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7 毫秒
1.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左心功能损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左心室肥厚、左室舒张功能的关系。方法将患者按动态脉压分为3组:A组动态脉压<50mmHg;B组50rnmHg<动态脉压<60mmHg;C组动态脉压>60mmHg。比较各组的24小时动态血压及心脏超声检查结果,分析其24小时收缩压、舒张压2、4小时白昼、夜间的平均脉压、左室心肌重量指数及左室舒张期充盈率。结果A组24小时收缩压、舒张压、平均脉压呈轻度增高,LVMI无明显改变,左室舒张功能有下降(P<0.01);B组24小时收缩压、平均脉压与A组比较有增高(P<0.05),24小时舒张压与A组较接近,LVMI与A组比较明显增高,左室舒张功能与A组比较明显降低(均P<0.01);C组的24小时收缩压与A、B组比较增高明显(P<0.01),舒张压急剧下降,脉压急剧上升,LVMI与A、B组比较增高明显,左室舒张功能与A、B组比较降低亦更明显(均P<0.01)。A、B两组的白昼、夜间平均脉压没有明显差异,而C组的夜间平均脉压较白昼平均脉压增高(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左室肥厚和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关系密切,夜间脉压增大在左室肥厚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脉压与左室功能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冰冰 《广西医学》2008,30(9):1346-1347
目的 探讨中老年人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与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的关系.方法 将149例高血压患者按照24 h脉压分为三组:A组23例,24 h动态脉压≤40 mmHg;B组51例,24 h动态脉压≤70 mmHg;C组75例,24 h动态脉压>70 mmHg.比较不同组别的超声心动图结果,分析24 h脉压与左室收缩、舒张功能各参数的关系.结果 随着24 h脉压增大,左室舒张功能减低,表现为E峰降低,A峰升高,E/A减低,在脉压较小的A、B组,收缩功能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脉压较高的C组,各指标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4 h脉压增大是左室舒张功能减退的一个重要因素,脉压较大时左室收缩功能减低.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病脉压对左室肥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脉压(PP)增大对左室肥厚(LVH)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高血压病患者按24 h PP分为A组和B组,A组24h PP≥60 mmHg,B组24h PP<60 mmHg,对两组患者进行动态血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A组的PP、24h PP、24 h收缩压(SBP)、左室重量指数(LVMI)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24 h PP与LVMI密切相关(P<0.01);A组LVH发生率(60.0%)高于B组(21.7%),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PP增大是导致高血压病患者LVH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两种降压药物非洛地平和贝那普利对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及左室肥厚的影响。方法选择1—2级高血压病患者85例,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予以非洛地平、贝那普利治疗12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动态脉压及左室肥厚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A、B两组治疗后动脉脉压均有下降,以B组夜间脉压下降最为明显,治疗后左室肥厚均有减轻,但以B组明显。结论非洛地平和贝那普利均能降低动态脉压,逆转左室肥厚,但以贝那普利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对左心室肥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陈晓育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11):1691-1692,1695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对左心室肥厚的影响。方法对59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动态血压(ABP)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分别测量ABP和超声心动图的各种参数。将24hPP≥60mmHg的患者29例列为A组,24hPP<60mmHg的患病30例列为B组。评价不同全天平均脉压(ABPP)对左室肥厚的影响。结果A组与B组比较,全天平均舒张压(24hABPD)和心脏射血分数(EF)明显下降(P<0.05和P<0.01),而全天平均收缩压(24hABPS)、左室重量指数(LVMI)和动脉僵硬度指数(ASI)明显增加(P<0.05)。结论脉压升高是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肥厚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与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应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及超声心动图,观察68例高血压病患者血压与左室肥厚与收缩及舒张功能的相关关系。结果24h平均脉压、白昼平均脉压、夜间平均脉压在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组和无左心室肥厚组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化与LVH的发生有关系。  相似文献   

7.
崔英  刘畅  赵阳 《黑龙江医学》2007,31(9):653-654
目的 观察脉压对冠心病患者心脏功能及左心室大小的影响.方法 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110例冠心病患者,排除合并有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血压,分别测定每例患者的24 h的动态血压.根据24 h平均脉压分为3组,A组:脉压≤5.98 kPa(45 mmHg),B组:7.32 kPa(55 mmHg)≥脉压>5.98 kPa(45 mmHg),C组:脉压>7.32 kPa(55 mmHg),比较3组的24 h平均动脉压,心电图中Rv5 Sv1,心脏彩色超声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左室后壁厚度(LVPWT)及射血分数(EF).结果 脉压明显增高的C组较A组及B组LVMI、LVPWT明显增加,Rv5 Sv1也明显增加,但EF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脉压增高使患者的左心室肥厚更加明显,心功能明显下降,控制脉压有助于心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了解夜间脉压下降率的基础上,探讨夜间脉压下降率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325例曾在我院行动态血压检查的住院患者,了解夜间脉压下降率的规律。另外选择来我院就诊首次发现高血压病的老年患者124例,根据脉压夜间下降率中位数水平分为两组:脉压夜间下降率<6.5%组(A组)和脉压夜间下降率≥6.5%组(B组),同时测量24小时动态血压,心律失常发生率,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内皮功能指标及一般临床生化指标。结果夜间脉压下降率为8±9%,中位数为6.5%。脉压夜间下降率<6.5%组(A组)和脉压夜间下降率≥6.5%组(B组)比较,夜间脉压组(A组61±8mmHg,B组54±9mmHg,P<0.05),平均脉压(A组61±7mmHg,B组58±8mmHg,P<0.05),非勺形高血压比例(A组66%,B组42%,P=0.045)。脉压夜间下降率<6.5%组(A组)靶器官损害较严重。LVMI(A组134±28g/m2,B组117±32g/m2,P<0.001)、心律失常(A组27.7%,B组7.7%,P<0.025)、尿微蛋白(A组21.8%,B组8.2%,P<0.05)、脑血管损害(25.4%,10.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VMI与夜间脉压下降率做直线相关分析,呈负相关(r=-0.403,P<0.001)。脉压夜间下降率<6.5%组(A组)吸烟率较高(A组44%,B组21%,P<0.005),内皮功能损伤较严重:Flow-MD/%(A组4.5±0.32,B组10.4±0.47,P<0.0005)、vWF(A组174.3±22.3,B组152.4±21.1,P<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5)。结论脉压在夜间下降,脉压存在昼夜变化。夜间脉压下降率<6.5%(A组)较夜间脉压下降率≥6.5%(B组)靶器官损害程度重。脉压昼夜变化与内皮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邢玉波  王舟 《浙江医学》2004,26(12):883-884
目的观察正常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的脉压变化及其与微量白蛋白尿的关系.方法对50例正常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和20例体检健康对照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计算24h平均脉压.其中糖尿病组测定24h尿微量白蛋白、血糖化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结果糖尿病组的24h平均脉压(52.59±11.60)mmHg,较对照组的(38.30±6.56)mmHg明显为高(P<0.01);糖尿病有微量白蛋白尿亚组的24h平均脉压(62.83±5.17)mmHg,较无微量白蛋白尿亚组的(42.35±5.41)mmHg明显为高(P<0.01);有微量白蛋白尿亚组的24h平均脉压与年龄、病程、低密度脂蛋白、24h尿微量白蛋白相关(P<0.05或0.01),而与糖化血红蛋白无关(P>0.05).结论正常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的脉压较同龄健康人显著增高,增高的脉压影响其尿微量白蛋白的排泄.  相似文献   

10.
脉压对高血压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原发性高血压 (以下简称高血压 )患者 2 4h动态脉压 (APP)与心脏功能的关系 ,对 5 5 5名初诊或停药 2周以上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男 2 75例 ,女 2 80例 ;年龄 ( 4 7.1± 1 2 .7)岁〕进行 2 4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脉压 (PP) ,将 5 5 5名患者分为 4组 ,A组 :PP≤ 5 .3 2kPa( 4 0mmHg) ;B组 :5 .45kPa( 4 1mmHg)≤PP≤ 6.65kPa( 5 0mmHg) ;C组 :6.78kPa( 5 1mmHg)≤PP≤ 7.98kPa( 60mmHg) ;D组 :PP≥ 8.1 1kPa( 61mmHg)。研究结果显示 :随 2 4hAPP增大 ,左室舒张功能减退 ,主要表现为心房收缩期与舒张早期充盈峰值流速之比值 (A/E)增加 ,舒张早期充盈时间 (EDFP)延长 ;左室收缩功能无明显变化。提示 :脉压增高导致高血压患者左室舒张功能减退 ,而对左室收缩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血压变异与左室肥厚和心电图异常的关系。方法 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2 86例进行 2 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检查 ,按 2 4小时平均压 (MBP) <110mmHg和≥ 110mmHg分为两组 ,再按脉压 (PP)≤ 5 3mmHg ,5 4~ 99mmHg ,≥ 110mmHg分为 3个亚组 ;根据左室重量指数 (LVMI)将所有病例分为左室肥厚 (LVH)组和无LVH组 ,并对动态血压各参数与LVMI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随着PP增加 ,左室肥厚、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明显增加 (P <0 0 0 1) ;PP相同MBP分别为 <110mmHg与≥ 110mmHg两组比较 ,左室肥厚、心电图异常均无明显差异 ,而MBP≥ 110mmHg组 2 4小时白昼与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高于 <110mmHg组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LVH组 2 4小时、白昼和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 2 4小时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异性显著高于无LVH组 (P <0 0 1和P <0 0 5 ) ;所有病例收缩压变异大于舒张压变异 ;白昼收缩压变异明显大于夜间收缩压变异 (P <0 0 1)。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血压变异与左室肥厚、心电图异常密切相关 ,是预测心血管事件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心脏、大血管等靶器官损害间的关系。方法监测4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全天平均脉压差(PP),以PP 60 mmHg为界分为两组。多普勒超声检查左室舒张早期充盈峰值流速与心房收缩期充盈峰值流速比值(E/A值)、左室质量指数(LVM I)、相对室壁厚度(RWT)、颈动脉各段内膜中层厚度(IMT)和颈动脉各段阻力指数(R I)。观察不同脉压差对心脏和大血管结构及功能的影响。结果老年高血压患者PP≥60 mmHg组与PP<60 mmHg组比较,E/A值下降(P<0.05),IMT增高(P<0.05),R I明显增高(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PP与IMT左侧颈内动脉及左侧颈总动脉分叉处及R I双侧颈总动脉呈明显相关(r分别为0.346、0.341、0.557、0.518,P均<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差增大,与心脏、大血管等靶器官损害程度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3.
陈皓 《中外医疗》2016,(13):189-191
目的:探讨Tei指数评价高血压患者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的价值。方法于2015年1—12月,方便选取75例高血压患者,将其分为左室构型正常组(A组)、向心性肥厚组(B组)、离心性肥厚组(C组),另选取30例正常对照组设置为D组。对所有受检者进行超声检查,对比Tei指数、左心射血分数、左室收缩及舒张末期容积,E/A比值及左室等容舒张期时间IVRT,并计算Tei指数和高血压患者左室收缩功能、舒张功能的相关性系数。结果四组受检者的Tei指数分别为(0.36±0.05)、(0.47±0.08)、(0.56±0.04)、(0.29±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受检者的左心射血分数、左室收缩及舒张末期容积,E/A比值及左室等容舒张期时间IVR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ei指数与高血压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舒张功能均密切相关(P<0.05)。结论Tei指数可有效评价高血压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组织多普勒联合彩色多普勒心动图超声评价高血压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价值。方法:收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0例进行研究,根据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以及相对室壁厚度(RWT)进行分为左室正常构型组30例,左室离心性肥厚组30例,左室向心性肥厚组30例。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以及彩色多普勒、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舒张功能,比较三组IVS、LVPW、LVEDD、LAD、LVEF、E/A、Em、E/Em。结果:①左室离心性肥厚组、左室向心性肥厚组IVS、LVPW、LAD显著高于左室正常构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离心性肥厚组比较,左室向心性肥厚组IVS、LVPW显著升高,LVEDD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离心性肥厚组LVEDD显著大于左室正常构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离心性肥厚组与左室向心性肥厚组LA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向心性肥厚组与左室正常构型组LVE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左室离心性肥厚组、左室向心性肥厚组E/A、Em显著低于左室正常构型组,左室离心性肥厚组E/Em显著较左室向心性肥厚组、正常构型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左心肥厚患者可出现向心性肥厚与离心性肥厚,组织多普勒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离心性左心室肥厚比向心性肥厚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下降更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肥厚与脉压差的关系。方法运用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仪对37例正常血压者,40例单纯离血压忠者,41例高血压并发左心宣肥厚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左室质量测定、左室质量指数,脉压差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脉压差在高血压并发左心室肥厚组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和正常对照组。结论高血压病并发左心宣肥厚与脉压差明显增大有关。  相似文献   

16.
动态脉压和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左心质量及心电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和左心质量及心电图的关系。方法对128名初诊未治或治疗但未达到目标血压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检测、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检查。根据脉压(PP)将患者分为3组,A组:PP<40mmHg;B组:40mmH≤PP<60mmHg;C组:PP≥60mmHg,比较各组的检查结果,分析其24h收缩压、舒张压、24h白昼、夜间的平均脉压、左室心肌重量指数及心电图等。结果3组血压参数比较,24hSBP、PP1、PP2及PP3均呈增高趋势。3组的左心质量各参数比较,与A组比较,B组LVM增加明显,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LVP-WT差异有显著性(P<0.05),余指标相比则差异无显著性;C组除LVEDd外,余指标均差异有显著性(P<0.01)。与B组相比,C组除LVEDd外,余指标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A、B两组的心电图差异无显著性,而C组与A组、B组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①动态脉压高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更易导致左室肥厚和心电图的异常。②动态脉压可以作为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一个有价值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心脏、大血管等靶器官损害间的关系.方法 监测4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全天平均脉压差(PP),以PP 60 mmHg为界分为两组.多普勒超声检查左室舒张早期充盈峰值流速与心房收缩期充盈峰值流速比值(E/A值)、左室质量指数(LVMI)、相对室壁厚度(RWT)、颈动脉各段内膜中层厚度(IMT)和颈动脉各段阻力指数(RI).观察不同脉压差对心脏和大血管结构及功能的影响.结果 老年高血压患者PP≥60 mmHg组与PP<60 mmHg组比较,E/A值下降(P<0.05),IMT增高(P<0.05),RI明显增高(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PP与IMT左侧颈内动脉及左侧颈总动脉分叉处及RI双侧颈总动脉呈明显相关(r分别为0.346、0.341、0.557、0.518,P均<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差增大,与心脏、大血管等靶器官损害程度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8.
杜卫东  高利洁  高晓枫  付勤 《中国医药导刊》2009,11(8):1295-1296,1299,1301
目的:探讨三种气管插管方法在急救中麻用.方法:90例急救患者随机分为单纯气管插管组(A组,n=30)、气管插管型喉罩(ILMA)组(B组,n=30)和喉罩组(C组,n=30).比较心率(heart rate,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和脉搏血氧饱和(saturation pulse oxygen,SPO2)和术后并发症.结果:A组HR为(93.±8.1)次/min,显著高于B组(74.5±3.5)次/min,(q=13.507,P<0.05)和C组(78.5±5.5)次/min(q=14.407,P<0.05);A组MAP为(97.1±8.7)mmHg,显著高于B组(87.6±7.3)mmHg(q=3.979,P<0.05)和C组(90.6±8.8)mmHg(q=3.390,P<0.05);A组SpO2(94±3.5)%.显著低于C组(99±1)%(q=4.140,P<0.05):A组平均插管时间(175±17)s大于B组(150±15)s和C组(102±12)s(q=4.250,q=4.310.P<0.05).结论:气管插管型喉罩对急救患者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气管插管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动态血压监测与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动态血压监测及超声心动图观察155例高血压患者的平均动脉压(SBP、DBP)、昼夜收缩压(dSBP、nSBP)、昼夜舒张压(dDBP、nDBP)水平,并测量舒张末期左室内径(LVID)、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和左室重量指数(LVMI),其中高血压1级64例,2级56例,3级35例.结果2级48例及全部3级35例患者血压水平昼夜节律消失(非杓型),均伴有左室肥厚(LVH),LVMI为138.96±10.99.1级64例及2级8例患者血压水平呈昼高夜低昼夜规律(杓型),却未伴有LVH,LVMI为116.13±4.95.伴有LVH的高血压患者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均值明显高于无LVH,P<0.01;而两组日间收缩压、舒张压均值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水平与左室肥厚关系密切,非杓型高血压较杓型高血压易发生左室肥厚.  相似文献   

20.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脉压与左室舒张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脉压与左室舒张功能的关系。方法 :对 2 4 5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测压和超声心动描记检查 ,按平均动脉压 (MBP) <113mmHg和MBP≥ 113mmHg分为二组 ,再以脉压 (PP)≤ 6 0mmHg ;6 1~ 80mmHg;81~ 10 0mmHg ;>10 0mmHg分为四个亚组 ,并进行左室舒张功能检测 ,包括A峰流速 ,E峰流速 ,A/E ,左室等容舒张时间 (LV IVRT)。结果 :①MBP相同时 ,随着脉压的增加E峰差异不显著 ,而A峰、A/E、LV IVRT逐渐增大 ,且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②PP相同时 ,MBP〈113mmHg与MBP≥ 113mmHg两组间左室舒张功能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而MBP≥ 113mmHg组的SBP、DBP均高于MBP>113mmHg组 (P <0 .0 1)。结论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与PP关系密切 ,PP是影响左室舒张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