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经》的气血津液生成理论及其发生学原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发生学角度,对《内经》气血津液生成理论进行考察。认为气血津液在生成上具有共性环节——肺脾合气,“肺脾合气生成论”导源于“天地合气而万物化生”这一关于自然界演化原理的“援物比类”。  相似文献   

2.
柔术 《大家健康》2013,(5):37-37
补养气血就是要补肺脾肾 中医认为,人的气来源于三个方面。肾所藏先天之精气,肺所吸入天地之清气,脾胃所吸收之水谷精气。这三个方面是人体精气血的来源,所以,补气血就是要补肺脾肾。  相似文献   

3.
肺气虚证与呼吸功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肺为娇脏,在五行属金,为魄之处、气之主.<素问*五脏生成篇第十>曰:"肺主一身之气","诸气者,皆属于肺."<中藏经>也指出:"肺者,生气之源."可见,肺与气关系之密切.而<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说:"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可知"气乃生之本也",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由此可见,肺气对人体的重要性,而肺气虚证无疑也是临床的常见证候,亦是研究的重点证候.  相似文献   

4.
中医理论体系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它不但来源于防治疾病的实践经验和医学知识,而且来源于当时哲学理想,即古代朴素的唯物辩证法。1起源古时候,从人们经常接触的自然界中,"仰则现象于天,俯则视法于地","观物取豪",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古代医学家视天地为大宇宙,人体为一宇宙,调大小宇宙息息相关,《灵枢、邪客篇》称之谓"人与天地相应"。"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之气必行于人而生。《素间·六节脏象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气和而生,津液订成,神乃自生"。从这一认识出发,就理解到人与自然…  相似文献   

5.
气血是构成人类生命的主要源泉,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灵枢、九针论》曰"人之所以成生考血脉也",人仍气血构成.《寿世宝元》指出"盖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夫气有一息之不行".说明了气血的生理关系,因此"气血不和,百病变化而生".如《素问、调经论》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复反则死".《灵枢、阴阳清浊论》曰"人之气血,苟能如一,则天下为一矣".阐述了病理上的气血因果关系,古人对血证治气,气证治血,论述比较详尽.  相似文献   

6.
针灸调气,作为针灸治疗的基本原理已成共识。所谓针灸调气,实际上是在调动体内气的“运动性”,改变气的“病理状态”,而恢复正常的脏腑功能活动。本文旨在通过对人体气的运动状态进行分析,而确立针灸调气的有效性和临床意义。1气与气的运动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从自然观的角度指出人是物质的,是靠天地之气而生养的。气又是运动的,人作为一种物质体,是气运动的一种形态,通过生、老、病、死而体现,这就是气对于人体的最高级形态…  相似文献   

7.
中医"升降理论",就是根据自然界天地之气的升降变化,总结出的人体生命活动中机体的气化运动规律,它涉及阴阳、气血、脏腑多方面。升降理论贯穿了整个中医理论,并对后世医家理论的产生和临床理法方药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从阴阳、气血、脏腑方面论述了中医升降理论,并结合病案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8.
中医认为血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血液的生成与五脏关系密切,通过对血液的化生和肝藏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又统血,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精化血,肺主治节,调理心血等生理功能的探讨,揭示了五脏在血液生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中医治疗血液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提出"土枢四象"的学术观点,认为脾胃为枢轴,主阴阳升降浮沉,阴阳一气周流,形成了"枢轴运动"理论.他强调脾气为气机升降之枢,调节五志,且肝升则心神发,这对后世辨治神志病具有重要的启发.产后抑郁症属中医神志病范畴,基于"枢轴运动"理论探讨产后抑郁症,以气血亏虚、肝脾不升为基本病机,以补益气血、升调肝脾为治疗原则,以"医家之药,首在中气"为制方思路,为临床提供又一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0.
在深入阐发后天、后天之本及脾为后天之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肺的生理功能,从人之生死主在肺、气血化生不离肺、气血运行关乎肺三方面论证了"肺为后天之本"的立论依据,并进一步从"调息养生重在肺"及"诸病皆可从肺治"两方面突出了"肺为后天之本"理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五运六气学说是《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天之五运与地之六气相结合,推断天、地、月的运动变化规律.运气变化,天地自然有四时节律、日节律、月节律及特殊节律,人体气血阴阳也会随着这种周期性变化而发生变化,为人体体质的倾向性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根据“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思想,认为自然之气与人体之气息息相通,依据胎儿在母体的孕育及出生时的宇宙干支运气来判断当时的宇宙气化特点,从而推测人的体质倾向是中医体质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周学海是我国清代著名医学家,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提出许多创见.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诸如将气血精神概括为三气、四精、五神,论气能生血、血能藏气,气血精神相互关联,密不可分。更举天地之气、人身之气、脉象、病机、治疗,—一条析气机升降出人理论。周学海主张颇具特色之处有气血虚实补泻之要、病久血络之中必有瘀滞必疏其络、补泻大旨总视胃气之盛衰有无、凡服补益者必先攘避其邻、富病气血郁滞当攻散而贫病气血匮之宜补养等。周学海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精华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提出人体电磁辐射是中医"气"观点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地球、天体的电磁辐射,提出地球生物生活和生存于"时空电磁场"的概念,认为"时空电磁场"是所谓天地之"气",天人相应是通过人体电磁辐射场(人体之气)与时空电磁场(天地之气)相互共振作用来实现的,揭示了"天人相应"是人体电磁辐射场与时空电磁场相互共振作用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4.
补中益气汤治疗青春期功血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青春期功血以无排卵型多见,相当于中医的崩漏.崩漏病名首见于<素问·阴阳别论>:"阴虚阳搏谓之崩".<诸病源候论·漏下候>认为,崩中之病是因"冲任之气虚损,不能制其经脉,故血非时而下"所致.李东垣阐发<内经>"土者生万物"的理论,提出了"人以胃气为本"的学说,强调脾胃在精气升降中的重要作用.在<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沉浮之间论>中曰:"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  相似文献   

15.
中医认为五脏从各自角度发挥"生血、统血、藏血"的生理功能,而"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在五脏血液生成、运化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从中医气血生化角度对中医脾与脏腑间内涵关系作以辨析。  相似文献   

16.
1 中医对IPF发生发展的病机认识 对IP F中医病机的认识,各家不尽相同,但总以气血津液辨证理论为切入点,并以本虚标实立论,但本虚、标实具体所指及其病机阐释角度有异. 目前专家学者多将气血津液辨证与脏腑辨证相结合,认为IP F以肺脾肾之气阴亏虚为本、痰瘀夹邪(寒、热、湿、毒等)为标.  相似文献   

17.
《内经》昼夜节律理论认为,人的各种生命活动是"人与天地相应"的表现,是人适应自然界昼夜节律变化的结果。受自然界昼夜节律变化的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节律主要表现为阴阳消长、卫气运行和经脉气血流注昼夜节律,阴阳跷脉脉气推动营卫二气运行,阳入于阴则寐,阴出于阳则寤,进而导致人体表现出睡眠-觉醒等生命活动。  相似文献   

18.
慢性胃炎中医辨证以脾胃湿热型居多,黄雅慧教授认为湿热之邪的生成与五脏均有关系,尤与肺脾关系密切。肺主一身之气,肺气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脾主运化,纳运协调,为水湿运化之关键。肺脾功能失调,湿邪内生,阻滞气机,郁而化热。临床从肺脾论治,选取平胃散及三仁汤为基础方,平胃散以运脾燥湿,三仁汤宣上、畅中、渗下,疏通三焦气机,给湿以出路。  相似文献   

19.
痔疮从气血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痔疮的形成与气血相关 气血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气血是人体生命的源泉,它运行于全身,无处不到,肛门、直肠部亦是依赖于气血的不断运动从而得到精微物质。古人有“气为血之先导,血为气之依附”之说。气血密切相关,相互影响。气无血不生,血无气不活。气衰则无以推动,血必因之而阻;气陷而不能统摄,血常因之外溢。血之于气则有濡养运载作用。血虚无以载气,则气随之而少;气失去血的濡养,则燥热诸疾而生。气血阴阳是相对平衡的,反之则病乃生,它对痔疮的生成发展及病理改变有其重要的意义。现代医学将痔疮  相似文献   

20.
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黄帝内经>也强调:"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气血足,百病除."也就是说,气血不调既是疾病的起因,又是恶化的根本.而养足气血,畅通气血,便会让身体得到充足的养分,进而提高抵御病邪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