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并不完全川崎病(IKD)的临床特征.方法 选择2006年10月~2009年7月我院诊治的19例肺炎支原体感染并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例患儿均发热;眼球结合膜充血12例;皮疹8例;口腔粘膜改变8例;手足硬性水肿、指(趾)端脱皮7例:颈部淋巴结肿大10例;卡痕、脐窝、肛周粘膜潮红6例.白细胞、血沉均不同程度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11例;心脏彩超示冠状动脉病变(CAL)12例.先后予红霉素、阿奇霉素抗感染,及早予人血丙种球蛋白(IVIG)、阿司匹林、潘生丁治疗,19例患儿病愈.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并不完全川崎病,多好发于学龄前儿童,发热、眼球结合膜充血出现机率大,极易误诊,延误治疗.对大环内酯类药物、IVIG、阿司匹林、潘生丁治疗效果好,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2.
金路 《中国医疗前沿》2009,4(23):59-59,52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并不完全川崎病(IKD)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2006年10月~2009年7月我院诊治的19例肺炎支原体感染并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例患儿均发热;眼球结合膜充血12例;皮疹8例;口腔粘膜改变8例;手足硬性水肿、指(趾)端脱皮7例;颈部淋巴结肿大10例;卡痕、脐窝、肛周粘膜潮红6例。白细胞、血沉均不同程度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11例;心脏彩超示冠状动脉病变(CAL)12例。先后予红霉素、阿奇霉素抗感染,及早予人血丙种球蛋白(IVIG)、阿司匹林、潘生丁治疗,19例患儿病愈。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并不完全川崎病,多好发于学龄前儿童,发热、眼球结合膜充血出现机率大,极易误诊,延误治疗。对大环内酯类药物、IVIG、阿司匹林、潘生丁治疗效果好,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1 年12 月至2013 年4 月收治我科住院的21 例川崎病合并支原体感染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 例患儿均有发热; 球结合膜充血20 例,皮疹11 例, 口腔粘膜改变21 例, 手足硬性水肿、指( 趾) 脱皮21 例, 颈部淋巴结肿大20 例, 卡痕、肛周粘膜潮红7 例。白细胞增高、血CRP 增高11 例, 心脏彩超示冠状动脉病变(CAL)4 例。所有患儿早期大剂量免疫球蛋白(IVIG) 及阿司匹林、潘生丁治疗,19 例治愈,2 例呈IVIG 不反应, 再次予以IVIG 后痊愈。结论肺炎支原体可能参与川崎病的发生,及早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免疫球蛋白、阿司匹林、潘生丁治疗,效果好,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4.
李欣辉  姚臻 《华夏医学》2009,22(4):668-670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其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治疗的65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不完全KD组平均年龄小于典型KD组;不完全KD组的球结膜充血、口唇病变、手足硬肿和指(趾)端脱皮发生率均低于典型KD组,口唇改变和颈部淋巴结肿大出现时间晚于典型KD组,发热、皮疹、手足硬肿、颈部淋巴结肿大持续时间较典型KD组延长;不完全KD组平均确诊时间较典型KD组延长,开始使用免疫球蛋白(IVIG)的时同迟于典型KD组,使用IVIG后两组平均退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发生冠脉扩张各为5例.结论:年龄越小不完全KD发病率越高;不完全KD患儿的部分特征性临床表现发生率低,开始使用IVIG治疗的时间较晚,可导致部分临床表现持续时间延长,注重实验室指标的改变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过晚使用IVIG治疗将增加心脏后遗症的几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全川崎病(KD)的诊断要点及合理性.方法 回顾分析10年来收治的KD44例,分为典型组33例及不全组11例,对两组的临床特征、实验室诊断及丙种球蛋白及阿司匹林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①婴儿发生率不全组(45%)比典型组(9%)显著增多,P<0.01;②6条诊断标准中:发热、口腔黏膜改变及手足硬肿、脱皮改变的比较,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眼结合膜充血、皮疹及淋巴结肿大在不全组比典型组明显减少,P<0.01.不全组除发热外另具备3条及2条诊断标准者各半;③两组ESR、CRP增高无差异;④其他实验室检查中:血小板增高发生率不全组(82%)明显多于典型组(9%);两组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扩张、WBC、ALT、HCT异常等均无差异;不全组具备3项异常者64%、2项者18%;⑤卡介苗瘢痕(卡瘢)及肛周皮肤红肿、合并症的发生率及IVIG、Asp退热效果比较,均无差异.结论 采用除发热外另具备2~3条诊断标准,同时伴有ESR和(或)CRP增高、实验室异常2~3项,应考虑KD而给予治疗.  相似文献   

6.
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2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钦祥 《中原医刊》2004,31(21):24-25
目的:观察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川崎病(KD)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收治的28例KD患者在应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加用IVIG治疗,并与单用阿司匹林口服组对照。结果:治疗组退热时间及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IVIG是治疗KD的有效药物,应尽早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对川崎病(KD)患儿炎症状态及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影响。 方法 将128 例KD 患儿分为MP 感染组42 例,非MP 感染组86 例,分析两组热程、不完全KD 比例及静脉丙 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比例等临床特征。比较患儿急性期、缓解期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与淋巴 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及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等炎症指标及并发CAL 情 况的差异。结果 KD 急性期MP 感染组NLR、PLR、hs-CRP 及红细胞沉降率(ESR)均高于非MP 感染 组(P <0.05),缓解期MP 感染组PLT 和hs-CRP 高于非MP 感染组(P <0.05)。MP 感染组IVIG 无反应、 CAL 发生率及左冠状动脉内径/ 主动脉环内径(LCA/AOA)比值均高于非MP 感染组(P <0.05)。结论 合 并MP 感染的KD 患儿机体免疫炎症反应更为强烈,发生IVIG 无反应以及CAL 的风险均增高。  相似文献   

8.
冉敏  谭忠友  余洁 《贵阳医学院学报》2015,40(2):183-185,188
目的:总结不完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67例不完全KD患儿(不完全KD组)和同期81例典型KD患儿(典型KD组)的主要临床表现、其他系统症状、实验室指标、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无反应例数及冠状动脉受损(CAL)发生率。结果:不完全KD组患儿除卡疤红斑及肛周潮红脱屑发生率高于典型KD组(P<0.05)外,呼吸、消化和神经系统症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实验室指标异常比例以及IVIG治疗无反应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完全KD患儿CAL发生率高于典型KD组(χ2=5.36,P<0.05)。结论:不完全KD更易发生CAL,卡疤红斑和肛周充血脱屑可作为不完全KD诊断的辅助依据。  相似文献   

9.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KD)也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以全身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其病因复杂,如果临床治疗不当,容易导致患儿出现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威胁患儿健康。输注丙种球蛋白(IVIG)联合阿司匹林是急性期川崎病的标准治疗方案,但约有10%~20%的川崎病患儿对单次注射IVIG(2 g/kg)联合阿司匹林并无效果,称为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1]。其具体诊断标准和处理方法至今尚未完全统一。现报告来自于四川省人民医院儿科病房1例IVIG无反应性KD患儿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0.
丙种球蛋白非敏感性川崎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对川崎病(KD)治疗不敏感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KD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按标准分为IVIG敏感性KD组107例及IVIG非敏感性KD组15例,对其进行组间对比分析。结果:IVIG非敏感性KD组共15例,占总例数的12.3%,两组病例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异(P>0.05)。IVIG非敏感性KD组的血红蛋白(Hb)血浆白蛋白(ALB)均明显低于IVIG敏感性KD组,中性粒细胞比例(N)明显高于IVIG敏感性KD组(P<0.05)。IVIG非敏感性KD组患儿中有中度以上冠状动脉扩张或冠状动脉瘤者2例(2/15,13.3%),明显高于IVIG敏感性KD组(2/107,1.9%)(P<0.05)。IVIG非敏感性KD组患儿中9例通过复用IVIG后临床症状得以缓解,仅3例在复用IVIG后症状仍不能控制而加用激素治疗。结论:贫血、低蛋白血症、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是引起IVIG非敏感性KD组发生的可能因素,临床中对于这些患儿应予重视并进一步复用IVIG治疗,必要时在抗凝基础上加用激素治疗以减少冠状动脉的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国产阿齐霉素 (Azithromycin)粉针剂对呼吸、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患者 1 6 0例 ,分为试验组 (阿齐霉素 ) 6 0例、对照组 (克拉霉素 ) 6 0例、非对照试验组 (阿齐霉素 ) 4 0例。给药方法为阿齐霉素 0 .5 g,每天 1次 ,静滴 ;克拉霉素 0 .5 g,每天 2次 ,静滴 ;疗程均为 5~ 7天。 结果 :1 0 0例应用阿齐霉素治疗的急性细菌性感染患者 ,总有效率为 92 .0 %。呼吸系统感染随机对照研究显示 ,试验组的痊愈率为 6 3.3%、有效率为 86 .7% ,略高于对照组的痊愈率 (5 5 .0 % )、有效率 (85 .0 % ) ,但在统计学上并无显著差异 (P>0 .0 5 ) ;非对照试验组 (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化脓性扁桃体炎、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的痊愈率为 97.5 % ,有效率为 1 0 0 .0 %。试验组患者感染菌清除率为 96 .7% ,略高于对照组清除率 93.3% ,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应用阿齐霉素的患者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 3.0 % ,其中试验组为 1 5 .0 % ,明显低于对照组 (45 .0 % ,P<0 .0 1 )。 结论 :阿齐霉素粉针剂对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化脓性扁桃体炎、皮肤软组织感染不仅有很好的疗效 ,而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node syndrome,MCLS),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好发于儿童以全身血管病变为主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本病主要侵及全身大中动脉,其并发症主要是冠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和冠状动脉狭窄,严重者可发生心肌梗死甚至猝死.近年来,本病发病率有不断上升趋势,在发达国家KD所致的冠脉损伤已经成为儿童最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不完全型KD和IVIG耐受型KD所占比例不断增大.因此,对KD的诊断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不完全型KD的早期诊断.KD的治疗上,目前临床的常规方案是阿司匹林(ASA)和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IVIG)联合应用.但对IVIG耐受型KD的治疗,却有着不同观点,更需要有新的治疗方案和药物,以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风险.  相似文献   

13.
徐建名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9):1495-14,961,498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肺外并发症发生状况及其临床特征.方法:对1992年9月到2006的10月本院儿科115例MP感染患儿..筛选出其中有并发症患儿15例作为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并发川畸病9例,占60%(9/15)均发热大于5天,其中6例眼结合膜充血、口唇皲裂、颈淋巴结肿大,全身多形性红斑、肛周潮红脱皮.2例掌跖红斑、肛周潮红脱皮.1例仅心脏B超示冠状动脉扩张.除1例转院外,其余均用“阿奇霉素”、“阿斯匹林”及“丙种球蛋白”治愈出院;并发急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称传单)4例,占26.6%(4/15)均有发热、淋巴结肿大、咽峡炎.3例肝脾肿大.1例全身出猩红热样皮疹.均经“阿奇霉素”治愈出院;并发肺炎支原体相关性肾炎2例,占13.3%(2/15),2例均有水肿及血尿.经“阿奇霉素”抗MP,辅以对症亦全治愈出院.结论:MP感染肺外并发症多种,其中川畸病占多数60%(9/15).各类并发症均有其相应临床特征及特定治疗方案.临床医师在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时要高度警觉肺外并发症的发生,以免漏诊或误诊,错过相关的治疗时机,造成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4.
高文珺  范晓晨 《安徽医学》2017,38(7):951-954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1967年由日本医师川崎富作首次报导,后被认为是一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KD是一种自限性的血管炎,主要侵及中小动脉,在未接受治疗的患儿中有15%~25%合并冠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s)[1].KD经典诊断标准是日本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研究委员会于1984年制定的:发热(体温> 38.5℃)大于5 d;同时满足以下5项中至少4项,双眼结膜非化脓性充血、口唇潮红、躯干多形性红斑、手足硬肿脱皮、非化脓性颈部淋巴结肿大(直径>1.5 cm);如不满足以上5项中的4项,但已合并冠脉受累亦可诊断.目前,急性期的治疗方案为大剂量的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联合大剂量阿司匹林,退热后48~72 h阿司匹林予以减量,缓解期阿司匹林维持治疗的时间取决于冠脉受累程度[2].但仍有9.4%~23%的患儿在接受首次IVIG治疗后仍持续或再次发热(体温> 38.5℃)[3],这称为IVIG无反应性KD.现将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方法:选择小儿川崎病患者3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儿均有发热,并以眼结合膜充血、口唇皲裂发生率最高,21例典型KD中发生冠状动脉病变5例,9例不完全型KD中发生3例。结论:婴幼儿川崎病早期易误诊,对不明原因发热5 d以上患儿,具有部分KD临床表现者,应反复超声心动图检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川崎病(KD)的临床资料,探讨KD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住院KD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KD患儿各种临床表现出现的时间及发生率;总结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和阿司匹林(ASA)对KD的疗效。结果56例中,持续发热、唇和口腔粘膜改变、双球结膜充血、手足硬肿、颈部淋巴结肿大、多发性皮疹、肛周脱屑的发生率分别为100.00%、76.79%、69.64%、64.29%、55.36%、53.57%、39.29%。病程4~9天内发生心脏冠状动脉病变达45%。所有患儿均接受ASA治疗,IVIG治疗后48h退热48例,4例在用第2剂IVIG后36h退热,2例加用糖皮质激素并于2天内退热;2例于3~7天内自行退热。结论发热、手足硬肿、淋巴结肿大、皮疹(包括出现卡斑红)、双眼球结膜充血、唇和口腔粘膜改变是川崎病的早期主要临床表现。心脏冠状动脉的病变可为该病确诊提供有力的佐证。IVIG和ASA对KD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川崎病(KD)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与临床传统使用的炎性指标的关联性,探讨IL-6对KD临床分型、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反应性及冠状动脉损害(CAA)的预测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165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分型、IVIG反应性、CAA与否,所有患儿分为完全KD组、不完全KD组、IVIG反应组、IVIG无反应组、CAA组和非CAA组共6组.结果 ①KD急性期IL-6升高,经IVIG治疗后逐渐降至正常,且与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ESR)呈正相关.②不完全KD组血清IL-6水平高于完全KD组;IL-6>13.25 pg/ml预测不完全KD的敏感度为77.80%、特异度为54.40%,ROC曲线下面积为0.596.③IVIG无反应组血清IL-6水平高于IVIG反应组,IL-6>26.40 pg/ml预测IVIG无反应的敏感度为60.00%、特异度为66.30%,ROC曲线下面积为0.580.④CAA组和非CAA组血清IL-6水平未见差异.结论 IL-6有望成为预测不完全KD和IVIG无反应KD的生物学标志.  相似文献   

18.
何兵  孙燕  李小鸥  金红芳 《中国医刊》2012,47(11):87-88
目的 通过探讨109例川崎病(KD)患儿的临床表现及特征,从而为KD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信息.方法 对109例KD患儿的年龄分布、性别、主要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KD患儿临床表现为球结合膜充血者占78.9%,口唇皴裂占65.1%,杨梅舌占33.9%,淋巴结肿大占49.5%,皮疹占60.6%,手足硬肿占57.8%,冠状动脉病变25.7%,腹水0.92%.103例KD患儿接受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及阿司匹林治疗,其中92例患儿首次丙种球蛋白治疗后病情好转,6例首次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的患儿,再次予以丙种球蛋白治疗,其中5例患儿治疗有效;6例KD患儿确诊后,给予糖皮质激素及阿司匹林治疗,其中5例患儿有不同程度的冠脉损伤.结论 KD好发于5岁以下小儿,特别是婴幼儿,及早诊断并尽快静脉给予丙种球蛋白治疗,可以减少冠脉病变的几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9.
川崎病(K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小儿急性发热性疾病。以前采用阿斯匹林(ASP)和对症治疗。近年来国外报道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可迅速控制急性期病状。本文采用IVIG治疗6例,同时设对照组(6例)。结果:IVIG组临床症状消失快,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一次大剂量IVIG输注治疗KD疗效较佳。  相似文献   

20.
阿齐霉素序贯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阿齐霉素序贯治疗肺炎支原体 (MP)肺炎的效果。方法 MP肺炎患儿 60例 ,随机分为三组 ,A组 (阿齐霉素静脉给药组 )、B组 (阿齐霉素序贯治疗组 )、C组 (静滴红霉素组 ) ,比较三组疗效、不良反应、治疗费用。结果 三组有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但阿齐霉素序贯治疗组 2 4h症状减轻明显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总治疗费低 ,住院时间短。结论 阿齐霉素序贯治疗MP肺炎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