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梁积英 《广西医学》2002,24(2):178-180
目的:观察老年心脏病伴心力衰(CHF)与QT离散度的关系。方法:选择住院心脏病CHF患53例,同时选择无CHF患48例作为对照组。测量两组QTd,QTcd变化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CHF组的QTd、QTcd室性心律失常均高于无CHF对照组(P均<0.001);CHF组中猝死患的QTd、QTcd高于心力衰竭死亡和存活患(P<0.01)。结论:提示QTd、QTcd对老年心脏病CHF猝死有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探讨其与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对比观察89例AMI患者和42例正常对照者的QTd以及校正QTd(QTcd)变化,并对AMI组有室性心律失常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QTd及QTcd进行比较。结果 AMI组QTd及QTcd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AMI患者有室性心律失常组QTd及QTcd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结论 AMI患者QTd及QTcd显著延长。AMI患者QTd及QTcd增大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增大,QT间期离散度可作为AMI患者病情预测的一项无创性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探讨其与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5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在发病后24小时内入院)进行心电图的QTd及QTcd测定,比较有室性心律失常组与无心律失常组的QTd、QTcd之间的差异,观察QTd以及QTc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室性心律失常组QTd及QTcd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QTd(101.6±30.5)ms对(53.1±11.6)ms,QTcd(107.7±19.3)ms对(58.5±12.6)ms,经统计学处理,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或QTcd增大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增大,QT离散度可作为心肌梗死患者病情预测的一项无创性指标。  相似文献   

4.
对67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QT离散度测定结果分析表明:(1)AMI组与对照组比较QTd、QTcd明显延长,有显性差异(P<0.01)。(2)心律失常组与无心律失常组比较QTd,QTcd明显延长,有显性差异(P<0.05)。(3)QTd异常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QTd正常组,说明QTd大于65ms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4)不同部位梗死,多部位梗死间QTd,QTcd比较无显差异。提示QTd延长对预测AMI早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叶忠  张克智 《南通医学院学报》2001,21(4):363-363,366
为研究QT离散度(QTd)对扩张性心肌病(DCM)发生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观察52例DCM、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并设“良性”室性心律失常组作对照。 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无室性心律失常或LownⅠ~Ⅱ级室性心律失常DCM组的QTd、QTc明显延长(P<0.05)。发生LownⅢ—Ⅳ级室性心律失常(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DCM组的QTd、QTc、QTcd、QTmax明显延长(P<0.05-0.01),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DCM组与无室性心律失常或LownⅠ~Ⅱ级室性心律失常DCM组相比较,QTd、QTcd明显延长(P<0.05)。DCM患者QTd、QTcd明显延长时发生复杂性心律失常的机率明显增高,应加强对此类DCM患者心律失常的控制与预防。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QT离散度预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4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心电图检查结果分为校正的QT离散度(QTcd)≥60ms的观察组和QTcd〈60ms的对照组,观察住院期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及心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室性期前收缩、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的例数多于对照组(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f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舒张晚期充盈峰速度(A峰)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舒张早期充盈峰速度(E峰)、E/A值、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LVEF)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QTc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呈正相关。结论QT离散度能够较好的预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及心功能的改变,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郭龙枝  高寒梅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5):1920-1921
目的:观察倍他乐克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校正Q-T离散度(QTcd)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6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常规治疗组,B组为倍他乐克治疗组,疗程均为8W,观察两组ACS患者治疗前后QTcd的变化以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两组ACS患者治疗后QTcd均有减少,而倍他乐克组更为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1),倍他乐克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减少(P〈0105)。结论:倍他乐克可以明显降低ACS患者的QTcd,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探讨其与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对比观察89例AMI患者和42例正常对照者的QTd以及校正QTd(QTcd)变化,并对AMI组有室性心律失常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QTd及QTcd进行比较。结果 AMI组QTd及QTcd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AMI患者有室性心律失常组QTd及QTcd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结论 AMI患者QTd及QTcd显著延长。AMI患者QTd及QTcd增大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增大,QT间期离散度可作为AMI患者病情预测的一项无创性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增加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 回顾性单盲法分析11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QT离散度(QTd)、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Cd)和JT离散度(JTd)。结果 AMI室性心律失常组47例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69例QTd,QTcd,JTd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并且QTd,QTcd,JTd≥60ms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55.9%,53.1%,52.3%,≥100ms者100%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结论 在临床上QTd,QTcd或JTd≥60ms即预示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缬沙坦治疗对CHF患者心率震荡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通 《中国热带医学》2009,9(3):503-504
目的研究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病人24h动态心电图(24hDCG)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与心率震荡(HRT)的关系,以及缬沙坦干预后HRT的变化。方法选择有室性早搏的病人62例,分为CHF组(27例)和正常对照组(35例),所有病人均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计算心率震荡的初始值(TO)、震荡斜率(TS);CHF病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缬沙坦口服1月后复查24hDCG监测。结果正常对照组TO〈0,而CHF组TO〉0;CHF组的TS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CHF患者口服缬沙坦1个月前后对比,HRT有明显改善:TO下降,偈升高。结论HRT降低可以做为预测CHF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指标;缬沙坦能改善CHF的自主神经功能,从而改善HRT,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直接PTCA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QTd) 及QTc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 对30例AMI患者行直接PTCA,使病变血管血流达到TIMI血流3级,于PTCA术前、术后2h、48h作同步12导心电图并测量QTd及QTcd,然后与3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 AMI组与正常对照组间QTd及QTcd有极显著差异(P<0.01)。有室性心律失常的AMI患者其QTd和QTcd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PTCA术后其QTd和QTcd下降(P<0.01),室性心律失常好转。结论 成功的直接PTCA可降低AMI患者的QTd和QTcd,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QT离散度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OT离散度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率失常价值。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06年1月期间于本院心内科住院就诊的AMI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21例、潜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30例、无心律失常组29例。选择80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观察QT离散度变化及其与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1)QTd及QTcd均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潜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无心律失常组〉健康对照组;(2)当QTd截断值取60ms时,对心律失常发生预测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均较高,约登指数最高。结论叽离散度是预测AMI患者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的一项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直接PTCA和溶栓对急性心肌梗塞的QT离散度的不同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直接PTCA和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QT离散度(QTd)及QTc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对50例AMI患者行直接PTCA,使病变血管血流达到TIMI血流3级,于PTCA术前、术后2小时、48小时作同步12导心电图并测量QTd及QTcd。并与50例AMI患者行溶栓治疗进行比较。同时与50例冠脉造影正常者对照。结果:AMI组与正常对照组间QTd及QTcd有极显著差异。有室性心律失常的AMI患者其QTd和QTcd明显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患者(P<0.05),PTCA组经PTCA术后其QTd和QTcd下降(P值均<0.01),室性心律失常好转。经静脉溶栓组其QTd和QTcd也下降,但两者下降的程度不同,经PTCA术组其QTd和QTcd下降的程度高于静脉溶栓组,两者差异显著。结论:成功的直接PTCA和静脉溶栓均可降低AMI患者的QTd和QTcd,以往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69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首次心电图的QT离散度,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有严重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QTd及QTcd值均明显大于无严重心律失常组病人,而两组的QTd及QTcd又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有严重心律失常组内,有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患者的QTd及QTcd较同组其他病人明显延长。提示AMI后QT离散度增大,而QT离散度的显著延长,更易于发生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用QT离散度≥60ms作为界限值,对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高,认为标准可作为AMI早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室性心律失常见于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在左心功能不全者更为严重,约40%猝死,原因可能是室性心律失常。近年来,美托洛尔和苯那普利已作为CHF治疗的基础药物,但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如何还不清楚。本研究选择56例伴有室性心律失常的冠心病CHF患者,分别观察了美托洛尔和苯那普利对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心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室性心律失常(VA)是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常见的表现之一。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可以加重、恶化血流动力学改变.并可能导致心源性猝死,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为了探索CHF并发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本文对250例CHF患者回顾性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联合可达龙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校正QT离散度(QTcd)及室性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163例ACS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按指南给予可达龙+标准化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疗程10d,观察两组ACS病人治疗前后QTcd的变化以及室性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两组ACS病人治疗后QTcd均有减少,而稳心颗粒组更为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稳心颗粒组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减少更为明显(P〈0.05)。结论:稳心颗粒联合可达龙可以明显降低ACS病人的QTcd,减少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QT间期离散度与各期高血压病的关系。方法采用电脑分析心电图机记录12导联体表心电图,测QTcd。结果高血压伴心律失常及高血压伴心功能不全QTcd显著延长。结论QTcd显著延长可预测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检测QTcd,对高血压病严重程度、预后的估计和心律失常的预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缬沙坦治疗慢性心衰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短期应用缬沙坦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选择78例CHF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分成缬沙坦组(41例)和常规治疗组(37例)。所有CHF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缬沙坦组加用缬沙坦胶囊80 mg,qd,治疗6周。治疗前后分别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测定血清钾浓度。结果经6周治疗后缬沙坦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室早、室速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缬沙坦组LVEF升高比常规治疗组更明显(P〈0.05)。结论短期应用缬沙坦可能对CHF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有效。  相似文献   

20.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伴发的室性心律失常是猝死的主要原因,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本文从干预CHF时神经体液因素过度激活,应用酚固酮拮抗剂安体舒通及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治疗CHF室性心律失常,观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