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析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临床体会。方法:将患者分为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弱型、脾胃湿热型、瘀血阻络、气滞血瘀型、胃阴不足型遣方用药。结果:辨证辨病结合治疗均取得很好的疗效。结论: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研究、辨证论治研究、专方专药研究等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治疗研究作了综述,肯定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及明确疗效,并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相似文献   

3.
从慢性萎缩性胃炎及癌前病变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方面,探讨浊毒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及癌前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关键地位,以及解毒化浊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干预癌前病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目前对此病的病因西医尚无完全的认识。甘教授从中医角度辨证论治,认为胃阴虚是该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因此甘爱萍教授在临床研究中从养胃阴角度出发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诊治现状,指导临床用药. 方法 总结、分析、概括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文献,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作出详尽的阐述. 结论 中医药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治疗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治愈率还不能令人满意,今后需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6.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在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下诱发的消化系统疾病,危害性较高。近年来,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患者的病程长且治愈难度较高。中医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归为“痞满”范畴,且中医治疗该病具有独特优势,特别是中医药的应用安全性良好,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促进身体康复。该文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专方专药治疗、中药结合中医外治法等方面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从病因病机、中医证型分析、治疗等论述慢性萎缩性胃炎。指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为外邪犯胃、内伤饮食、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痰瘀内阻。把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概括为脾胃气虚是本病之根本,气滞血瘀胃热乃病理关键,把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五型,深入浅出的探讨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2012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实验组给予中医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采用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治愈15例(30%),显效20例(40%),有效13例(26%),总有效率96%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实施中医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消除炎症反应,修复胃粘膜病变部位,促进腺体再生,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少,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一种有效途径,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方法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12例,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行中医治疗,分析两组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下降程度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确切,可推广。  相似文献   

10.
和秋芬 《中外医疗》2012,31(19):110-110
目的观察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院于2011年4月-2011年12月对我院收治的2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采用中医治疗的方式,观察治疗的效果。结果治愈15例,好转7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1.7%。结论中医益气养阴活血方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李春婷认为胃癌为患者久病,气血亏虚,体质羸弱,癌毒伺机入侵而发病,其发生、发展是因虚致实,病位在脾胃。脾虚为发病根本,治疗益气健脾;久病气耗,或情志内伤,进而胃阴亏耗,治宜益胃养阴;脾喜燥恶湿,脾虚湿浊蕴久化痰,与病情进展关系密切,影响津血运行而化瘀,治以涤痰化瘀;肝助胃和降,患者情志不舒,治以疏肝理气、养血柔肝;癌毒内犯者,毒瘀交结,以解毒散结为要务。根据患者综合情况,辨病与辨证结合,治疗上则治本与治标各有主次,虚实兼顾。治本以健脾益气、益胃养阴;治标则根据致病因素以涤痰化瘀、疏肝和胃、抗癌解毒。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因人而异,补泄有度。  相似文献   

12.
口臭证治浅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中医学将口臭辨证为胃热壅盛型、脾胃积热型、痰热壅肺型、心脾积热型、瘀血内阻型、食滞胃脘型、肾虚火旺型和劳郁伤脾型等,通过辨证论治治疗口臭,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TIMP2与胃癌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检测TIMP2在胃癌不同中医证型的表达 ,探讨TIMP2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 :应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检测肝胃不和、脾胃虚寒、胃热伤阴、痰湿凝结、瘀毒内阻和气血双亏六型胃癌组织的TIMP2mRNA表达 ,并对其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不同证型之间TIMP2的表达存在很大差异 ,肝胃不和型表达较高 ,胃热伤阴、瘀毒内阻和气血双亏三型的表达有所下调 ,而脾胃虚寒和痰湿凝结两型表达明显下调 ,其中肝胃不和型与脾胃虚寒型、痰湿凝结型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TIMP2在不同证型发生转移的过程所起作用不同 ,不同证型的转移机制存在差异。TIMP2表达的差异可能是形成不同证型的物质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患者不同证候分型与体质分类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收集慢性胃炎患者156例,采用中医体质标准进行分类,并以中医体质分类标准为基础进行辩证论治,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胃黏膜的改善情况。结果:慢性胃炎患者以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气郁质、瘀血质五种体质为主;辩证论治主要分为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痰阻气逆型、湿热郁胆型、肝胃不和型、瘀血阻络型,治疗总有效率为100%。结论:在中医体质分类理论基础上对慢性胃炎患者进行辨证治疗,能够收到满意疗效且患者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5.
中医认为,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多为七情所伤、饮食不节、劳倦内伤以及外感六淫,导致脾胃虚弱,肝胃不和,升降失常,损伤肠胃。本病病位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临床多表现为虚实夹杂之证。中医辨证以脏腑辨证、八纲辨证相结合,证型常分为肝胃不和(郁热)、脾胃虚弱(寒)、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胃络瘀阻等型。治疗在辨证论治选方的基础上,有单、验方治疗,中成药及单味药治疗,以及针灸、穴位外敷等方法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白癜风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辨证分型规律.方法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200例白癜风患者症状体征及相关因素进行聚类及频数分析.结果 证候聚类聚为5类,通过综合分析得出各类证型及比例为:气血不和型(49,24.5%)、肝肾不足型(44,22.0%)、湿热内蕴型(31,15.5%)、脾胃虚弱型(38,19.0%)、气滞血瘀型(38,19.0%).结论 白癜风聚类证型以气血不和型及肝肾不足型多见,其次为气滞血瘀型、脾胃虚弱型和湿热内蕴型,突出了皮损辨证在白癜风辨证分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慢性萎缩性胃炎多由情志不舒,肝气郁结,肝气横逆犯胃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之气所致,以脾胃虚弱为本,气滞、血瘀、湿阻、食滞等为标;临床上可分为脾胃阳虚和脾胃阴虚两型;脾胃阳虚证以温胃健脾为法,药用香仁、厚朴、干姜、川芎、丁香、炙甘草等加减。脾胃阴虚证以养阴益胃为法,方用沙参养胃汤加减。  相似文献   

18.
脂肪肝以肝细胞脂肪过度贮积和脂肪变性为特征,发病缓慢,常无明显症状。周继友教授谨守脂肪肝痰湿内停、脂浊积聚、瘀阻肝络的病因病机,立足于整体,坚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强调肝胆脾胃同治,采用疏肝利胆、健脾化痰、条畅气机、活血散结等治疗方法,遣方多以柴胡疏肝散、温胆汤合方化裁,用药精专,并随症加减,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