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RT1)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82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健康新生儿8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血清CRP、I-FABP、SIRT1水平差异。结果:观察组血清CRP和I-FABP明显高于对照组,而SIRT1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Bell分期Ⅲ期患儿血清CRP和I-FABP明显高于Ⅰ~Ⅱ期患儿,SIRT1明显低于Ⅰ~Ⅱ期患儿(P<0.05)。观察组预后不良患儿血清CRP和I-FABP明显高于预后良好患儿,SIRT1明显低于预后良好患儿(P<0.05)。血清CRP、I-FABP与SIRT1呈负相关,CRP和I-FABP呈正相关(P<0.05)。CRP、I-FABP、SIRT1诊断Bell分期Ⅲ期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3、0.733和0.802(P<0.05)。CRP、I-FABP、SIRT1预测预后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4、0.800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血甘胆酸预测胎儿窘迫的最佳临界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ICP孕妇血甘胆酸与胎儿窘迫发生与否的关系,应用ROC曲线寻找和确定用于预测胎儿窘迫的甘胆酸最佳临界值。结果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生胎儿窘迫孕妇血清甘胆酸均值为28.65μg/ml,高于未发生胎儿窘迫血清甘胆酸水平17.78μg/ml,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依据敏感度与特异度之和最大化原则计算预测胎儿窘迫的甘胆酸临界值23.60μg/ml,ROC曲线下面积可达0.875,面积的95%可信区间为(0.794,0.956)。以23.60μg/ml界值预测胎儿窘迫吻合系数为0.592,敏感度81.00%,特异85.30%,阴性预测值0.941,阳性预测值0.607(P<0.001)。结论血清甘胆酸水平是预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是否发生胎儿窘迫的一项重要指标,随着甘胆酸水平的升高,胎儿窘迫的发生率逐渐增加,当血清甘胆酸≥23.60μg/ml时应加强胎儿宫内监护,及时终止妊娠,降低围生儿病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田七口服液在缺血性肠炎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4月-2017年3月住院治疗的缺血性肠炎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给予田七口服液10 mL,3次/d;对照组静滴复方丹参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1次/d。两组均经药物加常规治疗2周,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中I-FABP、DLAC、Fg的水平变化。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6.0%,与治疗前比较,血清I-FABP、D-LAC及Fg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的血清Fg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血清I-FABP、D-LAC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均未出现相关不良反应(P0.05)。结论:田七口服液治疗缺血性肠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与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均表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在临床中不易鉴别。本文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在二者鉴别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60例住院患者,应用临床表现、心脏超声和部分患者冠脉造影检查作为金指标确定缺血性心肌病患者(A组,30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B组,30例),并选取健康对照组(C组,15例)。测定各组血清SAA浓度。比较各组SAA水平的差异,并绘制ROC曲线。结果:A组SAA水平明显高于C组,[(2.3805±1.267)ng/ml vs(0.9936±0.276)ng/ml,P<0.01],B组亦高于C组[(1.7567±0.2448)ng/ml vs(0.9936±0.276)ng/ml],P<0.01,但A组SAA水平明显高于B组,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6)。ROC曲线显示,采用SAA浓度为1.929ng/ml作为界值诊断缺血性心肌病的灵敏度为60%,特异度为83.3%。所得阳性似然比为3.5928。结论:缺血性心肌病时SAA水平明显升高,而扩张型心肌病则不同,有鉴别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肠脂酸结合蛋白(I-FABP)联合粪钙卫蛋白(FC)检测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中的意义。方法新生儿NEC56例为病例组,同期非消化系统疾病新生儿6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评估I-FABP联合FC在NEC中的价值。结果病例组I-FABP和FC分别为(4.0±3.2)ng/mL、(58±26)ng/mL,高于对照组(2.1±0.8)ng/mL、(26±15)ng/mL,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以I-FABP、FC及两指标联合参考,诊断NEC敏感性为82.5%、80.1%和76.2%;特异性为71.3%、74.6%和83.5%。结论两指标联合检测诊断NEC特异性高于单一检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D)表达水平对早期诊断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意义。方法:选取收治的58例诊断为疑似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为试验组,以58例非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为对照组,以ELISA法测定患儿血清中I-FABD表达水平,以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结果:试验组患儿血清中I-FAB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血清中I-FAB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可作为早期诊断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较准确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脂蛋白相关磷脂A2(Lp-PLA2)对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入选经冠脉造影的住院者,分为AMI组74例和非冠心病组28例。ELISA测定血浆Lp-PLA2。随访1年,观察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AMI患者Lp-PLA2水平高于非冠心病者(P<0.01)。发生心血管事件者Lp-PLA2水平高于未发生者(P<0.05);Lp-PLA2水平高的四分位间距,事件发生率明显增加(P<0.01)。当Lp-PLA2≥276ng/ml对AMI预后判定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55,阳性预测值为81.6%、阴性预测值为62.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Lp-PLA2≥276ng/ml的生存率明显小于Lp-PLA2<276ng/ml的生存率(Logrank检验P=0.012)。Cox模型逐步回归分析,Lp-PLA2水平≥276 ng/ml为1年内AMI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高水平Lp-PLA2对AMI患者1年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鲁伟  俞瑾  谈潘莉  张烁 《浙江实用医学》2015,(3):175-176,190
目的 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G)水平在胃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经胃镜活检和病理形态学确诊的浅表性胃炎组6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组66例、胃癌组65例和体检健康组60例。采集所有对象静脉血分离血清,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和胃蛋白酶原Ⅱ(PGⅡ),并计算PGⅠ/PGⅡ比值(PGR)。结果 胃癌组PGⅡ、PGR水平和其它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PGⅠ、PGⅡ、PGR诊断胃癌临界值分别为72.95μg/L、8.95μg/L、4.08,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13、0.817、0.827,敏感度分别为53.4%、87.9%、65.5%,特异度分别为88.2%、56.7%、84.4%,准确度分别为61.3%、81.7%、82.7%,联合PGⅡ和PGR诊断胃癌的ROC最大曲线下面积为0.839,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4.5%、72%和83.9%。结论 联合检测PGⅡ和PGR可提高胃癌诊断的准确性,临界值为PGⅡ≥9.0μg/L且PGR≤4.58,可为本地区体检高危人群的筛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和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单独和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PHC)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进行检测180例患者(80例PHC患者、50例肝硬化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AFP-L3和GP73的浓度,并比较各组水平差异,运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over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ROC)确定AFP-L3和GP73浓度诊断PHC的最佳临界值,分析评价AFP-L3和GP73单独检测及2种方法联合检测在PHC中的诊断价值。 结果 PHC患者、肝硬化患者、正常对照组的血清AFP-L3浓度分别为(65.234±21.315) ng/ml、(18.614±20.655) ng/ml、(13.209±14.560) ng/ml,PHC组AFP-L3水平显著高于肝硬化组及正常组(P<0.001);肝硬化组与正常组的AFP-L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4)。通过血清中AFP-L3水平绘制诊断PHC的ROC曲线,AFP-L3诊断PHC的最佳临界值:≥36.076 ng/ml,其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5.00%、94.00%。PHC组患者、肝硬化组患者、正常对照组的血清GP73浓度分别为(0.431±0.180) IU/ml、(0.228±0.047) IU/ml、(0.213±0.034) IU/ml,PHC组GP73水平明显高于肝硬化组及正常组(P<0.001);而GP73水平在肝硬化组与正常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9)。通过血清GP73水平绘制诊断PHC的ROC曲线,GP73诊断PHC的最佳临界值:≥0.298 IU/ml,其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00%和96.00%;联合检测AFP-L3和GP7诊断PHC的敏感性为92.50%,特异性为90.00%。 结论 AFP-L3和GP73是诊断PHC良好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均有较高特异性,但敏感度不理想。AFP-L3与GP73联合检测,可提高PHC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PHC的早期诊断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脊柱退行性变围手术期D-二聚体的变化情况及其对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择浙江萧山医院骨科2013年1月-2015年12月住院手术治疗的脊柱退变性疾病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深静脉血栓栓塞症分为观察组(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组)和对照组(无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组),测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深静脉血栓形成。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1 d、术后3 d、术后7 d血浆D-二聚体水平(1.76±0.23)μg/ml、(2.32±0.41)μg/ml、(1.67±0.35)μg/ml;(1.28±0.31)μg/ml、(1.26±0.27)μg/ml、(1.31±0.23)μg/ml均高于术前(0.68±0.14)μg/ml;(0.74±0.15)μg/ml(P>0.05);2组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 d、术后3 d和术后7 d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水平诊断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的ROC曲线结果显示:诊断截断值为1.17 μg/ml,ROC曲线下面积为0.928,95%可信区间下限为0.890,上限为0.966。以D-二聚体 ≥ 1.17 μg/ml为深静脉血栓栓塞症阳性,D-二聚体<1.17 μg/ml为深静脉血栓栓塞症阴性诊断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灵敏度为92.9%,特异度为79.1%,误诊率为20.9%,漏诊率为7.1%,总符合率为13.0%+68.0%=81.0%,Youden指数为72.0%,阳性预测值为41.9%,阴性预测值为98.6%。 结论 脊柱退行性变患者术后D-二聚体水平升高,D-二聚体水平对深静脉血栓栓塞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近年新生儿、婴儿、成人麻疹患者逐年增加,临床表现一般仍较典型,成年人麻疹患者全身中毒症状较重。麻疹抗体检测结果阳性是主要的诊断依据。麻疹发病的双相移位的机理可能是,免疫保护力不足,婴儿出生时麻疹抗体力低。孕期母传胎的麻疹抗体减弱,母经乳汁传给婴儿的抗体减弱,成人麻疹抗体水平逐年下降。预防措施是怀孕前给予育龄妇女麻疹疫苗接种,鼓励母乳喂养,麻疹疫苗计划免疫适当提前,在成人追加麻疹疫苗的免疫,加强病毒变异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2.
13.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做法;方法:主要在手术配合的六个方面,解决防感染、防栓塞等问题。结果:3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均获成功,结论:手术配合是护士责任心和基本功的全面体现,对提高手术效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重度妊高征表现为高血压、蛋白尿、浮肿等症状 ,严重可以导致母婴死亡。对妊娠足月的重度妊高征 ,可以根据其临产与否及宫颈条件 ,立即决定其为阴道分娩或是剖宫产术。对于妊娠晚期的重度妊高征 ,因其胎龄不足月 ,胎儿生长发育及胎肺成熟度情况需通过一定时间的治疗 ,根据其病情变化来决定其治疗方案或终止妊娠的时机[1,2 ] 。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一阶段的治疗进行监测 ,防止母儿并发症的发生。现将 2 0 0 0年至今我院收治妊娠晚期重度妊高征 30例的监测结果回顾分析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 选择孕 31~ 36周重度妊高征 30例 ,其中 …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80例局限于小腿或手或足的银屑病。均经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确诊。因部位比较特殊。受多种理化因素影响,使皮疹形态发生轻重程度不同的变化,常看不到典型损害,因而误诊为神经性皮炎,湿疹,慢性皮炎及癣等。作者对误诊原因进行了分析后,提出了鉴别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解决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神经压迫。方法对1980~1998年再手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讨论分析再手术原因,再次手术前影像学检查,观察病理变化以确定再手术方法。结果对11例随访6个月~1年,优7例(68.4%),良3例(36.8%),差1例(2.8%)。结论初次手术前详细查体和分析X线片,术中用导尿管和神经剥离探查,尽量避免髓核遗留,手术范围不宜太大,尽量减少对软组织和脊柱结构的破坏,避免形成硬膜囊与神经根粘连而致单纯形疤痕。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研究方法LiPA(Line Probe Assay)分析VacA等位基因的表达,了解幽门螺旋杆菌致病机理的理解。方法从三个不同城市87位进行胃镜检查患者的胃粘膜中培养出幽门螺旋杆菌,提取DNA,用LiPA方法分析VacA等位基因。结果(1)87位患者以sic(88.5%)和m2a(63.2%)分布为主,未发现s1b和s2;(2)混合菌株感染率为41.4%,远远高于西方国家,其中上海的混合感染率最高(62.5%),与北京(41.0%)和南宁(20.8%)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3)北京、海、南京三个不同城市s1、m等位基因亚型分布率存在差异;(4)溃疡病和非溃疡病患者m1和m2的分布率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我国幽门螺旋杆菌多重菌株感染率较高,不同的m基因型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无显著性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变化率的测定对细菌性肺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住院治疗的细菌性肺炎患者72例,根据治疗效果分为治疗有效组(有效组)47例和治疗无效组(无效组)25例,对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中的降钙素酶原变化及影响肺炎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有效组治疗后3天及治疗后7天的降钙素酶原显著低于无效组的患者(P<0.05);年龄>65岁、心功能≥3级、COPD、糖尿病、肺部双侧受累(X线示)、菌血症、感染性休克和3天内降钙素酶原变化率<30%是影响细菌性肺炎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感染性休克、肺部双侧受累、3天内降钙素酶原变化率<30%及心功能≥3级是影响细菌性肺炎治疗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测定降钙素原变化率对细菌性肺炎的疗效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提高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总结该院1999年-2001年间收治的十二指肠损伤7例临床经验。结果:合并其他腹部脏器损伤86%(6/7),单纯十二指肠损伤14%(1/7)。损伤部位以十二指肠降部为多占71%(5/7),水平部和球部各占14%(1/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8%(2/7)、病死率14%(1/7)。结论:掌握十二指肠损伤的特点,早诊断、早手术、术中认真探查,掌握好检查指征,选择合理恰当术式,加强术后管理,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20.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显微手外科技术在各基层医院已得到广泛开展,所收治的此类患者在逐年增加.随机统计了近两年我院20份34指的病例,通过观察认为手术的成功与否不但取决于损伤的局部条件、术中的操作和术后的治疗,同时与术前、术后的护理也密不可分.对离断指及伤口的妥善处理,积极的术前准备和术后的精心护理,特别是术后对血运的密切观察,同时通过术前术后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对该疾病的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认识了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从而使功能达到最大限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