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膝关节控制的强化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和步态的影响。方法:选择住院脑卒中患者23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13例)和观察组(12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神经促通技术运用、运动再学习等康复训练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康复综合训练的基础上增加针对膝关节控制能力的强化训练,主要是膝关节0°~15°范围内屈伸的控制训练。训练频率1次/d,30~40 min/次,训练时间为8周。于训练前以及训练8周末,对两组患者进行指标评测。包括5次坐立试验(FTSST)、10 m最大步行速度测定(MWS)、平衡功能和步态测评、下肢伸膝肌群肌力测试。结果:对照组FTSST、10 MWS、下肢伸膝肌群肌力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经过训练后,观察组患者BBS、TGA、下肢伸膝肌群肌力较训练前有明显提高。结论:膝关节控制能力的加强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身体协调能力、增强患者的平衡能力和行走能力,降低患者的跌倒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
脑卒中后膝过伸发生的原因为患侧膝关节控制能力低下、下肢伸肌张力增高、本体感觉(深感觉)障碍及不科学的训练方法等。提出了良肢位摆放、膝关节稳定性训练、降低下肢伸肌张力训练、本体感觉再教育训练、延缓初次站立时间等预防膝过伸的康复对策。指出只要运用这些康复训练方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自早期开始进行科学、规范的康复训练,就可避免或减少膝过伸的发生,防止异常步态形成,提高下肢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膝关节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给予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膝关节控制强化训练,结果显示膝关节控制强化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4):85-88
目的探讨膝关节强化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及步行能力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康复科就诊脑卒中后偏瘫患者86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患者均予控制颅内压、血压、血糖和血脂,营养脑细胞及预防并发症等基础治疗。对照组患者予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训练,干预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膝关节强化控制训练,两组患者均干预8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与干预8周后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步行能力的变化。结果干预8周后,两组患者FMA评分、BBS静态和动态评分评分较前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干预组患者上升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FAC评分和MWS较前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干预组患者上升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膝关节强化控制训练用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可促进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改善其平衡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Bobath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和平衡能力的作用.方法:44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核心稳定性训练和Bobath疗法,共进行8周.分别使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躯干控制能力Sheikh评定量表、Berg平衡量表(BBS)和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定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躯干控制能力、平衡能力和步行功能,使用卷尺测量简易腹内压.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FMA评分、Sheikh评分、BBS评分、Holden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腹内压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并且,观察组治疗后四种评分和腹内压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核心稳定性训练和Bobath疗法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功能和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6.
骨盆控制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骨盆控制能力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60例脑卒中患者分成加强骨盆控制能力训练组(观察组)30例与一般康复训练组(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的基础上加做骨盆控制训练;训练前后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BBS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评定,并进行疗效比较.结果观察组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强盆骨控制能力训练对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有显著的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患者的患膝关节控制能力的好坏 ,直接影响患者的站立与行走。因此在康复治疗中 ,如何提高其患膝关节控制能力至关重要。我科自 1999年 1月至2 0 0 0年 1月采用运动治疗训练脑卒中患表 1 两组疗效比较组别例数治愈 (例 )显效 (例 )有效 (例 )无效 (例 )治愈率 (% )显效率 (% )总有效率 (% )治疗组 30 1 6 95 0 53 83 1 0 0对照组 2 5 6 7 1 0 2 2 4 52 92者的患膝关节控制能力 ,疗效显著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经临床、CT、MR确诊为脑卒中患者共 5 5例。根据改良爱丁堡与斯堪的那维亚研究组评分标准[1] 都在 …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脑卒中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疾病,卒中后的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制约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的康复训练以肢体功能为主,躯干控制能力训练则往往被忽略。核心肌群训练对于改善偏瘫患者躯干控制能力有立竿见影的作用。因此,本文就核心肌群的训练在脑卒中康复中的研究进行论述,使其能够指导人们制定有效的康复策略,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平衡能力、躯干控制能力,行走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从而使卒中患者能更好、更快地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早期使用动态式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进行上述治疗的站立和行走训练中使用动态式踝足矫形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对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经6周治疗后,其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01),且治疗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使用动态式踝足矫形器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早期使用动态式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进行上述治疗的站立和行走训练中使用动态式踝足矫形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对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经6周治疗后,其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01),且治疗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使用动态式踝足矫形器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骨盆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骨盆训练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分别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下肢的步行能力进行评定,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骨盆训练组患者的功能改善(优良率93.3%)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骨盆训练能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下肢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任务导向性功能性活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32)和对照组(n=32);试验组采用常规的运动康复训练和任务导向性功能性活动训练,对照组仅进行常规运动康复训练。两组训练时间都是40 min/次,2次/d,5 d/周,连续训练4周。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ugl?Meyer scale,FMA?L)、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FAC)、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对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步行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训练前后的评估,比较两组训练前后各指标的变化。结果:训练4周后,两组评估指标均显著高于训练前(P < 0.05),且试验组FMA?L、BBS、 FAC 和 B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任务导向性功能性活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显著影响。它可以帮助患者尽快实现行走,改善日常生活活动,促进患者自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膝关节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膝关节控制强化训练,对照组做常规康复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进行Holden功能步行分类和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定,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步行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膝关节控制强化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多发病,发病后常常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其中偏瘫步态导致的步行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是康复治疗的重点、难点之一。目前常规的康复训练主要集中在肢体功能训练,而忽视了骨盆、躯干部位的近端控制能力训练,对提高患者步行能力效果欠佳,从而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核心稳定性训练强调骨盆和躯干部位肌肉的稳定、力量、平衡能力的训练。我科将核心稳定性训练与常规康复训练相结合治疗脑卒中患者,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减重平板步行训练方法(BWSIT)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照组进行传统步行训练(CGT).30 d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量表进评估.结果 治疗组患者步行能力显著提高,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减重步态治疗训练有利于较好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6.
王琴苗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22):3297-3298
偏瘫是脑血管意外后最常见的功能障碍。它严重影响患者的步行能力,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能够行走几乎是每位患者最大的愿望,所以恢复患者的步行功能就成了偏瘫康复的重要内容。1步行训练的基本条件站立平衡达到Ⅲ级或接近Ⅲ级;患侧下肢有足够的持重能力;最好能单独支撑体重,至少在患肢负重小于1/2体重时不应进行训练;患侧下肢具有主动屈伸髋、膝关节的能力[1]。2步行前准备训练偏瘫患者在不具备步行条件时过早行走,会引起划圈等异常步态并影响步行的稳定性、协调性与安全性。为了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与步行质量,要先进行步行前准备训练,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不同角度下可调式膝关节支具应用于脑卒中患者对其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 选取81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均在我科进行常规康复治疗,两组患者在进行步行训练时都予以佩戴可调式膝关节支具,治疗组患者膝关节支具限定在30°-180°,对照组患者膝关节支具限定在0°-180°,两组治疗前后均进行步行能力评定。结果 治疗4周后,治疗组患者步行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脑卒中患者佩戴可调式膝关节支具角度设定在30°-180°对于步行能力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早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时间为12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髋关节和膝关节活动度、FMA下肢评分、FAC步行功能评分、ADL评分情况.结果:2组患者在治疗前各临床评价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2周后,2组的髋关节和膝关节活动度、FMA下肢评分、FAC步行功能评分、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髋关节和膝关节活动度、FMA下肢评分、FAC步行功能评分、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可改善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9.
<正>平衡功能是决定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最重要的临床因素之一。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使患者躯体及肢体控制力下降,站立及行走不稳,易发生跌倒,致使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本研究采用天柱傍针刺配合平衡区电针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观察其对患者下肢功能活动和步行能力的影响,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杭州  相似文献   

20.
张浩天  次仁卓玛  赵清华  孙鑫  张倩 《重庆医学》2021,50(13):2274-2282
目的 系统评价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步行能力康复的影响.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严格筛选符合条件的文献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和Stata1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7篇文献,样本量1277例(试验组638例,对照组639例);M eta分析提示等速肌力训练可以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膝关节屈、伸肌峰力矩,屈伸肌峰力矩比,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平衡功能评分及显著降低"起立-行走"计时评分,结局指标均值差(M D)及95% 置信区间(C I)分别为:6.83(95%C I:5.31~8.34,P<0.001)、6.92(95%C I:5.86~7.97,P<0.001)、0.08(95%C I:0.05~0.10,P<0.05)、5.44(95%C I:2.45~8.43,P<0.001)、1.21(95%C I:0.99~1.43,P<0.001)、-0.58(95%C I:-0.85~-0.31,P<0.001).漏斗图显示本次Meta分析不存在发表偏倚.结论 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步行能力康复有着积极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