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集了10名受试者在做手部握力动作时桡侧腕屈肌的肌音信号,通过对信号进行滤波、动作分割和特征提取来分析肌肉动态疲劳程度与肌音信号特征值的关系。在信号滤波中,采用了小波包(WP)分解重构和经验模态分解(EMD)两种方法。在动作信号的分割中,提出了基于移动窗内信号方差阈值的自适应不等长分割算法。在特征提取时,提出了利用包含多个动作信号的移动窗对分割好的信号进行再重构,并选用平均功率频率(MPF)和中值频率(MDF)作为窗内信号提取的特征,再分别利用指数函数、二次函数和线性函数对特征值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去噪方法选用小波包分解重构、特征值选用MPF值、拟合方式选用指数函数进行逼近的分析方法,可以更好地反映肌肉疲劳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健康成年人下肢膝关节等动屈伸运动至疲劳过程中下肢股内侧肌表面肌电信号(sEMG)的特征,为sEMG在动力性运动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在校男性大学生10人,使用艾力尔(Ariel)等动训练仪在60°s-1运动速度下诱发下肢股内外侧肌疲劳,同时使用ME6000表面肌电仪记录2块肌肉的sEMG,对其时域指标均方根振幅(RMS)和积分肌电(iEMG)以及频域指标中位频率(MF)和平均功率频率(MPF)进行分析。结果:在膝关节等速屈伸运动至疲劳过程中股内侧肌的时域指标RMS和iEMG显著上升(P<0.05),疲劳对iEMG影响的效应尺度大于RMS;频域指标MF和MPF显著下降(P<0.05),疲劳对MPF影响的效应尺度大于MF;肌肉疲劳过程中iEMG增加率显著高于RMS(P<0.05),MPF下降率显著大于MF(P<0.05)。结论:时域指标iEMG以及频域指标MPF可以作为评价动力性肌肉疲劳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3.
为从表面肌电信号频谱中获取其中值频率,笔者设计了一个实时显示中值频率对收缩时间变化曲线的系统,采用经典快速傅里叶交换(FFT)算法来完成中值频率的估计,以监测局部肌疲劳.结果表明,对所有受试者随着肌肉持续收缩时间的延长,中值频率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4.
肌音(MMG)是指肌肉收缩时发出的2~100 Hz的低频“声音”。近年来,有研究将前臂肌音信号作为生理信号源应用于假肢手的控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多通道采集的前臂肌音信号的18个时、频域特征的特征空间进行降维,并采用线性分类器对4种手部动作模式(手掌握紧、手掌张开、腕部弯曲、腕部伸直)进行判别。用本方法对32名受试者的前臂肌音信号进行采集分析研究,并对通道数的确定和采集位置敏感性等作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实现高达95%以上的识别率,在1~4通道采集点分布于前臂4块肌肉的情况下,采用3个通道综合性能最优,采用4个通道无明显优势,4块肌肉采集位置的选取对识别效果基本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肌音信号(MMG)是一种肌肉收缩时发出的低频信号,通过测量分析颈部前后两侧的胸锁乳突肌和头夹肌的肌音信号,成功识别点头、抬头、左摆、右摆、左转、右转6个头部动作模式。实验中采集了4个通道的数据,经滤波、归一化的预处理后,用不等长分割法分割出动作帧。提取了动作帧的小波包系数能量及双谱对角切片特征,经主元分析法(PCA)和Fisher线性判别分析(FLDA)降维,用支持向量机(SVM)分类。最后对小波包系数能量和双谱对角切片特征进行FLDA降维,识别率达95.92%。  相似文献   

6.
将肌音(Mechanomyography, MMG)信号作为假肢控制的生理信号源,实现了对于虚拟假肢的抓放控制。针对手部在握紧张开动作过程中前臂肌肉声音信号,提取动作信号的7种时域特征并利用线性分类器进行分类识别,用以分辨手部动作类型,正确率为(95.63±2.55)%,并利用辨识结果产生控制信号实现对虚拟手的控制。结果表明肌音信号的动作判断具有很高的正确率,为利用肌音信号控制假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K^ 、H^ 与肌肉疲劳和肌电变化的关系。方法对同一批受试者在200W和120w蹬功率车之前和运动至疲劳后即刻、5min、10min、20min时,测定血浆K^ 、血pH值以及活动肌和非活动肌定量负荷等长收缩10s的肌电图(EMG)。结果两次运动后血浆K^ 和活动肌平均功率频率(AM—MPF)均明显改变(P<0.01),二者高度负相关,并在20min时基本恢复。200W运动后20min内血pH值一直明显低于安静值(P<0.01),但在120w运动后无变化,并与肌电无相关关系。120W运动后20min内的非活动肌积分肌电图值(IM—IEMG)明显低于安静值(P<0.05)。结论细胞外高K^ 是肌肉疲劳和AM—MPF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并可能也是IM—IEMG下降的原因之一。H^ 不是疲劳形成的主因,并对肌电无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8.
蔚二文   《中国医学工程》2014,(9):150-150
目的采用表面肌电图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旁肌在不同运动角速度、屈曲角度时肌肉的功能状况,椎旁肌中位频率(MPF)以及屈曲松弛比(FER)的变化和影响因数。方法测量椎旁肌等长收缩状态时的MPF;测量腰部屈伸运动时椎旁肌肌电积分指标FER值。结果等长收缩过程中,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旁肌疼痛侧表面肌电MPF下降率明显高于对侧,疼痛侧表面肌电FER明显高于对侧。结论 FER和MFs均可以作为评价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的客观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桥式运动时腰肌表面肌电活动的变化,为桥式运动的合理应用提供电生理基础.方法 选取10例健康成年人(正常组)与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患者组),对两组受试者行桥式运动时的腰肌表面肌电信号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受试者行桥式动作时的表面肌电指标呈现不同的变化.正常组双侧腰肌配对比较时频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患者组双侧竖脊肌、多裂肌表面肌电时频域指标组内配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竖脊肌、多裂肌健侧AEMG值均大于痛侧,痛侧MF、MPF值均大于健侧.两组受试者同侧竖脊肌与多裂肌AEMG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行桥式运动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痛侧腰肌肌肉收缩力较健侧弱,且较健侧易于疲劳;桥式运动作为腰肌训练体操平缓、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点揉委中穴缓解腰背肌疲劳探索适宜操作时长、充实实验数据。方法:30例健康大学生进行连续三阶段实验,每阶段干预前后进行2次静态腰背肌负荷耐力实验(BST)。第一阶段2次BST之间俯卧5min干预,1周后第二阶段实验2次BST之间点揉委中1min+俯卧4min干预,过1周后第三阶段实验2次BST之间点揉委中5min干预。同步记录BST持续时间和腰部双侧多裂肌、竖脊肌表面肌电平均功率频率(MPF)。结果:(1)BST持续时间:干预前无差异,干预后第三阶段与第一、第二阶段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MPF:干预前后比较第一阶段双侧竖脊肌和多裂肌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二阶段左侧竖脊肌完全恢复,其余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三阶段右侧多裂肌有差异(P<0.05),其余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点揉委中穴可以有效缓解背部主要肌肉疲劳,但短时点穴(1min)效果有限,稍长时间(5min)点穴为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内镜下射频及高频电联合治疗消化道息肉,可起到二者互补的作用,使息肉的切除更为简单,安全。方法应用OLYMPUS-240/260电子胃镜或肠镜发现消化道息肉后,内镜下视病变采用OLYMPUSPSD-20高频发生器及射频治疗仪切除息肉。结果278例息肉中,食管息肉7例,占2.52%,贲门息肉12例,占4.32%,胃息肉96例,占34.53%,十二指肠4例,占1.44%,结肠息肉159例,占57.19%,其中应用高频切除168例,占60.43%,射频治疗64例,占23.02%,射频及高频联合治疗46例,占16.55%。结论内镜下射频及高频联合治疗消化道息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比单用效果更为确切,并降低了治疗后消化道出血和穿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刘瑛 《当代医学》2014,(8):50-51
目的:探讨低频与高频超声联合应用在诊断小儿肠套叠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超声显像检查的73例肠套叠病例。结果73例肠套叠患儿中,超声诊断71例,低频与高频超声联合应用诊断符合率可达97.3%。结论低频与高频超声联合应用对诊断小儿肠套叠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联合应用双频超声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双频超声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70例可疑阑尾炎的患者用双频超声进行探查,超声检查阑尾的大小、形态和壁厚,阑尾腔有无扩张,有无粪石,周围有无积液等,对比不同频率的探头对阑尾显示的效果。结果对手术患者或治疗后随访观察证实,70例中,仅用低频超声确诊急性阑尾炎33例(47%),联合应用双频超声确诊急性阑尾炎51例(73%。)结论联合应用双频超声可提高急性阑尾炎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4.
本文调查了湖南省30例Graves病患者和46例健康人的HLA分布。资料表明Graves病患者组中HLAB5、Cw7、DR4、DQw3的抗原频率显著上升,HLA-A2 抗原频率比对照组低17.39%,HLA-B8 抗原频率,患者组和对照组均为O,HLA-A11和Cw4的抗原频率虽有上升,但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河南汉族大学生群体苯硫脲(PTC)味盲基因频率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阈值法研究新乡医学院2006级和2007级1 009名在校大学生的尝味能力,并计算味盲率。结果 1 009名在校大学生的味盲率为13.08%,味盲基因频率为36.30%。男、女生味盲率分别为13.68%和12.69%,二者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河南汉族大学生群体味盲率与中国其他省汉族人群味盲率一致,且PTC尝味能力的分布与性别无关。  相似文献   

16.
高频超声与低频超声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价值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研究高频超声与低频超声在各种阑尾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怀疑阑尾炎的病人常规用低频探头3.5~4.0MHz检测阑尾区后,再改用高频探头10.0~12.0MHz反复扫描阑尾区,并与手术病理结果比较。结果143例阑尾炎患者,低频探头超声诊断符合率(阳性检出率)为32.86%,而高频探头诊断符合率(阳性检出率)为88.11%。结论高频超声较低频超声能更好地检测各种阑尾炎病变(除部分单纯性阑尾炎外),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饶俐 《实用全科医学》2009,7(4):416-417
目的回顾性分析急性阑尾炎的声像图特点,探讨高频与低频超声(以下简称高低频超声)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52例临床诊断为急性阑尾炎的患者分别用高低频超声检查,分析图像特点,对比不同条件下阑尾显示的结果。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52例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急性阑尾炎。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48例,超声诊断符合率92.31%,其中低频为32.69%,高频为92.31%。结论高低频超声联合应用能明显提高肿大阑尾的显示率,可作为急性阑尾炎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基于RFID技术的射频卡读写器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磊  邱力军  漆家学 《医学争鸣》2007,28(14):1332-1334
目的:研究探讨RFID技术在实践中的运用.方法:利用RFID技术,选用合适的射频模块(RFM-001),单片机(89C2051),天线(SA110),EEPROM(AT24C16)等,将其有机组合;通过单片机控制射频模块,利用天线发出适合射频卡的共振磁场,有效地与射频卡实现数据通信.结果:所设计的射频卡系统稳定可靠,实现了射频卡的有效识别和卡内数额的增加与减少.结论:本设计灵活多变,可用于多种场合,多种情况;RFID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低、高频超声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0例患者先应用低频探头进行检查(其检查结果设为A1组),然后再用高频探头进行补充检查(为A2组);另97例先用高频探头检查(其结果为B1组),再用低频探头进行补充检查者(为B2组)。将超声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仅应用低频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A1组)符合率为65%,补充应用高频探头后(A2组),符合率为84%;仅用高频超声诊断急性急性阑尾炎(B1组)符合率为79.3%,补充应用低频探头后,符合率为85.6%(B 2组)。综合应用高频与低频探头诊断急性阑尾炎的诊断符合率(A 2、B2组)与应用单一探头(A1、B1)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低频与高频探头综合应用诊断急性阑尾炎可相互取长补短,明显提高超声诊断阑尾炎的符合率,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依据。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患者的高频心电图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孝智 《吉林医学》2007,28(15):1662-1663
目的:探讨高频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2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及61例正常人(对照组)高频心电图(HFECG)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高频切迹均数在冠心病组为(16.7±9.5)个,对照组为(5.9±4.1)个(P(0.01);冠心病组阳性率71%,对照组阳性率10%(P(0.01);冠心病组V4~V6导联高频切迹数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频心电图(HFECG)的检测高频切迹对冠心病具有较好的诊断作用,对冠心病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其方法简便,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