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乙肝病毒宫内传播与胎盘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闫永平  王文亮 《医学争鸣》1998,19(2):125-128
目的:母亲乙肝病毒(HBV)感染在宫内即可造成其胎儿感染,但其机理尚不清楚,作者试图了解胎盘细胞中HBV的感染情况,宫内传播的危险因素和母胎传播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2.
胎盘组织在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乙型肝炎病毒 (HBV)在子宫内经胎盘引起的传播无法用乙型肝炎 (简称乙肝 )疫苗加以阻断 ,危害十分严重。因此 ,HBV宫内传播及其机制的研究已是控制乙肝的关键课题之一。我们从 1992年开始在西安地区对此进行了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初步确定了主要危险因素 ,提出了HBV宫内传播的假设 :存在 :血源性与细胞源性两条途径的假设[1,2 ] 。 1997年至 1998年在太原地区作了重复性观察 ,并对胎盘组织“细胞转移”HBV的机制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一、对象和方法1 研究对象与标本收集 :(1)研究对象与血标本 :收集1997年 2月至 1998年 7月太原…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机率及感染因素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妊娠后胎儿宫内感染的机率及造成宫内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 筛选产前检查中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阳性孕妇作为观察对象,用孕妇外周血与其婴儿的脐带血配对送检,检查ALT、TBIL、A/G、HBVM有HBVDNA;同时调查与宫内感染的有关因素。结果 112例HBVM阳性产妇与其配对婴儿脐带血HBVM阳性48例,占42.9%(48/112);宫内感染与孕妇的  相似文献   

4.
闫永平  王文毫 《医学争鸣》1997,18(5):409-411
目的:拟从观察胎盘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态,探讨HBV宫内传播发生的机制,以期为进一步预防HBV宫内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HBsAg阳性孕妇足月分娩胎盘HBsAg和HBcAg感染和分布状态.结果:在62例足月分娩胎盘中,21例检出了HBsAg,8例检出HBcAg.HBsAg主要分布于蜕膜血管内皮细胞(18例)、蜕膜细胞(21例)、滋养层细胞(8例)、绒毛间质细胞(8例)和绒毛血管内皮细胞(5例)的胞浆和绒毛间隙(21例)中.HBcAg分布于蜕膜细胞(5例)、蜕膜血管内皮细胞(8例)和绒毛间质细胞(8例)的胞核内.结论:结果提示,HBV可在胎盘组织中复制.HBV经胎盘感染胎儿的主要途径可能是经血和(或)细胞传递方式实现的.即HBV经蜕膜细胞和(或)绒毛间感染滋养层细胞,然后感染绒毛间质细胞,最终感染胎儿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5.
血液透析尿毒症患者肝炎病毒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乙型,丙型,庚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以及此三型肝炎病毒(HCV)多重感染的情况,并探讨其感染的相对危险因素。方法 对300例血液透析患者的单份血清共300份,进行HBsAb,HBsAg,HBeAb,HBcAb,HBV-DNA,anti-HCV,HCV-RNA的检测,并随机抽取其中的40份血清以逆转录-巢式PCR方法检测HGV-RNA,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HGV抗体(  相似文献   

6.
HBcAg在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孕妇胎盘中的识别与意义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 研究胎儿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与胎盘感染之间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 用PCR及斑点杂交法检测母血、新生儿静脉血HBV DNA(确定胎儿感染者),用免疫组化方法(LSAB法)检测61例HBV携带者母亲胎盘HBcAg。结果 胎儿HBV感染率为22.92%(33/144);②61例胎盘HBcAg阳性主继68.85%(41/61),胎儿感染组阳性率(82.14%)高于对照组(54.55%),P〈0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在黄曲霉毒素B1低含量区以HBV为主要危险因素的HCCp53基因突变情况,并分析它与HBV及其它因素的关系,作者筛检了成都地区32例原发性肝癌,分别应用PCR-RFLP Southern吸印杂交及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了32例HCC及27份癌旁肝组织中p53基因突变、HBV DNA整合及HBsAg表达,结果:所有HCC病例均感染过HBV,肝癌细胞中HBV DNA整合率71.9%,癌旁组织均有肝硬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40,自引:5,他引:35  
门可  徐剑秋 《医学争鸣》1996,17(1):28-29
追踪随访81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所生婴儿,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率为13.6%,对国产血源性疫苗阳性反应率为86.4%,通过分析母血HBV标志,发现;(1)母血中HBsAg高滴度,e抗原阳性是宫内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2)宫内感染与婴儿免疫无应答有关。  相似文献   

9.
广西孕妇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深入揭示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结合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广西116例HBsAg阳性和52例HBsAg阴性孕妇外周血及其引产胎儿胎心血进行HBV血清学樗狐和HBV DNA检测。结果:HBsAg阳性、HBsAg和HBeAg双阳性、HBV DNA阳性孕妇肺儿HBV DNA检出率(51.3%、90.2%、83.8%)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0.
人巨细胞病毒(HCMV)在人群中隐性感染率较高,孕妇有活动性感染时HCMV可以通过胎盘垂直传给胎儿,对胎儿及新生儿造成多种损害。对HCMV在孕妇中的感染及母婴传播状况的研究愈来愈受到围产医学界的普遍重视[1]。我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血清HCMV-IgM阳性的孕妇羊水,进行HCMV-DNA检测,诊断胎儿HCMV宫内感染,并追踪观察宫内HCMV感染的新生儿情况。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随机选择来自本院30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确诊血清HCMV-IgM阳性的早孕妇…  相似文献   

11.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相关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孕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态及胎盘感染与宫内感染关系,进而分析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92例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的外周血行HBV DNA及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92例HBsAg阳性孕妇分娩时胎盘组织行HBsAg及HBcAg的检测。结果(1)HBeAg阳性孕妇与HBeAg阴性孕妇HBV宫内感染率分别为21.2%(11/52)和0(0/40),差异有显著性(P〈0.01);HBV DNA阳性孕妇与HBV DNA阴性孕妇HBV宫内感染率分别为18.64%(11/59)和0(0/33),差异有显著性(P〈0.025)。(2)92例HBsAg阳性孕妇的胎盘中共检测出43例HBsAg和(或)HBcAg阳性,阳性率由胎盘的母面至胎儿面有逐渐下降的趋势。由胎盘屏障的蜕膜细胞(DC)、滋养层细胞(TC)、绒毛间质细胞(VSC)和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VCEC)感染而致的宫内传播的相对危险度比值比(0R)分别为4.53、7.15、9.33和24.33,0R值从胎盘的母面至胎儿面有逐渐上升的趋势。结论新生儿宫内感染与孕妇乙肝感染状态有关,HBV宫内感染以经胎盘感染为主,感染胎儿的途径可能是通过细胞转移方式实现的,胎盘屏障对胎儿有一定的保护作用。HBeAg阳性、HBV DNA阳性及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VCEC)感染是新生儿宫内HBV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机制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目的 探索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传播的机制和时间。方法 孕妇和新生儿血清HBsAg和HBVDNA检测采用ELISA和PCR法,引产胎儿肝组织和胎盘的HBsAg,HBt HBVDNA检测采用ABC免疫组化染色和原位杂交。结果 母亲外周血HBV高浓度(≥0.02ug.L^-1)、先光早产和胎盘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HBV感染导致宫内感染发生的危险性比值比(OR)分别为7.06,13.08和16.15,胎盘HBV感染从孕早期、孕中期至足月分娩愈来愈严重且广泛,在足月分娩胎盘中,从母面蜕膜细胞至胎儿面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HBV感染率呈逐渐下降趋势,但胎儿宫内感染的OR值却越来越大,1例孕19wk引产胎儿肝组织中检出HBVDNA和抗原。结论 胎儿宫内感染的发生可经2条途径,即血源性和细胞性,宫内感染可发生孕9wk前,但主要时期是在孕晚期。  相似文献   

13.
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与HBV DNA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HBV DNA含量对HBV宫内感染的影响。方法 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及荧光定量PCR法检测230例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外周血HBV血清标志物和HBV DNA含量,发生宫内感染的为病例组,余为对照组,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对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230例HBsAg阳性孕妇分娩的新生儿中,有22例发生宫内感染。其中HBsAg阳性7例,HBV DNA阳性18例,HBsAg和HBV DNA均阳性的3例,总的HBV宫内感染率为9.6%(22/230)。(2)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仅HBV DNA浓度分级有统计学意义,OR为1.57(1.12.2.21)。(3)230例HBsAg阳性孕妇中HBV DNA阳性者119例,发生宫内感染18例,感染率为15.1%(18/119),并且当孕妇血清HBV DNA浓度≥10^7copies/ml时,HBV宫内感染率显著增加,(χ^2=-7.92,P〈0.05)。结论 孕妇血清HBV DNA浓度分级是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并且当HBV DNA浓度≥10^7copies/ml时,其宫内感染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4.
宫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新生儿及其母亲HBV基因结构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的:探讨HBV基因变惜民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扩增2对发生宫内感染的新生儿及母亲血清中2.5kb HBV DNA,克隆、测序并分析其基因结构。同时用免疫染色法检测孕妇胎盘组织HBsAg。结果:母婴HBV DNA序列中,前S1、前S2和S区都发生突变并且导致相应编码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发生改变,其中以前S2区突变率为最高(P<0.01);而前C、C区基因只有少数核苷酸发生沉默突变、孕妇胎盘组织各层细胞中均有HBsAg阳性信号。结论:新生儿HBV的细胞源性宫内感染可能主要与HBV突变 有前S/S区的基因变异有关,而前C/C区相对比较保守,未见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5.
HBV-经胎盘感染胎儿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HBV经胎盘感染胎儿机理。方法 应用PCR技术检测59例HBsAg( )孕妇血清、胎盘及新生儿脐血清中HBV DNA。采用免疫组化ABC染色法检测胎盘中HBsAg及HBcAg。结果 新生儿宫内感染率为45.8%(27/59);胎盘HBV DNA( )者宫内感染率达78.8%(26/33),均显著高于其HBV DNA(-)者。免疫组化染色HBsAg阳性率为81.4%(48/59),HBcAg阳性率达61.6%(36/59)。HBsAg及HBcAg在胎盘中分布由蜕膜细胞、滋养层细胞、绒毛间质细胞,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依次递减,羊膜上皮细胞中可检出HBsAg及HBcAg。结论 HBV经胎盘感染胎儿机理可能是HBV经母血和/或细胞直接蔓延感染胎儿,或HBV经母血和/或细胞蔓延至羊膜,经羊水感染胎儿。  相似文献   

16.
韩琴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6):631-633,636
目的:评价妊娠中期应用拉米夫定对乙型肝炎病毒(HBV)传播的影响及安全性,寻求最佳预防宫内传播的方法。方法:拉米夫定组52例孕妇于孕20~26周开始服用拉米夫定100mg/d至分娩后,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组61例孕妇于孕28周开始使用HBIG 200 IU行宫内阻断治疗,2组新生儿出生均予主、被动联合免疫,观察新生儿宫内感染发生情况、抗病毒疗效及母婴异常情况,随访到婴儿1岁,并分别在0、1、7、12个月龄时监测其血清HBVDNA、HBsAg和抗-HBs定量变化。数据行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拉米夫定组孕妇于分娩前HBV DNA显著下降(t=18.72,P<0.05),转阴率为34.6%,肝功能异常者全部恢复正常。该组52例新生儿随访至1月龄时HBsAg或HBV DNA均为阴性,宫内感染率为0,与HBIG组宫内感染率(14.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0,P<0.05)。2组婴儿1岁时的血清抗-HBS水平无差异(t=0.71,P>0.05),拉米夫定组HBV慢性感染为0,HBIG组9例宫内感染婴儿均为HBsAg、HBeAg、抗-HBc、HBV DNA阳性,2组孕妇及婴儿均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对于HBV水平较高的孕妇,妊娠中期采用拉米夫定降低病毒含量,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宫内传播及产时传播)是行之有效的,且用药安全,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HBIG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HBsAg阳性母亲孕晚期肌注HBIG(乙肝免疫球蛋白)及婴儿出生后HBIG联合乙肝疫苗对HBV母婴传播及慢性化阻断的效果. 方法:历史对照组只对婴儿进行乙肝疫苗的全程免疫;HBIG组母亲孕晚期3 mo每月肌注200 u的HBIG;婴儿出生时、半月龄时分别肌注200 u的HBIG,并常规接种乙肝疫苗. 随访两组婴儿HBsAg变化情况,采用历史对照临床试验评价母亲及新生儿注射HBIG对HBV母婴传播及慢性化的阻断效果. 结果:历史对照组HBV宫内感染率5.34%,随访时婴儿HBsAg转阳率5.15%,HBV感染慢性化率87.5%;HBIG组分别为5.26%,0,18.18%. 经统计学检验,两组HBV宫内感染率无显著差异(P=1.000),但婴儿HBsAg转阳率及HBV感染慢性化率具有显著差异(P分别为0.019, 0.001). 结论:母亲孕晚期注射HBIG对阻断HBV宫内传播效果不明显;母亲及新生儿注射HBIG可显著提高乙肝疫苗对婴儿出生后HBsAg阳转及HBV感染慢性化的阻断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预防HBV宫内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2013年4月至2015年5月妊娠后经筛选HBsAg阳性312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观察至婴儿出生后6个月,以HBsAg和(或)HBV DNA检测阳性婴儿的母亲为宫内感染病例组,其余婴儿的母亲为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HBV宫内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基本资料,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检测HBsAg,PCR方法检测HBV DNA的水平,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LT、AST、三酰甘油、胆固醇等肝功能指标.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BeAg、HBV DNA、羊水污染、孕期性行为与HBV宫内感染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孕妇HBeAg阳性(OR=2.76,95%CI=1.19~7.94)、孕妇HBVDNA阳性(OR=9.62,95%CI=2.58~35.33)、孕期性行为(OR=1.53,95%CI=1.07~6.40)是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孕妇HBeAg和HBV DNA阳性、孕期性行为可能是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