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君、臣、佐、使配伍推拿方法即揉推“颈部五线”联合抻颈肌、轻点穴治疗非肿块型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1例非肿块型肌性斜颈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治疗组(36例),对照组采取传统推拿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结合原治疗经验增减,即以揉推“颈部五线”为君,以增加抻颈肌时间为臣,以轻点体穴为佐使。在治疗前,治疗3、6周后评定患儿颈部歪斜角度和颈部被动关节活动度,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3、6周患侧旋转角度和健侧侧屈角度均显著增加(P<0.05),颈部歪斜角度均显著减小(P<0.05);治疗组侧旋转角度和健侧侧屈角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颈部歪斜角度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运用君、臣、佐、使配伍推拿方法治疗非肿块型肌性斜颈,对改善患儿颈部歪斜角度、颈部被动关节活动度效果确切,整体疗效优于传统推拿手法。  相似文献   

2.
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信号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先天性肌性斜颈(CMT)双侧胸锁乳突肌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方法 选择60例CMT患儿作为CMT组,并根据病变部位分为左CMT组和右CMT组,另以15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研究对象在5个体位(仰卧中立位、颈部左右旋转和左右侧屈)下双侧胸锁乳突肌的肌电信号,进行时域均方根值(RMS)分析.结果 仰卧中立位时,CMT组患侧胸锁乳突肌的RMS值为8.7±4.4,低于健侧的16.3 ±6.4(t=11.118,P<0.01).颈部旋转和侧屈时,CMT组患侧胸锁乳突肌的RMS值低于健侧(P<0.05);CMT组双侧胸锁乳突肌RMS值均明显增加,但患侧增加的RMS值明显低于健侧(t=6.239,P<0.01).仰卧中立位时,对照组左侧胸锁乳突肌的RMS值为13.1 ±7.1,右侧为12.7±6.8,双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部旋转和侧屈时,对照组双侧胸锁乳突肌RM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胸锁乳突肌RMS值也均增加,但两侧增加的RM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表面肌电信号检测显示CMT患侧肌肉运动单位激活、募集和参与活动的数量较少,肌肉兴奋性差.左CMT和右CMT患儿的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信号特征表现一致.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10%碘化钾超声透入治疗对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颈部活动的疗效.方法:将50例符合入选条件的先天性斜颈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10%碘化钾溶液超声透入和手法牵伸治疗,对照组只进行手法牵伸治疗.分别测量治疗前,治疗1~2个疗程后患儿被动的健侧侧屈,患侧旋转的角度,治疗结束时评估疗效及记录治疗时间.结果:经过1~2个月的治疗后,治疗组患儿被动健侧侧屈,患侧旋转的角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治疗结束时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10%碘化钾溶液超声透入治疗结合牵伸手法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究自拟中药熏蒸方结合改良推拿手法改善肌性斜颈患儿颈部肌肉痉挛及其活动度的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8月-2019年8月于我院就诊的肌性斜颈患儿72例均分为2组,各36例。对照组予以推拿手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中药熏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颈部功能评分、肿块厚度及硬度评分、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1.67%高于对照组69.44%(p<0.05);治疗后,观察组颈部旋转、头面部畸形、挛缩肌肉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肿块厚度、硬度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中药熏蒸方结合改良推拿手法改善肌性斜颈患儿颈部肌肉痉挛及其活动度疗效显著,改善患儿的颈部功能情况,减小肿块大小和硬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推拿结合微针刀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来舟山市妇女儿童医院就诊的60例小儿肌性斜颈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30例予以推拿手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微针刀治疗,两组均以4周为一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肿块直径、患侧耳肩距、健侧颌肩距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0.0%,两组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患侧耳肩距、健侧颌肩距均较治疗前增加,肿块直径较治疗前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的患侧耳肩距、健侧颌肩距高于对照组,而肿块直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推拿结合微针刀治疗小儿肌性斜颈临床疗效显著,疗程短,可有效改善患儿的耳肩距、颌肩距,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运动疗法联合物理因子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进行康复治疗的40例TM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物理因子治疗(包括超声波和经皮神经电刺激),研究组采用运动疗法[包括关节松动、肌肉强化运动(抗阻训练)、协调运动和筋膜松解]联合物理因子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最大张口距离、咬肌的静息和收缩时的表面肌电图均方根值(RMS)、下颌功能限制量表(JFLS)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均P<0.05),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张口距离、JFL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且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侧咬肌静息RMS值也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研究组患侧咬肌收缩时RMS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的患侧咬肌收缩时RMS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疗法联合物理因子治疗TMD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声触诊组织量化成像技术(VTIQ)在脑卒中后前臂屈肌痉挛定量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VTIQ测量102例脑卒中后前臂屈肌痉挛患者双侧前臂屈肌各肌层(旋前圆肌、指浅屈肌、指深屈肌及旋前方肌)放松、紧张时的剪切波速度(SWV),同时采用表面肌电图和改良Ashworth量表(MAS)测量患肢被动牵拉过程中的平均肌电值(AEMG)、均方根值(RMS)及MAS评分,分析SWV值与AEMG值、RMS值及MAS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患者双侧各肌层(旋前圆肌、指浅屈肌、指深屈肌及旋前方肌)紧张时的SWV值均高于放松时(P<0.05),患侧放松与紧张时的SWV差值高于健侧(P<0.05).患侧各肌层SWV值与AEMG值、RMS值及MAS评分均呈正相关(r>0.00,P<0.05).结论:VTIQ可对脑卒中后前臂屈肌痉挛患者前臂屈肌各肌层进行量化评估,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小儿肌性斜颈是儿科常见疾病,多因单侧胸锁乳突肌发生肌纤维化而致该侧颈部肌肉痉挛,主要表现为头颈部向患侧倾斜,并可触及肿块。推拿手法是目前治疗该病的常用方式,具有无创、非药物、患儿及家属接受程度高等优点,对于缓解颈部痉挛、矫正头面部畸形有着明显疗效[1]。但是对于颈部肿块,仅靠推拿手法却很难消除,而肿块不除,颈部肌肉痉挛情况难以彻底解除,颈部运动功能就无法充分恢复。笔者认为,颈部肿块主要是由于气滞血瘀所致,治疗应以活血化瘀为主,乳香、没药、赤芍等药物是活血化瘀常用药物,中药熏蒸也可通过其温热作用发挥行气活血功效,如采用中药熏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该病,或可在改善颈部肿块和解除肌肉痉挛等方面取得更为显著的临床疗效[2-4]。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自拟中药熏蒸方结合改良推拿手法治疗肌性斜颈患儿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在婴幼儿先天性肌性斜颈(CMT)早期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常规超声对146例3岁以内CMT患儿的患侧胸锁乳突肌(SCM)进行Tatli分型;SWE技术分别对健侧与患侧SCM进行检测,取弹性模量平均值(Emean值)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健侧与患侧Emean值的差异,探讨Emean值与Tatli分型的相关性;并随访患侧保守治疗前后Emean值的变化。结果:常规超声Tatli分型Ⅰ型74例,Ⅱ型45例,Ⅲ型18例,Ⅳ型9例。SWE技术检测SCM健侧Emean值为(8.25±2.31)kPa,患侧Emean值Ⅰ型为(10.82±1.76)kPa,Ⅱ型为(14.92±3.18)kPa,Ⅲ型为(18.89±3.75)kPa,Ⅳ型为(30.40±4.84)kPa,健侧与患侧及Ⅰ、Ⅱ、Ⅲ、Ⅳ型的Emean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atli分型与Emean值呈正相关(r=0.786,P=0.000)。构建ROC曲线,SWE早期诊断CMT患儿Ⅰ型Emean的最佳诊断阈值为9.50 kPa、其对应的CMT曲线下面积(ACU)为0.948、灵敏度85%、特异度92%。患侧SCM保守治疗前后Emean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atli分型越高,治疗转归越差。结论:SWE技术可定量无创反映患侧胸锁乳突肌的纤维化程度,为CMT的早期诊治提供一种新的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脑卒中偏瘫患者健、患侧上肢最大等长收缩(MIVC)屈、伸肘时的表面肌电表现,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双侧上肢的肘功能状态.方法 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4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观察组,同期选取3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使用表面肌电设备采集观察组双侧上肢及对照组一侧上肢MIVC屈、伸肘时肱二、三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提取3 s峰值的均方根值(RMS);计算出协同收缩率(CR).统计分析观察组健侧、患侧上肢与对照组间RMS及CR的差异.结果 ①MIVC屈/伸肘时肱二、三头肌RMS:观察组患侧上肢<健侧上肢<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MIVC屈肘CR/伸肘CR:观察组患侧上肢为22.48±8.78/34.38±19.27、观察组健侧上肢为17.53±7.81/18.18±7.98、对照组为12.41±5.06/13.66±3.73.MIVC屈肘C/伸肘CR,观察组患侧上肢>健侧上肢>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及健侧上肢屈、伸肘功能均明显受损,且患侧上肢屈、伸肘功能受损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1.
袁湘华 《中外医疗》2014,(18):39-40
目的探讨小儿肌性斜颈和眼性斜颈的鉴别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通过对在该院进行治疗的60例肌性斜颈和眼性斜颈患儿,根据病情进行分组,每组为30例患者,患儿经彩色超声和眼科检查,按照患儿病情采取手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检查结果和治疗效果,同时对患儿的面容和颈部功能进行分析。结果肌性斜颈患儿胸锁乳突肌明显增厚,回声加强,边界不清晰,病变区域血流量减少。眼性斜颈患儿胸锁乳突肌检查正常,内部条纹整齐规则,血流信号丰富;眼性斜颈患儿眼肌麻痹,14例患儿上斜肌麻痹,16例患儿上直肌麻痹;肌性斜颈组患儿与眼性斜颈组患儿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性斜颈组患儿的面容和颈部功能较眼性斜颈组患儿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超声和眼科检查可以有效鉴别小儿肌性斜颈和眼性斜颈,根据患儿病情采取手术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肌性斜颈的预后较眼性斜颈预后略增强。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正脊调曲法联合针灸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I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正脊调曲法,治疗组予正脊调曲法联合针灸治疗,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obb角、NashMoe锥体旋转度及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值(RMS)的差异以及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为84.4%。两组治疗后Cobb角、Nash-Moe椎体旋转度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凹侧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值(RMS)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治疗后凹凸两侧R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脊调曲法联合针灸治疗能明显改善AIS患者的脊柱侧弯及Nash-Moe旋转角度,并恢复脊柱两侧肌肉的肌力平衡,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手法配合颈部功能训练对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治疗的影响。方法:应用手法按摩配合颈部功能训练为观察组,单独应用手法不做功能训练为对照组,两组均配合蜡疗热敷。结果:对于不同的年龄特征和疾病分型(肿块型和非肿块型),观察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001)。结论:及早应用按摩手法配合颈部功能训练是治疗本病的首选疗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按肌肉走行及扳机点推拿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面神经麻痹患者90例,随机分为推拿组、针刺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单纯予以激素加神经营养药物的基础治疗;针刺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予以传统针刺治疗;推拿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予以按肌肉走行及扳机点推拿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四周后采用Portmann评分、面神经表面肌电图检测(患健侧面肌RMS值)观察面神经功能,并参照House-Brackmann评定三组疗效。结果 三组入选有效病例治疗前的一般资料及Portmann评分、House-Brackmann评级和面肌RMS值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四周治疗,三组患者Portmann评分、House-Brackmann评级和患健侧面肌RMS值较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推拿组的Portmann评分、House-Brackmann评级和患健侧面肌RMS值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 按肌肉走行推拿及扳机点推拿能有效改善面部表情肌的功能,提高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对面神经麻痹的恢复期治疗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A型肉毒毒素注射联合针灸干预治疗旋转型痉挛性斜颈患者早期不同时段的表面肌电图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其治疗疗效及表面肌电图的应用价值。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例旋转型痉挛性斜颈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局部肌肉A型肉毒毒素注射,注射结束后治疗组立即给予4周的针灸治疗,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分别用表面肌电图采集痉挛严重侧的颈伸肌、胸锁乳突肌在最大等长收缩条件下的平均功率频率(MPF)、平均肌电值(AEMG)的变化并同时进行Tsui评分。 结果: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颈伸肌、胸锁乳突肌MPF值、AEMG值差异显著(P<0.05);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颈伸肌、胸锁乳突肌MPF值差异显著(P<0.05),但AEMG值,除治疗组颈伸肌具有统计学差异外,余均无差异。组间对比,治疗4周后,治疗组颈伸肌、胸锁乳突肌MPF值、AEMG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但治疗前、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颈伸肌、胸锁乳突肌MPF值、AEMG值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Tsui评分差异显著(P<0.05);组间对比,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两组Tsui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在常规应用肉毒毒素基础上辅以针灸干预治疗旋转型痉挛性斜颈具有协同疗效,值得临床推广。表面肌电图作为一种量化、客观的评价手段,能更灵敏的反应其疗效的变化,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分刺法结合隔姜灸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治疗组给予分刺法结合隔姜灸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推拿方法,治疗24 d后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疗效总有效率88.37%,对照组74.42%,2组临床症状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在肿块厚度、胸锁乳突肌挛缩长度分别为6.09±1.40 mm,8.20±1.50 mm;4.70±1.80 mm、6.97±1.70 mm,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P0.05)。结论:分刺法结合隔姜灸护理干预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推拿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高福堂  曾帅丹  邱鑫  熊竹 《海南医学》2022,33(3):349-352
目的 观察推拿按摩联合曲安奈德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76例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患儿给予推拿按摩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曲安奈德治疗,均连续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儿治疗6个月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的胸锁乳突肌包块厚度、挛缩长度和颈部活动度、头部倾斜度、面部畸形度、肌肉紧张度、超声检查结果评分以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2.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胸锁乳突肌包块厚度、挛缩长度分别为(4.57±0.86)mm、(4.73±0.62)mm,明显短于对照组的(6.32±0.73)mm、(6.51±1.16)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颈部活动度、头部倾斜度、面部畸形度、肌肉紧张度、超声检查结果评分分别为(2.07±0.23)分、(2.01±0.25)分、(2.72±0.16)分、(1.93±0.22)分、(2.03±0.1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9±0.18)分、(1.42±0.20)分、(2.16±0.23)分、(1.30±0.18)分、(1.50±0.1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期间均无严重不良现象发生.结论 推拿按摩联合曲安奈德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联合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在痉挛型偏瘫患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6月本院儿科收治的80例痉挛型偏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CIMT,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肌内效贴。对比两组治疗3、6、9个月后粗大运动功能评分(GMFM-88)、偏瘫分级(Brunnstrom分级)、社会生活能力(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即SM量表)、肌力和肌张力情况。结果:两组GMFM-88评分、Brunnstrom分级、SM评分、患侧上肢肌力分级、患侧下肢肌力分级均随着时间延长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3、6、9个月后观察组GMFM-88评分、Brunnstrom分级、SM评分、患侧上肢肌力分级、患侧下肢肌力分级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侧上肢肌张力和患侧下肢肌张力分级均随着时间延长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3、6、9个月后观察组患侧上肢肌张力和患侧下肢肌张力分级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内效贴联合CIMT能够显著改善痉挛型偏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偏瘫分级、患侧上下肢肌力和肌张力情况,并且还可提升其社会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在屈伸患者膝关节时双侧大腿各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为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膝关节运动控制障碍的康复训练提供电生理依据。 方法 使用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检测正常对照组35例健康人和2013年7月—2014年12月在浙江省台州医院住院的脑卒中后偏瘫下肢痉挛状态的35例患者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股直肌及股二头肌的肌电信号变化,观察在膝关节屈曲和伸展状态下均方根值(RMS),协同拮抗率(CR)的变化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结果 在膝关节伸展状态下时,健侧与患侧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股直肌及股二头肌的RMS值显著小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健侧与患侧CR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患侧的RMS值及CR均小于健侧(P<0.05)。在膝关节屈曲状态下时,患侧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股直肌及股二头肌的RMS值均小于正常对照组及健侧(P<0.01);患侧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股直肌及股二头肌CR大于正常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侧股内侧肌及股二头肌的RMS值及CR均小于正常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下肢健患侧屈伸肌都存在主动肌与拮抗肌协调性的异常,表面肌电图技术可以实时定量评价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膝关节控制障碍主动肌与拮抗肌协调性,为制定康复方案及预后的评价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6,(3):221-223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治疗分娩性臂丛神经麻痹(OBPP)的康复治疗效果,探讨表面肌电信号评估臂丛神经损伤疗效的价值。方法将42例分娩性OBPP患儿随机分为电刺激组18例和常规治疗组24例。常规治疗组患儿采用运动疗法、营养神经药物穴位封闭、针灸等综合治疗,电刺激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3个月后,应用上肢功能评定标准、徒手肌力评定法(MMT)、表面肌电评估系统分别评估2组患儿OBPP的恢复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患儿患侧上肢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5),且电刺激组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2组患儿患侧肱二头肌MMT检查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P<0.05),电刺激组虽优于常规治疗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治疗后患侧肱二头肌肌电信号均方根值(RMS)和肌电积分(i EMG)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电刺激组i EMG、RMS值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在综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辅以NMES治疗,可进一步改善分娩性OBPP患儿的臂丛神经功能。表面肌电信号可作为观察治疗臂丛神经损伤效果的客观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