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内经》腧穴概念在热敏灸中的重要指导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阐述《内经》腧穴概念在热敏灸中的重要指导作用。方法:从《内经》对腧穴内涵的原始定义及临床热敏灸感的现象入手,论述热敏灸感的出现部位与《内经》腧穴概念的关系。结果:(1)腧穴的原始内涵是指动态的、敏化态、疾病在体表的反映部位与针灸治疗部位;(2)产生热敏灸感的部位是热敏态穴位,是灸疗的最佳选穴,也是施灸的准确部位。结论:《内经》腧穴概念及探感定位技术能指导临床提高灸疗疗效。  相似文献   

2.
隔物灸,又名间接灸,起源于晋代,由东晋医家葛洪创立。此灸法是在前人艾灸理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经验总结,创立的新的灸法。由于其独特的思维和较强的操作性,并始终遵循着中药、穴位、艾灸相结合的治疗原则,很容易被人们接受并广为流传。随着时代的境迁,隔物灸也得到了更多更好的发展。材质从简单到复杂,从一味中药演变为复方药,操作过程也逐渐细化且多样,治疗的病症更是由少积多,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种病症。隔物灸在现代科学实验与临床应用中,也备受关注,并破解了更多的治疗范围。但目前隔物灸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化的操作流程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热敏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不同灸位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 将62例PTN患者随机分为热敏腧穴悬灸试验组(以下简称试验组)32例和非热敏腧穴悬灸对照组(以下简称对照组)30例.试验组采用热敏腧穴温和悬灸治疗,以热敏灸感消失为度,对照组采用非热敏腧穴温和悬灸治疗,每次40 min,2组每日2次,共治疗5d,第6天开始每日1次,连续治疗25次,共治疗35次(共30d),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治疗疗效、视觉模拟评分(VAS)、头痛生活质量问卷(MSQ)量表计分等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2组VAS计分、MSQ(即功能受限、功能障碍、情感3部分)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VAS计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MSQ(即功能受限、功能障碍、情感三部分)评分有明显差异(P<0.05~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8.13%,与对照组(53.33%)相比,P<0.05.结论 热敏腧穴悬灸治疗PTN疗效优于非热敏腧穴悬灸,热敏腧穴准确定位能提高灸疗疗效.  相似文献   

4.
5.
古代医家认为灸法有引邪外出,引热外出,引热下移,除瘀解毒,消肿止痛之功;并可助气而补阳,使阳生而阴长.《说文解字》说;“灸,灼也,从火音灸,灸乃治病之法,以艾燃火,按而灼也.”灸法,是用艾绒或药物为主要灸材,点燃后放置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和熏熨,借其温热刺激及药物作用,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以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一般认为灸法具有温经散寒、活血散瘀、通风解表、温中补虚、回阳固脱、补中益气、升阳举陷、防病保健的作用,用于治疗寒证、虚证、阴证.而热证施灸,是指用灸法治疗中医八纲辨证中病性属热的证候.包括外感热病、内伤热病以及外科痈疽疮疡等多种疾病中所出现的热性病证.自《伤寒论》以来,却有热证忌灸之说.但对热证宜灸还是禁灸,还是一个长期颇具争议的问题.而近年来的大量报道表明,灸治热证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同时现代医学研究为其作用机制提供了很多的客观依据.据国内最新研究和大量实验报道证明,灸能退热、抗休克、改善微循环、防止肾功能损害,并有抗病毒和纠正流行性出血热引起的体液因素紊乱等作用.艾灸可调整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并可显著提高白细胞数.又被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所证实,所以热证可灸论被广泛接受,近人用灸法治疗肺结核;灯火灸治疗腮腺炎;直接灸角孙、内关治疗急性扁桃体炎;直接灸治疗高血压痛;灸涌泉治支气管扩张咯血等,都是灸治热证的例证.综上所述,灸治热证既符合中医的反佐法的治疗原则,因此灸法不仅可以用于阴盛阳虚的寒证,也可用于实热证及虚热证,只要辨证准确,手法得当,壮数足剂,常可收到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灸量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差异,探讨热敏隔物灸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最佳灸量.方法:将入选的12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灸量组、消敏灸量组和超敏灸量组,各40例,3组均采用热敏隔物灸治疗,每天治疗1次,共治疗30 d.常规灸量组每次施灸时间为20 min,消敏灸量组每次施灸时间以该穴热敏灸感消失为度,超敏灸...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古文献的整理总结,阐述了三九天灸的理论渊源。从中医和现代医学两方面说明了三九天灸的机理,表明三九天灸主要借助大自然及机体阳气回升之势,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以补气助阳、疏经通络,调节脏腑功能,起到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热敏灸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不同灸位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随机分为热敏腧穴悬灸试验组(以下简称试验组)和非热敏腧穴悬灸对照组(以下简称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热敏腧穴温和悬灸治疗,以热敏灸感消失为度,对照组采用非热敏腧穴温和悬灸治疗,每次40min,两组每日2次,共治疗5d,第6d开始每日1次,连续治疗25次,共治疗35次(共30d),于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在治疗后症状积分、NIH-CP-SI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症状积分、NIH-CPSI积分、显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P<0.05).结论:热敏腧穴悬灸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疗效优于非热敏腧穴悬灸,热敏腧穴准确定位能提高灸疗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热敏灸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不同灸量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随机分为个体化的消敏饱和灸量试验组(以下简称试验组)和传统灸量对照组(以下简称对照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热敏灸治疗,试验组以热敏灸感消失为度,对照组每次15 min,两组每日2次,共治疗5d,第6d开始每日1次,连续治疗25次,共治疗35次(共30 d),于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在治疗后症状积分、NIH-CPSI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症状积分、NIH-CPSI积分、显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0.05)。结论:消敏饱和灸量试验组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疗效优于传统灸量对照组,消敏定量为热敏灸取得最佳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悬灸得气与否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差异,为临床辨敏施灸提供科学依据。〖JP〗方法 纳入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肿胀型)患者60例,依据在悬灸过程中患侧内、外膝眼穴有无得气现象(热感透至膝关节腔内)为标准,将患者分为得气组34例和非得气组26例,每日悬灸1次,每次悬灸时间为40 min,共治疗30 d。分别于治疗结束后即刻与治疗结束后3个月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治疗后即刻和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关节周径和临床症状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得气组关节周径和临床症状总积分均明显小于非得气组(P<0.05);得气组临床疗效均明显优于非得气组(P<0.05)。结论 悬灸治疗肿胀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悬灸得气者的即刻和远期临床疗效明显优于非得气者。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痛经(PD)是妇科常见病,艾灸治疗PD有一定优势。时素华基于传承李志刚教授“通督启神”针法充督启阳、通督启神之理念并结合多年艾灸诊治PD的临床经验,总结出痛经具有“虚、寒、瘀、滞”的病机特点,重视情志因素对痛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以“补虚散寒,逐瘀通滞为主,兼通督启神,灸畅情志”的灸治原则,临床以阴阳温经灸为主随证加减灸治PD。该灸法在改良岳美中“大灸”基础上结合重灸法,以择时逆灸,量大时久,重灸透达为主要灸治特点,具灸面大,火力足,温透力强且高效的灸疗优势。本文结合时素华对PD病因病机的认识,介绍阴阳温经灸,并结合典型病案以供参考,为临床艾灸治疗此类疾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灸法的选穴要点与三种灸法的功效简介(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可为临床诊断指明方位:由于感传第一相的基本特点,是以病患所在为其投射目标与行进终点,因此就可为临床诊断提供方位。例如肾脏疾患的病人,是一侧受病还是双侧同病?两侧同病是否轻重一致或轻重不同?利用现代科学手段当然可  相似文献   

13.
灸法的选穴要点与三种灸法的功效简介(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灸架结构 A.顶管:内部夹有弹片,可以上下移动,并适于粗细不同的艾条。 B.支架:是支持艾条的主体,既便于清除灰尘,又利用通风助燃。 C.防护网:是防止艾火脱落发生烫伤的,但并不十分重要,如旋开底座将其去除,反可使火力增强。 D.底袢:是固定支架的重要部分,防止掼坏。 E.橡皮带:用以固定底袢,长短各一,随宜  相似文献   

14.
15.
16.
通过对古文献的整理总结,阐述了三九天灸的理论渊源。从中医和现代医学两方面说明了三九天灸的机理,表明三九天灸主要借助大自然及机体阳气回升之势,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以补气助阳、疏经通络,调节脏腑功能,起到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的辨治思想,一直指导着后世医家的临证治疗,是书以针灸为主要论治方法的理论和实践,也成为后世针灸学发达的契机。  相似文献   

18.
李俊  魏军平 《中医学报》2020,35(1):11-14
"热证用灸"的思想基础上溯《黄帝内经》。秦汉时期有灸法补泻理论;魏晋时期灸疗用于痈疽肿痛;隋唐时期"热证用灸"应用已从外科阳热痈肿疮疡拓展到内科急证、热证的治疗;宋金元时期"热证用灸"理论的愈加丰富,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明清医家对前人"热证用灸"的理论和应用做了全面继承和总结,同时出现了灸、熨法和药末相结合的神灯照法、太乙神针、雷火神针,提高了灸法用于疮疡肿毒的临床疗效;近现代出现了"热证贵灸"、灸感三相、腧穴热敏化灸、动力灸法、灯火灸、脐灸等理论和方法,有助于"热证用灸"的规范化研究。一方面,历史上还有不少医家持热证禁灸的观点。"热证用灸"的临床适应证和禁忌证尚缺乏系统、完善的研究总结,限制其理论的广泛传播和应用,故在临床诊疗和研究中,应该求同存异,探索和总结其临床适应证。另一方面,随着灸法的现代化研究不断深入,应用科学手段探究灸法疗效的客观化、规范化也越来越多,这也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热证用灸"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9.
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和周围神经损伤是目前化疗过程中常见的毒副反应,其主要影响包括限制化疗的使用剂量,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增加患者感染、死亡风险等。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对化疗相关毒副反应的临床研究进行分类总结与展望,认为艾灸用于临床防治化疗毒副反应是有效的:在骨髓抑制方面,不仅可以降低肿瘤坏死因子水平,保护造血细胞免于损伤,而且可以促进造血细胞分化、成熟,提升外周血白细胞数目及功能;在胃肠道反应方面,可以改善食欲、恶心症状,提高免疫力,预防恶心、呕吐及腹泻的发生;在外周神经损伤方面,可以刺激四肢末端供血、营养周围神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穴位灸贴治疗支气管哮喘27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观察穴位灸贴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在三伏天采用隔姜灸结合中药敷贴肺俞、大椎等穴治疗支气管哮喘276例,结果:治愈64例,显效85例,好转78例,无效49例。经统计学处理,患者的年龄、病程和有无发泡灸对疗效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年龄小、病程短、有发泡灸的患者疗效优于年龄大、病程长、无发泡灸的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