性反应 ,已极其少见 ,但其引起的严重并发症若抢救不及时 ,可导致生命危险 ,应引起高度重视。以下就血液产品制备过程中造成的细菌污染原因作一分析。1 献血者1 1 关于献血者菌血症是血液污染的原因有不同看法。Benson认为近期有皮肤破损穿刺史的献血者可能有无症状的菌血症。Goldman等认为献血者患了胃肠和呼吸道感染 ,即使其血液培养阴性 ,也应当进一步收集数据 ,确定细菌的来源。例如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 ,有可能使献血者成为无症状带菌者。而这种细菌在 4℃条件下又能很好生长 ,成为近年来报告的输红…  相似文献   

13.
戴瑞娣  王丽  赵向东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20):2105-2105
国家卫生部颁布的<中国输血操作技术规程>(血站部分)对血站采血室(车)、净化室、采血人员手指及贮血冰箱的菌落培养有明确规定,以保证所采集血液、血液成分的质量.因此,作为上述工艺卫生质量检查用营养琼脂培养基制备质量显得格外重要.最近一段时期,笔者在配制营养琼脂培养基过程中,发现有细菌污染现象,兹将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制备营养琼脂培养基出现细菌污染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卫生部颁布的《中国输血操作技术规程》(血站部分 )对血站采血室 (车 )、净化室、采血人员手指及贮血冰箱的菌落培养有明确规定 ,以保证所采集血液、血液成分的质量。因此 ,作为上述工艺卫生质量检查用营养琼脂培养基制备质量显得格外重要。最近一段时期 ,笔者在配制营养琼脂培养基过程中 ,发现有细菌污染现象 ,兹将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采血前筛查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对血液报废的影响,探讨其降低血液报废的意义。方法统计2009年及2010—2012年所有采血样本277724份ALT及HbsAg、抗HCV、HIV、梅毒的ELISA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开展采血前筛查ALT对血液阳性不合格率的影响。结果血液各种检测结果的阳性报废率:2009年分别与2010、2011、2012年相比不仅ALT阳性报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ELISA检测项目(HBsAg、抗-HCV、抗-HIV、梅毒)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采血前筛查ALT不仅能显著降低ALT不合格造成的血液报废,而且能降低血液其他检测项目阳性的报废率,对血液安全和提高采供血效率、保护血源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乙肝核心抗体检测在献血者血液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献血者进行常规血液筛查,如合格就对其标本进行ELISA的方法来检测献血者的抗HBc与抗HBcIgM,如果标本为阳性标本则用PCR的方法来检测献血者的HBV DNA,对此类献血者进行抗HBc滴度检测.结果 经常规血液筛查的血样有3000份,筛查成功后,发现在标本中有267份标本经检测为抗HBC阳性,而在267份抗HBC阳性标本中,检测出HBV DNA的样本有2份,在标本中有15份标本经检测为HBC IgM阳性.结论 应在血液筛查时多增强对核心抗体的检测,以防抗HBC阳性的血样与HBsA g阴性的血样传播HBV.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乙肝核心抗体检测在献血者血液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献血者进行常规血液筛查,如合格就对其标本进行ELISA的方法来检测献血者的抗HBc与抗HBcIgM,如果标本为阳性标本则用PCR的方法来检测献血者的HBVDNA,对此类献血者进行抗HBc滴度检测。结果经常规血液筛查的血样有3000份,筛查成功后,发现在标本中有267份标本经检测为抗HBC阳性,而在267份抗HBC阳性标本中,检测出HBVDNA的样本有2份,在标本中有15份标本经检测为HBCIgM阳性。结论应在血液筛查时多增强对核心抗体的检测,以防抗HBC阳性的血样与HBsAg阴性的血样传播HBV。  相似文献   

18.
周素 《重庆医学》2007,36(21):2168-2168
任何血液制品都有可能被细菌污染,20世纪80年代,在室温条件下保存的血小板细菌污染的报道日渐增多,尽管改善了无菌采血技术,但污染的血液成分造成的菌血症仍保持在一个固定的水平,并且时有致死的病例发生[1].因此,必须加强机采血小板采集的感染控制,减少细菌污染的机会.  相似文献   

19.
3 073例输注血小板细菌培养结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评估手工混合血小板与单采血小板在血液采集制备过程中细菌污染的危险程度,为防止血小板细菌污染,提高输血安全性并制订预防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采用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BacT/Alert 120全自动细菌培养仪及需氧瓶(BPA Culture Bottle)、厌氧瓶(BPN Culture Bottle)对3 073例血小板进行了细菌培养,细菌培养阳性者转种,转种阳性者进行鉴定. 结果在1 794例(7~9袋混合,共约14 352人份)手工混合血小板中细菌培养阳性13例,假阳性2例,鉴定细菌阳性1例,其余未作鉴定,手工混合血小板细菌培养阳性率为0.72%(单人份为0.09%);1 279例单采血小板细菌培养阳性6例,鉴定假阳性1例,细菌阳性2例,其余未作鉴定,单采血小板细菌培养阳性率为0.47%. 结论手工混合血小板细菌培养阳性率高于单采血小板,由于血小板采集后在(22±2)℃振荡保存,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输注血小板存在极高的风险,细菌污染是输注血小板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20.
谢云  冯惟萍  李国英 《甘肃医药》2014,33(2):103-104
目的:评价胶体金免疫层析法、酶联免疫法在献血者初筛检测中HBsAg阳性的效果,指导采集安全的血液,减少血液资源的浪费。方法:将经过金标法初筛后献血的所有血液样本,用两种ELISA试剂(一种为进口试剂、一种为国产试剂)检测,对有反应性或在灰区(s/C0值I〉0.5)的标本,确定为阳性样本共152份,再次用金标法检测。结果:再次经金标试纸条检测,阳性标本为35份,符合率为23%。结论:胶体金法与ELISA法在HBsAg的检测上有一定的符合性,说明ELISA的特异性较高,敏感性强,操作方便;在献血者检测HBsAg阳性确认中使用最为广泛和经典方法,胶体金法在献血者献血前的初筛中起到第一道屏障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