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研究动脉瘤夹闭术(并清除部分脑池内的淤血块)对不同Fisher分级患者的蛛网膜下腔积血量及脑血管痉挛程度的影响。方法 SAH患者依FisherⅠ、Ⅱ、Ⅲ级分成3组,每组分为试验亚组和对照亚组进行比较;另将同期未破裂动脉瘤行夹闭术的患者做为未破裂手术组与FisherⅠ组对照亚组比较。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第3、7、13天取脑脊液检测氧合血红蛋白(OxyHb)浓度和TCD检测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结果(1)未破裂手术组与Fisher I组对照亚组比较:未破裂手术组的OxyHb浓度在第3天显著增高,MCA血流速度在第3、7显著性增高(P<0.05);(2)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OxyHb浓度在FisherⅠ、Ⅱ级的第3天显著增高(P<0.05),但在FisherⅢ级的第7、13天显著降低(P<0.05);MCA血流速度在Fisher I级第3、7天和FisherⅡ级的第7天显著增高(P<0.05),但FisherⅢ级第7、13天显著降低(P<0.05);(3)MCA血流速度与脑脊液中OxyHb浓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对于FisheⅠ、Ⅱ级SAH动脉瘤患者,术后反而积血增多并加重了脑血管痉挛;对于FisherⅢ级SAH动脉瘤患者,术后积血减少并部分缓解脑血管痉挛,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 (IL-6)、C-反应蛋白(CRP)、S100及脑脊液NO变化对脑血管痉挛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45例SAH患者均进行了Hunt-Hess分级评定。根据DSA检查将患者分为脑血管痉挛(CVS)组和非CVS组;根据APACHE II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分别检测血清中IL-6、CRP、S100和脑脊液中NO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Hunt-Hess分级等级越高,血清IL-6、CRP、S100及脑脊液NO表达水平越高;CVS组和预后不良组血清中IL-6、CRP、S100和脑脊液中NO均有较高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血管痉挛和预后不良与血清中IL-6、CRP、S100和脑脊液中NO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AH患者血清中IL-6、CRP、S100和脑脊液中NO表达水平升高,与SAH后的CVS发生及预后不良呈正相关,可作为SAH早期临床干预治疗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低钠血症发生率分析及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低钠血症总发生率及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低钠血症发生率以及与Fisher分级和脑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 :自 1998年 3月至 2 0 0 1年 11月SAH患者 2 6 5例 ,分为动脉瘤性出血和非动脉瘤性出血 ;对颅内破裂动脉瘤 15 0例 ,按解剖部位分成前交通 (ACoA)、后交通 (PCoA)和大脑中动脉 (MCA)动脉瘤三组 ,分析低钠血症发生率。结果 :自发性SAH低钠血症总发生率为 19% ,动脉瘤性和非动脉瘤性SAH低钠血症发生率分别为 30 %、5 %。A CoA、PCoA、MCA三组低钠血症发生率分别为 4 8%、15 %和 16 % ,重度低钠血症发生率分别为 30 %、6 %和 6 %。ACoA组中Fisher分级Ⅲ~Ⅳ级和Ⅰ~Ⅱ级低钠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 6 7%和 32 % ;有脑血管痉挛和无脑血管痉挛患者低钠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 71%和 2 4 %。结论 :动脉瘤性和非动脉瘤性SAH低钠血症发生率差别有显著意义 ,ACoA组低钠血症与重度低钠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PCoA组和MCA组 ,ACoA动脉瘤破裂出血Fisher分级Ⅲ~Ⅳ级或并发脑血管痉挛患者低钠血症发生率高 ,应注意观察并及时纠正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动脉瘤夹闭术(并清除部分脑池内的淤血块)对不同Fisher分级患者的蛛网膜下腔积血量及脑血管痉挛程度的
影响。方法SAH患者依Fisher Ⅰ、Ⅱ、Ⅲ级分成3组,每组分为试验亚组和对照亚组进行比较;另将同期未破裂动脉瘤行夹闭
术的患者做为未破裂手术组与Fisher Ⅰ组对照亚组比较。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第3、7、13 天取脑脊液检测氧合血红蛋白
(OxyHb)浓度和TCD检测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结果(1)未破裂手术组与Fisher I组对照亚组比较:未破裂手术组的
OxyHb浓度在第3 天显著增高,MCA血流速度在第3、7 显著性增高(P<0.05);(2)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OxyHb浓度在Fisher
Ⅰ、Ⅱ级的第3天显著增高(P<0.05),但在Fisher Ⅲ 级的第7、13天显著降低(P<0. 05);MCA血流速度在Fisher I级第3、7天和
Fisher Ⅱ级的第7天显著增高(P<0.05),但Fisher Ⅲ级第7、13天显著降低(P<0.05);(3)MCA血流速度与脑脊液中OxyHb浓度
呈正相关(P<0.05)。结论对于Fishe Ⅰ、Ⅱ级SAH动脉瘤患者,术后反而积血增多并加重了脑血管痉挛;对于Fisher Ⅲ级SAH
动脉瘤患者,术后积血减少并部分缓解脑血管痉挛,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脑血管痉挛(CVS)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4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经颅多普勒诊断为CVS.结合术前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改良的Fisher分级、手术时机、术中动脉瘤有无破裂、术中用药、术后蛛网膜下腔积血等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术前改良的Fisher分级与CVS的发生明显相关;SAH后3d内手术CVS的发生率明显低于3d后手术.术中动脉瘤破裂CVS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未破裂者;术中用药CVS的发生率明显少于未用药者.术后蛛网膜下腔积血与CVS发生显著相关.结论 动脉瘤夹闭术后CVS可能是SAH后CVS病理过程的延续,早期手术,完善术中、术后处理,可降低术后CVS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刘曼  王立法 《疑难病杂志》2012,11(3):210-211
目的观察脑脊液置换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纤维蛋白原(Fib)的影响。方法 76例SAH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包括绝对卧床休息、脑细胞保护剂及预防感染等治疗;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于入院第1、3、5、7、14天进行脑脊液置换。治疗后观察比较2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及血浆Fib浓度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头痛、颈项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第7天、15天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入院第2天血浆Fib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5天、第10天、第15天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脊液置换可显著改善SAH临床症状、减少Fib沉积。  相似文献   

7.
目的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严重的并发症,机制仍不明确。文中研究SAH后血管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2-抗氧化反应原件(nuclear factor-E2-related factor 2-antioxi-dant response elements,Nrf2-ARE)通路的表达及与CVS的关系。方法将48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对照组、SAH后3 d组,SAH后5 d组和SAH后7 d组;将以上各组再随机分为2组,分别用于组织学及分子生物学检验,每组6只。枕大池2次注血法建立兔SAH模型,留取基底动脉标本。检测Nrf2 mRNA水平与蛋白水平的表达,并测定血管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的活力。脑血管痉挛的程度通过测定基底动脉血管横截面积来判断。结果基底动脉于SAH后发生血管痉挛,并于SAH后3 d及5 d组更为严重。SAH组Nrf2 mRNA的表达显著增加(P<0.05),且表达无时效相关性。SAH组Nrf2蛋白的表达显著增加(P<0.05),并于第3天、第5天达到高峰。SAH后GPx的活力下降(P<0.05),于第3天、第5天降至最低。Nrf2 Western blot结果与基底动脉横截面积呈负相关(r=-0.791,P<0.05);GPx活力与基底动脉横截面积呈正相关(r=0.906,P<0.05)。结论 SAH的动物模型中,Nrf2于SAH后的基底动脉中表达上升,提示其表达可能在SAH后发生CVS的病理生理机制中发挥作用,但其具体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毛湘渝 《当代医学》2013,(27):41-42
目的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行颅脑CT的价值,以及给予动脉瘤加闭栓塞术,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方案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以2009年10月-2012年9月在本院治疗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49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观察组24例。均经颅脑CT检查确诊。对照组患者采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手术治疗方式,观察组患者采用动脉瘤夹闭或栓塞术,行持续腰大池引流。针对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比较术后1 d、3 d、7 d、14 d术侧MCA流速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MCA流速第1天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MCA流速第3天、第7天、第14天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颅脑CT检查可确诊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采取动脉瘤加闭栓塞术,持续腰大池引流的方式在安全性、有效性以及控制患者MCA流速等方面优势明显高于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治疗方案,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介入栓塞术后脑积水发生情况及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187例颅内动脉瘤性SA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介入栓塞术后脑积水发生情况,将发生脑积水的42例纳入A组,未发生脑积水的145例患者纳入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动脉瘤性SAH患者行介入栓塞术后发生脑积水的高危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性别、高血压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动脉瘤大小、动脉瘤位置、术后有无颅内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入院时动脉瘤性SAH的临床状态(Hunt-Hess分级)、出血次数、出血是否破入脑室、入院时SAH出血状态(Fisher分级)、早期腰池引流情况与脑积水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等级Hunt-Hess分级、出血破入脑室、高等级Fisher分级是动脉瘤性SAH患者介入栓塞术后脑积水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早期腰池引流为介入栓塞术后脑积水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高等级Hunt-Hess分级(≥Ⅲ级)、出血破入脑室、高等级Fisher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脑脊液中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和NO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ADMA含量与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的关系.方法 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SAH后脑血管痉挛动物模型,分别于术前,术后1、4、7 d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sonography,TCD)检查测定基底动脉脑血流速度,应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和硝酸还原酶法测定不同时间脑脊液中ADMA和NO含量.结果 ①SAH后脑脊液中ADMA浓度显著高于注血前正常水平(P<0.01),术后4 d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而脑脊液中NO水平注血后4 d逐渐下降至最低值(P<0.01);②SAH后血管痉挛程度逐渐加重,动脉血流第4天达到最大值后逐渐缓解,与ADMA水平时相表达一致;③SAH后脑脊液中ADMA浓度变化趋势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相应,SAH后第4天脑脊液中ADMA浓度与NO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950,P<0.01),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呈显著止相关(r=0.953,P<0.01).结论 SAH后脑血管痉挛程度与脑脊液中ADMA表达含量密切相关,SAH后脑脊液中ADMA可能通过调控NO生成水平参与了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发生、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蛛网膜下隙出血病人脑脊液中溶血磷脂酸含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隙出血(SAH)病人脑脊液中溶血磷脂酸(LPA)含量变化,及其与脑血管痉挛(CVS)的关系。方法选取经临床和辅助检查确诊的SAH病人76例,于发病1、7、14、28 d测定脑脊液中LPA含量,观察LPA含量与CVS发生时程上的相关性。结果 76例SAH病人中有24例(31.6%)发生CVS,平均发生时间为(8.4±4.3)d。发病7 d时SAH病人脑脊液中LPA含量与发病1 d时相比明显升高(t=6.76,P<0.01),14 d时开始下降,28 d时与发病1 d时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发病7、14 d时CVS组脑脊液LPA含量显著高于无CVS组(t=4.05、5.49,P<0.01),1、28 d时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脑脊液LPA水平在SAH后7~14 d明显升高,且在时程上与CVS的发生有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12.
蛛网膜下腔出血与内皮素和降钙基因相关肽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血液、脑脊液中内皮素(ET)、降钙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变化及与血管痉挛(CVS)的关系。方法:用放免法检测32例不同时期、不同病因、不同病情SAH患者血液、CSF中ET、CGRP含量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SAH后血浆、CSF中ET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CGRP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ET升高和CGRP降低与病情程度、病后时间有关,与引起SAH的原因无关。结论:ET和CGRP的变化与SAH后脑血管痉挛有关,可作为SAH后血管痉挛(CVS)的一种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3.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脊液引流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脊液中积血量的变化与脑血管痉挛(CVS)的关系。方法:经皮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犬SAH动物模型,设立早期引流组、晚期引流组和对照组,测定脑脊液中积血量的变化,脑血管造影确定血管痉挛程度(proportion reduction of basilar artery diamiter,%RBAD)。结果:早期引流组脑脊液中积血的清除最明显,晚期引流组其次,脑血管痉挛早期引流组例数最少,程度最轻;晚期引流组其次。结论:SAH后脑脊液中积血越多,持续时间越长,脑血管痉挛发生率越高,程度越高。SAH后腰池持续引流有预防和治疗CVS的作用,早期引流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血液、脑脊液中内皮素 (ET )、降钙基因相关肽 (CGRP )含量变化及与血管痉挛 (CVS)的关系。方法 :用放免法检测 32例不同时期、不同病因、不同病情SAH患者血液、CSF中ET、CGRP含量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SAH后血浆、CSF中ET比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5 )。CGRP则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ET升高和CGRP降低与病情程度、病后时间有关 ,与引起SAH的原因无关。结论 :ET和CGRP的变化与SAH后脑血管痉挛有关 ,可作为SAH后血管痉挛 (CVS)的一种观察指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马来酸桂哌齐特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9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30例,分别予以尼莫地平、马来酸桂哌齐特与尼莫地平联合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疗程均为14 d.比较三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GCS)及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A组、B组、C组患者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分别为(109.12±14.71)cm/s、(104.78±15.11)cm/s、(96.22±11.52)cm/s,均较治疗前的(165.79±25.82)cm/s、(167.35±24.79)cm/s、(166.28±23.96)cm/s明显降低,GCS评分分别为(11.18±2.01)分、(11.24±2.14)分、(13.93±2.94)分,均较治疗前的(7.24±1.81)分、(7.43±1.75)分、(7.34±1.52)分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A组、B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尼莫地平、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两者联合应用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患者早期血浆及脑脊液(CSF)中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与脑血管痉挛及临床病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血浆和CSF中ET含量;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浆和CSF中NO含量。结果tSAH痉挛组血浆和CSF中ET含量均显著高于非痉挛组(P<0.05),重症痉挛组明显高于轻症痉挛组(P<0.05)。痉挛组血浆和CSF中NO-X含量均低于非痉挛组(P<0.05),且重症痉挛组明显低于轻症痉挛组(P<0.05)。结论ET、NO在tSAH后的脑血管痉挛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脑血管痉挛和迟发性脑缺血可能系ET升高和NO下降,使大脑动脉持续收缩所致。其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与ET增高和NO下降的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伴和不伴脑血管痉挛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脊液与血浆中ET和CGRP浓度的变化。方法:根据是否合并脑血管痉挛,将4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为脑血管痉挛组和非痉挛组。病后72h、1w、2w、3w和4w时分别采集血液和脑脊液标本,对照组为非神经系统疾病和免疫系统疾病的外科手术病人。分别测定脑脊液与血浆中ET和CGRP含量。结果:患者脑脊液和血浆ET逐渐增加,1~2w时达最高,随后含量又逐步降低,而脑脊液和血浆CGRP逐渐降低,1~2w时降到最低,随后含量又逐步升高;1w、2w、3w时痉挛组血浆和脑脊液中CGRP含量较非痉挛组明显降低,而ET含量较非痉挛组明显增高。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脊液和血浆ET升高与CGRP含量降低可能是引起脑血管痉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伴和不伴脑血管痉挛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浆与脑脊液中ET和CGRP浓度的变化。方法:根据是否合并脑血管痉挛,将5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为有症状脑血管痉挛组、无症状脑血管痉挛组和非痉挛组。72h、1W、2W、3W和4W时分别抽血和采取脑脊液,对照组为无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与免疫相关疾病的外科手术病人,分别测定血浆和脑脊液中ET和CGRP含量。结果:出血后。3组患者血浆和脑脊液ET逐渐增加,1-2W时达最高,随后含量又逐步降低,而血浆和脑脊液CGRP逐渐降低,1-2W时降到最低,随后含量又逐步升高:1W、2W、3W时痉挛组血浆和脑脊液中CGRP含量较非痉挛组明显降低,而ET含量较非痉挛组明显增高。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浆和脑脊液ET升高与CGRP含量降低可能是引起脑血管痉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脑脊液和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9,MMP-9)及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水平的变化,及其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其对SAH发病机制及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1月到2015年1月收治的92例SAH患者,并以3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检测其脑脊液和血清MIF、MMP-9及IL-1β水平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研究SAH组患者脑脊液和血清MIF、MMP-9及IL-1β水平的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SAH组、对照组脑脊液和血清MIF、MMP-9及IL-1β相互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结论:SAH患者脑脊液和血清MIF、MMP-9及IL-1β水平明显升高及其正相关性提示SAH患者脑脊液和血清MIF、MMP-9及IL-1β水平变化对其发病机制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作为对SAH早期脑损伤和预后评估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彭涛  李定君  徐宏  周增俊  李政  吴小明  邹林波  陈晨 《海南医学》2013,24(24):3644-3646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及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所致脑血管痉挛(CVS)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381例TBI和216例SAH患者,应用CT、CTA及TCD等确定患者的临床诊断并筛选出存在CVS者,对TCD发现的CVS患者按血管痉挛程度(VmMCA值)分为轻、中、重三组。每天1次行TCD监测。比较两组CVS发生率、开始时间、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结果 381例TBI患者中共发生CVS 210例,发生率为55.12%;CVS发生在伤后2~3 d,持续10~14 d。而216例SAH患者CVS发生151例,发生率为69.91%,发生时间在发病后3~7 d,持续14~21 d。两组CVS发生率、发病高峰及病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CD对CVS能准确进行临床诊断;创伤性脑损伤所致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低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但发生时间早,发生程度轻,持续时间短,预后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