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观察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卵圆孔半月神经节射频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穿刺成功率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原发性Ⅱ、Ⅲ支三叉神经痛患者35例,CT扫描确定卵圆孔位置及穿刺角度和深度,并给予电生理引导确证,静脉全麻下每分支分别给予65℃和75℃射频热凝各90s。结果所有患者成功经卵圆孔穿刺入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后7d总有效率97%,随访6个月3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86%.未见明显的严重并发症.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卵圆孔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穿刺成功率高,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X线引导下立体定向射频热凝三叉神经半月节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观察。方法:研究对象选择我院2015.6-2016.10所收治的63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在X线引导下采用美国施乐辉公司多功能射频热波治疗系统从患者前入路卵圆孔穿刺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手术过程中按照患者疼痛分布范围射频热凝三叉神经半月节。结果:63例患者手术过程均衡成功,在射频热凝术后1d、3d、6d所有患者VAS评分相比较于治疗之前有着明显的下降,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X线引导下立体定向射频热凝三叉神经半月节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十分显著,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疼痛情况。  相似文献   

3.
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治疗难治性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文马力  宋文阁 《重庆医学》2006,35(7):587-588
目的探讨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治疗难治性三叉神经痛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三叉神经第Ⅱ支合并第Ⅰ、Ⅲ支或Ⅰ、Ⅱ、Ⅲ支并存疼痛者应用改良的前入路卵圆孔穿刺法行射频热凝毁损术。应用C型臂定位下行卵圆孔穿刺。射频温度控制在75-90℃。结果优良46例,良好1例,总有效率为100%。无严重并发症,随访42例3~18个月,无复发患者。结论在C型臂引导下射频热凝半月神经节毁损术治疗难治性三叉神经痛疗效可靠、定位准确,时患者更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采用C-臂机引导下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甘油阻滞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患者仰卧位,在C-臂机引导下,采用Hartel前入路穿刺法,局麻下经卵圆孔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穿刺成功后向半月节内注入甘油0.4~0.5 ml。结果 三叉神经半月节甘油阻滞术治疗31例患者,一次性治疗疼痛消失24例,部分缓解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3.5%。随访28例,随访时间平均为7个月~3.3年,9例复发,总复发率为32.1%。结论 采用C-臂机引导下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甘油阻滞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创伤小、安全性高,是高龄或不能耐受开颅手术病人的首选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颅外非半月节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护理方法。 方法 回顾性总结并分析2013年1月—2015年6月嘉兴市第一医院疼痛科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眶上孔、圆孔、卵圆孔行颅外非半月节射频热凝治疗的21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操作及护理资料,重点关注术前护理准备、术中护理配合和术后护理观察与处理,以总结最佳护理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就医满意度。 结果 21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中,第Ⅰ、Ⅱ、Ⅲ支分别为17例、89例、74例,Ⅰ+Ⅱ支、Ⅱ+Ⅲ支分别为13例、25例,分别接受了CT引导下经皮穿刺眶上孔、圆孔、卵圆孔及眶上孔+圆孔、圆孔+卵圆孔行颅外非半月节射频热凝治疗,其中215例1次治愈,3例有疼痛残留,再次射频后治愈,但原疼痛区均有不同程度感觉麻木,第Ⅲ支射频热凝后遗留不同程度的张口困难。术后发生面部肿胀29例,术后护理观察及时发现,经序贯冷、热敷处理后肿胀消退;所有患者均无损伤三叉神经非疼痛分支及其他并发症的情况发生。 结论 CT引导下颅外非半月节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镇痛效果确切,并发症仅为面部肿胀和原疼痛区感觉麻木,术前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及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的监测、给药和术后病情观察与健康宣教是患者得到有效治疗和提高患者就医满意度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CT引导下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又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30例,经CT定位引导下向患侧卵园孔穿刺至三叉神经半月节,给予阻抗、神经电生理测试后,先行42℃、60 s的自动脉冲射频治疗,再给予80℃、90s,3个周期的射频热凝,术中监测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结果 3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经本法治疗后,27例患者疼痛立即消失,随访2~15个月无复发;1例术后1年疼痛复发,1例术后疼痛减轻,另1例完全无效,均无重大并发症发生.结论 CT引导下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是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引导下卵圆孔定位并立体定向穿刺射频热凝三叉神经半月节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0月—2011年1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1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均术前磁共振检查排除颅内病变。术前CT薄层扫描,通过Brain LAB手术计划系统确定患侧卵圆孔的三维坐标,在立体定向仪引导下穿刺患侧卵圆孔,根据疼痛分布范围射频热凝三叉神经半月节,并观察术后疗效。结果 11例患者均一次性穿刺成功,术中阻抗250~400Ω,平均289Ω。8例患者一次治愈。3例上颌支+眼支疼痛的患者治疗后上颌支的疼痛立即消失,1周内眼支分布区的疼痛也消失。所有患者触觉得以保留。3例患者在热凝过程中出现一过性血压增高,经过镇静和(或)让患者大声喊叫后可使其降至正常范围后继续治疗;2例术后由于紧张和血压升高等出现一过性眩晕,无其他重大不良反应。结论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效果的关键在于卵圆孔的准确定位,在CT引导和立体定向仪辅助下,卵圆孔穿刺准确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形臂定位下选择性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同顾性分析用C形臂引导下经皮穿刺卵网孔半月神经节,射频温控热凝术(温度设定65~80℃,时间设定为30~60S)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2700例。对临床资料进行疗效评定。结果疼痛完全消失2661例,总有效率为98.56%,无效9例(0.33%),复发30例(1.11%)。结论C彤臂引导下选择性卯圆孔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微创、安全、适应证广、效果显著的治疗方法,对伴有心血管疾病及其他治疗方法复发的三叉神经痛患者,该方法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9.
CT引导下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96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颖  岳永峰  张文祥 《西部医学》2008,20(3):553-554
目的探讨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方法经皮穿刺达卵圆孔内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处,连接射频温控热凝仪及相配套电极做温控热凝至70℃-75℃,毁损三叉神经相关感觉支。结果疼痛完全消失者96例,总有效率96.0%,无效1例(1.0%),复发1例(1.0%)。结论CT引导下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安全,适应证广,效果显著,特别对伴有心血管疾病的三叉神经痛患者,该方法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定位下射频温控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分析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卵圆孔半月神经节,射频温控热凝术(温度设定65~80℃,时间设定为30~60秒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32例,对临床资料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所有操作过程均十分顺利无1例失败。所有患者的疼痛获得缓解,除1例因穿刺起始过程出现血肿外,均无严重的并发症出现。尤其通过C T定位及分层计算,对患者均无第1支的损伤。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卵圆孔疗法对三叉神经痛具有定位准确,无痛苦,操作简单、安全,并发症少的优点,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前由于对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的认识尚未统一,致使三叉神经痛分型不明确及其名称不规范,给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带来了极大挑战。本文对三叉神经痛依据病因、疼痛性质、解剖结构与预后进行分型,以利治疗,归纳总结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三叉神经痛(TN)大鼠时其三叉神经节(TG)内谷氨酸(Glu)表达与分布的关系。方法皮下注射硝酸甘油构建三叉神经痛大鼠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大鼠三叉神经节Glu含量与分布。结果皮下注射硝酸甘油构建三叉神经痛大鼠的三叉神经节内Glu含量增多且其主要分布在三叉神经节表层。结论 Glu可能与三叉神经痛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三叉神经鞘瘤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 :本院收治的 15例患者在行CT、X线和MRI检查后确诊。手术 14例 ,γ -刀治疗 1例。本组手术入路有经额颞入路和后枕下入路。结果 :除 1例位后颅凹的肿瘤因与脑干粘连紧密 ,在行次全切除后遗留有一侧面瘫及一侧肢体轻偏瘫外 ,其余肿瘤均予全切除 ,且术后未增加患者的神经功能损害。结论 :三叉神经鞘瘤的诊断主要依赖X线、CT和MRI。治疗方法主要是外科手术治疗和立体定向放射神经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P物质(substanceP,SP)在三叉神经痛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雄性Wister大鼠40只随机分为4个实验组及相应的对照组,每组5只。实验组大鼠在左侧三叉神经分支眶下神经行慢性缩窄环术。观察术后大鼠对机械刺激的反应阈值,三叉神经节(trigeminal gangila,TG)切片行SP免疫组织化学反应(SABC法)和原位杂交反应。光镜观察摄片,并用HPIAS-1000病理图文分析系统软件进行测定。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2周到8周,实验组大鼠手术侧疼痛阈值较对侧及对照组同侧显著降低(P〈0.01),手术侧TG内SP及PPTAmRNA的表达较对侧及对照组同侧显著升高(P〈0.01)。术后12周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O.05)。结论SP在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口服加巴喷丁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15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加巴喷丁组和卡马西平组。加巴喷丁组78例,口服加巴喷丁后,将剂量调整到缓解疼痛为止,维持量一般为900~1200 mg。卡马西平组80例,口服卡马西平.调整剂量到缓解疼痛为止,维持量一般为600 mg。治疗后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疼痛缓解程度以及服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加巴喷丁组和卡马西平组疼痛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6.9%与77.2%。两组治疗效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加巴喷丁组副作用发生率较低。结论加巴喷丁治疗原发性三又神经痛与卡马西平的效果相当,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等神经病理性疼痛较好的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的手术方法和手术效果。方法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124例行显微微血管减压术患者的临床结果、手术发现及随访资料。结果术后有103例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3年(2个月~9.1年),发作性疼痛彻底缓解92例(89.3%),部分缓解9例(8.7%),无效2例(1.9%))。术中发现88例(71.0%)系动脉压迫,静脉压迫23例(18.5%),在三叉神经出颅处发现一静脉球2例。静脉、动脉同时压迫者8例(6.5%)。另外5例(4.0%)未发现任何血管压迫,术中行三叉神经感觉根后下1/2切断。术后5例发生小脑血肿,其中2例需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术后脑脊液鼻漏1例。该组病例无一例死亡。结论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但其良好的效果取决于术前患者的选择与术中仔细的操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5月在我科手术的9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例,均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小骨窗开颅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术中采用垫片隔开责任血管和三叉神经。【结果】75例患者术后疼痛完全消失(84%),明显改善10例(11%),总有效率95%,无改善4例(5%)。【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创伤小,对血管和神经均无损伤,效果确切,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45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体感诱发电位的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患者三叉神经体感诱发电位(TSEP)的波形特征,临床价值以及手术和药物对TSEP的影响。方法:采用丹麦产DISA—2000M多导诱发肌电仪,对45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健侧和患侧的TSEP检查,以正常人TSEP数据作为对照,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健侧患侧比较,潜伏期N1、P3、N3及波幅N2P3、N3P4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与健康者比较,潜伏期P1、N1、P2、N2、P3及波幅P1N1、N1P2、P2N2、N2P3、N3P4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2)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TSEP高幅电位提前,潜伏期延迟。(3)手术后TSEP波形消失,药物对TSEP影响不大。结论:潜伏期N1、P3的延迟及波幅N2P3的升高,N3P4的降低可以作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9.
三叉神经痛病因及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的病因,研究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治疗原理及方法。方法:观察了30例成人脑标本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的显微解剖关系。对8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行乙状窦后进路桥小脑角探查术。其中62例行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18例行三叉神经感觉根梳理术。结果:解剖发现60例三叉神经中有33根神经共39次与动脉接触,神经接触率为55%。80例手术中发现43例有动脉压迫三叉神经,13例三叉神经周围蛛网膜粘连,6例未发现异常,手术止痛效果肯定,随访3-6年未复发。结论:血管压迫是三叉神经痛的病因,但不是唯一原因,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有一定的局限性。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并发症较多,三叉神经感觉根梳理术须进一步研究,因此,对不同的病人要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以达到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