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观察伊米配能治疗高龄患者严重肺炎30例的疗效及其抗菌活性。方法:2 1例行痰培养培养出革兰阴性杆菌11例,革兰阳性球菌5例。除2例铜绿假单胞菌、1例黄杆菌对伊米配能耐药外,均对伊米配能敏感。其MIC值<4mg/ml。2 3例总有效率70 %。结论:伊米配能治疗高龄严重肺炎,尤其是其他抗生素无效的院内感染,具有疗效好,副作用轻的特点,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院内获得性重症肺炎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经验性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院内获得性重症肺炎共93例,剂量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0.5~1.0 g静脉滴注,每8 h或12 h一次,疗程7~10 d。观察临床症状及不良反应,并对患者的痰液进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院内获得性重症肺炎的临床有效率为78.4%(73/93),细菌清除率为89.1%(74/83),不良反应率为5.3%(5/93)。结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院内获得性重症肺炎的疗效确切、安全性好,但应密切监测细菌耐药性的变化,根据病原学及临床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院内下呼吸道感染革兰氏阴性杆菌的分布,以供临床用药借鉴。方法:院内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和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培养,共获得139株革兰氏阴性杆菌。抗生素敏感性测定采用Kribry-Bauer(KB)纸片法,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琼纸二倍稀释法,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测定采用Etest法。结果:①铜绿假单胞菌(PA)和肺炎克雷伯杆菌(KLB)在139株细菌中分别占33.8%和16.5%。②药物敏感试验显示:伊米配能、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他定、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对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敏感率分别为94%,87%,87%,90%,78%和88%,氨苄西林、头孢唑林、氧哌嗪的耐药率分别为90%,88%和40%。③有4例ESBLs检测结果为阳性。结论:①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构成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伊米配能、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他定、环丙沙星、阿米卡星等抗生素是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抗生素。②应加强监测ESBLs菌株。  相似文献   

4.
泰能治疗免疫功能明显低下血液病合并感染13例临床分析温丙昭李向荣张缙鸾江明程定珍鲜木斯亚(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免疫功能明显低下患者,最常见的合并症是感染,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则是死亡的主要原因。我科应用泰能(伊米配能/西司他丁)治疗免疫功能明显低...  相似文献   

5.
医院内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医院内感染日益受到临床上的重视,而呼吸道是院内感染的主要易感部位。医院获得性肺部感染常常病情较重,处理棘手,死亡率较高,而医院内感染的细菌对抗生素耐药率的升高,是院内感染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解我院医院获得性肺部感染的致病菌及耐药情况,对46例院内肺部感染患者进行了病原菌及药物敏感性分析,为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院内下呼吸道感染革兰氏阴性杆菌的分布 ,以供临床用药借鉴。方法 :院内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和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培养 ,共获得 139株革兰氏阴性杆菌。抗生素敏感性测定采用Kribry Bauer(KB)纸片法 ,最低抑菌浓度 (MIC)采用琼纸二倍稀释法 ,超广谱 β 内酰胺酶 (ESBLs)的测定采用Etest法。结果 :①铜绿假单胞菌(PA)和肺炎克雷伯杆菌 (KLB)在 139株细菌中分别占 33.8%和 16 .5 %。②药物敏感试验显示 :伊米配能、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他定、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对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敏感率分别为 94 % ,87% ,85 % ,90 % ,78%和 88% ,氨苄西林、头孢唑林、氧哌嗪的耐药率分别为 90 % ,88%和 4 0 %。③有 4例ESBLs检测结果为阳性。结论 :①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构成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 ;伊米配能、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他定、环丙沙星、阿米卡星等抗生素是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抗生素。②应加强监测ESBLs菌株。  相似文献   

7.
张惠霞   《中国医学工程》2013,(5):180-180
目的探讨引起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原因以及临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我院43例发生院内获得性肺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其发病原因及干预措施。结果患者发生肺炎的原因主要是感染,临床护理中加强患者的卫生环境和治疗环境可以降低患者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发生率。在治疗过程中,使用利奈唑胺的患者恢复情况较好。结论在院内获得性肺炎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需要加强患者的卫生环境,以达到降低患者发病率的目的,患者出现症状异常的情况下,使用利奈唑胺会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伊米配能在老年人重症下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伊米配能/西司他丁(伊米配能,商品名泰能)对老年人重症下呼吸道细菌感染的疗效。方法:采用泰能每天1.0~2.0g,分2~3次静脉滴注,治疗19例老年人重症下呼吸道细菌感染;观察病情变化,进行实验室和细菌学检查。结果:总有效率为78.9%,致病菌清除率为88.2%,不良反应为仅有1例出现轻度兴奋、失眠,对症治疗后消失。结论:泰能抗菌谱广,不良反应少,对老年人重症下呼吸道细菌感染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9.
伊米配能是具有碳素霉烯(Carbopenem)环的硫霉素类抗菌素,由卡氏链霉素S·cattleya培养液中分离出硫霉素经半合成制取,即N-亚胺硫霉素(伊来配能),并与脱氢肽酶抑制剂西司他丁钠(cilastatin sodium)以1:1等量混合,商品名泰能(Tienam)。西司他丁钠由合成法制取,为一种特异性酶抑制剂,能阻断伊米配能在肾内的代谢,从而增加泌尿道中伊米配能浓度,并同时阻抑伊米配能进入肾小管上皮组织,因而减轻伊米配能的肾毒性。  相似文献   

10.
248例失代偿期肝硬化并感染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并发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48例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院内感染占44.0%;感染发生率大小依次是腹腔、肺部、败血症等,临床表现不典型。致病菌:革兰氏阴性菌占68.0%,大肠杆菌、肺炎克雷白杆菌、绿脓假单胞菌为主要致病菌,对伊米配能、舒普深、头孢他啶敏感率较高;其次为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要致病菌,耐药严重,对万古霉素敏感;结核菌及真菌感染占一定比例。结论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并发感染以腹腔感染多见、临床表现不典型、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多见及常用药敏感性下降等为临床特点;了解其临床特点,重视细菌学检查,早期、合理应用抗生素及积极的营养支持治疗是治疗失代偿肝硬化并发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ICU院内获得性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和防治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ICU重症病人院内获得性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和防治对策。方法 收集近 8年本院ICU危重病人中院内获得性真菌性败血症 71例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71例院内获得性感染患者中血培养共获得真菌菌株 75株 ,其中念珠菌是主要病原菌 (占 83.35 % )。感染途径以中心静脉导管较多 (占 2 8.2 2 % ) ,总病死率为 4 4 .4 2 %。出现感染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 (MODS)常提示预后不良。结论 真菌性败血症是ICU危重病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去除易患因素、加强病原学监测、注意无菌原则 ,提倡早期经验性治疗等措施是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体外膜氧合(ECMO)技术越来越多地用于难治性心肺衰竭的重症患者。ECMO期间获得性院内感染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威胁着患者临床预后。本文系统性综述ECMO患者发生院内感染时的感染源、临床管理策略及其抗生素干预指导方案与临床结局的关联,旨在正确认识ECMO治疗期间院内感染以及抗生素临床应用管理。  相似文献   

13.
医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细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目的 :了解医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细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及下气道分泌物培养结果 ,共获得 178株细菌。抗菌素敏感性采用Kribry -Bauer(KB)纸片法 ,最低抑菌浓度 (MIC)采用琼纸二倍稀释法。结果 :院内下呼吸道感染以G-细菌占首位 (占 78.1% ) ,G 细菌其次 (占 2 1.9% )。G-细菌以铜绿假胞单胞菌 (PA)、肺炎克雷伯杆菌 (KLB)和大肠埃希菌为主 ,分别为 2 6 .4 %、12 .9%和 10 .7% ;G 细菌以链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为多见 ,分别为 10 .1%和 6 .7%。药物敏感试验显示 :伊米配能、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他定、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对G-细菌的有效率分别为 94 %、87%、85 %、90 %、78%、88% ,氨苄青霉素的耐药率为 90 %。万古霉素对G 的敏感性为 10 0 %。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和链球菌为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 ;伊米配能、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他定、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和万古霉素等抗菌素是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抗菌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抗生素种类、药物浓度及细菌种类是否影响抗生素诱导革兰氏阴性杆菌释放内毒素,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实验分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体外实验选择临床上常用的7种抗生素(伊米配能、头孢哌酮、头孢氨噻肟、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哌拉西林和丁胺卡那霉素),采用0.5和10倍最小抑菌浓度单独或联合分别作用于绿脓杆菌PA103和大肠杆菌V517两种细菌,检测抗生素作用后细菌菌量、形态学变化和培养液内毒素水平。动物实验以30%TBSAⅢ度烫伤菌血症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不同抗生素治疗组。于各时相点活杀动物并检测抗生素杀菌作用、内毒素、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及主要脏器病理变化。结果抗生素作用于细菌后能使细菌形态发生改变,同时能不同程度诱导细菌释放内毒素,头孢氨噻肟、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哌拉西林诱导细菌释放的内毒素较多,伊米配能、头孢哌酮相对较少(P<0.05)。细菌释放内毒素与抗生素种类有关,而与药物浓度和细菌种类无关。治疗烧伤菌血症后,均能有效杀灭细菌,引起血中内毒素、TNF、NO水平不同程度升高,内毒素水平与TNF水平呈正相关,伊米配能组血中内毒素水平较其它治疗组低(P<0.05)。结论不同抗生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早期采用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将社区获得性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分为早期采用无创正压通气组(治疗组)及拒绝无创正压通气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呼吸频率、血气分析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气管插管率、病死率、RICU住院天数。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2小时后PaO2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患者24小时后的呼吸频率、PaCO2较治疗前降低,pH、PaO2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2小时后、2,4小时后PaO2较对照组同时间PaO2高,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气管插管率、病死率、RICU住院天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早期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是治疗社区获得性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有效手段,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病死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胸心外科79例院内获得性感染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下呼吸道感染居第一位,致病菌以绿脓杆菌为主,真菌感染亦占相关比例。院内的侵袭性操作是院内感染的重要原因。提示应采取相应措施预防院内获得性感染和对院内感染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痰菌培养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自力 《中原医刊》2001,28(11):26-28
目的:回顾性分析住院的COPD急 作期患者痰培养结果及耐药情况,对酝区下呼吸道感染的细菌流行病学及今后选择抗菌药物提供借鉴。方法:选择155例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合格痰标本,培养阳性79例,对其中的58株细菌进行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K-B琼脂扩散法)。结果:38株革兰氏阴性杆菌对10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大多在70-90%之间,敏感药物排序依次为:伊米配能、头孢哌酮、丁胺卡寻和环丙沙星,部分细菌(主要是阴沟肠杆菌)产ESBLs;20株革兰氏阳性球菌仅对伊米配能和万古霉素敏感,其它抗菌药物耐药率多在70-100%之间。结论:本地区COPD急性发作期下呼吸道的细菌谱以革兰氏阴性杆菌占65.5%,革兰氏阳性球菌占34.5%。无论革兰氏阴性杆菌或阳性球菌,伊米配能的敏感率均在80-100%,可作为危重病人经验用药的首选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8.
伊米配能/西司他丁钠盐治疗新生儿重症感染张旭东,樊绍曾,邵肖梅,姚明珠,陈超(上海医科大学儿科医院儿内科200032)关键词伊米配能/西司他丁钠盐;感染;新生儿近年来,许多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导致细菌耐药已成为新生儿感染的重要问题,常需联合用药才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探讨老年人院内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特点,病原菌,以提高其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分析72例老年人院内获得性肺炎的临床资料。结果基础疾病以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为主,临床表现不典型,以长期卧床,接受化疗为主要诱发因素,死亡率高,病原菌以G^-杆菌为主。结论尽量控制患者住院及卧床时间,接受放化疗者应及时升自治疗,加强预防以降低发生率。应按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联合、足量、疗程宜长。  相似文献   

20.
陈萍  刘丁  邓少丽 《重庆医学》2006,35(23):2127-2129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医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某院2001年1月~2004年12月发生的院内获得性肺炎287例肿瘤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1:1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肿瘤患者院内获得性肺炎(NP)感染病死率为14.3%。发生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为免疫抑制治疗、手术、住院时间、抗茵药物应用时间、呼吸道插管。结论肿瘤患者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应引起临床重视,尽可能控制该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