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的边缘前皮质(PrL)区5-羟色胺受体4(5-HTR4)在帕金森病(PD)大鼠焦虑样行为中的作用,阐明PD大鼠相关焦虑行为的可能神经机制.方法:3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盐酸6-羟基多巴(6-OHDA)毁损组[内侧前脑束(MFB)注射6-OHDA制备大鼠PD模型],每组160只.采用旷场实验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评测PrL区局部给予5-HTR4激动剂BIMU8或5-HTR4拮抗剂GR1138082组大鼠的焦虑行为;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大鼠黑质致密部(SNc)和腹侧被盖区(VTA)多巴胺(DA)神经元缺失程度,计算酪氨酸羟化酶免疫反应(TH-ir)阳性神经元百分率,高压液相色谱法检测大鼠焦虑相关脑区的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6-OHDA毁损组大鼠在旷场实验中的中央区停留时间百分比明显降低(P<0.01),在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开放臂进入次数百分比和开放臂停留时间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给药前比较,PrL区给予BIMU8或GR113808后,假手术组大鼠在旷场实验中的中央区停留时间百分比、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开放臂进入次数百分比和开放臂停留时间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6-OHDA毁损组大鼠在旷场实验中的中央区停留时间百分比均明显升高(P<0.01),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开放臂进入次数百分比和开放臂停留时间百分比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6-OHDA毁损组大鼠损毁侧SNc和VTA区脑组织中TH-ir阳性神经元百分率明显降低(P<0.01),毁损侧的纹状体、mPFC、杏仁核(Amy)和腹侧海马(vHip)脑组织中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激活或阻断mPFC的PrL区5-HTR4均可改善PD大鼠相关的焦虑样行为.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以慢性焦虑应激大鼠为载体,从行为学的角度探讨中药丹栀逍遥散的干预作用.方法 采用不确定性空瓶刺激的方法建立焦虑应激大鼠模型,观察大鼠空瓶刺激时探究、修饰和攻击行为的变化.应激结束后以国际公认的高架十字迷宫试验对其行为学进行评价,观察中药的干预作用.结果 应激后大鼠处于易激惹的状态,表现出频繁的修饰和攻击行为.经高架十字迷宫测试发现应激后的大鼠较少进入和停留于开放臂中,倾向于探究封闭臂,且在封闭臂的停留时间延长,运动活力降低,而中药干预后大鼠的修饰和攻击行为明显减少,总体活动力增加,且探究开放臂的次数和停留时间增多.结论 不确定性空瓶刺激作为一种慢性心理应激模型,从病因学上较好模拟了焦虑症的发病状态,中药丹栀逍遥散具有明显抗焦虑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肝组织纤维化程度S0~S4期病理变化,并检测行为学指标,通过寻找两者变化相关性规律,为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行为学与病理变化相联系提供研究基础。方法 SD大鼠120只,分为模型组、正常对照组,分别给予40%四氯化碳油液和生理盐水皮下注射,每周2次,共计10周,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1~10周定期肝组织取材,HE染色,光镜观察肝组织形态改变;利用Noldus公司的行为学设备(The Observer 5.0分析软件),分别于1~10周测试各组行为学高架十字指标。结果连续10周的注射造模期间,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肝细胞变性、坏死,逐渐形成纤维间隔,肝小叶结构紊乱,最终形成假小叶,模型组病理改变集中在3~9周。行为学高架十字指标随着肝纤维化加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在4~9周进入开放臂次数的百分比和在开放臂停留时间的百分比均表现出明显的减少(P<0.05),而2组总进臂时间与总进臂次数无明显差异。结论通过行为学高架十字与肝纤维化病理组织变化的连续观察可以建立起病理与行为学两者的关系,随着模型大鼠肝纤维化病理组织进展变化加重,行为学焦虑情绪也随之严重,并稳定在一段时间窗口,说明了微观病理变化与宏观行为学之间的相互联系,为肝纤维化大鼠证候模型的宏观表征与微观指标研究提供一定的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逍遥散对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行为学变化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逍遥散治疗慢性应激致肝郁脾虚证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10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逍遥散组、6-氰基-7-硝喹啉-2,3-双酮(CNQX)组和联合用药组.造模大鼠通过连续21 d慢性束缚应激建立肝郁脾虚证候模型,逍遥散组、联合用药组大鼠每天束缚前灌服逍遥散5.32 g/kg,CNQX组、联合用药组大鼠在第1、4、7、10、13、16、19、21天右侧杏仁核区微量注射α-氨基羟甲基恶唑丙酸(AMPA)受体拮抗剂CNQX 0.5 μg.各组大鼠第22天进行旷场实验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结果 在旷场实验中,模型组大鼠的中央区停留时间明显增多,5 min运动总长度明显减少.在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模型组大鼠进入中央区的次数和停留时间、进入开放臂的次数和停留时间均明显减少;封闭臂停留时间明显增加.CNQX和逍遥散对旷场和高架十字迷宫各项指标的改善作用明显,二者联合作用效果较好.结论 逍遥散可改善肝郁脾虚模型大鼠的行为学变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CNQX一致.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高架十字迷宫小鼠的行为学试验,观察清心丸对小鼠的抗焦虑作用。方法:选用小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地西泮阳性对照药组,清心丸高、中、低剂量组,各组分别给予与清心丸等体积蒸馏水、地西泮片(2mg/kg)、清心丸(4.0g/kg、2.0g/kg、1.0g/kg)。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7日。7日后观察清心丸高、中、低剂量对小鼠进入开放臂和封闭臂的总次数 (OE+CE)、进入开放臂次数百分比 (OE%)、开放臂停留时间比例 (OT%)的影响。结果:清心丸中、高剂量组的进入开放臂次数 (OE)均明显增加 (P<0.05),清心丸中、高剂量组与地西泮组在开臂停留时间 (OT)分别占进入两臂总次数和在两臂停留总时间的百分比 (OE%和 OT%)均比对照组明显增加 (P<0.05),而各组 OE+CE的总次数未见明显变化。结论:清心丸具有较强的抗焦虑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足底电击应激时程对大鼠高架十字迷宫及开场实验焦虑样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按照体重分层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足底电击组,每组12只。足底电击组予以不可逃避性足底电击(0.8 m A,电击10 s,休息20 s,共5 min,1次/d)结合孤养建立大鼠焦虑模型。分别在足底电击7 d及14 d后测高架十字迷宫和开场实验,评估大鼠的焦虑行为。结果 7 d及14 d足底电击后,足底电击组焦虑样行为增加,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1),入臂总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运动活性降低。开场实验足底电击组进入中心区次数及中心区逗留时间低于对照组(P0.01),运动总距离、直立次数及理毛次数足底电击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运动探索活性降低。比较7天及14天足底电击组行为学结果,可见随着造模天数的增加,大鼠闭臂时间比及闭臂次数比呈现下降趋势(P0.05),焦虑程度降低。开场实验运动总距离、直立次数及理毛次数14 d低于7d,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提示大鼠运动探索行为进一步减少,自我关注度降低,抑郁样行为增加。结论不同时程的足底电击应激导致大鼠焦虑样行为,影响大鼠运动探索活性。随着造模天数的增加,大鼠行为可能从焦虑样向抑郁样改变。足底电击应激焦虑模型造模时程的选择7 d优于14 d。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在慢性束缚应激(Chronic Restraint Stress,CRS)时抑郁焦虑样行为学改变. 方法 雄性SHR大鼠1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ON,n=8)和慢性束缚应激组(CRS,n=8).通过旷场试验(Open Field test,OFT)、强迫游泳实验(Forced Swimming test,FST)、高架十字迷宫试验(Elevated Plus Maze,EPM)评价其抑郁焦虑样行为,同时比较SHR血压变化及血清ACTH水平.结果 束缚4周后,与对照组相比,CRS组的SHR在OFT中直立次数及总位移均显著降低(P<0.05),FST中不动时间显著延长(P<0.05),EPM中开臂滞留时间百分比显著下降(P<0.05). 结论 慢性束缚应激可诱导SHR出现抑郁焦虑样行为.  相似文献   

8.
目的 考察钩藤总碱(rhynchophylla total alkaloids,RTA)抗焦虑药效.方法 采用国际通用的大鼠高架十字迷宫焦虑动物模型(elevated plus-maze anxiety animal model,EPM)和小鼠期待性焦虑实验,观察RTA Ⅰ组[200 mg/(kg· d)]、RTAⅡ组[400 mg/(kg·d)]、RTAⅢ组[800 mg/(kg·d)]3个剂量组对大、小鼠焦虑行为学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RTA干预前后EPM大鼠的脑组织内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和5-羟色胺(5-HT)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RTA 3个剂量组大鼠进入开放臂次数比例(0E%)和在开放臂滞留时间比例(0T%)有显著升高(P<0.05),RTA 3个剂量组小鼠均无应激性体温升高,RTAⅢ组EPM大鼠脑组织中NE、DA、5-HT含量较空白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 在大鼠EPM和小鼠期待性焦虑实验中,RTA显示出一定的抗焦虑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EPM刺激后大鼠脑组织中NE、DA和5-HT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以经前烦躁障碍症(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PMDD)肝气逆证模型大鼠为载体探索白香丹胶囊对模型大鼠焦虑样行为的影响,并初步探究其血清作用机制。方法 以居住入侵法制备PMDD肝气逆证模型大鼠并进行药物干预,给药后通过攻击行为测试、旷场实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对PMDD肝气逆证模型大鼠焦虑样行为进行检测;腹主动脉取血并制备血清,使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孕酮(P)、四氢孕酮(ALLO)、γ-氨基丁酸(GABA)的含量变化。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攻击行为明显增加(P<0.01);旷场实验,总路程增加而在中央区停留的总时间减少(P<0.01);高架试验,进入开放臂的次数百分比和时间百分比均明显减少(P<0.01);血清中P水平、ALLO含量、GABA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组和白香丹组大鼠的攻击行为均明显减小(P<0.01);旷场实验,总路程减少而在中央区停留的总时间均明显增加(P<0.01);高架试验,进入开放臂的次数百分比和时间百分比均明显增加(P<0.01);血清中P水平、ALLO水平、GABA水平均显著上升(P<0.05)。结论 白香丹胶囊对PMDD肝气逆证模型大鼠有明显的抗焦虑样作用,并明显增加模型大鼠血清中的P、ALLO、GABA水平,据此推测该病证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体内P、ALLO、GABA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慢性工频磁场(extremely low frequency magnetic field, ELF-MF)暴露对大鼠神经行为的影响。方法:应用50 Hz正弦交变磁场,2 mT的暴露强度在每日一定时间对大鼠进行多次重复暴露。大鼠被随机分为对照组(不暴露MF)、MF1h组(每日MF暴露1 h)及MF4h组(每日MF连续暴露4 h),通过大鼠旷场实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明暗穿梭箱实验观察大鼠的行为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F4h组大鼠在旷场实验中趋触性增高、理毛行为增多,在高架十字迷宫中开放臂入臂次数和停留时间均明显减少;MF1h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明暗箱实验中,暴露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极低频磁场暴露对大鼠有产生焦虑的作用,这种影响取决于每日暴露的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连续注射5 d后实验动物的抑郁样行为及学习认知的改变.方法 用侧脑室定位技术对实验组C57小鼠连续注射LPS 5 d,对照组小鼠注射相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观察两组小鼠第2天的体质量,用糖水偏好实验、悬尾试验、旷场实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水迷宫实验等行为学实验检测实验小鼠行为学的改变.结果 1)第6天行为检测时,实验组小鼠较对照组小鼠体质量更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4,df=14,P<0.001).2)糖水偏好实验中,实验组小鼠糖水偏好百分比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8,df=14,P<0.01).3)悬尾实验中,实验组小鼠悬尾不动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3,df=14,P<0.01).4)旷场实验中,实验组小鼠在旷场中的活动路程(t=4.59,df=14,P<0.001)、直立次数(t=5.27,df=14,P<0.01)、活动次数(t=4.93,df=14,P<0.001)明显低于对照组.5)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和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鼠在闭臂停留的时间更短(t=4.10,df=14,P<0.01),在闭臂活动的速度更慢(t=12.84,df=14,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水迷宫实验中,实验组小鼠在第2天的逃逸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在第5天撤去平台后穿越目标象限的次数较对照组更少(t=4.18,df=14,P<0.001).结论 LPS连续注射诱发了小鼠的抑郁样行为,且可影响实验小鼠的认知行为,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抑郁模型,为慢性应激诱发的抑郁模型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也为在此基础上抑郁的干预及调控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所致急性帕金森病(PD)小鼠模型的焦虑行为。方法:选取4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小剂量组、中剂量组和大剂量组,每组10只。用高架十字迷宫和明暗箱检测小鼠的焦虑行为。结果:各模型组小鼠在暗箱停留的时间较对照组均有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模型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模型组间小鼠的穿箱次数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架十字迷宫中各模型组小鼠进入开放臂次数(OE)、开放臂停留时间(OT)及开放臂停留时间百分比(O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各模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小剂量组和中剂量组小鼠OT%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TP所致急性PD小鼠模型早期即会出现焦虑行为,但焦虑的严重程度与造模MPTP剂量无关。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To evaluate possible anxiogenic activity, sedative property and anxiolytic potential of crude ethanolic extract of Calotropis gigantea leaves.MethodsThe anxiogenic activity of crude ethanolic extract of Calotropis gigantea leaves was evaluated using standard animal behavioral models, such as hole cross and open field; sedative property and anxiolytic potential were evaluated by conducting thiopental sodium induced sleeping time tests and elevated plus-maze test.ResultsThe crude ethanolic extract exhibited a significant (P<0.05, P<0.001) decrease of motor activity and exploratory behavior in hole cross and open field tests. The extract also markedly increased both the number of visits to and time spent in the corners of the open field. The extract treated rats spent more time in the open arm of elevated plus-maze, showing its antianxiety activity. There was a decrease in the locomotor activity.ConclusionsThe obtained results provide support for the use of this species in traditional medicine and warrant further investigation to isolate the specific components that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sedative and anxiolytic effects. Components from this plant may have a great potential value as medicinal agents, as leads or model compounds for synthetic or semi synthetic structure modifications and optimization, and as neuropharmacological probes.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青春期(出生后38~51 d)阿扑吗啡注射对大鼠精神相关行为的影响.方法 以Wistar大鼠为实验对象,利用大鼠穿梭程序自动控制仪和高架十字迷宫,观察青春期(出生后38~51 d)阿扑吗啡注射对青春期和成年早期大鼠潜伏抑制和高架十字迷宫行为的影响.结果 (1)对于青春期大鼠,与生理盐水注射组动物相比[前呈现组和非前呈现组分别为(38.1±18.7)次和(23.0±6.9)次],声音刺激的前呈现未能显著地降低阿扑吗啡注射组动物的条件化联合反应[前呈现组和非前呈现组分别为(23.0±16.4)次和(26.7±13.5)次],即表现出潜伏抑制缺失;对于成年早期大鼠,与生理盐水注射组动物相比[前呈现组和非前呈现组分别为(37.2±17.5)次和(15±6.2)次],青春期阿扑吗啡注射的大鼠同样表现出潜伏抑制缺失[前呈现组和非前呈现组分别为(21.5±15.2)次和(17.2±8)次];(2)与相应的生理盐水组动物相比,青春期阿扑吗啡注射的青春期和成年早期动物的高架十字迷宫行为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青春期持续两周(出生后38~51 d)的慢性阿扑吗啡注射,能诱发青春期和成年早期大鼠的潜伏抑制缺失,但不影响高架十字迷宫行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一重与多重脑震荡(multiple cerebral concussion,MCC)大鼠的焦虑行为变化。  方法  成年SD大鼠50只,用单摆闭合性脑损伤打击装置复制大鼠一重脑震荡(pure cerebral concussion,PCC)和多重脑震荡(multiple cerebral concussion,MCC)模型,另设一正常对照组(normal,N)每组12只大鼠。于损伤后第14天进行旷场实验(open field test,OFT)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high plus maze,HPM)检测,评估其焦虑行为变化。  结果  (1)在OFT实验中:① PCC组和3 MCC组在中央区行走格数为[9.500(6.50,16.75)]格、[5.00(3.50,9.00)]格,N组为[10.00(7.00,17.88)]格。损伤组在中央区行走的格数与停留时间均少于对照组,3 MCC组与N组、PC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24,P = 0.033)。② PCC组和3 MCC组在周边区行走格数为[54.50(26.88,62.25)]格、[65.00(28.50,81.00)]格,N组为[33.00(1.13,51.50)]格。损伤组在周边区(surround areas,SA)行走格数和时间均高于对照组,3 MCC组与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5)。③ PCC组和3 MCC组梳理毛发频次为(4.20±1.03)次、(2.44±0.73)次,N组为(5.20±1.62)次。损伤组梳理毛发次数均少于N组,且3 MCC组较N组与P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3,P = 0.019)。④各损伤组大鼠在旷场实验中CA区行走格数、行走时间与理毛次数,均随着打击次数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此外,随着打击次数的增加,损伤大鼠在SA区行走格数与行走时间则呈上升趋势。(2)在HMP实验中:① PCC组和3 MCC组进入开臂次数为[1.00(0.00,1.00)]次、[0.50(0.00,1.00)]次,N组为[1.00(0.00,2.00)]次。各损伤组进入开臂(open arms,OA)次数和时间均少于正常组,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②损伤组在OA中向台下探索次数均少于N组,其中3 M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32)。③ PCC组和3 MCC组进入闭臂次数为[1.00(1.00,1.00)]次、[0.00(0.00,1.00)]次,N组为[0.00(0.00,1.00)]次。损伤组进入闭臂(enclosed arms,EA)次数与时间均高于N组,进入EA次数,3 MCC组与PCC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5);进入EA时间,3 MCC组与N组、PC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42,P = 0.027)。④各损伤组大鼠在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进入OA臂的次数、时间与向台下探望次数,均随着打击次数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此外,随着打击次数的增加,损伤大鼠在EA臂中的停留时间则呈上升趋势。  结论  一重和三重脑震荡大鼠损伤后14 d焦虑行为开始明显增加,且大鼠经历三次脑震荡后的焦虑行为重于一次性脑震荡。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复合应激刺激探索建立一种新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大鼠模型,观察其行为学变化。方法 3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连续单一应激组(single-prolonged stress,SPS)和复合应激组,每组10只。用束缚、电击、力竭游泳复合应激源建立大鼠模型,14 d后利用迷宫、旷场实验检测其行为学变化,评估模型效果。结果在接受复合应激后第14天大体行为学观察、拒俘反射评分、旷场试验、高架十字迷宫以及水迷宫结果表明复合应激组大鼠较正常对照组及SPS组,显示出显著的PTSD样症状行为学改变,活动性降低、焦虑样行为增多、空间记忆能力受损。①复合应激组拒俘反射评分(1.4±1.0)较SPS组及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P<0.01)。②旷场实验:复合应激组跨格次数(27.80±5.55)和站立次数(9.00±2.49)较SPS组及正常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P<0.01);修饰次数无显著差异。③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复合应激组进入开放臂次数比例(27.50±1.35)、进入开放臂时间比例(29.62±3.23)以及OE+CE(8.60±3.63)较SPS组及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P<0.01);向下探究次数和站立次数均无显著差异。④水迷宫实验的第1、2天3者无显著差异,第3天和第4天复合应激组(35.67±5.13、25.09±3.55)较SPS组及正常对照组时间显著延长(P<0.05,P<0.01)。水迷宫空间探索实验中,复合应激组进入目标象限次数(5.80±2.34)以及穿越原平台位置次数(3.10±1.79)较SPS组及正常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P<0.01)。结论通过大鼠行为学检测证实复合应激刺激可成功制备较典型的大鼠PTSD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7.
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在臂丛麻醉下,经"C'型臂X线机透视,采用闭合整复骨折,然后经皮穿入两枚交又克氏针固定.结果:本组32例获得随访0.33~1 a,骨折全部愈合,优25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96.9%.结论: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