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魏孟广  梁晋 《武警医学院学报》2006,15(6):563-564,567
[目的]测定脑梗塞患者抗凝血酶-Ⅲ(AT-Ⅲ)、血浆蛋白C(PC)的活性水平并分析其意义。[方法]测定30例脑梗塞急性期和稳定期外周血浆中AT-Ⅲ、PC的活性水平。[结果]脑梗塞组急性期AT-Ⅲ、PC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均为P<0.05);脑梗塞组稳定期外周血浆中AT-Ⅲ、PC活性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均为P >0.05)。[结论]脑梗塞急性期存在AT-Ⅲ、PC活性水平降低现象,但难以成为脑梗塞发病的直接病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抗凝系统的变化及其对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35例确诊的急性PTE患者和30例正常人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蛋白C(PC)活性、蛋白S(PS)活性。[结果]PTE患者血浆中抗凝血酶Ⅲ活性,蛋白C活性及蛋白S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这些指标在单纯PTE组和PTE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组间无统计学意义;吸烟对其影响不大。[结论]PTE患者存在抗凝系统活性减低;部分患者可能存在抗凝血系统的缺陷;这些指标对于PTE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血管病变对凝血状态的影响。方法纳入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311例,依据有无大血管并发症分为3组,即单纯糖尿病组130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151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30例,同时选择我院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蛋白S(P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水平评价凝血功能。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糖尿病组AT-Ⅲ、PC、PS活性明显降低,凝血四项中APTT、PT降低、Fib升高,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与单纯糖尿病组相比,PC、P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Fib及PLT升高较单纯糖尿病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抗凝血功能紊乱,处于血栓前状态,合并心血管并发症患者尤为明显。AT-Ⅲ、PC、PS及凝血四项的测定可能有利于糖尿病患者凝血状态的评估,有利于血管并发症的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DM)患者血浆蛋白C(PC)活性、抗凝血酶Ⅲ(AT-Ⅲ)在糖尿病肾病(DN)各期的水平,探讨其在DN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检测38例正常人和125例2型DM患者蛋白C活性(PC)、抗凝血酶Ⅲ(AT-Ⅲ).根据24h尿蛋白排泄(UAE)将患者分为两组:无并发症组(UAE<30mg/24h)45例;尿蛋白组(UAE>30mmg/24h)80例.结果 DM无蛋白尿和蛋白尿组血浆PC水平分别为124.1±10.7%和171.5±36.5%,与正常对照组血浆PC水平102.3±17.3%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且两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DM无蛋白尿和蛋白尿组AT-Ⅲ活性分别为79.4±29.4%和40.6±13.2%,与正常对照组(95.4±6.5%)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且两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DM患者存在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高凝状态,PC、AT-Ⅲ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DM凝血功能变化,并能反映DN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肿瘤患者抗凝物质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肿瘤患者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蛋白S(PS)的活性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STA compact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测定53例恶性肿瘤组和39例良性肿瘤组的AT-Ⅲ、PC、PS活性,并与51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恶性肿瘤组和良性肿瘤组的AT-Ⅲ、PC、PS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且恶性肿瘤组明显低于良性肿瘤组(P均<0.01),但在恶性肿瘤中消化系统与妇科抗凝物质活性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抗凝物质AT-Ⅲ、PC、PS活性检测可以作为肿瘤患者诊断、疗效监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高压氧(HBO)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对蛋白C(PC)、蛋白S(PS)和抗凝血酶Ⅲ(AT-Ⅲ)的影响。方法:用血凝仪及配套试剂盒检测采用完全随机分组的137例HBO治疗组患者、97例常规治疗组患者及40例正常对照组血浆PC、PS和AT-Ⅲ水平。结果:常规治疗组PC、PS和AT-Ⅲ水平开始时比正常对照组低,差异显著,P<0.01;第10天仍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第20天恢复正常,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压氧治疗组PC、PS和AT-Ⅲ水平开始时比正常对照组也低,P<0.01;第10天、第20天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BO能调节PC、PS和AT-Ⅲ水平,可减轻因缺血、血管损伤引起的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异常,对缺血性脑卒中减轻脑损伤的治疗,预防复发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急性脑梗塞和急性脑出血各30例患者的血浆蛋白C活性(PC:A)及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C)测定。发现脑梗塞组PC及AT-Ⅲ活性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脑出血组此二项测定值稍减低(P<0.05)。脑出血组与脑梗塞组比较,此二项测定值皆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表明脑梗塞病人存在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浆中抗凝物质的表达水平,以及血浆抗凝物质与血栓栓塞的关系.方法:收集100例确诊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作为SLA组和5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人群血浆抗凝物质蛋白C(PC)、蛋白S(PS)、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以及D-二聚体(DD)含量和狼疮抗凝物比值(LA).依据SLE疾病活动指数,将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分为活动期(60例)和非活动期(40例),比较两组患者上述检验指标以及全身血栓栓塞的形成情况.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浆PC、PS、AT-Ⅲ活性明显下降,而DD含量和LA则升高(P<0.05);与非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相比,活动期患者血浆PC、PS、AT-Ⅲ活性下降更加明显,而DD含量和LA比值则明显升高(P<0.05),且活动期患者全身血栓栓塞的发生概率高于非活动期患者(P <0.05).结论: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评估其血浆PC、PS、AT-Ⅲ活性和LA,能够评估患者血栓栓塞风险,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DM)患者血浆蛋白C(PC)活性、抗凝血酶Ⅲ(AT-Ⅲ)在糖尿病肾病(DN)各期的水平,探讨其在DN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检测38例正常人和125例2型DM患者蛋白C活性(PC)、抗凝血酶Ⅲ(AT-Ⅲ)。根据24h尿蛋白排泄(UAE)将患者分为两组:无并发症组(UAE〈30mg/24h)45例;尿蛋白组(UAE〉30mmg/24h)80例。结果DM无蛋白尿和蛋白尿组血浆PC水平分别为124.1±10.7%和171.5±36.5%,与正常对照组血浆PC水平102.3±17.3%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且两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DM无蛋白尿和蛋白尿组AT-Ⅲ活性分别为79.4±29.4%和40.6±13.2%,与正常对照组(95.4±6.5%)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且两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DM患者存在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高凝状态,PC、AT-Ⅲ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DM凝血功能变化,并能反映DN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抗凝系统的变化及其对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35例确诊的急性PTE患者和30例正常人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蛋白C(PC)活性、蛋白S(PS)活性。【结果】PTE患者血浆中抗凝血酶Ⅲ活性,蛋白C活性及蛋白S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这些指标在单纯PTE组和PIE+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组间无统计学意义;吸烟对其影响不大。【结论】PTE患者存在抗凝系统活性减低;部分患者可能存在抗凝血系统的缺陷;这些指标对于PTE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静止性脑梗死(SCI)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管内皮损伤及凝血、抗凝血指标的变化.方法 年龄大于或等于50岁的110例SCI患者和50例对照组,抽取空腹静脉血,分别检测血浆Hcy、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活性(PA)、凝血酶活性(TA)、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和血浆蛋白C活性(PC:A)等.结果 SCI组患者血浆Hcy[(14.42±4.90)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9.79±2.51)μmol/L];血浆vWF水平[(128.36±28.92)%]显著高于对照组[(68.29±27.37)%],P<0.001;APTT和TT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01),而PT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IB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PA和TA明显高于对照组,而AT-Ⅲ和PC活性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血浆Hcy、血管内皮损伤及凝血、抗凝血系统功能失调等异常改变是SCI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李小明 《河北医学》2007,13(12):1250-1253
目的:探讨窒息缺氧对新生儿血浆蛋白C、S、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的影响。方法:我院新生儿科于2004年9月至2005年12月采用发色底物法分别测定出生时、3d、7d的56例窒息新生儿血浆蛋白C、抗凝血酶Ⅲ活性,用凝固酶法测定蛋白S的活性。正常对照组为同期出生的健康新生儿51例。结果:出生时、3d窒息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浆蛋白C、S、抗凝血酶Ⅲ活性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窒息组下降明显,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均<0.01)。结论:窒息新生儿3d内血浆蛋白C、S、抗凝血酶Ⅲ活性明显降低,并与窒息的程度有关,血浆蛋白C、S、抗凝血酶Ⅲ降低明显窒息愈重,常合并多个组织器官损害,但未达到DIC标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凝血功能变化对贲门癌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观察了120例贲门癌患者手术前后[凝血]因子Ⅷ相关抗原(ⅧR:Ag)、因子Ⅷ凝血活性(Ⅷ:C)、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Ag)、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及纤维蛋白原含量(Fbg)变化。结果 贲门癌患者术前血浆ⅧR:Ag、Ⅷ:C及Fbg含量均明显增高(P<0.01),AT-Ⅲ:Ag和AT-Ⅲ:A明显降低(P<0.01),术后各项指标均明显恢复(P<0.05)。随着病期的发展,贲门癌患者血浆ⅧR:Ag、Ⅷ:C及Fbg含量逐渐增高,AT-Ⅲ:Ag和AT-Ⅲ:A逐渐降低。结论 卉门癌患者凝血活性增加,而抗凝血功能降低,测定贲门癌患者凝血功能判断病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血栓前状态与糖尿病肾病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DM)患者血栓前状态(PTS)指标在糖尿病肾病(DN)各期的水平,探讨其在DN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检测30例正常人和90例2型DM患者血栓前状态指标:Von willebrand因子(VWF)、血栓调节蛋白(TM)、血小板γ-颗粒膜蛋白(GMP-140),蛋白C活性(PC)、抗凝血酶Ⅲ(AT-Ⅲ)、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结果:①DM各组血浆PC、TAT、VWF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t-PA水平、AT-Ⅲ活性低于正常对照组,在DM无并发症时即出现上述改变(P<0.01);②血浆PAI、TM、GMP-140水平在正常白蛋白尿组出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升高(P均<0.05).结论:①DM在无并发症时,即存在PTS;②PC、TAT、VWF、t-PA、AT-Ⅲ活性检测有助于PTS诊断;③PAI、TM、GMP-140是早期诊断DN较敏感的指标,并能反映DN的发生和发展,与尿白蛋白排泄量(UAE)联合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DN.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急性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浆抗凝功能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保护作用。方法 通过复制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乌司他丁预处理组(A组)、乌司他丁后处理组(B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各时点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及纤溶酶原活性(PLG∶A)的变化。 结果 ⑴C组AT-Ⅲ∶A和PLG∶A在再灌注后各时点与缺血前5 min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⑵ 在再灌注后,A组与C组相应各时点比,AT-Ⅲ∶A和PLG∶A均有显著差异性,A组明显高于C组(P<0.05);B组与C组AT-Ⅲ∶A和PLG∶A在再灌注15、30 min时,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在再灌注45 min时,两者差异有显著性,B组明显高于C组(P<0.05)。A组与B组,两者PLG∶A在再灌注后各时点A组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及纤溶酶原活性(PLG∶A)呈进行性显著降低;乌司他丁在一定程度上能稳定两者的活性,即乌司他丁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能维持血浆抗凝功能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稳定,有一定的血液保护作用。其中乌司他丁预处理的保护作用更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风湿性心脏病与冠心病患者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的变化。方法 47例行风湿性瓣膜置换术及41例冠心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术前常规取血,用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AT-Ⅲ:A值,并与正常对照值进行比较。结果 风心组与冠心组的AT-Ⅲ:A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值,但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研究两组患者血浆AT-Ⅲ:A值没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与临床抗凝效果不符,其原因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检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浆D-二聚体(DD)及抗凝血酶Ⅲ(AT-Ⅲ)表达水平,探讨其在RA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RA患者36例为RA组,正常对照组30例,测定其血浆DD、AT-Ⅲ及血浆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 RA组患者血浆DD水平为(289.36±71.75) μ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32.25±38.63)μg/L;血浆AT-Ⅲ水平为(56.2±12.7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2.40±3.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RA组患者血浆DD、AT-Ⅲ水平与DAS28评分具有相关性(r=0.32,P<0.01;r=-0.72,P<0.01).RA组患者经治疗病情缓解后(DAS28<2.6)血浆DD水平为(141.38±32.75) μg/L,显著低于治疗前的(289.36±71.75)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组患者经治疗病情缓解后血浆AT-Ⅲ水平为(96.20±4.20)%,显著高于治疗前的(56.2±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DD及AT-Ⅲ水平与RA患者的病情活动有关,可反映心血管病变危险性,对RA患者的病情判断及预后估计有重要的评判价值.  相似文献   

18.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蛋白C系统及抗凝血酶Ⅲ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血浆蛋白C系统和抗凝血酶Ⅲ水平的变化 ,以及活化蛋白C抵抗 (APCR)的发生率 ,探讨SLE患者发生血栓的机制。方法 凝固法在全自动血凝仪上检测 3 0例SLE患者和 3 0例正常对照的血浆PC、PS活性 ,发色底物法测定活化蛋白C(APC)和抗凝血酶Ⅲ (ATⅢ )活性。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SLE患者的PC、PS下降 ,分别为( 4 7.0± 2 4.0 ) % ,( 3 6.0± 15 .5 ) %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SLE组APCR阳性率为 3 6.7% ,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6.7% (P<0 .0 1)。抗凝血酶Ⅲ (ATⅢ )活性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SLE患者存在凝血的激活和抗凝系统的异常 ,蛋白C系统在SLE患者的血栓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血浆抗凝血酶Ⅲ和蛋白C活性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测定32例伴微血管病变的糖尿病病人血浆蛋白C(PC)活性(KPTT法)及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凝血酶凝胶空斑法)。结果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病人血浆PC活性显增高,AT-Ⅲ活性显降低,两呈负相关。结论 血浆PC与AT-Ⅲ活性的异常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通心络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D聚体、纤维蛋白溶酶原(PLG)、抗凝血酶-Ⅲ(AT-Ⅲ)含量的影响,以分析其作用机理。方法 将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通心络胶囊+常规药物治疗组)33例,对照组(常规药物对照组)31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D-D聚体、PLG、AT-Ⅲ含量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血浆AT-Ⅲ含量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D-D聚体、PLG含量明显降低,但与对照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通心络胶囊可以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AT-Ⅲ含量,起到抗凝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其增强纤溶系统活性等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