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图在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及脑梗死分期中的价值.方法 对152例次各期脑梗死患者行颅脑DWI检查,测定脑梗死灶ADC值及对侧ADC值,计算相对ADC(rADC)值,分析判断rADC在各期脑梗死中的演变.结果 超急性期脑梗死灶ADC值,明显低于对侧相应部位,经配对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部分病灶中心区ADC值低于边缘区,提示梗死中心区脑细胞损伤重于周围区,提示缺血半暗带的存在.结论 ADC值测量结合DWI图像不仅可以对超早期脑梗死做出诊断、为脑梗死的准确分期提供了量化指标,并且可以量化脑组织损伤程度,提示脑组织缺血半暗带的存在,为临床制定正确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界定超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以提出量化评定标准.方法 13例发病时间在2~6 h以内的超早期脑梗死患者行MRI检查,包括DWI和PWI,并在2~28d内复查T2WI确定最终梗死范围.对梗死中心区、缺血芈暗带及对侧镜像区,测量其扩张变化和血流灌注.结果 ①梗死中心区与缺血半暗带表观弥散系数(ADC)平均值分别为7.01×10-4mm2/s及9.36×10-4mm2/s,tADC平均值分别为0.63及0.87.梗死中心区ADC及rADC均明显降低,缺血性半暗带ADC及rADC轻度下降,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②PWI显示11例超早期脑梗死存在灌注缺损区或灌注减低区,2例腔隙性脑梗死未见明显异常.③对于PWI>DWI者.ADC值轻度降低(<22%)的区域可能为缺血性半暗带;而ADC值明显降低(25%~53%)的区域(16%~34%)可能为不可逆损伤区.结论 DWI与PWI的联合应用可发现超早期脑梗死,并预测缺血半暗带.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磁共振扩散成像(DWI)和波谱(MRS)技术界定超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力求提出量化评定标准.方法 13例发病时间在2~6 h以内的超急性脑梗死患者行MRI检查,包括DWI及MRS技术,并在2~28 d内复查T2 WI确定最终梗死范围.对梗死中心区、缺血半暗带及对侧镜像区,测量其扩散变化及代谢改变.结果 ①梗死中心区与缺血半暗带表观扩散系数(ADC)平均值分别为7.01×10-4 mm2/s及9.36×10-4 mm2/s,相对ADC(rADC)平均值分别为0.63及0.87,梗死中心区ADC及rADC均明显降低,缺血半暗带ADC及rADC轻度下降,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超急性脑梗死的典型MRS改变为乳酸(Lac)浓度升高和氮-乙酰天门冬氨酸盐(NAA)水平降低.以肌酸和磷酸肌酸(Cr)为内标准的NAA/Cr比值、Lac/Cr比值及相对NAA(rNAA)在梗死中心区与缺血半暗带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缺血半暗带区ADC值轻度降低(<22%)、Lac升高且NAA正常或轻度下降(<14%);而ADC值明显降低(25%~53%)、Lac升高且NAA明显下降(16%~34%)的区域为不可逆损伤区的可能性大.④1例疑腔隙性脑梗死发病2 h DWI见右丘脑小团异常高信号灶,ADC下降幅度为16%,11d后复查T2 WI见原右丘脑高信号完全消失,提示为缺血半暗带,而非梗死.结论 DWI和MRS的联合应用可发现超急性脑梗死,并预测缺血半暗带.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上表观弥散系数(ADC)分析超急性、急性及亚急性期脑梗死的缺血半暗带范围.[方法]53例脑梗死患者中超急性期者为6例,急性期为18例,亚急性期为29例;给所有患者进行常规MRI,DWI检查,测量病灶平均ADC、相对表观弥散系数(rADC)及病灶旁3,5mm区ADC.[结果]53例脑梗死患者病灶平均rADC为55%~75%;超急性及急性期病灶旁3mm处平均rADC为78%~80%,亚急性期为100%;超急性、急性及亚急性期病灶旁5mm的平均rADC为100%~105%.[结论]脑梗死在超急性期及急性期存在缺血半暗带,其范围为病灶旁3mm区,亚急性期无缺血半暗带.  相似文献   

5.
李铁丰  谢平坤  白延军  陈富星  李辉  邹煜  汤升  丁颖 《中国现代医生》2012,(36):103-104,111,F0003
目的评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灌注加权成像(PWI)在界定超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中的应用。方法25例发病时间在6h以内的超早期脑梗死患者行MRI检查,包括DWI和PWI,测量分析梗死中心区、缺血半暗带(IP)及对侧镜像区扩张变化和血流灌注。计算ADC值。结果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PWI上显示的脑灌注延长区域与DWI上显示的高信号急性脑梗死区域不匹配,PWI显示的病灶范围大于DWI显示;DWI定量分析显示,与梗死中心区比较,IP、梗死中心对侧镜像区ADC值均明显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IP区fADe值高于梗死中心区,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WI显示大面积梗死患者脑组织血流灌注明显减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未见明显的灌注减低区。结论DWI与PWI的联合检查可准确诊断超早期脑梗死并预测IP。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RI扫描中,表面弥散系数(ADC)值和灌注成像(PWI)对评估脑梗死患者脑组织缺血程度的可行性,观察其梗死变化。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42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对患者不同时间MRI图像表现进行分析,以同侧正常部位为对照组,分析不同组别MRI检查ADC、PWI值及是否存在半暗带等情况。结果腔隙性脑梗在急性期ADC值明显低于慢性期,急性期、慢性期腔梗阻ADC值分别为(0.512±0.053)、(1.245±0.077),高于对照组(P0.05),经PWI序列检查无半暗带区存在。慢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病灶中心、病灶周围ADC值明显高于急性期(P0.05);病灶中心急性期ADC值低于对照组,慢性期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期、慢性期病灶周围ADC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83.33%急性期患者PWI存在半暗带区,慢性期患者无半暗带区出现(P0.05)。结论 MRI扫描ADC值及PWI可有效评估脑梗死患者脑组织缺血程度,能反映脑组织缺血程度及侧支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9):128-13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MRI诊断中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表观弥散系数(ADC)图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1月~2018年11月在我院住院部收治的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同时接受常规MRI检查、DWI检查及CT检查,比较三种检查方式对超急性期脑梗死及急性期脑梗死的检出情况,进一步比较DWI检查结果中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与急性期脑梗死患者ADC值及rADC值差异。结果 DWI检查对超急性期脑梗死检出率高达100.00%,显著高于CT检查与常规MRI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WI检查与常规MRI检查对急性期脑梗死检出率分别为100.00%和90.91%,显著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急性期脑梗死病灶平均ADC值急性期脑梗死病灶平均ADC值梗死灶对侧部位平均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急性期脑梗死病灶及急性期脑梗死病灶中心rADC值均显著低于边缘r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急性期脑梗死病灶中心rADC值及边缘rADC值均显著低于急性期脑梗死病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与ADC诊断急性脑梗死准确率高,能够有效反映患者病灶情况和缺血半暗带变化,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弥散加权成像(DWI)结合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分析超急性、急性期、亚急性期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半暗带的范围和演变过程。方法测量38例(超急性期10例、急性期16例、亚急性期12例)脑梗死患者梗死灶中央区、边缘区、周围区平均ADC值,计算相对ADC(rADC)值。对不同分期、不同区域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超急性期、急性期缺血灶平均ADC值(3.83±0.89)×10^-4mm。/s、(4.92±0.18)×10^-4mm^2/s,明显低于对侧正常区域(8.29±0.54)×10^-4mm^2/s、(7.86±0.63)×10^-4mm^2/s(P〈0.05),而亚急性期病灶区与对侧正常区域无明显差异(P〉0.05)。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病变中央区rADC值减低最明显,病变外周区(边缘区和周围区)rADC值下降少于中央区,从梗死中心到周围rADC呈阶梯状升高。结论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死缺血灶周边区存在缺血半暗带;DWI结合ADC能快速准确诊断超急性、急性期脑梗死,反映脑组织损伤程度,判断缺血半暗带的范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不同时期脑梗死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特征及其缺血半暗带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3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10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不同时期脑梗死患者病变区和检测对应部位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PWI灌注参数在不同时期脑梗死中的表现,并分析DWI和PWI在不同时期脑梗死表现的关系。结果不同时期的脑梗死患者梗死区和健侧对应区的ADC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急性期和急性期rCBV、rCBF以降低为主,MTT、TTP以升高为主;亚急性期rCBV、rCBF基本正常,MTT、TTP以升高为主;慢性期rCBV、rCBF、MTT、TTP均以降低为主。超急性期和急性期分别有18例、14例患者DWIPWI,亚急性期、慢性期未见;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分别有4例、26例、11例患者DWI=PWI,超急性期未见;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分别有3例、19例、5例患者DWIPWI,慢性期没有。结论 MRI检查DWI技术可显示微小的缺血病灶;PWI可显示可能存活的缺血半暗带,两者联合可有效鉴别诊断缺血半暗带。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非强化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对急性脑梗死预后的诊断价值。方法筛选33例经MR证实的突发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像。发病6~12小时及间隔4天分别行MR检查,然后在DWI上计算出梗死灶的大小。根据梗死灶的大小有无扩大,将患者分为两组:梗死灶扩大组(组I,n=22)与无扩大组(组II,n=11)。随后在两组患者的ADC图上分别取3个点:梗死灶中心、半暗带和对侧相应部位正常脑实质,将测得病灶大小及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发病6~12小时与间隔4天,DWI上病灶大小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梗死灶中心与半暗带ADC均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半暗带ADC均值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梗死灶中心及半暗带的非强化ADC值对急性脑梗死预后评估及制定临床治疗方案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时期脑梗死扩散加权成像的差异,探讨DWI及表观扩散系数值对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常规MRI及DWI检查,测量不同时期梗死病灶ADC值及相对rADC值,比较各期rADC值的差异。结果@DWI对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死梗死灶显示较常规MRI成像更加准确、清晰。②超急性、急性期rADC最低,分别为(63.13±6.39)%、(67.75±7.90)%,亚急性期时rADC逐渐升高,甚至出现假正常化现象,慢性期时明显高于正常水平,rADC与脑梗死病程具有显著相关(r=0.866,P〈0.001)。结论DWI对超急性期及急性期脑梗死诊断敏感;与ADC值联合应用,有助于及时准确判断脑梗死的分期和病理生理改变,为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三向同性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图(ADC mapping)在不同时期脑梗塞的诊断以及在判断脑梗塞的转归和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三向同性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常规MRI平扫对90例脑梗塞患者进行检查,其中超急性期30例(起病至检查前时间〈6 h),急性期30例(7~72 h),亚急性期30例(3~10 d),在ADC图上测量梗塞灶ADC平均值,同时测定对侧相应区域ADC值,并由此计算相对ADC值(rADC=病变区ADC/对侧相应区域ADC×100%),分析梗塞不同时期rADC值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结果: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塞灶在DWI上表现为高信号,其ADC值较对侧相应区域明显下降,平均ADC值分别为超急性期:0.342×10^-3mm^2/s,急性期:0.462×10^-3mm^2/s,对侧相应区域ADC值分别为超急性期:0.744×10^-3mm^2/s,急性期:0.817×10^-3mm^2/s。超急性期,急性期病灶rADC值最低,分别为超急性期:45%,急性期:59%,随时间延长rADC由低到高,即rADC值与时间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梗塞灶ADC值具有特征性演变规律,结合DWI、T2WI,ADC图可以对脑梗塞进行分期诊断,还可以动态观察进行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早期高压氧治疗(hyperbaric oxygen,HBO)对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IP)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按照磁共振灌注加权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即PWI/DWI不匹配原理,入选40例具有IP的AC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高压氧治疗2个疗程。根据DWI异常信号的高低在患侧选取病灶的中心区、病灶的边缘区、病灶的中心区与边缘区中点、病灶的外周区共4个点,测量治疗前后4点的相对表观弥散系数(relative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rADC)。同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除梗死中心区以外,其余3个点的rADC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高压氧治疗,能够有效挽救ACI的IP并改善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14.
MR弥散成像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在诊断超急性、急性脑梗死、脑干梗死及皮层下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DWI和常规MRI对10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其中超急性期10例,急性期18例,亚急性期50例,稳定期12例,慢性期10例.19例脑梗死患者进行了常规CT检查.观察各期脑梗死、多发脑梗死、脑干梗死及皮层下脑梗死在CT、常规MRI及弥散图像上的表现,测定梗死灶ADC值,同时测定对侧相应部位正常脑组织ADC值.结果:超急性、急性期脑梗死在DWI上表现为高信号,在T2WI上为等信号或表现为部分稍高信号,在ADC图上表现为低信号,病灶ADC值较对侧相应区域明显下降,梗死灶ADC值与对侧相应部位正常脑组织ADC值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脑梗死灶在DWI及ADC图上具有特征性演变规律,结合T2WI可以对脑梗死进行分期诊断.DWI有助于超早期脑梗死的诊断、多发脑梗死中新旧病灶的区分、脑干梗死及皮层下脑梗死的检出,对临床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有极大帮助.DWI较CT敏感,亦较常规MRI敏感,对疑有急性期尤其是超急性期脑梗死者,应加作DWI检查.  相似文献   

15.
脑干华勒氏变性的DTI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丽娟  孟志华  程英 《山西医学院学报》2014,(3):213-216,248-250
目的 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观察非脑干脑梗死后脑干华勒氏变性(Wallerian degeneration,WD)的特点,从而为临床早期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准确的影像学信息.方法 收集54例非脑干梗死患者,其中非脑干梗死组中初发脑梗死按照病程分为三期,即急性期(n=16)、亚急性期(n=16)、慢性期(n=16);非脑干梗死组按照病灶范围分为腔隙性梗死组(病灶直径<1.5 cm,n=27)和梗死面积较大组(病灶直径>1.5 cm,n =27).另外选择脑实质未见异常的对照组40例.所有受试者应用美国GE1.5T磁共振进行脑部常规MRI及DTI成像.所有数据应用AW4.5 Functool软件分析处理,根据白质纤维示踪图观察脑干皮质脊髓束形态变化,分别测量ADC值和FA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非脑干梗死组ADC值和FA值均降低(均P<0.01);而非脑干梗死组在不同病程和病灶范围大小不同的ADC值和FA值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FA值从急性期、亚急性期到慢性期呈逐步降低的趋势,ADC值在急性期及亚急性期降低,慢性期升高;与腔隙性梗死组对比,梗死面积较大组ADC值和FA值均降低(均P<0.05).结论 应用弥散张量成像可以判断非脑干梗死时脑干华勒氏变性皮质脊髓束形态变化,定量测定脑于FA值和ADC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及运动功能评估的价值。方法分析49例不同时间窗的急性脑梗塞病人的MRI影像资料,所有病人均行常规MRI、DWI及DTT扫描,测量FA值、ADC值,DTT评估梗死灶与皮质脊髓束的关系。结果梗死不同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FA值呈降低趋势,ADC值呈逐渐升高趋势。超急性期、急性期病灶中心区与边缘带的FA值及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弥散张量纤维束(DTT)成像梗死灶与皮质脊髓束关系分为不累及、受压无中断、破坏中断减少,破坏组及受压组的FA值、ADC及NIHS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急性脑梗死中FA及ADC值具有特征性演变规律,可评估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情况,DTT可以显示梗死灶对皮质脊髓束的影响,有利于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