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磁共振三叉神经血管成像在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前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对临床明确诊断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欲行微血管减压术的21例患者术前进行磁共振三叉神经血管成像检查.分别应用高分辨率磁共震(MR)、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3D-FIESTA)及三维时间飞跃-扰相梯度回波序列(3D-TOF)进行三叉神经、血管成像,所得原始图像资料经后处理工作站处理后的结果与术中所见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21例患者术前磁共振三叉神经血管成像均清晰显示双侧三叉神经分布、走行,其中19例患者共发现责任血管20根,术中证实与影像学检查所见吻合.2例患者术前检查未发现明显责任血管,术中发现为细小前下动脉压迫.结论 应用磁共振3D-FIESTA及3D-TOF序列在术前进行三叉神经血管成像,可很好地显示三叉神经形态、走行及责任血管,对术前制定手术入路、减少术中探查时间等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高场3T磁共振三维循环相位稳态采集快速成像(3D-FIESTA)技术联合三维时间飞跃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对三叉神经血管压迫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63例经临床手术证实的三叉神经痛病人资料纳入研究,术前均行3D-FIESTA联合3D-TOF-MRA磁共振成像检查,对图像进行三叉神经和血管关系分析,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63例中术前MRI诊断和术中金标准诊断动脉血管压迫阳性分别是52例(82.5%)和55例(87.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6,P>0.05)。其中术前MRI判读压迫40例,接触9例,可疑接触3例,责任血管包括来自小脑上动脉的21例(40.38%),小脑前下动脉的12例(23.07%),小脑后下动脉6例(11.53%),椎-基底动脉的8例(13.56%),三叉神经周围有明确的血管影但来源不明的5例(9.61%)。术中发现, 23例(41.82%)责任血管来自小脑上动脉,14例(25.46%)来自小脑前下动脉,5例(9.09%)来自小脑后下动脉,9例(16.36%)来自椎-基底动脉的, 4例(7.27%)来自无名血管的压迫。对照手术结果,63例中,术前MRI结果(责任血管判定错误或阴性)与术中诊断不符15例(23.81%),术前无压迫而术中表现为小脑上动脉压迫3例(4.76%),小脑后下动脉1例(1.59%),椎-基底动脉2例(2.17%),静脉压迫或蛛网膜粘连4例(6.35%),其余5例(7.94%)为责任血管判定不符。结论:利用高场3T磁共振的3D-FIESTA技术联合3D-TOF-MRA成像结合多方位重组技术可以清晰分辨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的位置关系,帮助微创手术治疗提供精准的影像学依据,但是受部分容积效应等因素的影响,对于责任血管的认定仍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磁共振强化三维快速小角度激发(3D FLASH)序列联合三维稳态构成干扰(3D CISS)序列对于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术前磁共振影像,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在42例中,术前强化3D FLASH序列联合3D CISS序列诊断三叉神经脑池段血管接触及压迫38例,阳性率为90.48%,诊断责任血管结果为小脑上动脉18例(47.37%),小脑前下动脉6例(15.79%),基底动脉3例(7.89%),岩静脉5例(13.16%),复合血管接触6例(15.79%),4例无明显血管接触;手术探查诊断三叉神经脑池段血管接触及压迫39例,两者序列联合显示与手术探查符合率达97.43%,诊断责任血管结果为小脑上动脉18例(46.15%),小脑前下动脉6例(15.38%),基底动脉3例(7.69%),岩静脉6例(15.38%),复合血管接触6例(15.38%),3例无明显血管接触。强化3D FLASH序列联合3D CISS序列与手术探查诊断三叉神经脑池段血管神经接触或压迫及判定责任血管无统计学差别(>0.05)。结论强化3D FLASH序列联合3D CISS序列能清楚地显示三叉神经脑池段与血管关系以及能准确判断该接触血管的来源,为MVD术前评价、病例筛选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磁共振FSPGR血管成像技术研究三叉神经痛与责任血管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8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其中2009年5月前收治的患者40例(A组),采用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磁共振血管成像;2009年5月以后收治的患者40例(B组),采用3D-TOF及FSPGR序列磁共振血管成像。比较两组患者影像学检查诊断符合率,分析三叉神经痛与责任血管之间的关系。结果 A组患者3D-TOF检查诊断符合率为82.5%(33/40),B组患者采用3D-TOF及FSPGR序列检查诊断符合率为97.5%(39/40),两组诊断符合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FSPGR序列磁共振血管成像明确责任血管依次为小脑上动脉、基底动脉、椎动脉、小脑前下动脉等。结论磁共振FSPGR序列血管成像是显示三叉神经与血管关系最有效的无创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MRA即磁共振动脉血管成像 TOF即Time Of Flight,时间飞跃法,它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MRA成像方法,主要用于脑部血管、颈部血管以及下肢血管等. 头部3DTOF MRA即头部动脉血管用磁共振时间飞跃法成像,并三维展示出来. 头部3DTOF MRA显示的血管:颈内动脉系统及椎-基底动脉系统动脉血管主干及主要分支.颈内动脉系统主要显示双侧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椎-基底动脉系统主要显示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以及双侧大脑后动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磁共振3D-FIESTA和3D-TOF序列对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应用价值及限度,并选取最优化扫描方法。方法:对3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行三叉神经脑池段脑干薄层扫描,均使用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3D-FIESTA)和三维时间飞跃-扰相位梯度回波(3D-TOF),采用盲法对两组图像进行分析,对比2种方法显示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的解剖关系和解剖走行的特点。结果:3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中,3例三叉神经瘤,1例听神经瘤,其余28例MRI均诊断为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22例经手术证实。在2种序列扫描中均显示三叉神经有症状侧存在邻近血管压迫或接触,其中有3例患者无症状侧也存在邻近血管压迫。结论:3D-FIESTA序列信噪比高,显示三叉神经全程效果好;3D-TOF序列显示血管为高信号,可以清楚地显示血管的走行和分支。3D-FIESTA序列和3D-TOF序列各有优势,2种方法组合是目前检查三叉神经痛最佳的影像检查方法,可同时显示三叉神经和责任血管的解剖关系及其解剖走行,为微血管加压术提供术前解剖资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双源CT血管造影技术(DSCTA)观察椎-基底动脉常见病变,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病因的诊断价值。 方法应用双源CT对43例临床拟诊为VBI的患者行椎-基底动脉CTA检查,原始数据于高级后处理工作站MMWP8818进行重建后处理,并利用相关分级法对椎-基底动脉进行评价。结果43例患者86支椎动脉中有6例12支椎动脉显示正常。余37例74支椎动脉中,局限性狭窄27支,其中粥样硬化斑块所致21支,颈椎增生压迫所致6支;迂曲18支;先天变异14例18支;椎动脉瘤1支。部分椎动脉合并两种以上病变。通过DSCTA检查,43例拟诊VBI患者中37例明确了病因(约占86%)。其中16例患者同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进行对照,对局限性狭窄的显示,CTA的灵敏度为84.6%,特异度为94.7%。 结论DSCTA各种后处理功能联合应用,对显示椎-基底动脉病变有明显优势,可作为VBI的常规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3D-TOF MRA联合双激发B-FFE结合后处理技术对三叉神经血管压迫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2013年5月至2016年8月间经临床手术证实的26例原发性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MRI图像,运用3D-TOF MRA联合双激发B-FFE序列扫描获得的原始图像并结合多平面重建(MPR)及多方位最大密度投影(MIP)分析责任血管与三叉神经的空间关系及责任血管起源,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26例原发性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中,MRI均能明确责任血管与三叉神经的关系,并与手术结果一致;责任血管分别为小脑上动脉(SCA)16例,小脑前下动脉(AICA)3例,小脑后下动脉(PICA)3例,岩静脉2例,桥脑横静脉1例,小脑上动脉及岩静脉同时压迫2例,椎动脉、小脑上动脉、小脑下前动脉、岩静脉共5组血管分支压迫1例;神经根进入区(REZ)是三叉神经最易受血管压迫的部位.结论 3D-TOF MRA联合双激发B-FFE序列扫描并结合图像后处理技术可清楚显示责任血管与神经的关系及责任血管起源,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进行观察。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在本院以MVD进行治疗的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患者12例,对患者术前采用三维时间飞跃序列技术经磁共振成像判断患者脑病变严重程度,并对手术过程、手术结果进行探讨。结果:术前磁共振成像图显示粗大扭曲椎动脉(VA)偏向于患侧,严重患者对侧的粗大扭曲椎动脉有向患处偏移的趋势。术中有5例患者椎动脉对面神经和三叉神经进行直接压迫,4例患者小脑前下动脉(AICA)和小脑后下动脉(PICA)对面神经和三叉神经间接进行压迫,3例患者小脑后下动脉对面神经进行压迫、小脑上动脉对三叉神经进行压迫。术后,8例患者疼痛症状消失彻底迅速,2例患者1个月后疼痛症状完全消失;2例患者术后7 d疼痛得到缓解,除此以外,还对患者的预后进行随访总结。结论:导致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的主要原因为血管对面神经造成压迫,其直接或间接的责任血管为粗大移位的VA。MVD效果显著的关键在于该法是从后组颅神经开始,逐渐将VA向下移位,进行解剖,从根本上解决面神经受压迫问题,而并非简单地在神经与血管之间塞进垫片。微血管减压手术可有效治疗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且预后较好。同时本院提倡患者早诊断、找治疗,缩短病程,帮助尽早恢复。此法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帮助更多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三叉神经痛患者三叉神经血管压迫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利用磁共振三维时间飞跃(3D-TOF)序列成像技术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对58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MRI表现及手术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8例患者MRI显示症状侧存在责任血管压迫三叉神经49例,桥小脑角肿瘤3例(均由手术证实).手术发现责任血管压迫三叉神经54例.(2)根据手术结果,MRI诊断三叉神经痛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7%(52/58)和90.9%(50/55).6例阴性患者术中5例发现责任血管压迫,阴性符合率为16.7%(1/6).结论 血管压迫三叉神经出脑干段是三叉神经痛的主要病因,3D-TOF成像能清晰显示三叉神经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有助于病因诊断、术前评估及指导术中对责任血管的来源及其走向的把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三叉神经成像在显示三叉神经血管压迫的价值及对三又神经痛病因诊断的}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收集2011年10月一2012年10月在我院诊断为三叉神经痛患者3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3.0T磁共振三叉神经成像检查(包括T2一SPC序列和T1-VIBE序列)。由两位神经系统影像学专家一同分析三叉神经成像中三叉神经和邻近血管的走行关系,并分析其与临床症状相关性,使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X2检验,P〈0.05被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朵35例三叉神经痛(均为单侧疼痛)患者中,三叉神经成像显示症状侧三叉神经存在血管压迫或毗邻者31例,与周围血管无关者4例,无症状侧三叉神经存在血管接触或毗邻者6例,与周围血管无关者29例;经统计学分析,三叉神经成像显示周围血管压迫或毗邻与三又神经痛症状存在密切关系,有统计学差异。结论3.0T磁共振三叉神经成像可清晰显示三叉神经血管压迫情况,诊断阳性率高,并且与临床症状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对于三叉神经痛病因诊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患者三叉神经血管压迫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利用磁共振三维时间飞跃(3D-TOF)序列成像技术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对58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MRI表现及手术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8例患者MRI显示症状侧存在责任血管压迫三叉神经49例,桥小脑角肿瘤3例(均由手术证实)。手术发现责任血管压迫三叉神经54例。(2)根据手术结果,MRI诊断三叉神经痛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7%(52/58)和90.9%(50/55)。6例阴性患者术中5例发现责任血管压迫,阴性符合率为16.7%(1/6)。结论血管压迫三叉神经出脑干段是三叉神经痛的主要病因,3D-TOF成像能清晰显示三叉神经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有助于病因诊断、术前评估及指导术巾对责任血管的来源及其走向的把握。  相似文献   

13.
王峰  刘诤  王晓东  徐军  李宗正  孙涛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1,(10):931-933,949,F0004
目的对比微血管减压手术前后磁共振血管成像变化情况,探讨其与手术疗效间的关系。方法对比12名患者手术前后磁共振血管成像图像,其中三叉神经痛8名,面肌抽搐3名,舌咽神经痛1名。观察血管与颅神经近脑干端的关系,判明责任血管,并与手术所见、术后症状改善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术前磁共振血管成像显示全部患者症状侧存在血管压迫。术中发现1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责任血管除为小脑上动脉外,还存在岩静脉压迫,其余患者术中所发现均与术前磁共振血管成像吻合。其中,三叉神经痛患者责任血管为小脑上动脉5例,小脑前下动脉3例,面肌痉挛患者2例为小脑前下动脉,1例为小脑后下动脉;舌咽神经痛患者为异位椎动脉推挤小脑后下动脉压迫舌咽神经。术后全部病人症状消失,磁共振血管成像显示11名患者责任血管从颅神经表面分离开。结论磁共振血管成像能准确显示手术前后颅神经与毗邻动脉血管之间的关系,并为手术及术后疗效预测提供了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RI对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责任血管的显示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血管相关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头颅MR平扫、桥小脑角区高分辨3DTOF和3DFIESTA序列扫描。分析MRI显示病变责任血管,并追踪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发现责任血管,右侧22例,左侧16例,分别为小脑上动脉25例,小脑下前动脉9例,小脑下后动脉3例,椎动脉1例。结论:MRI 3DTOF和3D-FIESTA序列对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责任血管的显示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临床术前准备和评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磁共振三维薄层成像对三叉神经痛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磁共振三维薄层扫描的34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及其32例对照人员,采用双盲法分别对患者组及其对照组三叉神经毗邻解剖改变作出诊断意见,并进行对照研究。结果①三叉神经痛患者症状侧受血管压迫或密切接触26侧(76.5%),受肿瘤压迫3侧(8.8%),正常侧和对照组双侧共与血管密切接触7侧(7.1%),未见肿瘤压迫。②压迫三叉神经的常见血管为小脑上动脉16侧(47.1%),小脑前下动脉5侧(14.7%),无法确定的血管4侧(11.8%)。③血管压迫三叉神经发生三叉神经痛的相对危险度为9.74。④9例手术结果证实,6例三叉神经痛由血管压迫或密切接触引起,3例三叉神经疼由肿瘤压迫引起。结论磁共振平扫及三维薄层成像是目前诊断三叉神经痛病因的最佳影像学方法,主要病因是三叉神经受血管压迫或密切接触。少数为肿瘤压迫引起。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9月-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均经过手术或数字剪影血管造影等证实;所有患者均再次接受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观察颅内动脉瘤大小、部位、形态等,并进一步观察诊断符合率及瘤体直径大小。结果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经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结果显示,其中58例为颅内动脉瘤,显示动脉瘤病灶64个,单发动脉瘤50例,多发动脉瘤8例;64个动脉瘤病灶壁有6个有钙化表现,其中最大直径(17.26±1.36)mm,最小直径(9.27±0.26)mm,其中瘤体直径5 mm以下者有18个,瘤体直径5~10 mm者有32个,瘤体直径10~15 mm者有8个,瘤体直径16~20 mm者有6个;其中囊状动脉瘤57个,梭形动脉瘤7个;其中大脑中动脉20个、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17个、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11个、颈内动脉8个、椎动脉4个、基底动脉4个。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经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符合率(96.66%),其中脑动脉瘤最大直径(9.97±2.49)mm、瘤颈最大径(4.25±1.44)mm,经病理诊断,其中脑动脉瘤最大直径(10.02±2.51)mm、瘤颈最大径(4.23±1.50)mm,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显著,可准确对动脉瘤病灶、大小、位置等情况进行反应,协助医师对患者病情进行观察,以及时根据其实际情况拟定治疗及干预措施,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的临床表现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特点,以提高对VBD的认识。方法对2009年确诊的5例VB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其临床表现及MRA特点。结果临床表现多样,常表现为脑干/脑神经压迫症状、缺血性中风、脑积水等。头颈MRA可见增粗、延长、迂曲的椎基底动脉及基底动脉移位、扩张、压迫脑干。基底动脉直径>4.5 mm,全长>29.5 mm,侧方移位>10 mm。结论VBD多引起椎基底动脉缺血、脑干/脑神经受累症状。头颈MRA能准确清晰地显示变异的椎基底动脉的立体形态、血管壁钙化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可以作为VBD诊断的首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喻雯  胡兴越  倪建芳  金珏  陈颖 《浙江医学》2016,38(18):1487-1490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的三维时间飞跃序列(3D-TOF)联合三维稳态自由进动梯度回波序列(3D-FIESTA)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因的诊断价值,以及责任血管构成和易诱发三叉神经痛的血管类型。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和80例非三叉神经痛患者3D-TOF和3D-FIESTA磁共振图像。将三叉神经痛患者患侧106侧作为患侧组,健侧104侧作为健侧组,非三叉神经痛患者双侧160侧作为对照组;针对三叉神经脑池段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分为5个型(无血管、远离、接近、接触、压迫);比较各组间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的关系、责任血管构成等差异。结果健侧组与对照组神经与血管关系分型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组神经与血管关系阳性率(接触+受压变形)为75.47%,明显高于健侧组15.38%和对照组16.25%(P<0.05)。责任血管为小脑上动脉(SCA)占71.25%,小脑前下动脉(AICA)占20.00%,单纯基底动脉(BA)占2.50%,BA联合SCA占3.75%,SCA联合AICA占1.25%,静脉占1.25%。结论磁共振3D-TOF联合3D-FIESTA能清晰显示三叉神经脑池段与周围血管的空间关系;血管压迫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重要病因,主要责任血管为SCA。  相似文献   

19.
嵇卉  郑纪永  肖峰 《海南医学》2011,22(22):109-110
目的探讨3D-Vibe序列在三叉神经痛患者磁共振检查中的技术应用价值。方法应用SIEMENS3T-VERIO型磁共振成像仪对23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磁共振检查,采用3D-Vibe技术扫描。结果 23例患者的三叉神经与附近压迫血管之间的关系显示清晰,均达临床诊断标准,12例患者经病例追踪证实。结论 3D-Vibe技术对显示三叉神经与血管压迫之间的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MRI对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责任血管显示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5例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进行常规的头颅MRI平扫、桥小脑角区的高分辨3D TOF以及3D FIESTA序列扫描,根据MRI检查结果分析患者病变处的责任血管,并进行跟踪手术对比分析。结果手术患者均发现责任血管,处于右侧的有26例,处于左侧的有19例,并无患者出现双侧同时发病。其中,2例患者的责任血管是椎动脉,10例患者的责任血管为小脑下前动脉,4例患者的责任血管为小脑下后动脉,29例患者的责任血管为小脑上动脉。结论 MRI 3D TOF以及3D FIESTA序列检测能清晰地显示血管压迫性的三叉神经痛患者的责任血管,对临床诊断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