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颈动脉超声在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勇  李自成 《广东医学》2003,24(2):210-212
近年来超声检查发展迅速 ,高分辨率超声成像技术的出现使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颈动脉超声作为颈动脉病变的无创性检测技术 ,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本文主要就颈动脉二维超声在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讨论。1 颈动脉疾病与冠心病的关系  很多证据证明了颅外颈动脉疾病与冠状动脉疾病的联系 :①临床上TIA患者大部分死于冠心病 ;②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联系 ;③颅外颈动脉狭窄与冠心病的发生相关 ;④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亦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⑤颅外颈动脉壁内 -中膜厚度 (IMT)与冠心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332例经CT、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进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观察颈动脉壁的病变性质和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率,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332例脑梗死患者中有243例(73.28%)颈动脉颅外段存在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BIF),其次为颈总动脉(CCA);梗死灶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较对侧严重.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防止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颈动脉彩超是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狭窄筛查的简单、可靠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密切关系日益受到关注,尤其是颈动脉颅外段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我们自2002年1月至2003年3月对38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查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本地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好发部位,斑块类型,两者之间的关系,了解本地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方法:选择入院的135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包括脑梗塞患者90人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45人为患病组)和同期门诊常规查体者30人(对照组),分别应用颈动脉彩超检测颅外颈动脉,检测其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好发部位,斑块类型.结果:患病组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75.6%)与对照组(46.7%)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脑梗塞(CI)患者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76.7%)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73.3%)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病组颅外颈动脉重度狭窄率(28.1%)与对照组(3.3%)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TIA患者颅外颈动脉重度狭窄率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CI患者与TIA患者颅外颈动脉重度狭窄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病组与对照组斑块的好发部位均为颈总动脉分叉处(39.3%和35.0%),以硬斑(49.2%和65.5%)为主,两组不稳定斑块的比例(39.3%和20%)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本地缺血性脑血管病人的病因之一.②本地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颅外颈动脉狭窄率较以往有增加.③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本地人群斑块可能以稳定性斑块为主.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扫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应用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5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和45例脑梗塞患者的颅外段颈动脉和颅内大脑中动脉。检测分析指标为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狭窄度、超声分型和颅内大脑中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并将有症状侧和无症状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无症状侧颅外段颈内动脉中度以上狭窄发生率(37.0%)明显高于有症状侧(11.1%,P<0.01);脑梗塞患者无症状侧重度以上狭窄发生率(17.8%),明显高于有症状侧(2.2%,P<0.01),其中1例无症状侧颅外段颈内动脉完全闭塞。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梗塞组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均以扁平斑和软斑最为多见,其次是硬斑和溃疡斑。且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塞组患者无症状侧软斑发生率明显高于有症状侧(P<0.01)。③脑梗塞组无症状侧大脑中动脉血流缓慢有31例(68.9%),明显高于有症状侧(P<0.01)。结论:颅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这一发现对于临床上预测无症状人群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体瘤是一种少见的化学感受器肿瘤,由于肿瘤常常包绕颈动脉并与周围颅神经粘连,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因此施行颈动脉体瘤手术时易发生脑缺血和颅神经损伤。我院自1992年~1996年共经治颈动脉体瘤3例,现将其并发症的防治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25~48岁,平均33岁;病程5~21年,切除肿瘤的瘤体最小2.2cm×3cm×3.scm,最大15cm×13cm×10cm,其中1例瘤体位于颈动脉分叉处压迫颈内外动脉,余2例均包裹颈内动脉及颈总动脉分叉,颈外动脉被推移延长。3例肿瘤均为单侧,有轻度霍纳综合征者1例,术前术中均在…  相似文献   

7.
李浩  张磊  杨晓平 《西部医学》2012,24(4):653-654,656
目的通过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的病变,分析不同类型脑梗死的发病原因。方法对59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超筛查,并进行血管造影检查,对其颈动脉病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9例脑梗死患者均有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及斑块形成,其中分水岭脑梗死组中颈动脉狭窄50%~70%的比例明显高于腔隙性脑梗死组,而腔隙性脑梗死组中颈动脉狭窄〈50%的比例明显高于分水岭脑梗死组。分水岭脑梗死组中溃疡斑的比例明显高于腔隙性脑梗死组。结论颈动脉颅外段病变与脑梗死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关系,其中分水岭脑梗死的病因复杂,可同时存在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狭窄及不稳定斑块,而两者在发病中起到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5—10MHz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流速对早期预测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经Cr、MRI确诊的300例脑梗死患者和300例非脑梗死的颅外颈动脉行彩色多普勒检查,分析及对比两组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粥样硬化程度及多普勒流速。结果脑梗死组的粥样硬化发生率90%,明显高于非脑梗死组的发生率13.33%(P〈0.05)。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脑梗死组发生率83.33%,明显高于非脑梗死组发生率16.67%(P〈0.05)。且脑梗死组的CCA、ECA、ICA的流速比非脑梗死组的低,符合临床的一般规律。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流速减低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颈动脉超声检查对于早期预测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纳入110例经头颅CT、MRI证实为脑梗死的患者,用超声多普勒检查颈动脉颅外段血管,观察颈动脉壁的病变性质和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率,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110例脑梗死患者中81例(73.64%)颈动脉颅外段存在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动脉分叉处(BIF),其次为颈总动脉(CCA);梗死灶同侧颈动脉硬化较对侧严重。[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防止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降低高血脂、高血糖等相关的危险因素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秋莲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5):630-632,635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征,评估颈动脉超声对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对106例经CT、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进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观察颈动脉壁的病变性质和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率,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106例脑梗死患者中有78例(73.58%)颈动脉颅外段存在粥样硬化斑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的性质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脑梗死组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密切相关性,对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常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以早期预测脑梗死,防止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患者颅外段颈内动脉(ICA)狭窄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择年龄>60岁的住院患者76例,分为三组:高血压病组26例,2型糖尿病组25例,高血压病合并2型糖尿病组25例;均进行颈部螺旋CT和头颅CT、MRI检查.结果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组患者的ICA重度狭窄(19例)较单纯高血压病组(10例)及单纯糖尿病组(10例)严重(P<0.05);三组患者中ICA重度以上狭窄者,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轻-中度狭窄者(100.0%:24.3%)(P<0.05).结论老年人高血压与糖尿病合并存在时,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程度与缺血性脑卒中早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衡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3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头部CT或头部MRI证实为责任病灶。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按狭窄程度分为三组,A组未见狭窄及轻度狭窄(〈50%),B组中度狭窄(50%-69%),C组重度狭窄及完全闭塞(〉70%),并DSA证实狭窄血管跟责任病灶具有相关性。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进行内科综合治疗,于入院当天及第7、14.,21天给予评分。结果纳入了3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发病率88%。A、B、C三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总有效率(96.O%)显著高于B组(68.8%)(P〈0.01);而B组总有效率(68.8%)与C组(41.6%)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总有效率(96%)高于C组(41.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之间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有关。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程度可能影响神经功能评分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预后,狭窄越严重神经功能评分越高,早期顸后越差。  相似文献   

13.
颅外段颈动脉破裂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介入技术经血管内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破裂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6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确诊的颅外段颈动脉破裂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其中采用覆膜支架封闭颈动脉破裂口4例,弹簧圈闭塞颈动脉2例。结果:血管造影显示颈总动脉(CCA)破裂出血5例,颅外段颈内动脉(ICA)动静脉瘘(AVF)1例,治疗均获成功,颈动脉保留通畅4例,全部病例临床症状消失。无并发症及死亡病例。术后随访1~16月,均无临床症状复发(其中1例在4月后死于肿瘤晚期)。结论:经导管栓塞-覆膜支架置入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破裂损伤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脑分水岭梗死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脑分水岭梗死 (CWI)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对 6 88例脑梗死患者行常规头颅CT和 (或 )MRI检查以明确梗死部位 ,其中分水岭梗死 139例 ,非分水岭梗死 5 49例。应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颅内血管 ,双功能彩色多普勒检测颅外血管 ,如有重度血管狭窄 (狭窄 80 %以上 )作脑血管造影检查(DSA)进一步证实。结果  139例脑分水岭梗死患者中 ,有 5 1例颈内动脉闭塞 ,44例重度颈内动脉狭窄 ,6 0例合并颅内血管多发狭窄 ;非脑分水岭区梗死患者 5 49例中 ,2 0例颈内动脉闭塞 ,17例颈内动脉重度狭窄 ,134例颅内血管多发狭窄。将两组资料进行卡方检验 ,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颈内动脉严重狭窄、闭塞、颅内血管的多发狭窄是脑分水岭梗死的主要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与颈部血管彩色超声诊断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病变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ACI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CTA、颈部血管彩色超声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DSA)检查。比较CTA与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对颈动脉颅外血管狭窄程度、斑块检出情况,以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判断2种方式对颈动脉颅外血管狭窄程度的诊断价值。 结果CTA对颈动脉颅外血管狭窄程度检出情况(轻度、中度、重度及闭塞)优于颈部血管彩色超声,但仅在轻度及中度狭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对于颈内动脉内不同类型斑块检出率显著优于颈部血管彩色超声(P<0.05),而2种方式在颈总动脉以及颈外动脉不同类型斑块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DSA检测结果作为金标准,CTA诊断颈动脉颅外血管狭窄程度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高于颈部血管彩色超声,但仅在敏感度、准确度及阴性预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CTA诊断ACI患者动脉颅外段病变时,其效率优于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尤其是在对血管狭窄程度及颈内动脉斑块类型诊断上优势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口腔超声检测烟雾病患者颈内动脉颅外远段血流变化的应用价值。方法14例经DSA证实为烟雾病患者,
用经颈超声检测颈内动脉近段和颈总动脉、经口腔超声检测颈内动脉颅外远段,检测指标包括内径、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
血流速度。结果14例均为单侧烟雾病患者。患侧颈内动脉颅外远段内径、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均低于对侧,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颈内动脉近段与远段相比,内径、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均无显著差异。患
侧颈总动脉内径与对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显著低于对侧,且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口腔超声能够获得颈内动脉颅外远段血流信息,有助于烟雾病的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颅外颈动脉瘤外科治疗的若干问题:(附2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福真  符伟国 《上海医学》1992,15(12):687-691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察颅外颈动脉血管病变,探讨不同类型脑梗死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4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超声筛查并进行全脑及颈动脉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对其血管病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脑梗死患者中均存在颈动脉狭窄及斑块,其中5例存在双侧颈动脉狭窄及斑块。结论颈动脉血管病变是脑梗死的主要发病原因之一,临床上应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370例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双侧颈动脉进行检查,按超声检测结果分狭窄组和非狭窄组,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370例中颅外段颈动脉狭窄者124例(33.51%),其中狭窄≥50%者56例(15.14%),7例为颈内动脉闭塞(1.89%);97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患者中颅外段颈动脉狭窄28例(28.87%),颅内血管狭窄58例(59.79%)。多因素分析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外段颈动脉狭窄与高龄、高脂血症及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呈正相关(P<0.05),而与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及饮酒无相关性(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发病率较低,但有增高的趋势。高龄、高脂血症及纤维蛋白原升高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is a disabling disease in all age groups. Elderly people are more prone to recurrent strokes due to advancing age and multiple co-morbidities. Treatment options for symptomatic carotid stenosis in the very elderly are the same as in younger patients although with a higher operative risk. We describe a successful case of carotid artery stenting in a nonagenarian with symptomatic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a subgroup for whom treatment options are rarely discussed in guidelin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