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病程长短对甲亢性肝损害患者肝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160例接受131I治疗的甲亢性肝损害患者按病程长短分为3组,于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检测肝功能指标并与健康组进行比较.结果:131I治疗前3组患者与健康组相互比较,肝损害发生率、肝功能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病程越长,肝损害发生率及严重程度越高;治疗后各组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病程越长,恢复越差.结论:甲亢性肝损害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及131I治疗后恢复情况与病程长短有密切关系,患者应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甲亢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甲亢性肝病(A组,肝功能异常组)的临床特点,并与143例甲亢患者(B组,肝功能正常组)相对照,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临床表现、肝功能指标和甲状腺功能指标。结果(1)甲亢性肝损害的发生率为20.5%,年龄越大,甲亢病程越长,肝损害发生率越高(P〈0.05);(2)肝损害症状多数轻微(63.4%)或无症状(25%),食欲大多数正常或亢进(57.7%);(3)A组患者血清ALT、AST、TT3、TT4水平和平均年龄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甲亢容易合并肝损害,肝损害的程度与年龄、病程及病情轻重密切相关,甲亢性肝病临床表现不典型,多发生于年龄较大、病情较重的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并发肝功能损害的影响因素、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 将176例甲亢患者分为甲亢性肝损害组和甲亢肝功正常组,对2组年龄、性别、甲亢病程、有无甲亢其他合并症、肝功能及甲状腺功能指标等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甲亢性肝损害发生与患者年龄密切相关,而与性别无明显相关性,甲亢病程越长甲亢性肝损害发生率越高.伴其他甲亢合并症时更易发生甲亢性肝损害.甲亢性肝损害患者血FT3明显高于甲亢肝功正常患者;肝功能测定以ALP升高及ALT升高多见.结论 甲亢与肝损伤可交互影响,建议临床医生对初诊及复诊甲亢患者进行肝功能常规测定,以便合理选用治疗方案,使甲亢性肝损害得以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甲亢性肝病患者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将50例新诊断的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亢)患者分为A组(肝功能异常组)和B组(肝功能正常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肝功能指标和甲状腺功能指标.结果:A组患者甲状腺功能增高水平和平均年龄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甲亢性肝病临床表现不典型,肝功能损害的程度与年龄、病程及甲亢病情有关,经积极的抗甲亢及护肝治疗可使肝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5.
易智慧  王娟  黄慧 《西部医学》2012,24(1):68-70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24例甲亢病例的临床资料,从中选出肝损害组及无肝损害组,从临床症状、甲状腺功能指标、肝功能指标、合并症及临床随访等进行分析。结果在224例甲亢患者中有118例(52.7%)患者发生甲亢性肝损害,其中85例(72.0%)病程6月以上,70例(59.3%)临床无明显自觉症状。肝功异常表现为2种或2种以上指标异常,且ALT、AST升高与FT3、FT4升高成正相关;甲亢性肝损害组合并甲亢性心脏病、甲亢性肌病、周期性麻痹及浸润性突眼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肝损害组(P<0.05)。半数以上患者经抗甲亢药物治疗的同时注意休息、营养支持及保肝治疗肝功恢复正常。无效者使用糖皮质激素及保肝治疗后绝大部分好转。结论甲亢性肝损害发病率高,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与甲状腺激素水平及甲亢并发症有密切关系,糖皮质激素对部分肝功损害严重的甲亢患者有效。  相似文献   

6.
童向前 《吉林医学》2012,33(36):7868
目的:分析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并发肝功能损害的影响因素和防治措施。方法:将120例甲亢患者分成肝功能正常组和肝功能损害组,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甲亢病程、肝功能、合并症、甲状腺功能等情况如何。结果:经过研究后发现,甲亢患者的病程如果较长,那么就会增加肝损害的发生率,如果患者伴有其他的甲亢合并症那么也会出现甲亢性干损害问题。而且损害患者的血FT3要比正常患者高出很多。结论:肝损伤是和甲亢之间是可以互相影响的,因此医生在出诊、复诊甲亢患者的时候就要进行肝功能的常规测定,从而选择出适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分析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观察。方法:将我院内分泌科90例确诊为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肝损害的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护肝组和甲状腺组各45例。护肝组患者采用传统保肝治疗,甲状腺组在保肝治疗的基础上另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甲状腺与肝功能及其临床特点。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甲状腺功能与肝功能各指标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甲亢功能对比,甲状腺组的甲亢功能、肝功能各治疗优于护肝组(P0.05)。结论:临床上若发现不明原因肝损害时要注意排除甲亢,肝功能检查显示有肝损害的患者要及时给予合理抗甲状腺治疗与对症治疗,同时佐以保肝、营养支持治疗后,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并肝脏损害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7月至2009年7月1268例甲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68例甲亢中382例发生肝脏损害,发生率30.1%.甲亢病程越长,随着血清FT3、FT4水平的增高,肝损害更趋明显.肝脏损害丰要表现为消化道症状,但半数以上患者无临床症状,食欲大多数正常或亢进.结论 甲亢并肝脏损害与患者的年龄、病程和血清FT3、FT4水平有关.对于甲亢患者应常规检查肝功能了解有无肝脏损害.甲亢性肝损害如诊断及时,治疗积极,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131I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伴有肝功能损害患者的甲状腺及肝功能的转归情况.方法将143例甲亢患者分成两组甲亢无肝功能损害组(A组,n=51)及甲亢合并有肝功能损害(B组,n=92).根据患者相关情况给予适量的131I剂量.定期复诊,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服131I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甲亢治愈率分别为69.23%和82.52%,总有效率分别为93.01%和96.5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患者病情缓解后肝功能恢复正常,治疗阶段无肝功能损害加重现象.结论用131I治疗甲亢合并肝功损害可有效控制甲亢,同时又可缓解肝功损害.  相似文献   

10.
周涛  李国熊  侯连兵 《广东医学》2012,33(9):1259-1260
目的 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性(甲亢)患者甲亢性肝损害的发生率及临床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26例甲亢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肝功能指标、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对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临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甲亢性肝损害的发生率为58.0%,与性别无关(P=0.995);甲亢性肝损害与年龄无关(P=0.994);甲亢性肝损害组的ALT、AST、TB、DB、IB 、G高于单纯性甲亢组(P<0.05),而TP 、ALB低于单纯性甲亢组(P<0.05),A/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3);甲亢性肝损害组的甲状腺激素T3、T4、TSH高于单纯性甲亢组(P<0.05).结论 甲亢容易导致肝损害,与性别、年龄无关,与T3、T4、TSH等甲亢患者的病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并肝脏损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并肝脏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1987年1月至2000年7月在我院住院的292例甲亢病人。结果 292例甲亢中48例发生肝脏损害,发生率16.44%,随着甲亢病人病程的延长和血清TT3、TT4水平的增加,肝脏损害的发生率增加,在各病程组的不同血清TT3、TT4水平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05和P<0.05),但在不同性别组和不同年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脏损害主要表现为消化道症状,但半数以上无临床症状。结论 甲亢并肝脏损害与病人的病程和血清TT3、TT4水平有关,而与病人的年龄和性别无关。对于甲亢病人应常规检查肝功能了解有无肝脏损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补硒对大鼠血清硒含量及实验性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5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四氯化碳(CCl4)模型组、高糖组、补硒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后4组动物每只给CCl4油溶液0.15ml腹腔内注射2次/周,共注射6周;后3组大鼠分别给予高糖、葡萄糖酸硒,观察每一种情况对大鼠血清硒含量、肝功能和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产生的影响。结果:实验3周和6周时,补硒组和模型组及高糖组血清ALT均增高,各组间差异不明显,但补硒组AST均明显降低,与模型组及高糖组比较有较明显差异(P<0.05或P<0.01),补硒组大鼠血清硒含量在6周时均较模型组明显增高(P<0.01),维持在正常水平,并对大鼠肝纤维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两个剂量组间未见明显差异,高糖使大鼠的体重明显增加,未见大鼠肝纤维化的改善。结论:补硒对肝损伤动物血清硒及肝纤维化的影响表现在后期,采用低剂量较长期的补硒方法可能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3.
血清胆碱酯酶在肝病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健彬  王翠霞  麦奇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1):1848-1849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血清胆碱酯酶(CHE)的临床意义。方法:将175例肝病患者与健康组(50例)进行比较,观察各组肝病患者CHE的活性。结果:各型肝病CHE活性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1),下降幅度依次为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肝癌<重型肝炎。结论:CHE的测定对反应肝病患者肝脏的受损状态和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调肝理脾方治疗酒精性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30例酒精性肝纤维化患者应用调肝理脾方治疗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纤维化血清指标、生化检查、B超检查的变化情况,根据疗效判定标准进行了疗效评价。 结果显示临床症状、体征获得了明显的改善,治疗前后总体症状积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中医症状、体征总有效率为89.03%;血清学检测、肝功能检查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影像学检查也获得了明显的改善。说明调肝理脾方有明显的改善酒精性肝纤维化患者症状、体征,改善肝功能及逆转肝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伴有腹水的肝性胸水患者胸水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 1998- 0 1~ 2 0 0 3- 12期间 12例不伴有腹水的肝性胸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经合理的治疗 ,83 33%的患者可在 2~ 8周内肝功能改善、胸水消失。结论 只要治疗得当 ,大部分不伴有腹水的肝性胸水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1例术前诊断为肝癌同时合并乙肝肝硬化的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从而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减少误诊,进一步指导临床诊疗。 方法 收集并分析1例术前诊断为肝癌同时合并乙肝肝硬化的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检索相关病例报道并进行文献复习。 结果 患者,51岁,男性,因“体检中发现肝脏孤立占位性病变3 d余”入院,查体未见特殊异常。肿瘤标志物未见明显异常。肝脏MRI:平扫不具有特征性,扩散加权成像(DWI)和表观扩散系数(ADC)提示病变边缘部分弥散受限,中央区弥散不受限,提示合并坏死;增强扫描与CT类似,也是呈周边不均匀强化,并有向内填充的趋势,延迟期开始廓清。术后病理证实为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结论 在临床诊疗过程中,遇到肝脏实性占位性病变、影像学没有典型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及肝血管瘤等常见病表现时,尤其是影像学提示典型的“包膜回缩征”“靶征”或“棒棒糖征”时,应考虑到本病可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肝囊型包虫病开腹手术治疗临床路径的实施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1年1月~2011年10月纳入临床路径管理的30例肝囊型包虫病开腹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实验组(应用临床路径的30例患者)和对照组(未应用临床路径的30例患者),对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患者满意度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路径组平均住院天数为(12.34±1.03)d,传统组(16.28±1.41)d;路径组平均住院费用为(14450±230)元,传统组(19620±270)元;路径组的患者满意度高于传统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路径应用于肝囊型包虫病开腹手术治疗可以明显缩短平均住院时间,有效的降低诊疗费用,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伍利军  李海华  刘锦华 《医学综述》2011,17(7):1110-1111
目的探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开始3 d每日使用地塞米松10 mg静脉滴注,以后隔日1次注射地塞米松5 mg,待临床症状好转,总胆红素水平减退至患者最高峰值的一半以下时,改用地塞米松3~5 mg,间隔48~72 h一次,治疗组32例与对照组35例患者比较临床症状、生化指标好转情况及住院时间和费用情况。结果治疗组症状及生化指标好转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费用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素冲击疗法治疗肝衰竭,疗程短、疗效/成本比高、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9.
慢肝合剂抗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慢肝合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 4 5例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肝功能、肝脾B超、乙肝病毒标志物 (HBVM)、透明质酸 (HA)、层粘连蛋白 (LN)、Ⅳ型胶原 (CⅣ )。结果 治疗组上述指标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1) ,治疗组有效率为 93 3% ,对照组有效率为 6 6 7%。结论 慢肝合剂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有效方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