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肱动脉、股动脉PCI的成功率及安全性. 方法经桡动脉PCI280例、经肱动脉PCI208例、经股动脉PCI180例.观察三组手术穿刺成功率、术后卧床时间及血肿的发生等. 结果 桡动脉组和肱动脉组术后卧床时间与股动脉组组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桡动脉组和肱动脉组血肿的发生率较股动脉组减少(P<0.05);三组患者穿刺成功率组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 经桡动脉、肱动脉行PCI安全、经济,更易为患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肱动脉穿刺在PCI治疗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在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行PCI治疗的患者共90例,据穿刺路径分为桡动脉组30例、肱动脉组30例、改良肱动脉组30例,比较3组患者的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穿刺并发症、预后等情况。结果肱动脉组、改良肱动脉组穿刺时间均少于桡动脉组(P0.05),穿刺成功率均高于桡动脉组(P0.05),桡动脉组、改良肱动脉组之间的穿刺并发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穿刺并发症均少于肱动脉组(P0.05),3组之间的预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改良肱动脉穿刺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手术路径,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复杂冠脉病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经桡动脉途径行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和并发症,并与经股动脉途径行相似病变治疗作比较.方法 209例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介入治疗(桡动脉组),187例有相似病变特征的冠心病患者经股动脉途径行介入治疗(股动脉组),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为96.7%,与股动脉组(98.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桡动脉组明显少于股动脉组(P<0.05);术后卧床时间也明显短于股动脉组(P<0.05).而桡动脉组从穿刺开始至指引导管放置成功所需的时间长于经股动脉组(P<0.05).结论 经选择的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具有较高的成功率,桡动脉途径术后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4.
林毅 《求医问药》2014,(19):213-214
目的 :比较经桡动脉途径与股动脉途径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2年9月至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行PCI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其手术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TFI组(股动脉介入组,53例患者)和TRI组(经桡动脉介入组,47例患者),为TFI组患者经股动脉途径施行急诊PCI手术治疗,为TRI组患者经桡动脉途径施行急诊PCI手术治疗,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的各项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门-球时间、穿刺成功率、发生心脏不良事件的几率及手术成功率相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TRI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发生并发症的几率均低于TFI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TRI为冠心病患者施行PCI手术治疗可降低其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几率,缩短其住院时间,而且安全性较高,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uo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ST segment elevation,STEMI)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护理配合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心内科经股动脉和经桡动脉途径急诊PCI治疗的STEMI患者69例,比较二者鞘管置入时间、开始鞘管置入-球囊扩张时间、手术成功率、与穿刺部位有关并发症及1月内心血管事件,从患者入院至手术完成后24h由护师全程护理,配合医生随时处理各种紧急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支架植入个数、一次手术成功率、开始鞘管置入-球囊扩张时间、肌钙蛋白I恢复时间、1月内心血管事件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平均鞘管置入时间长于股动脉组,桡动脉组与穿刺部位有关并发症1例,股动脉组7例,桡动脉组少于股动脉组(P〈0.05);两组患者开始鞘管置入-球囊扩张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急诊PCI治疗STEMI安全有效,并能减少卧床时间和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合理有效的护理配合能有效处理各种事件,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急诊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选择确诊的因ACS行急诊PCI治疗的患者共48例,其中,经桡动脉组23例,经股动脉组共计25例。分析比较2组患者介入治疗的成功率、疗效、手术时问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冠心病危险因素、心肌梗死的部位、血管病变的位置、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股动脉组PCI成功率为92.3%,桡动脉组为94.3%,2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桡动脉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7%)明显低于股动脉组(16%)(P<0.05);手术平均时间、X线平均曝光时间和Door—balloon时间2组无显著差异;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期问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2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PCI治疗ACS与经股动脉途径PCI成功率相似,Door—balloon时间相当,而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经桡动脉入径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疗效。方法:对146例AMI患者行急诊PCI治疗,其中经桡动脉途径64例,股动脉途径82例。结果:血管穿刺时间桡动脉组为(3.8±1.5)min,股动脉组为(3.6±1.1)min(P>0.05)。心肌获得再灌注时间桡动脉组为(38±16)min,股动脉组为(36±14)min(P>0.05)。建立动脉通路时间和整个手术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并发症经桡动脉PCI组为0例,经股动脉PCI组6例(7.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有桡动脉组中3例因血管扭曲或痉挛严重,指引导管不易到位改行股动脉途径,已归入股动脉组。桡动脉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股动脉组(P<0.05)。结论:对血流动力学稳定的AMI患者,在充分掌握经桡动脉PCI技术的前提下,两种入径的急诊PCI治疗时程和效果相似。但桡动脉PCI组出血并发症少,有利于有效安全的抗凝治疗,且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因此,经桡动脉入径可作为AMI可选择的血管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经不同穿刺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优缺点。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132例,随机分为3组,肱动脉组、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比较3组患者平均术后住院时间、插入冠状动脉成功率、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迷走反射发生率等指标。结果肱动脉组和桡动脉组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与股动脉组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肱动脉组和桡动脉组血肿及迷走反射发生率较股动脉组少(P<0.05)。3组患者插入冠状动脉的成功率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经肱动脉、经桡动脉与传统的经股动脉途径一样安全可行,且并发症更少,经济实用,更易为患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9.
经桡动脉急诊PCI治疗STEMI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急诊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 选择确诊的因STEMI行急诊PCI治疗的患者共计225例,其中,经桡动脉组123例,经股动脉组共计102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介入治疗的成功率、疗效、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冠心病危险因素、心肌梗死的部位、血管病变的位置、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股动脉组PCI成功率为92.3%,桡动脉组为94.3%,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桡动脉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5%)明显低于股动脉组(16.7%)(P<0.05);手术平均时间、X线平均曝光时间和Door-balloon时间两组无显著差异;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PCI治疗STEMI与经股动脉途径PCI成功率相似,Door-balloon时间相当,而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肱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心血管介入中心2012年3月—2012年5月收治的59例需行经皮选择性冠状动脉介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经肱动脉穿刺组(28例)和经桡动脉穿刺组(3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动脉穿刺时间及血管痉挛、皮下淤血、皮下血肿、神经受损发生率。结果经肱动脉穿刺组手术成功率较经桡动脉穿刺组升高(92.9%和87.1%),平均动脉穿刺时间较经桡动脉穿刺组缩短〔(2.5±0.6)min和(4.5±1.4)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肱动脉穿刺组血管痉挛、皮下淤血、皮下血肿、神经受损发生率均较经桡动脉穿刺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肱动脉途径容易穿刺不易发生血管痉挛,但并发症较多,从安全角度上来说不宜作为冠状动脉造影介入的首选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后24 h患者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 将100例行PCI的冠心病患者分为经桡动脉途径PCI治疗组(A组,43例)和经股动脉途径PCI治疗组(B组,57例),比较2组患者PCI术后24 h的并发症、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 A组患者局部血肿、切口出血、尿潴留、失眠、肢体及腰背疼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而动脉痉挛或闭塞的发生率高于B组(P < 0.05~P < 0.01)。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PCI治疗较股动脉途径的术后并发症减少,患者的舒适度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股动脉和桡动脉两种途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3月~2011年2月收治的230例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同意接受冠状动脉介入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桡动脉介入组(TRA组)和股动脉介入组(TFA组),每组各115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的穿刺点压迫时间、手术治疗时间、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TRA组穿刺点压迫时间为(3.8±1.9)min,完成PCI的手术时间为(62.0±9.5)min,手术成功率为95.65%;TFA组穿刺点压迫时间为(14.8±5.9)min,完成PCI的手术时间为(63.0±8.9)min,手术成功率为97.39%,两组患者的穿刺点压迫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R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22%)明显低TFA组(15.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股动脉和桡动脉两种途径行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都有很好的临床效果,但经桡动脉介入术后并发症少,在临床介入治疗急性心梗时可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股动脉和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的优缺点。方法 :选择我院 2 0 0 0年 5月到 2 0 0 3年 12月住院 180例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病人分成股动脉 (5 5例 )和桡动脉 (12 5例 )两组 ,比较其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 ,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手术成功率分别为 98 18%和 99 2 0 % (P >0 0 5 ) ,血管并发症分别为 30 91%和 4 8% (P <0 0 1) (不包括疼痛和导尿等非血管并发症 )。结论 :本研究提示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不需卧床 ,手术成功率高 ,病人损伤小 ,止血方便 ,血管并发症少 ,节省费用 ,减少X线照射时间。安全、可行、便捷、经济。作者推荐使用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于我院确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分为两组:A组(桡动脉径路组)35例,B组(股动脉径路组)55例,比较两组临床基础资料、穿刺成功率、病变特征、PCI术成功率、术后及术后1年内并发症及事件主要心血管(MACE)。结果两组基础资料相似,A、B两组穿刺置管成功率为97.1%vs 100%,穿刺时间为(3.0±1.5)min vs(2.5±1.1)min,手术成功率为94.2%VS98.2%,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变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平均卧床时间A组(4.5±1.1)h明显短于B组(13.5±3.4)h,术后与穿刺相关的并发症A组明显低于B组(P〈0.05),术后1年内主要心血管事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TRA)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直接PCI治疗成功率与经股动脉(TFA)途径相似,并发症少,有良好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①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②方法对98例冠心病病人采用经桡动脉径路介入治疗(TRI组),118例病人采用股动脉途径进行介入治疗(TFI组)。观察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X线照射时间,病人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穿刺部位出血、血肿等)。③结果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置入支架情况、手术时间和X线照射时间,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x^2=2.07、2.18,t=1.02~1.26,P〉0.05);TRI组病人的住院时间小于TFI组(t=2.35,P〈0.05)。④结论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是有效、安全的,可减少病人的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6.
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临床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和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的效果和优缺点。方法:在履行知情告知并尊重患者意愿的情况下,分别对98例和59例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桡动脉组)和经股动脉途径(股动脉组)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分别观察手术操作成功率和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的冠状动脉造影术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率分别为95.92%、98.31%和94.87%、96.15%,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1%、27.1%和7.7%、46.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桡动脉途径与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的手术成功率相似,但经桡动脉途径的外周血管并发症相对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采取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行PCI治疗的ACS患者130例治疗资料作以回顾分析,并根据其穿刺动脉不同分为经桡动脉组60例(观察组)与经股动脉组70例(对照组),对比观察两组PCI治疗即刻成功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PCI治疗即刻成功率为95.0%,较对照组95.7%无统计学差异(P〉0.05);严重并发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天数较对照组短(P〈0.05)。结论:经桡动脉PCI治疗ACS成功率高,创伤小,患者住院时间短,可作为治疗ACS的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桡动脉入路介入治疗在青年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对36例行经桡动脉途径和40例经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CAG)及冠脉介入治疗(PCI)的青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两组穿刺时间、X线暴光时间、造影时间、PCI时间、住院时间及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36例患者均首先经桡动脉穿刺,穿刺失败2例,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成功率100%(34/34),行冠脉支架置入成功率76.92%(10/13),经桡动脉途径失败者改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检查及治疗均成功。股动脉组40例患者穿刺成功。其中X线暴光时间、造影时间、PCI治疗时间、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无差别意义(P〉0.05)。穿刺时间、住院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冠心病患者选择经桡动脉途径行CAG及PCI是安全的方法,具有创伤小、局部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左侧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联合左内乳动脉造影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心脏瓣膜病患者6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桡动脉组及股动脉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管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手术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的血管穿刺成功率、冠状动脉造影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左内乳动脉造影成功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心力衰竭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左侧桡动脉路径与经股动脉路径比较,具有并发症少、造影成功率高、术后心力衰竭发生率低等优势,心脏瓣膜病患者经左侧桡动脉行冠状动脉联合左内乳动脉造影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