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究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组织中PDZ蛋白激酶1(PDZ kinase 1,PDZK1)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β(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β,PDGFR-β)的表达以及相互之间的作用,对比PDZK1和PDGFR-β在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与远端胃癌的表达差异,探寻PDZK1是否能成为食管胃结合部腺癌靶向治疗的新靶点和分子分型的依据。方法从患者组织蜡块中采集标本,制作成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半定量评分系统评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并做统计分析。结果 PDZK1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30%(12/40),在食管胃结合部正常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95%(38/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8)。PDGFR-β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80%(32/40),食管胃结合部正常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28%(11/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8)。PDZK1和PDGFR-β在食管胃结合部正常组织无明显相关性(r=0.026,P=0.874),PDZK1和PDGFR-β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组织无明显相关性(r=0.111,P=0.497)。对比本课题组前期研究的远端胃癌,结果显示PDZK1在胃食管结合部正常组织中表达要高于远端胃正常组织(Z=-1.997,P=0.046),同样PDGFR-β在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组织中表达要高于远端胃癌组织(Z=-3.811,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DGFR-β在SiewertⅡ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组织中呈现高表达,PDZK1在SiewertⅡ食管胃结合部正常组织中呈现高表达。PDZK1与PDGFR-β在SiewertⅡ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均未表现出相关性。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中PDZK1与PDGFR-β的表达要高于远端胃癌,结合其不同于胃癌的临床特点,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有可能是不同于远端胃癌的一类特殊肿瘤,而且PDZK1有可能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分子分型和靶向治疗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超声内镜(EUS)检查对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术前TN分期的准确性,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接受外科手术切除的91例经病理证实且.临床资料完整的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均于术前进行了EUS检查,结合术后病理分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EUS对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术前T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T1 95.6%、T2 91.5%、T3 85.7%、T4 90.1%,总的准确率为81.3%;EUS对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淋巴结转移判断的敏感度较高,分别为No 78.3%和N+89.7%,总的准确度为86.8%,对于较大淋巴结(直径>1 cm)的判断较为准确,对于远处转移的淋巴结有局限性。结论 EUS可准确判断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TN分期为手术方案的制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杨跃 《继续医学教育》2006,20(10):88-91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是指在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与胃的单层柱状上皮呈锯齿状交界处(“Z”形线),即贲门部附近发生的癌。新的统计结果表明,在全球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下降的同时,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发病情况呈增长趋势,特别是在西方国家,其增长趋势尤为迅速,从而造成食管胃结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伴有食管下端癌和贲门癌在临床特点、手术治疗、病理特点和预后的异同,探讨影响生存的因素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回顾性分析,巢湖市第二人民医院普外科、胸外科2005年1月~2010年12月间收治的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病例资料。对比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确诊时间、症状、肿瘤Borrmann分型、术前肿瘤标记物、有无远处转移、手术方式、消化道重建方式、手术根治度、术后病理资料、生存率等之间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食管下端癌出现吞咽困难者多于贲门癌(P=0.02),淋巴结清扫范围贲门癌大于食管下端癌(P=0.045),手术根治度-贲门癌高于食管下端癌(P=0.008),肿瘤最大径-贲门癌小于食管下端癌(P=0.008),肿瘤浸润层次-贲门癌超过食管下端癌(P=0.043),c-erbB-2的表达-食管下端癌多于贲门癌(P=0.019)。影响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病人预后的因素包括肿瘤病理分期、AEG分型和手术根治度,三者强度依次递减。结论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在症状、免疫组化、肿瘤大小、浸润层次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据此选择相应的淋巴结清扫范围有利于提高手术根治度。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分型、手术根治度和术后病理分期是影响病人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伴有食管下端癌和贲门癌在临床特点、手术治疗、病理特点和预后的异同,探讨影响生存的因素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 回顾性分析,巢湖市第二人民医院普外科、胸外科2005年1月~2010年12月间收治的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病例资料.对比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确诊时间、症状、肿瘤Borrmann分型、术前肿瘤标记物、有无远处转移、手术方式、消化道重建方式、手术根治度、术后病理资料、生存率等之间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食管下端癌出现吞咽困难者多于贲门癌(P=0.02),淋巴结清扫范围贲门癌大于食管下端癌(P=0.045),手术根治度-贲门癌高于食管下端癌(P=0.008),肿瘤最大径-贲门癌小于食管下端癌(P=0.008),肿瘤浸润层次-贲门癌超过食管下端癌(P=0.043),c-erbB-2的表达-食管下端癌多于贲门癌(P=0.019).影响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病人预后的因素包括肿瘤病理分期、AEG分型和手术根治度,三者强度依次递减.结论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在症状、免疫组化、肿瘤大小、浸润层次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据此选择相应的淋巴结清扫范围有利于提高手术根治度.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分型、手术根治度和术后病理分期是影响病人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孟涛  王飞  张茜  王海江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3):2626-2628
目的应用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的生理学和手术严重度评分系统(POSSUM评分系统)预测高龄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术后并发症概率,探讨POSSUM评分系统预测高龄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术后并发症风险的能力。方法选择我院98例高龄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手术患者,用POSSUM评分系统预测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结果 98例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26例,并发症组的术前生理学评分、手术严重度评分及预测并发症概率均高于无并发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844。结论术前生理学评分、手术严重度评分增高者发生术后并发症概率高,POSSUM评分系统预测高龄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术后并发症风险的能力为中等,有实际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就食管胃结合部的解剖学特点、组织学特征而言,与胃和食管均不完全相同,其产生的肿瘤临床特点和治疗结果也相差甚远,用胃癌或食管癌代替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既不严密也不科学,也不能确切地反映AEG诊治规律。因此,这里我们强调将AEG单独分离出来,专门讨论其发病原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手术处理技巧和预后结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s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在手术标本和活检标本中HER-2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检测126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中HER-2的表达;结果在活检标本和手术标本中,HER-2的表达在两者之间是有统计学差异的,P0.05;与临床相关因素分析发现,分化程度、淋巴结的转移、残端的阳性及TNM的分期中,HER-2的表达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Her-2蛋白表达与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临床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能参与了细胞的增殖、侵袭、转移等行为。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管状胃在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经腹近端胃切除手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9年10月至2010年12月期间确诊为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72例患者分为两组,完成近端胃切除后,传统组(38例)行传统食管-残胃吻合,管状胃组(34例)则行食管-管状残胃吻合。结果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及临床病理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术后出现胃食管返流症状的患者有12例(31.6%),而管状胃组中仅有4例(11.8%)(P=0.043)。术后经胃镜检查发现患有返流性食管炎的患者在传统组中有9例(23.7%),管状胃组中有2例(5.9%)(P=0.036)。结论近端胃切除后食管-管状胃吻合,可以减少术后胃食管返流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尽管胃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胃食管结合部腺癌(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 adenocarcinoma,AEG)的发病率却急剧增加[1,2]。目前我国AEG的早期诊断率仍较低,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中晚期[3]。由于AEG位于食管和胃之间,有关AEG的定义、生物起源、病因、分类、分期和手术治疗目前仍存在诸多争议。因此,制定出AEG的最佳治疗策略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根治术后消化道重建的较为理想的术式.方法 选自2005年1月~2011年1月308例进展期Ⅱ型、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根治术病人,进行了两种不同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对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死亡例数、术后半年各种营养指标及术后生活质量进行比较观察.结果 两种消化道重建方式在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及手术相关病死率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术后半年营养指标方面,3S空肠间置组明显优于Roux-en-Y食管空肠吻合组(P<0.05).3S空肠间置组在预防反流性食管炎及倾倒综合征发生方面,明显优于食管空肠吻合组(P<0.05).该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良好,生活质量高.结论 3S空肠间置消化道重建术是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根治术后较为理想的重建术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行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切除术的疗效。方法:对43例进展期AEG患者随机分为全胃切除术(TG组) 22例和近端胃切除术(PG组) 21例。对2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残胃癌综合征及术后1、2年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残胃癌综合征、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1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胃切除术治疗进展期AEG, 术后生存时间长, 并发症发生率低, 生活质量提高, 可以作为治疗进展期AEG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尼珍  李甘地 《中国医药导报》2012,9(33):86-88,169
目的分析食管-胃交界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探讨贲门腺癌与贲门下腺癌、食管下段腺癌之间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手术治疗且经病理明确诊断为胃食管交界处腺癌的204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结果贲门腺癌淋巴结转移率为84.8%,食管腺癌淋巴结转移率为87.3%,贲门下腺癌淋巴结转移率为69.0%,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贲门腺癌、食管腺癌、贲门下腺癌患者根治术后3年生存率分别为25.0%、42.9%、52.9%。结论 AEG预后均较差,术后预后主要受肿瘤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等情况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MR增强检查对于Siewert II/III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术前在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的分析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术后病理结果证实为Siewert II/III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患者80人,经剔除后入组77人,其中男性70人,女性7人,平均年龄65.5±8.8岁,中位年龄68岁。术前一周内行影像学检查,只行CT增强检查28人,只行MR增强检查9人,同时行CT及MR增强检查(间隔1天)40人,获得术前CT增强检查图像67例,术前MR增强图像49例。由两位高年资主治医生盲法分别对CT增强及MR增强图像,进行测量及诊断,对照两种检查的结果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类比两种检查,评估术前MR增强对于Siewert II/III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行MR增强检查的49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中,Siewert II型27例,Siewert III型22例,诊断正确44例;Kappa=0.791,P<0.001,MR增强检查与病理结果有高度的一致性。行CT增强检查的67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中,Siewert II型35例,Siewert III型32例,诊断正确56例;Kappa=0.672,P<0.001,CT增强检查与病理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对比可见,MR增强检查术前诊断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Siewert分型结果,与病理结果一致性比CT检查更高。关于淋巴结转移的N分期,术前MR增强检查提示的阳性转移淋巴结与术后病理结果对比,Kappa=0.115,P<0.001,一致性欠佳;CT增强检查提示的阳性转移淋巴结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Kappa=-0.129,P<0.001,基本无一致性。但其中MR增强检查提示阳性转移淋巴结的分组区域结果与病理结果准确率为61.70%(29/47),高于CT增强检查40.58%(28/69)。结论:以病理结果为标准,术前MR增强检查相较于CT增强检查,Siewert分型结果的一致性更高;虽然对于术前N分期,CT增强检查与病理结果无一致性,MR增强检查与病理结果一致性较差;但MR检查提示的阳性转移淋巴结分组区域的准确性高于CT增强检查。故而,MR增强检查对于Siewert II/III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术前评估,可为临床治疗方法、手术路径的选择及淋巴结清扫范围,较CT增强检查可提供更有利的证据,具有一定的术前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SiewertⅡ型食管胃交界腺癌患者围手术期血清白介素(IL)-6浓度变化,评估微创手术和开放手术对患者手术创伤的程度.方法 选取接受Sweet食管切除术的Siewert Ⅱ型食管胃交界腺癌切除术患者60例.其中30例接受微创Sweet食管切除术,30例接受传统左进胸开放Sweet食管切除术.用ELISA法检测IL-6值,t检验和χ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术前1天、术后第1、3、7天血清IL-6浓度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术前合并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术后病理分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死亡率和总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前1天和术后第7天血清IL-6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第1天、第3天血中IL-6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因素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提示: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血清IL-6浓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接受微创Sweet食管切除术的Siewert Ⅱ型食管胃交界腺癌患者术后创伤低于传统开放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患者对于近期安全性与远期生存期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1月到2016年2月咸宁市中心医院(湖北科技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20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经胸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腹手术治疗,记录两组近远期预后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清扫淋巴结个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3%,低于对照组的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日常生活、一般状况、社会影响、情感活动、治疗相关症状等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到2017年1月,观察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2.94±3.22)个月,1年生存率为98.3%,均明显长于或高于对照组的(18.34±3.09)个月和8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腹手术治疗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能减少近期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远期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根据贲门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和淋巴转移规律,探讨经腹根治性切除时淋巴清扫的程序化操作和手术技巧。方法:对我科在2005年9月~2008年6月间收治的38例贲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男性26例,女性12例,发病部位均属于Siewert JR的AEGⅡ、Ⅲ(adenocarcinomas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型,形态上以BorrmannⅢ型病例为主,组织学类型均为腺癌。术中出血量为50~200 ml,手术时间为210~250 min。结论:贲门癌根治术中应确保清扫第1站和第2站淋巴结,程序化淋巴清扫可以节约手术时间,减少损伤,达到无血手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食管胃连接部腺癌新的分型标准在中国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食管胃连接部腺癌新的分型标准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回顾分析食管远端癌、贲门癌、近端胃癌病人资料,采用新的分型标准对其临床病理特征、手术方式及生存率进行分析.结果:符合条件的203例病人中,食管远端腺癌29例(Ⅰ型),真性贲门癌80例(Ⅱ型),贲门下胃癌94例(Ⅲ型).3型肿瘤术后5年总的生存率分别为Ⅰ型34%,Ⅱ型27.5%,Ⅲ型24.5%(P<0.05).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37.5%,34.5%和33.3%,3型之间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3型食管胃连接部腺癌其临床病理特征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目前对它们的确切关系仍不清楚.TNM分期、手术切除的完整性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是预后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同时性食管及食管胃交界区重复癌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9月间8例同时性食管及食管胃交界区重复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同时性食管及食管胃交界区重复癌患者中,4例行经左胸食管及近端胃部分切除,胃食管吻合术;2例行腹胸联舍切口食管部分切除,全胃切除空肠一食管Roux-en-Y吻合术;1例行食管大部切除,近端胃切除,结肠食管一残胃间置术;1例行剖腹探查术。8例患者均顺利渡过围术期,无围术期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8例食管及食管胃交界区重复癌患者术前均接受胃镜检查确诊。外科手术是食管及食管胃交界区重复癌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肿瘤标志物在肺腺癌术前及术后的水平变化,探讨其对肺腺癌诊断及预测术后复发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经病理确诊的60例肺腺癌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30例肺部良性病变和40例正常体检者血清中的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细胞角蛋白21-1(CYFRA21-1)的含量。结果肺腺癌组CEA、NSE、CY-FRA21-1测定水平明显高于肺部良性病变组和正常对照组,且术后1周、术后3个月肺腺癌组随时间延长CEA、NSE、CY-FRA21-1水平亦明显下降,3个月后早期复发者其水平亦明显升高。结论 CEA、NSE、CYFRA21-1对肺腺癌的辅助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有助于肺腺癌的鉴别诊断和预测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