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锁(牙合)(lock—bite)是指在正中(牙合)位时,下颌后牙颊尖的颊斜面(或舌尖的舌斜面)咬合在上颌后牙舌尖的舌斜面(或颊尖的颊斜面)上,(牙合)面并无咬合接触的一种后牙错(牙合)畸形,属于上、下牙弓侧向关系异常。由于锁(牙合)牙的锁结作用,不仅影响于咀嚼功能,也影响了颌骨的正常发育,而且在咀嚼中产生创伤(牙合),还会引起颞下颌关节病变。应引起口腔医生的足够重视。本文目的是通过对50例锁(牙合)病例模型的初步分析,探讨;(1)锁(牙合)牙的好发部位;(2)锁(牙合)的分类(3)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长正中(牙合)型全口义齿的咀嚼效率及满意度,对长正中(牙合)型义齿的佩戴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12例重度牙槽嵴吸收无牙(牙合)患者,分别制作长正中(牙合)型与解剖(牙合)型两种义齿,各给予患者3个月佩戴.对患者佩戴期间咀嚼效果以及满意率进行测试,总结患者最终选择结果.结果 患者佩戴两种义齿期间,分别于佩戴4,8,12周行咀嚼效率测定,长正中验型3次测量结果均显著高于解剖(牙合)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解剖(牙合)型使用满意率为(8.81±0.30)分,长正中(牙合)型使用满意率为(9.58±0.54)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例患者均选择长正中(牙合)型全口义齿.结论 相较于传统的解剖(牙合)型义齿,长正中(牙合)型全口义齿具有更高的咀嚼效率,且患者满意度高,更符合时下患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测试分析自凝软衬基托线性(牙合)总义齿咀嚼效能。方法 采用固定咀嚼次数的方法,对不同牙槽嵴条件下的患者分别制作常规解剖式总义齿和自凝软衬基托线性(牙合)总义齿,并对不同戴牙时间段的咀嚼效率进行测定。结果 对于Ⅲ、Ⅳ类牙槽嵴患者,自凝软衬基托线性(牙合)总义齿的咀嚼效率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各时间段普遍高于常规义齿,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对于Ⅰ、Ⅱ类牙槽嵴患者,自凝软衬基托线性(牙合)总义齿与常规组在1个月、3个月、6个月各时期咀嚼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Ⅲ、Ⅳ类牙槽嵴的患者采用自凝软衬基托线性(牙合)总义齿相对于常规解剖式义齿,可以获得良好的咀嚼效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功能性压力印模技术对远中游离端缺失牙列缺损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的效果.方法:选取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病人12例,采用功能性压力印模技术,在试支架、转移蜡颌记录的同时完成远中游离缺失鞍基区的闭口式功能性印模,并通过口内戴支架制取全牙列印模,一次完成工作模型的上牙合架过程.结果:所有病人在戴牙时可见基牙与人工牙达到最大面积均匀接触,无明显咬合高点,咀嚼时未见游离端鞍基有明显下沉动度.戴用1周、1个月、3个月后复诊,其中11例远中基牙均无松动,基托与牙槽嵴贴合,自诉咀嚼功能良好,咀嚼有力无压痛;仅1例下颌隆突明显者在戴用1周后出现双侧下颌隆突压痛,经调改缓冲后使用良好.结论:使用功能性压力印模技术制作的牙-黏膜混合支持式可摘局部义齿,操作简单,颌位关系准确,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铸造(牙合)垫式可摘局部义齿修复重建咬合3年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分析造成咬合失调的原因,测定用铸造(牙合)垫式可摘局部义齿进行咬合重建治疗前后的咀嚼效率,比较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变化.方法:对73例临床诊断为咬合失调的病例,采用铸造(牙合)垫式可摘局部义齿修复,重建咬合,分别于修复前、修复后3个月和3年,采用ATP肠溶性被膜颗粒吸光度法进行咀嚼效率测试,检查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铸造(牙合)垫式义齿修复前后咀嚼效率有显著性差异,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症状得到缓解.结论:铸造(牙合)垫式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的方法能够有效地重建咬合关系,恢复咀嚼功能,并使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症状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6.
可摘局部义齿戴入口腔就位后,咬合过高不能行使正常咀嚼功能是临床上经常见到的问题。而调改咬合耗时、耗工、耗物,给患者增加了负担。为了提高义齿质量和临床工作效率,笔者多年来就其造成义齿咬合升高的原因和预防进行了探索。 制作义齿前,检查所取石膏模型是否准确,并将模型咬(牙合)面,支托窝上的石膏瘤去除,对准咬(牙合)关系作好咬(牙合)记录。 因游离端或多数牙缺失致咬(牙合)关系不稳定时,应取咬合记录,对准其记录上(牙合)架。用蜡堤转移(牙合)关系时,蜡堤移至模型上不能有变动。  相似文献   

7.
铸造牙合支托在后牙隐形义齿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国明 《河北医学》2009,15(6):706-708
目的:探讨后牙隐形义齿修复中采用铸造牙合支托和传统树脂支托对咀嚼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2例KennyⅢ缺失的患牙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54例采用铸造牙合支托和加弹性义齿联合进行修复;对照组48例选择传统树脂牙合支托,1周后对其咀嚼情况进行复查。结果:观察组54例中有52例可完全进行正常咀嚼,2例有少许疼痛,而对照组48例中有12例有少许疼痛,8例完全不能进行正常咀嚼功能。结论:在后牙隐形义齿修复中增加铸造牙合支托变黏膜支持式为混合支持式,保持了隐形义齿的美观和良好固位的同时,使咀嚼效率得到明显提高,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李刚 《广西医学》2006,28(6):863-864
目的 为了确定总义齿[牙合]重建中适当的矜垂直距离。方法 通过测量22例新旧总义齿的垂直距离。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发现在口颌系统能适应条件下。适当升高[牙合]垂直距离。能够改善肌张力低、咀嚼无力的情况。提高患者的咀嚼效率。结论 在常规垂直距离基础上平均升高[牙合]垂直距离2mm能够使咀嚼肌系统发挥最大的咀嚼功能。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咀嚼效率。获得更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9.
总义齿调牙合的体会王领弟邱志香附属二院口腔矫形科(050000)关键词总义齿;早接触点;调牙合;平衡牙合临床上所制做完成的全口总义齿的颌位关系,边缘伸展等均合适。但忽视了完整的调牙合也会使患者戴义齿后不能很好的行使咀嚼功能,而使义齿脱位,这就需要认真...  相似文献   

10.
<正> 我们应用铸造金属修复可摘义齿的大部分。其中主要修复桥体的咬(牙合)面,这样能使其承担较大的(牙合)力,咀嚼时不易靡损(牙合)。在临床应用中能达到预期效果,现将制作方法简介如下: 一、选择适应证,1.前牙涤覆(牙合),深覆盖的牙列缺损的可摘义齿修复。2.咬(牙合)力较大的可摘义齿修复。3.用塑料制作的可摘义齿多次断裂的患者。4.重度靡损的后牙牙列。二、临床制备:临床牙体制备与一般可摘义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单侧咀嚼运动中工作侧、非工作侧牙合接触面积的变化规律。方法:18例口颌系统功能正常的受试者用右侧咀嚼3 g口香糖。采用虚拟颅颌运动仿真系统模拟咀嚼运动,分析咀嚼循环闭口阶段4个时刻的牙合接触面积,即:牙合接触初、1/3时刻、2/3时刻、下颌位于牙尖交错位。结果:在工作侧,牙合接触总面积从(9.3±0.4) mm2增至(39.2±1.2) mm2,第一磨牙的牙合接触面积从(3.7±0.2) mm2增至(14.8±0.7) mm2,第二磨牙的牙合接触面积从(3.5±0.2) mm2增至(13.9±0.4) mm2。在非工作侧,牙合接触总面积从(2.3±0.5) mm2增至(40.3±1.2) mm2,第一磨牙的牙合接触面积从(0.5±0.2) mm2增至(13.6±0.5) mm2,第二磨牙的牙合接触面积从(1.2±0.3) mm2增至(12.1±0.5) mm2。此外,在牙合接触初,18例受试者中有12例出现了非工作侧牙合接触;至2/3时刻,所有受试者均出现了非工作侧牙合接触。结论:提供了一种新的牙合接触评价方法,可用于分析下颌功能运动中的牙合接触;揭示了单侧咀嚼运动闭口阶段的牙合接触模式,同时发现咀嚼运动中普遍存在非工作侧牙合接触。  相似文献   

12.
偏侧咀嚼对大鼠咀嚼肌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研究偏侧咀嚼对大鼠咀嚼肌的影响。方法60只大白鼠随机分为6组,实验组间断磨除右上、下颌磨牙牙冠至龈下,对照组未做处理,饲养条件相同。实验1组磨除牙冠后4周末、实验2、3组分别磨除牙冠后10、16周末处死动物,取其双侧颞肌、咀嚼肌进行光镜、电镜切片检查,结果与对照组对照。结果实验1、2、3组双侧颞肌及咀嚼肌均出现受损的病理变化,咀嚼肌有炎性变化。结论偏侧咀嚼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偏侧咀嚼对大鼠咀嚼肌肌电图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偏侧咀嚼对咀嚼肌肌电图的影响。方法40只大白鼠随机分为4组,实验细间断磨除右上、下颌磨牙牙冠至龈下,对照组未做处理,饲养条件相同。实验1组磨牙后10周末、实验2组磨牙后16周未进行肌电图检查,结果与对照组对照。结果2个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肌电图均有明显差异。结论偏侧咀嚼对咀嚼肌叽电图造成影响,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三种数字化分析算法测量石膏牙颌模型三维咬合接触分布及面积的检测效果,并与传统咬合分析方法进行比较,探究各数字化分析算法的特点和应用。方法:选取一副正常受试者的上、下颌石膏牙颌模型,使用3shape E4牙颌模型三维扫描仪进行数字化扫描得到数字模型,在三维测量分析软件Geomagic Studio 2013及Geomagic Qualify 2013中采用“三维偏差色阶图法”、“点云统计分析法”和“虚拟咬合纸法”三种数字化分析算法获得相应的三维咬合接触分布及面积,同时使用牙合记录硅橡胶法及咬合纸扫描法两种传统咬合分析方法获得咬合接触分布和面积。各方法的咬合检测阈值为100 μm,量化评价各数字化分析算法与传统咬合分析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上述五种方法所得的全牙列咬合接触分布的定性评价结果基本一致,三维偏差色阶图法、点云统计分析法、虚拟咬合纸法、牙合记录硅橡胶法和咬合纸扫描法所得到的总咬合接触面积分别为133.10 mm 2、142.08 mm 2、128.95 mm 2、163.31 mm 2、100.55 mm 2。三种数字化分析算法间的检测结果差异性不大,数字化方法与传统方法检测的总咬合接触面积有一定差异。结论:三种数字化分析算法均可提供较为可靠、准确的牙颌模型咬合接触分布及面积量化分析结果,可为口腔临床修复体数字化设计制作及咬合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夜磨牙症与咬合因素的关系.方法 选取18名夜磨牙症患者,记录患者在正中咬合及左、右侧方咬合三种咬合状态下最大的咬合接触面积和最大咬合力度数值,并进行左右侧对比;记下3种咬合状态下的前牙、前磨牙和磨牙区最大的咬合接触面积和最大的咬合力度数值及所占百分比;记录3种咬合状态下闭颌时间和开颌时间,并与系统设置的正常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由于牙列重度磨耗导致垂直距离(OVD)降低进行咬合重建的疗效。方法:33例牙列重度磨耗患者,共制作207件金属烤瓷冠桥,进行重建修复并追综观察3~6年。结果:33例患者关系均恢复,面下1/3高度得到适度改善,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和过敏症状消失或得到改善,咀嚼功能改善。结论:固定修复是一种用于牙列重度磨耗重建有效治疗方法。而正中关系位的建立并维持新的稳定的ICP接触关系原则是重建治疗的核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恒牙期安氏Ⅰ类错[牙合]低角垂直骨面型患者肌电特点,为正畸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恒牙期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共64例(低角28例、均角36例),拍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应用Wineeph8.0软件进行头影测量分析,利用表面电极,采集肌电图信号,比较各组不同状态下咬肌、二腹肌前腹肌电特点。结果:(1)二腹肌前腹在下颌姿势位、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空咬)以及祭咬树脂垫(高度2mm)、小开颌、最大开口位及吞咽运动状态下,低角组肌电峰值均大于均角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2)咬肌咀嚼运动时,低角组在闲口相、咬合接触相以及食物粉碎相肌电峰值均大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口相、食物保持相、牙尖交错位,低角组咬肌肌电峰值有大于对照组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3)咬肌咀嚼运动时,低角组在开口相、食物保持相、牙尖交错位咀嚼周期时程小于对照组(P〈0.05)。闭口相、咬合接触相以及食物粉碎相时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恒牙期安氏Ⅰ类错[牙合]低角垂直骨面型患者在二腹肌前腹、咬肌的肌肉电生理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更准确地进行上下颌牙列数字化模型的咬合状况定量分析,对分别用口内扫描和模型扫描方法获取的三维数字化模型的咬合接触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及对比研究。方法: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对具有完整牙列并且咬合正常的健康志愿者5人进行口内扫描,分别获取单侧1个牙位(第一磨牙)、2个牙位(第二前磨牙及第一磨牙)、3个牙位(两个前磨牙及第一磨牙)及其邻牙的上下颌数字化模型,运用专用计算机分析软件进行牙尖交错位时咬合接触状况的三维测量及分析,然后用加成型硅橡胶采取上下颌牙列实物印模并灌制超硬石膏模型,应用专用定位装置将上下颌模型在牙尖交错位对合并固定,用激光扫描仪扫描上下颌模型,形成三维数字化牙列模型。对用口内和模型扫描方法分别获得的数字化模型的下颌第一磨牙进行咬合接触紧密程度(上下颌咬合面平均间距)、咬合接触面积及牙尖斜度等咬合相关指标的定量分析和比较。应用配对t检验方法比较两种扫描方法获得数字化模型的各项指标的统计学差异(α=0.05),重复测量计算牙尖斜度的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口内扫描1~3个牙位时获得的上下颌第一磨牙咬合面平均间距分别比模型扫描的小0.134 mm、0.177 mm和0.207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两种扫描方法的标准差之差分别为0.02 mm、0.02 mm和0.03 mm,差距较小。口内扫描1~3个牙位时下颌第一磨牙的咬合接触面积分别比模型扫描的大8.65 mm2、10.28 mm2和11.46 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两种扫描方法的标准差之差为0.43 mm2、1.55 mm2和2.04 mm2,1个牙位扫描后的标准差要明显小于2个牙位和3个牙位时。两种扫描方法进行牙尖斜度测量时,ICC大于0.90,两种方法的牙尖斜度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结论:口内扫描测得的咬合面平均间距小于模型扫描测得的,咬合接触面积大于模型扫描测得的,说明口内扫描反映的咬合接触程度更为紧密。两种扫描方法测量咬合接触面积的标准差之差与测量牙位数量相关,两种方法测量得到的牙尖斜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口内扫描进行牙齿形态学指标测量时与模型扫描无明显差别,有望今后替代模型扫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牙列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的重建修复治疗。方法:对75例牙列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部分伴有TMD症状)的老年患者采用[牙合]垫式可摘义齿重建修复。结果:随访6~22个月,75例患者其颜面美观、咀嚼和发音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有TMD者,大部分患者关节症状缓解或消失;无TMD者,戴用义齿后未出现TMD症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结论:[牙合]垫式可摘义齿[牙合]重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老年牙列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20.
用下颌运动描绘仪对32名正常人和37名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病人下颌正中位进行了研究。正常人正中位稳定,病人中有9名由于干扰、夜磨牙、磨耗、单侧咀嚼和颞颌关节内错乱等引起正中位不稳定,表现为滑移,早接触或偏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