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跨文化护理理论是美国护理理论家Leininger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该理论得到了全世界护理工作者的普遍认同,西方国家已广泛的应用于护理实践.本文将介绍跨文化护理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模式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的内涵,根据跨文化护理理论指导临终关怀,将多元文化因素融入到临终关怀实践中以及护理教育课程体系中,以提高临终关怀服务质量,减少临终患者的痛苦和尊重其生命价值,维护其个人尊严,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能得到最好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归属理论与临终关怀学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如何使临终关怀的实践活动由简单地借鉴外国经验到具体操作的本土化、民族化?作者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中临终关怀理论的研究,特别是传统文化中死亡思想的研究.基于上述看法,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归属理论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它对临终关怀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西北医学教育》2017,(5):660-664
以提升中医学实践教学质量,培养中医学创新人才为目标,探讨中医学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提出中医学创新人才应具备理论创新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观点,论证了中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在此基础上,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针对中医学实践活动的特点,构建了包括实践教学目标子体系、实践教学活动子体系、实践教学管理子体系、实践教学保障子体系和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子体系的中医学实践教学体系理论模型,探讨了各子体系的结构与功能。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闭合性与开放性在中医学基础理论和实践的运用,从中医学理论的闭合性与中医学实践的开放性、中医学认识疾病逻辑的闭合性与中医学解决疾病方法的开放性、中医学治疗原则的闭合性与中医学遣方用药的开放性等3个维度剖析了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以及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分析得出闭合性与开放性的辩证关系是中医学的显著特征之一。文献引用:赵恒侠,张世茂,张江海.论闭合性与开放性辩证关系在中医学理论与实践中的应用[J].中医学报,2015,30(2):232-234.  相似文献   

5.
鉴于目前临终关怀的临床实践及理论研究缺乏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本论证议题在医学人类学的视角下,阐述临终关怀的历史建构和发展,并作本土化语境中探寻适宜地方性临终关怀源起的文化渊源,试图构建存本土地方性语境中临终关怀的定义,探寻本土临终关怀的文化引入载体,以此对地方性临终关怀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有些许帮助和启发。  相似文献   

6.
临终关怀引入中国至今已历经二十多年,虽在一些大中城市有了一定程度的开展,但总体进展缓慢,覆盖率低.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政府责任主体的缺位和临终关怀相关制度的空白.我国临终关怀制度的构建,需从责任主体界定、服务内容规范、资金来源保障、专业团队建设、实践运行模式等几个相关方面入手,逐步形成配套体系.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社会提起中医学往往让人想到的是以花、草、茎、叶、根、果实、矿石等作为药物的医学.其实中医学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医疗实践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一门传统医学学科,它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中医学发现了许多医学现象,如阴阳五行、五脏六腑、经络通达等等,中医学有其独特的医学观念和理论体系,它与西医不同,它有从天地的大视野对人体整体考察和辨证论治的理论,对生命、疾病的本质和规律的描述与认识都有其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描述了临终关怀与医务社会工作在实务运用及价值体现方面的紧密联系,介绍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医务社会工作方法介入临终关怀,针对临终患者、家属、不同群体等方面开展专业服务,分析目前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在临终关怀服务中发挥实际作用局限的现状以及面临伦理、观念、技能等方面的困境,就临终关怀理念、团队建设等问题提出了社会工作推动临终关怀服务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临终关怀新论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临终关怀是一门新兴学科,尚有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与探讨,本文着重论述了四个问题;(1)临终关怀的概念与发展;(2)临终关怀的研究对象与内容;(3)临终关怀的特点与基本原则;(4)临终关怀面临的任务与展望。旨在抛砖引玉,探索建立中国临终关怀学的学科体系,把中国的临终关怀理论研究与实践推向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0.
就王强同志的商榷意见 ,从以下几方面再次论证“五藏在细胞为何”是中医学的科学问题。从科学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方面论述中医学认识细胞是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 ;从以肝藏为代表的五藏本质研究方面论述五藏的所谓多元本质必然向一元本质回归 ;揭示还原方法是《内经》的基本认识方法之一 ,应大力发掘提高 ,而不应有偏见 ;从学科自主发展的意义上论证重新认识细胞是中医学理论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背景 安宁疗护项目面临总体经费补偿不足问题,致使安宁疗护服务发展受限,而合理的补偿依赖于对安宁疗护服务项目成本的精确核算。现有研究对安宁疗护补偿分析,多从机构收支缺口入手,缺乏对各项成本消耗的精确核算。目的 测算社区安宁疗护服务项目成本,为安宁疗护服务项目的合理补偿提供参考。方法 以上海市静安区静安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8年开展的安宁疗护服务项目为研究对象,进行服务项目成本数据的采集和测算。结果 共234项服务项目,检验项目合并后共179项,成本46.5(23.0,84.0)元。其中,总成本最低的为人工辅助通便(1.3元),最高的为Ⅰ级护理(401.7元)。179项服务中共包含138项收费项目,仅37项(26.8%)成本低于收费价格;3项(2.2%)成本等于收费价格;成本高于收费价格的有98项(71.0%),包含全科14项、中医7项、护理32项、放射27项、心电B超4项、检验14项。结论 社区安宁疗护服务项目经费投入需重视分类补偿,且全科、中医、护理、放射、心电B超、检验等安宁疗护服务项目补偿不足。  相似文献   

12.
反思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宁养院构建宁养疗护"本土化"实践的历程。认为符合国情的"本土化"宁养服务是宁养疗护的根基所在;宁养疗护在改善癌症病人生活质量的同时,也降低了医药费用的开支;宁养疗护是对癌症患者治疗上的哲学思考,是理念不是界限。为使肿瘤防治走出"治疗过度"和"姑息不足"的误区,发展以居家服务为特色的中国宁养疗护模式,尚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CNKI数据库近19年来的安宁疗护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总结安宁疗护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为安宁疗护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收集的有关安宁疗护的5 221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出作者和机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的知识图谱。结果 安宁疗护研究领域共引发文量前5名的作者是施永兴、王玉梅、徐燕、袁长蓉、史宝欣;共引文献前5名的机构是中国生命关怀协会、郑州大学护理学院、上海市普陀区长征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吉林医药学院;研究的主题主要集中在临终关怀、姑息治疗和护理;研究的人群主要是临终者、癌症和肿瘤患者;近3年的研究方向主要是胃癌、临终护理、姑息性手术和社区等。结论 中国安宁疗护研究领域的合作不够密切,未来可以在政府和学术组织的倡导和引领下,集结专业人员开展更加专业和系统的临床研究,为安宁疗护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医学叙事法是指将叙事方法运用于医学服务、研究及教育的过程,其将患者视作有个人故事的人,而非仅仅是症状或器官的问题,在解决患者躯体疾病的同时,也关注其社区关系和心理维度。目前,我国关于医学叙事法的能力培养、医学人文与共情等相关教科书仍停留在大框架和大概念上,缺乏对培养/实践细则的深入研究和大范围推广,但在临终关怀服务上的应用探索较多。本文以一例肝癌晚期居家临终关怀患者为观察对象,与患者及其社会支持系统(家属、照护者、宗亲或族长)进行深度访谈,采用倾听、叙事对话、平行病历等方法收集资料。医学叙事法在肿瘤临终患者的实操层面包括提供服务的多学科服务小组和患者社会支持系统的叙事介入,通过关注、平行病历的再现、共情,对患者身、心、灵层面提供全面照护,缓解患者病痛,提高临终关怀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选择临终关怀作为主题,以中西方伦理思想差异作为切入点,从临终关怀及其发展历程、中西伦理思想的发展以及中西伦理思想对临终关怀发展的影响表现展开,对中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进行思考和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以更好促进中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学深刻地体现出了"生生文化"。在理论上,中医学用阴阳的变化来阐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讲求协调阴阳以达平衡、保健康,体现着生生之理;在实践上,中医学是一种"方技",医者根据阴阳二气变化的自然规律以及人体病变情况,使用适当的方剂调养正气,使生生之气得到调补充盈,从而可以进行不息的生命活动;在疾病的预防上,中医学的针刺、艾灸、拔罐、推拿、导引以及养生保健的药物有利于维护、培养人体生生之气,从而达到治未病的效果。中医学深刻地遵循自然之理,与人的生生之气相通相合,由此助长人体内的生生之气,使人类生命得以延续传承。天地合德而生人,中医学在探求生命健康和治病救人的实践中不断地践行行医之德,同时也是在践行天地之德。简而言之,中医学是一门用生生之具去循生生之理、助生生之气、行生生之德,最终达生生之道的科学。  相似文献   

17.
展望21世纪,乡村全科医生、家庭临终照护,将成为医学目的的重要内容。中国乡村的家庭临终照护,作为临终关怀的重要形式将展现其广阔的前景。家庭临终照护是医学目的的崭新内容,应尊重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临终病人的祈望,有利于老人及家庭的利益,有利于社会卫生资源的公正分配。在乡村家庭临终照护的生命伦理实施中,乡村全科医生具有良好的伦理素质和技能。中国有70多万个乡村,共计120万左右的乡村全科医生。他们来自农村,扎根农村,坚持为乡村服务。他们以患者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提供全方位的医疗、预防、心理等服务。全面规划、组织培训:①把中国农村临终关怀事业列入老年医疗保健的总体规划,制定家庭临终照护的政策;②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乡村全科医生开展培训,使他们在伦理道德、心理素质、专业水平上适应医学目的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安宁疗护在世界范围内已被许多国家和地区纳入了国家医疗服务体系。中国社会对安宁疗护需求巨大,其理念推广和实践行动正在兴起。在阐述国内外安宁疗护的起源、发展与现状基础之上,从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医疗保险、建立安宁疗护服务体系等方面对中国安宁疗护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已结束课堂学习并即将进入临床的实习护生的死亡态度与临终关怀态度,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及在本科与大专护生间的差异。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调查232名高年级在校护生的死亡态度与临终关怀态度情况。研究工具包括中文版死亡态度描绘量表(修订版)和中文版佛罗梅尔特临终关怀态度量表-B表。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护生死亡态度各维度均分为:中立接受(4.10±0.43)、死亡恐惧(2.76±0.66)、死亡逃避(2.73±0.74)、趋近接受(2.61±0.58)、逃离接受(2.48±0.75)。临终关怀态度总分为(107.63±8.45)。临终关怀态度与死亡恐惧(r=-0.247,P<0.01)、死亡逃避(r=-0.278,P<0.01)及逃离接受(r=-0.145,P<0.05)呈负相关,与中立接受呈正相关(r=0.405,P<0.01)。本科护生死亡逃避得分明显低于大专护生(t=-2.043,P<0.05),且临终关怀态度得分明显高于大专护生(t=2.639,P<0.01)。结论护生的死亡态度与临终关怀态度有较大改善空间,加强临终关怀教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0.
王楠  王宇 《中国医院》2010,14(5):15-17
通过对国内外临终关怀的发展及安乐死立法的回顾分析,指出不同国家对濒临死亡者的临终关怀表达的方式不同,提出我国应结合实际国情,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制度,包括有关安乐死的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